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中餐馆的秘密 > 第二百六十四章 阿尔巴尼亚

第二百六十四章 阿尔巴尼亚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梁晓秀还以为保加利亚是欧洲经济最落后的国家,可是到了阿尔巴尼亚,她才意识到这个国家才是欧洲经济最落后的国家。

    她在保加利亚看地图,阿尔巴尼亚距离很近,便乘飞机飞抵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怀着极大地好奇心想观察这个巴尔干国家。想当年,阿尔巴尼亚在中国的名气之大,真可谓家喻户晓,没有一个欧洲国家超过阿尔巴尼亚。她在上小学时就听说过阿尔巴尼亚,那时,中国称赞阿尔巴尼亚为“兄弟加朋友”。

    从地拉那机场到市中心的假日酒店,除了一小段高等级公路外,其余的路都是普通公路,高低不平,汽车驶过处尘土飞扬。道路两旁的景色灰秃秃,一片不毛之地。她不时从车窗内能看见战时兴建的碉堡和机枪掩体,让人回想起这个国家过去的一段历史。阿尔巴尼亚与西欧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阿尔巴尼亚全国土地有三分之二是山地和丘陵,国家的基础设施、工业体系、农业生产、城市建筑等都还处在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

    地拉那人口约60万,城市建筑严重滞后,城区内看不到多少像样的建筑。但总统府和总理府的大楼很有气派,富丽堂皇。城市交通很拥挤,行人、自行车、汽车随意穿行,交通十分混乱。地拉那的工商业很萧条,城市没有什么活力。走在地拉那最繁华的大街上,也感觉不到一个都市应有的热闹景象和气氛。

    她甚至怀疑这是不是一座欧洲国家的城市。

    阿尔巴尼亚国家博物馆是地拉那的著名参观景点。她在馆内几乎没看到有什么人参观,十分安静。这里有许多史前及古代的艺术品、还有一些中古时期的文物。所有文物都保存完好,有阿尔巴尼亚语和英语做文字说明介绍。

    从博物馆出来后,她在市中心的坎德培广场转悠。广场周围就是地拉那最繁华的地区。广场正对面是阿尔巴尼亚民族博物馆。广场东侧是依特俄清真寺,建造于1789年,建筑造型和土耳其风格的清真寺相似,建筑外观绘上各种花草鸟兽等图案,这是奥托曼帝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标本。

    地拉那的清真寺很多,可以看出当年在这里伊斯兰教很盛行,具有很大的影响。土耳其人当年在这里统治很长一段时间。1920年,地拉那成为独立后的阿尔巴尼亚首都,不久意大利人便入侵,接管了这座城市,建造了不少造型简约现代古典风格的政府机关大楼。1944年,一场对抗法西斯的战火几乎摧毁了整座城市,随后执政50年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开始建造了几个广场和恢宏的政府大楼。直到今天,地拉那最好的建筑依然是政府大楼。

    酒店供应的饭菜与西欧洲国家酒店的饭菜没有任何区别。这里酒店供应的饭菜比西欧酒店的饭菜要实惠得多,口味也不错,而且价格合理。酒店的饭菜做得不如西欧酒店那么精细,虽然粗造一些,但她感觉味道反而比那种烹调讲究、做工精细的饭菜要好吃一些。

    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岸,北接南斯拉夫,东北与马其顿相连,东南邻希腊,西濒亚得里亚海和伊奥尼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海岸线长472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全国一半的人口依然从事农业种植。阿尔巴尼亚国旗上绘有一只黑色的双头雄鹰,沿自15世纪抵抗奥斯曼帝国入侵的领袖斯坎德培的印章,故阿尔巴尼亚也有“山鹰之国”之称。

    阿尔巴尼亚族占总人口的98.6%,其余为希腊、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斯拉夫民族。全国通用阿尔巴尼亚语。

    旅游业是阿尔巴尼亚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但尚未开发。最好的旅游资源是绵延200公里、未受污染的海岸线。位于南部维拉城始至希腊边境的萨然达城,这段海域有100公里长,是最漂亮的一段海岸线。在海岸线上稀稀落落的小村庄攀附在悬崖峭壁上。要想到达这里并不容易,这一带没有高速路,只有一条山间公路盘旋在群山峻岭中间。交通阻隔了发展,但却使这里成为地中海最后一快净土。梁晓秀决定探险,去看看那一带的海滨。她租了一辆车,让司机开往那里。在这个海滨长约数公里的沙滩上只有3家小旅馆。周围是一片片暗绿色的橄榄林,林间开满了不知名的黄色野花。这一带的海水清澈,洁白的细沙上游玩的人很少。她想,如果这一段海岸线得到开发,将来有可能吸引大批欧洲游客前来度假游玩。

    她没有在海滨住下,而是前往山城培特拉,那是阿尔巴尼亚最美丽的小镇,由三个依山而建的村庄组成,人口5万,房子外墙一律为白色,造型简约干净,在山边层层叠叠蔓延开来,窗和窗之间形成了优美的几何图案,被誉为“千窗之城”。像阿尔巴尼亚的海滨一样,山城的旅游业也没有开发,几乎没有游客。

    一路上,她看到了一个奇怪的景象:阿尔巴尼亚境内遍布碉堡,成为世界上人均碉堡最多的国家,因而也有了“碉堡王国”的“美称”。全国密密麻麻分布着几十万座碉堡,让人想起过去阿尔巴尼亚人保卫国家,抵御外来侵略的一段历史;现在这些碉堡则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司机告诉她,20世纪60年代初,阿尔巴尼亚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苏,同时与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史宿怨,令这个山地之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他们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在广袤的农村田野上,每隔几百米就修建了一排碉堡;公路两侧、山顶山腰、房前屋后,都建造了各式各样的碉堡。这些碉堡有明碉、有暗碉;有暗道密如蛛网、多达几十个一群的群碉,也有孑然兀立的独碉;有能藏兵数百、附设粮仓弹药库的大碉堡,也有仅能勉强塞进一人的单兵碉堡。最常见的是直径3到4米、半掩埋式的圆碉堡。碉堡用钢筋水泥建造。据说当时平均造价达到250美元。按当时的物价计算,一座碉堡的耗费资金和材料,可建造一套标准的两居室住房。

    梁晓秀问司机如今的碉堡还有什么用处。

    司机说,碉堡的存在如今已没有意义。但仍有很多碉堡岿然不动,这是因为拆除碉堡成了一大难题。当初修建的碉堡结实厚重,现在拆起来自然费时、费劲。阿尔巴尼亚为发展旅游业,让工兵部队拆除一处海滩上几百座小碉堡,北约工兵动用了挖掘机、推土机、吊车等重型设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拆除了这些碉堡。国家把许多碉堡连同土地分给农户,但农户们只有碉堡的“使用权”;碉堡的产权仍属军队,军方不让拆,谁也不能随便拆除。现在有的碉堡被改成仓库或羊圈,有的被充作小卖部或蘑菇房,还有的干脆被改成住房。在风景区的一些碉堡被有钱人买下来后,当作别墅使用。城市边缘的碉堡则被进城打工的农民占用。

    五花八门的碉堡如今大都有了派场,让外来人既好奇又无奈。

    回到酒店,她想,同样是欧洲国家,阿尔巴尼亚经济为什么这么落后呢?阿尔巴尼亚许多青壮年都到希腊和德国打工;而留在国内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人均月收入只有约200-300美元。

    她梳理了阿尔巴尼亚的历史。

    历史学家多半认为,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可追溯到欧洲最古老的部落伊利里利人种,他们在历史上始终被别人侵略、压迫,但从来没有屈服。阿尔巴尼亚人的这种民族精神今天依然埋藏在他们的心中。他们曾在公元前3世纪建立了一个王国。罗马人试图攻占这个王国,以摆脱伊利里亚人对他们贸易船队的威胁。公元前167年,阿尔巴尼亚被占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又屡遭入侵。其中以土耳其人的统治时间为最长。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始于1385年。当时一个阿尔巴尼亚王子与另一个王子发生纠纷,其中一个想借助于奥斯曼人,打败对手。这样,奥斯曼人得以在阿尔巴尼亚长时间地实行统治。土耳其人在阿尔巴尼亚遇到了斯坎德培所领导的抵抗运动。斯坎德培曾被土耳其苏丹俘虏当作人质,受过伊斯兰教育,在土耳其军队服过役。后来,他从军队逃出,回到阿尔巴尼亚,公开放弃伊斯兰教信仰,皈依天主教,领导了反对土耳其人的民族抵抗运动。1468年,他去世后,反对伊斯兰教的斗争宣告结束。从此,阿尔巴尼亚一直属奥斯曼帝国管辖。

    1912年,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1914年召开的国际会议,确立阿尔巴尼亚王子古尤姆?杜瓦伊为阿尔巴尼亚国王。他执政6个月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得不放弃王位。交战各国在整个战争期间交替占领阿尔巴尼亚。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后,阿尔巴尼亚国内局势动荡,内乱四起。动乱之中,阿赫梅特?索古于1925年宣布自己为共和国总统,1928年又称帝。他的统治是残暴的,但他在经济和国民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索古为了反对南斯拉夫,与意大利签订了同盟条约,从意大利得到了财政援助。

    1939年,第二次大战爆发前5个月,意大利占领了阿尔巴尼亚,迫使阿尔巴尼亚国王逃到国外。1943年,意大利战败后,德国人进入阿尔巴尼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产党人领导的阿尔巴尼亚抵抗运动蓬勃兴起。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最终夺取了政权。1945年,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领袖恩维尔?霍查在选举中获胜,成为政府首脑。1946年,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

    我在阿尔巴尼亚停留三天,总的感觉是:阿尔巴尼亚人还是比较纯朴的,特别是一般老百姓让人有一种亲近感。他们看起来有一种茫然,不知道走向何方,似乎对生活没有什么憧憬。

    三天后,她收拾行李,来到地拉那机场。机场大厅门口有专人守着:所有外国人必须缴纳10欧元才能进入大厅办理登机手续。机场海关人员仔细翻看她的护照,然后问道:“你为什么来阿尔巴尼亚?”她说她是来旅游的。海关人员在她护照上盖章放行。

    飞机沿着地拉那上空滑翔,慢慢离开了这个群山环绕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