第69章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了了和尚说:“算你们有眼力。我实话对你们说,这娃是嵯峨山李家大院的丫鬟小娥的私生子,三天前,李家把小娥撵出了大门。小娥把孩子抱到庙里说,了了师父你行行好,把这个孩子收养大,让他当你徒弟出家当和尚吧,孩子没罪呀!说完,没等我回过神来,她便跑出山门纵身跳下了山,等我找到她尸体,人已没了样。我把她埋在一个石缝里后,想了几天,才决定把这孩子送进安吴堡,求少奶奶慈悲为怀,行行好,把这孩子收为义子养大。了了不是不愿收这孩子为徒,而是悟空庙太小太穷,养不起这没妈的孩子呀!”了了和尚说着流下泪来。
周莹一听动了恻隐之心,问众人:“你们说,我能不能把这孩子收为义子?”
众人异口同声说:“少奶奶认个义子,救了一个生命,咱们东大院也能多点童趣。”
周莹不再犹豫,让了了和尚将孩子送进了安吴堡东大院,当着全堡老少的面,认了了了和尚抱进东大院的孤儿为义子,并请了了和尚给孩子起个名字。
了了说:“此子依尘,乃因尘缘未净而生,命相含长命百岁,富贵终生之意,此子可归周姓名为依尘,幸也。”
五年前,周莹夜过修石渡,取道咸阳前往宝鸡巡视商号途中,在泾河滩里听到婴儿啼哭声,循声找寻发现一弃婴,她由弃婴怀中找出其母留字,看后叹道:“家贫养子难,弃女于河滩,可怜可悲可恨啊!”于是命家人将弃婴抱回安吴堡,找了一个奶妈哺养。周莹由宝鸡返回,见弃婴长得十分令人心疼,和王坚商量后,在抱回百天时,宣布了收养弃婴为女的决定,五年后又收养了孤儿依尘为义子。“这一切都是天缘呀,如今我也成了。”周莹感叹道。
关中地区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民风朴实,交通方便,文化氛围浓烈,历来是帝王争霸之地,但因战火不断,民富国安时间十分短暂。太平天国起义军兴起之后,陕甘回民起义,清廷出兵镇压,关中地区也连年征杀不断,丁壮伤亡惨重,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抗御天灾能力降低,风灾雨害旱虫灾祸接二连三,此起彼伏,不是这个州闹饥荒,便是那一个府饿死人。周莹因解决经营中的问题,在三原县城住了三十多天,每天都见家人要打发几十个讨吃要喝的人,翻开邸报瞧瞧,并无灾害消息公布,哪来这么多穷人要饭?她想知道底细,便带几个人,弃轿上马,出了县城,转遍七乡三县才知道旱象严重,并不像邸报上讲的那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
自从卖掉大部分土地,将所留耕地分包给佃户后,周莹很少对农村粮食生产关心,除了对安吴堡四周田地略知一二外,连泾阳县全境情况也知之甚少,而围住她的人,除报告各地所报商号经营情况与存在问题,极少有人向她提及农业及农民出现的问题。当她实地了解灾情回到安吴堡,忧心如焚,对王坚说:“我担心因灾而起的饥民大潮一旦涌来,安吴堡就危险了。”
饥民潮潜伏的危机,并不只是周莹一人的预感,连在家颐养天年的骆荣也感到了形势严峻。本不想再管安吴堡事的老人,越想越不安,于是让小儿子吆车进了安吴堡,一见周莹便说:“沽名钓誉自古不断,眼下关中饥民大批逃亡,安吴堡是关中的白菜心,一旦有人鼓动饥民向安吴堡发难,你周莹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在劫难逃!”
周莹忙迎上去,搀扶骆荣入座后说:“好骆叔哩,为这事这些天我走了三县七乡,哪能安生睡着?我已经和王坚他们商量了几天,但到现在也没找到一个防患于未然的好办法。你老来,定是来教我咋办的吧?”
骆荣指指身边座位说:“少奶奶坐下吧,你若站着,我咋好意思说三道四。”
周莹入座后,骆荣才环顾了一下四周,见偌大的房子里只有红玉和一名伺候周莹读书写字绘画的书童在场,心想:这更好,省了我说的话一旦被周莹当了耳旁风,传出去让人笑话骆荣老不中用了,话没人听。
周莹见骆荣四顾,揣摸着他心思说:“骆叔,你只管说,这房里没有外人,你的话准传不出我这院门。”
“饿极必偷,饿极必抢,饿极必铤而走险,历史上揭竿起义者多是饥民。李闯王起义,口号里就有两条,一条是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另一条是,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有口粮,吃饱喝足,战死不心慌。说的就是这个理。”
“这个理周莹知道,只是不知道咋样才能防止饥民拥进安吴堡,保护安吴堡平安无事。眼下饥民一天比一天多,形势一比一天危急,官府连个动静也没有,能把人给急疯。”
骆荣喝了一口茶,放下茶碗说:“少奶奶若认为你骆叔的话可听可信,你就记住我今天对你讲的话。”
周莹忙说:“看骆叔说的,你老举一个例子,侄女哪次驳过你老的教训?”
骆荣笑笑说:“似乎不曾有过。”
周莹也笑道:“那你老还担心个啥?只管讲好了。”
骆荣说:“从今日起,你每天少挥霍一点,把省下来的银两用在赈济灾民身上,让拥到安吴堡的灾民人人有饭吃,只要安吴堡内外见不到一具饿死的尸骨,安吴堡就会平安度过灾害带来的危机,你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你骆叔敢说,周莹的名字和积德善行将会不翼而飞,用不了多久,便会传遍渭水南北,甚至传出潼关,传进北京城。”
周莹起身一把抓住骆荣的胳膊说:“骆叔,你是让我开仓放粮,设置粥场,赈济灾民?”
“你记住,救人一命,积德一生。骆荣活到今天,已是耄耋老朽了,还指望什么?我只指望,吴尉文老爷的事业承继人少奶奶你在有生之年,能多做些于安吴堡人和泾阳百姓有益有利的善事好事,不要把老爷遗留下的财富挥霍了,令人非议甚至心寒。”
周莹被骆荣的话说得脸上飞起了一片红晕,许久了,她还是头一次听到如此坦荡剖腹的实在话。毕竟,她曾有过一颗崇尚节俭过日子的心,只是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增多,亲身体会了帝王权贵们生活奢华和享受乐趣之后,才把自身存在的美德忘掉在脑后,变成一个挥金如土的贵妇。
周莹汗颜中对骆荣说:“谢谢骆叔教训,我会按照你老的话办事,绝不会让你老感到失望和伤心。”
周莹当机立断,让书童传来总管家王坚,账房先生莫人杰,谋士、武师史明,厨师邱明,仓房主管洪进等有关人员开会,研究赈济的具体措施。在意见一致后,周莹决定,由王坚总管赈济灾民工作,分别在高陵、三原、泾阳、淳化、斗鸡台、口镇等有吴氏字号的地方开设粥棚,让泾阳、淳化、乾州、三原、蒲城、富平等米粮店开仓放粮,在安吴堡外辟出五亩地设立日夜粥场,将库存粮食分给周边揭不开锅的穷苦人家。
王坚办事从来都是风雨无阻,事不过夜,周莹的话音一落他便开始了行动,先后派出马匹信使,持他手书分赴各地传令实施。当一切筹备停当后,他向周莹报告说:“从账面看,各地米粮店和安吴堡内仓房,共存粮三百万斤出头,仅够分布在十一个县的粥场用二十天,若不能保证后续粮源,赈灾善施就有可能半途而废。”
“你立即派信差连夜入川,让余江鱼火速购米五百石,设法在一个月内运进安吴堡,以解燃眉之急。”周莹决心要大展身手,买人心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说道:“哪里有粮,你便派人吃进,花多少银子我都不会心疼,你先拿出五万银两,把拥到安吴堡的灾民打发走。安吴堡压力没有了,你我才能安心睡稳觉。”
骆荣见周莹雷厉风行地投入赈灾,高兴得眉开眼笑,说:“少奶奶如此做,虽然要花去一大笔银两,但得到的人心,比支出的银子重万斤呀!”
周莹开心地笑道:“要不是你老提醒与教训,我咋能想到这一点呢?”
周莹在十一个县开仓放粮,开设粥场,亲自为灾民打饭,为有病的灾民治疗,了解民情灾情。赈济灾民的事,随着灾民的流动,迅速传遍了关中各地,得到她赈济的灾民无不感她恩德,颂扬声从东到西由南至北,不断地传播着。各州府县衙由于压力减轻,也对周莹的善举赞不绝口,说她办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反过来又拿她当刀背,迫使地方富户效仿周莹而为。如此一来,饥民闹事的势头迅速被削弱,地方治安有了保证,社会秩序好转,减轻了地方官吏的压力,同时负担也减轻了。周莹可谓是一举多得,既买到了人心,得到百姓称颂,又获得官府的表彰。泾阳县在修县志时,特别写了一段,将周莹善举记入史册,以供后人学习仿效。
周莹获得民众拥戴,成为家喻户晓的女善人,吴氏家族中再无人敢和她抗争,吴尉武、吴尉梦、吴尉龙兄弟,逐渐从吴氏家族的政治经济舞台淡出人们的视线,给周莹放开手脚施展抱负,扫清了羁绊。
赈济灾民共耗去周莹三百六十多万斤粮食,等于是她拥有土地三料收成的总和,为弥补空虚的仓库,保证米粮店正常营业,她先后从四川、湖北调进米粮谷物,虽然长途运价增加,但她守信于民,仍以平价出售,不但平稳了市场,而且把一些乘机哄抬粮价的粮店生意抢到了手,增加了一些新的客户。干旱过后,第二年粮棉收成未见大起色,由于她事前与农民签了购粮合约并预付了定金,当市场粮价升高时,她收进仓的粮棉价格并未上涨,而进仓的原棉却比头年多了一倍。她将棉花销往甘肃、青海、四川缺棉区后,获得了丰厚利润,一下填补了因赈济灾民而花去银两造成的亏损。
了了和尚说:“算你们有眼力。我实话对你们说,这娃是嵯峨山李家大院的丫鬟小娥的私生子,三天前,李家把小娥撵出了大门。小娥把孩子抱到庙里说,了了师父你行行好,把这个孩子收养大,让他当你徒弟出家当和尚吧,孩子没罪呀!说完,没等我回过神来,她便跑出山门纵身跳下了山,等我找到她尸体,人已没了样。我把她埋在一个石缝里后,想了几天,才决定把这孩子送进安吴堡,求少奶奶慈悲为怀,行行好,把这孩子收为义子养大。了了不是不愿收这孩子为徒,而是悟空庙太小太穷,养不起这没妈的孩子呀!”了了和尚说着流下泪来。
周莹一听动了恻隐之心,问众人:“你们说,我能不能把这孩子收为义子?”
众人异口同声说:“少奶奶认个义子,救了一个生命,咱们东大院也能多点童趣。”
周莹不再犹豫,让了了和尚将孩子送进了安吴堡东大院,当着全堡老少的面,认了了了和尚抱进东大院的孤儿为义子,并请了了和尚给孩子起个名字。
了了说:“此子依尘,乃因尘缘未净而生,命相含长命百岁,富贵终生之意,此子可归周姓名为依尘,幸也。”
五年前,周莹夜过修石渡,取道咸阳前往宝鸡巡视商号途中,在泾河滩里听到婴儿啼哭声,循声找寻发现一弃婴,她由弃婴怀中找出其母留字,看后叹道:“家贫养子难,弃女于河滩,可怜可悲可恨啊!”于是命家人将弃婴抱回安吴堡,找了一个奶妈哺养。周莹由宝鸡返回,见弃婴长得十分令人心疼,和王坚商量后,在抱回百天时,宣布了收养弃婴为女的决定,五年后又收养了孤儿依尘为义子。“这一切都是天缘呀,如今我也成了。”周莹感叹道。
关中地区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民风朴实,交通方便,文化氛围浓烈,历来是帝王争霸之地,但因战火不断,民富国安时间十分短暂。太平天国起义军兴起之后,陕甘回民起义,清廷出兵镇压,关中地区也连年征杀不断,丁壮伤亡惨重,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抗御天灾能力降低,风灾雨害旱虫灾祸接二连三,此起彼伏,不是这个州闹饥荒,便是那一个府饿死人。周莹因解决经营中的问题,在三原县城住了三十多天,每天都见家人要打发几十个讨吃要喝的人,翻开邸报瞧瞧,并无灾害消息公布,哪来这么多穷人要饭?她想知道底细,便带几个人,弃轿上马,出了县城,转遍七乡三县才知道旱象严重,并不像邸报上讲的那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
自从卖掉大部分土地,将所留耕地分包给佃户后,周莹很少对农村粮食生产关心,除了对安吴堡四周田地略知一二外,连泾阳县全境情况也知之甚少,而围住她的人,除报告各地所报商号经营情况与存在问题,极少有人向她提及农业及农民出现的问题。当她实地了解灾情回到安吴堡,忧心如焚,对王坚说:“我担心因灾而起的饥民大潮一旦涌来,安吴堡就危险了。”
饥民潮潜伏的危机,并不只是周莹一人的预感,连在家颐养天年的骆荣也感到了形势严峻。本不想再管安吴堡事的老人,越想越不安,于是让小儿子吆车进了安吴堡,一见周莹便说:“沽名钓誉自古不断,眼下关中饥民大批逃亡,安吴堡是关中的白菜心,一旦有人鼓动饥民向安吴堡发难,你周莹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在劫难逃!”
周莹忙迎上去,搀扶骆荣入座后说:“好骆叔哩,为这事这些天我走了三县七乡,哪能安生睡着?我已经和王坚他们商量了几天,但到现在也没找到一个防患于未然的好办法。你老来,定是来教我咋办的吧?”
骆荣指指身边座位说:“少奶奶坐下吧,你若站着,我咋好意思说三道四。”
周莹入座后,骆荣才环顾了一下四周,见偌大的房子里只有红玉和一名伺候周莹读书写字绘画的书童在场,心想:这更好,省了我说的话一旦被周莹当了耳旁风,传出去让人笑话骆荣老不中用了,话没人听。
周莹见骆荣四顾,揣摸着他心思说:“骆叔,你只管说,这房里没有外人,你的话准传不出我这院门。”
“饿极必偷,饿极必抢,饿极必铤而走险,历史上揭竿起义者多是饥民。李闯王起义,口号里就有两条,一条是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另一条是,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有口粮,吃饱喝足,战死不心慌。说的就是这个理。”
“这个理周莹知道,只是不知道咋样才能防止饥民拥进安吴堡,保护安吴堡平安无事。眼下饥民一天比一天多,形势一比一天危急,官府连个动静也没有,能把人给急疯。”
骆荣喝了一口茶,放下茶碗说:“少奶奶若认为你骆叔的话可听可信,你就记住我今天对你讲的话。”
周莹忙说:“看骆叔说的,你老举一个例子,侄女哪次驳过你老的教训?”
骆荣笑笑说:“似乎不曾有过。”
周莹也笑道:“那你老还担心个啥?只管讲好了。”
骆荣说:“从今日起,你每天少挥霍一点,把省下来的银两用在赈济灾民身上,让拥到安吴堡的灾民人人有饭吃,只要安吴堡内外见不到一具饿死的尸骨,安吴堡就会平安度过灾害带来的危机,你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你骆叔敢说,周莹的名字和积德善行将会不翼而飞,用不了多久,便会传遍渭水南北,甚至传出潼关,传进北京城。”
周莹起身一把抓住骆荣的胳膊说:“骆叔,你是让我开仓放粮,设置粥场,赈济灾民?”
“你记住,救人一命,积德一生。骆荣活到今天,已是耄耋老朽了,还指望什么?我只指望,吴尉文老爷的事业承继人少奶奶你在有生之年,能多做些于安吴堡人和泾阳百姓有益有利的善事好事,不要把老爷遗留下的财富挥霍了,令人非议甚至心寒。”
周莹被骆荣的话说得脸上飞起了一片红晕,许久了,她还是头一次听到如此坦荡剖腹的实在话。毕竟,她曾有过一颗崇尚节俭过日子的心,只是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增多,亲身体会了帝王权贵们生活奢华和享受乐趣之后,才把自身存在的美德忘掉在脑后,变成一个挥金如土的贵妇。
周莹汗颜中对骆荣说:“谢谢骆叔教训,我会按照你老的话办事,绝不会让你老感到失望和伤心。”
周莹当机立断,让书童传来总管家王坚,账房先生莫人杰,谋士、武师史明,厨师邱明,仓房主管洪进等有关人员开会,研究赈济的具体措施。在意见一致后,周莹决定,由王坚总管赈济灾民工作,分别在高陵、三原、泾阳、淳化、斗鸡台、口镇等有吴氏字号的地方开设粥棚,让泾阳、淳化、乾州、三原、蒲城、富平等米粮店开仓放粮,在安吴堡外辟出五亩地设立日夜粥场,将库存粮食分给周边揭不开锅的穷苦人家。
王坚办事从来都是风雨无阻,事不过夜,周莹的话音一落他便开始了行动,先后派出马匹信使,持他手书分赴各地传令实施。当一切筹备停当后,他向周莹报告说:“从账面看,各地米粮店和安吴堡内仓房,共存粮三百万斤出头,仅够分布在十一个县的粥场用二十天,若不能保证后续粮源,赈灾善施就有可能半途而废。”
“你立即派信差连夜入川,让余江鱼火速购米五百石,设法在一个月内运进安吴堡,以解燃眉之急。”周莹决心要大展身手,买人心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说道:“哪里有粮,你便派人吃进,花多少银子我都不会心疼,你先拿出五万银两,把拥到安吴堡的灾民打发走。安吴堡压力没有了,你我才能安心睡稳觉。”
骆荣见周莹雷厉风行地投入赈灾,高兴得眉开眼笑,说:“少奶奶如此做,虽然要花去一大笔银两,但得到的人心,比支出的银子重万斤呀!”
周莹开心地笑道:“要不是你老提醒与教训,我咋能想到这一点呢?”
周莹在十一个县开仓放粮,开设粥场,亲自为灾民打饭,为有病的灾民治疗,了解民情灾情。赈济灾民的事,随着灾民的流动,迅速传遍了关中各地,得到她赈济的灾民无不感她恩德,颂扬声从东到西由南至北,不断地传播着。各州府县衙由于压力减轻,也对周莹的善举赞不绝口,说她办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反过来又拿她当刀背,迫使地方富户效仿周莹而为。如此一来,饥民闹事的势头迅速被削弱,地方治安有了保证,社会秩序好转,减轻了地方官吏的压力,同时负担也减轻了。周莹可谓是一举多得,既买到了人心,得到百姓称颂,又获得官府的表彰。泾阳县在修县志时,特别写了一段,将周莹善举记入史册,以供后人学习仿效。
周莹获得民众拥戴,成为家喻户晓的女善人,吴氏家族中再无人敢和她抗争,吴尉武、吴尉梦、吴尉龙兄弟,逐渐从吴氏家族的政治经济舞台淡出人们的视线,给周莹放开手脚施展抱负,扫清了羁绊。
赈济灾民共耗去周莹三百六十多万斤粮食,等于是她拥有土地三料收成的总和,为弥补空虚的仓库,保证米粮店正常营业,她先后从四川、湖北调进米粮谷物,虽然长途运价增加,但她守信于民,仍以平价出售,不但平稳了市场,而且把一些乘机哄抬粮价的粮店生意抢到了手,增加了一些新的客户。干旱过后,第二年粮棉收成未见大起色,由于她事前与农民签了购粮合约并预付了定金,当市场粮价升高时,她收进仓的粮棉价格并未上涨,而进仓的原棉却比头年多了一倍。她将棉花销往甘肃、青海、四川缺棉区后,获得了丰厚利润,一下填补了因赈济灾民而花去银两造成的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