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疑难问题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多年以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梁晓秀:欧洲人如今是真心信教还是用宗教装点门面?欧洲学者声称新教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极大的促动作用,这让她很难理解。她生活在欧洲,每天和欧洲人打交道,感觉宗教的影子似乎随处都在;可是有很多欧洲年轻人似乎根本就不信教,他们从来不上教堂。这个问题她不好向欧洲人请教,只能靠自己观察、分析;但总也得不出令她信服的结论。
她只好从历史着手,分析这个疑难问题。她梳理了欧洲宗教史,想从中找到答案。
宗教在欧洲历史上长期扮演了重要角色,深入到欧洲人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对欧洲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宗教在欧洲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还在产生着某种作用。欧洲新教民众主要信奉基督宗教的三大派别:天主教、基督新教和东正教。宗教在欧洲虽然没有强制性,但在某些方面影响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公共生活的态度。在今日欧洲,宗教的影响力显然不像中世纪那么大,但是在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有宗教教育课或类似的课程。欧洲信教人数仍然不少,宗教的教义还有一定市场。遍布欧洲各国的教堂依然是教徒祷告的场所;教堂的各种宗教活动随处可见。
梁晓秀认为,不了解欧洲宗教,就无法解读欧洲的历史;更无法彻底了解今日的欧洲人。基督宗教在历史上与欧洲的国家和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督宗教影响了欧洲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宗教渗透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欧洲教徒读得最多的书──《新约圣经》中就有国家与教会关系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三点:肯定国家权力,要求教会和基督徒顺从;否定国家权力,强调对国家权力虽要服从但不能崇拜;强调顺从神,不顺从人。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纳认为,世俗政权应服从教会。这种对世俗政权的认知一直占据着基督宗教神学思想的主流,它所代表的传统观念被以罗马教皇为代表的天主教所恪守。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强调,在基督徒与国家的关系上,基督徒应该顺从世俗政权。约翰?加尔文强调世俗政权不能支配教会,教会的权威不可以基于国家权力而建立,二者是同等的。
罗马教皇认为,国家和教会应该互相承认独立性。国家与教会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但却是彼此联系的。教会不能凌驾于国家之上,也不应该使自己介入社会政治角色中,更不能代替国家。
欧洲政教关系大致经历了政教合一、政教分离、政教互动三个历史阶段。在早期的政教合一时期,宗教对欧洲社会居统治地位。政教分离后,宗教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依然以它特有的方式影响着欧洲的社会生活。
在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政府与罗马教廷签署了《拉特朗条约》,天主教为意大利的国教。《拉特朗条约》对意大利的法律制度有着深远影响。1948年颁布的意大利宪法认可了《拉特朗条约》的原则和精神。1984年意大利颁布了新的《拉特朗协定》,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罗马天主教不再是意大利的国教,国家和天主教会各自拥有独立的主权。
190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政教分离法》,宣布宗教与政治分离。该法规定,法国对任何宗教信仰既不承认,也不给予工资和津贴;教会不得干预政治,只能管理宗教组织,学校只许在课外时间上宗教课;教会占用的公共建筑一律归还国家。法国的做法似乎在政教分离上最为彻底,但今日法国信教人数依然很多。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后颁布了《至尊法》和《三十九条信纲》,其中《至尊法》规定:国王是英格兰教会在世间的最高长官,教职人员必须向国王宣誓;《三十九条信纲》把安立甘宗被确立为英国国教。英国宪法中制定了几个“宪法原则”,其中包括英国君王必须是新教圣公会信徒;英国法律中禁止人们对圣公会的神灵或信条不敬。圣公会经常介入英国政治事务,教会的高阶教士们首先在政治、外交、司法等领域取得成就和地位后才被授予高阶圣职。这种政教结合模式持续至今,使得英国议会上议院改革成为英国政治变革的重要议题,目的是取消“圣公会主教在议会中保留当然席位”这一特权。
19世纪以后,东正教在沙皇俄国的地位通过法律形式予以明确:沙皇是东正教的首脑,全体俄罗斯人都应当信奉东正教。
欧洲政教分离后,宗教积极参与人们的社会公益事业,把过去的宗教传统以各种方式延续下来,在医疗、教育、抚养与收养、戒毒、戒酒等方面,还都能看到宗教的作用。基督宗教组织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和公益慈善事业中,对政府的社会保障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德国、瑞典、丹麦等国有大量与教会有关的慈善团体,服务于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各个领域。
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与佛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之后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统称基督教。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1至5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它为国教。相传,基督教创始人耶稣30岁左右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道。因为犹太公会不满耶稣自称为上帝的独生子,把他交给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耶稣复活的这一天成为后世的复活节。罗马教皇当时以太阳神的生日制定了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即圣诞节。被12使徒中的犹大叛徒出卖,受难日为星期五,最后的晚餐连耶稣共13人。所以在西方,13是人们忌讳的数字,星期五被视为凶日。
历史上的是否有耶稣其人,说法不一。
新教即基督教新教是与“公教”、“正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新教词源来自德语。目前新教教徒约占全球基督徒总数的27%。新教是欧洲宗教改革的产物。新教认为《圣经》具有最高权威。天主教坚持圣经的解释权属于教会。新教各派一致拒绝天主教将一切权力集中在以教皇为首的教阶体制中。
基督宗教的三大教派的基本教义是相同的,即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圣经》是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各宗教的宗教经典,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旧约全书》是犹太教的经书,《新约全书》是耶稣基督徒的经书。《新约全书》的写作历时1500多年。基督教主要节日有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升天节等,天主教和东正教还有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命名日等节日。
15世纪后期,西欧封建制度开始解体,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宗教改革运动。加尔文的改革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响。英王亨利八世由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以摆脱教皇的管辖。
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英格兰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并同罗马天主教相抗衡。在长期复杂的“宗教战争”之后,基本上形成了新教在西欧各国分布的格局,路德宗分布于德国大部和北欧诸国,包括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归正宗为瑞士、德国一部、荷兰和苏格兰;安立甘宗主要在英格兰。
17世纪中叶,英格兰的清教徒运动要求以加尔文主义改革妥协保守的安立甘国教会,结果产生了脱离国教的一些新的独立宗派,如英格兰的长老会、公理会、浸会、公谊会等。清教徒运动后来由移民传到美洲,使新教在北美发展成为影响最广的教派。美国人如今信奉的新教就是那时传播到美洲大陆的。
18世纪,资产阶级在欧洲取得全面胜利。这时期新教出现了一批哲学家,如德国的莱布尼兹、莱辛和康德,英国的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等。他们运用唯理主义哲学对基督教信仰和神学作了新的论证和解释。他们提倡自由思想和宽容原则,对19世纪新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19世纪欧洲新教在启蒙时期唯理主义的冲击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施莱尔马赫被称为新教现代神学之父。
20世纪西方世界出现各种危机,使自由主义神学面临绝境。代之而起的是以巴特和布鲁内尔等为代表的新正统神学,强调人类只有通过否定自己,完全顺从上帝的旨意,才能得救。
在基督宗教的所有公教会之中,罗马公教会的会众最为庞大,天主教会也是所有基督宗教教会中最为庞大的教会。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西两派在1054年分裂而分成天主教和东正教。东派强调自己的正统性,称为正教,西派强调自己的普世性,称为公教。
天主教在中世纪曾深入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学术、文化、教育和艺术等各个领域,成为无所不在的精神力量。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范围曾经被称为教宗国,教宗是梵蒂冈的元首。
公元一世纪末天主教传入罗马帝国。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承认天主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天主教神职人员称为神父,基督教多称为牧师,也有称为长老的。天主教有修女,基督教没有。东正教主教头戴圆顶帽,身穿银白色或黑色神袍,胸挂圣像,手持令牌;而天主教主教头戴桃形尖顶帽,身穿特制黄色神袍,胸挂十字架,手戴权戒;唱圣歌时,东正教唱诗班没有风琴伴奏,而天主教唱诗班则有;祈祷时,东正教徒用三个手指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右向左画十字;而天主教徒用整个手掌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左向右画十字。礼拜时,东正教堂里不摆座椅,参加者只能站立,而天主教堂里放有成排的长板凳,供祈祷者跪坐;忏悔时,教徒在神父面前可站、可跪,天主教徒在神父面前只能跪着。
在教堂方面,东正教教堂的建筑式采用拜占庭式或斯拉夫式。天主教教堂采用罗马式或哥特式。东正教堂圣坛中央挂有圣像,四周则挂圣徒画像;而天主教堂圣坛中央放置十字架,圣坛两旁挂耶稣画像和圣母玛利亚画像,周围墙上挂十四幅耶稣受难画像。
犹太教是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教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西伯来圣经》,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第二部是《塔木德》。第三部是《米德拉什》。犹太教是公元前2000年在西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希伯来人中产生的。传说大约3800年前,一位名叫亚伯拉罕的人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迁徙到迦南,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几经辗转后定居在别是巴。据《圣经》的描述,亚伯拉罕生子以撒,以撒生子雅各。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教的奠基人。公元前1720年以色列人为逃避饥荒从迦南来到埃及。约公元前1290年,犹太人摩西率领他的同胞成功地逃脱了法老军队的追击,到达西乃旷野。摩西是以色列人公认的民族英雄。犹太教基础的法律是经过摩西确立起来的,摩西是犹太教的创始人。公元70年,罗马军队放火把宏伟庄严的犹太教第二圣殿夷为平地,犹太教的献祭和与之相关的仪礼制度从此消失了。
在此后的1300多年中,犹太人被迫流亡世界各地。1948年,返回家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建立了新的以色列国。
在中世纪,欧洲各国的犹太人被视为劣等民族,在宗教上受迫害、政治上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和自由、在经济上受到种种限制。历史上,犹太人曾受到多次毁灭性的逼害。犹太人由于两千多年一直分散在世界各地,语言、文字已经分化,只是靠着统一的宗教维系其单一的民族性。犹太教徒认为救世主尚未来临,不承认基督耶稣是救世主,这是一直受到基督教世界歧视和迫害的一个原因。
犹太教只是一个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人口并不多,但犹太教派却引发出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即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复兴人为穆罕默德,他在610年创建伊斯兰教,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曾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经济形态、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教进入“四大哈里发时期”。661年起,伊斯兰教进入阿拉伯帝国时期,历经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地跨亚、非、欧三大洲,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经济和学术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史称“伊斯兰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711年,以穆尔人为主力的阿拉伯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占领比利牛斯半岛大部分地区,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南欧。732年,阿拉伯军队袭击高卢西南部,战败后撤回比利牛斯山以南,伊斯兰教向西方的传播,到此为止。
15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已占领整个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南欧地区。在16世纪强盛时期,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伊斯兰帝国。帝国大力倡导和赞助伊斯兰教育和学术文化,在各地建有大量华丽的清真寺、各类宗教学校。
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一世率领的侵略军占领了埃及,欧洲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的激烈争斗,导致了奥斯曼帝国的彻底崩溃。
梁晓秀用一个星期时间把欧洲宗教史整理梳理了一遍,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个疑难问题,不是她能解答的问题。她是无神论者,对不了解的东西索性就放弃。
多年以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梁晓秀:欧洲人如今是真心信教还是用宗教装点门面?欧洲学者声称新教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极大的促动作用,这让她很难理解。她生活在欧洲,每天和欧洲人打交道,感觉宗教的影子似乎随处都在;可是有很多欧洲年轻人似乎根本就不信教,他们从来不上教堂。这个问题她不好向欧洲人请教,只能靠自己观察、分析;但总也得不出令她信服的结论。
她只好从历史着手,分析这个疑难问题。她梳理了欧洲宗教史,想从中找到答案。
宗教在欧洲历史上长期扮演了重要角色,深入到欧洲人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对欧洲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宗教在欧洲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还在产生着某种作用。欧洲新教民众主要信奉基督宗教的三大派别:天主教、基督新教和东正教。宗教在欧洲虽然没有强制性,但在某些方面影响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公共生活的态度。在今日欧洲,宗教的影响力显然不像中世纪那么大,但是在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有宗教教育课或类似的课程。欧洲信教人数仍然不少,宗教的教义还有一定市场。遍布欧洲各国的教堂依然是教徒祷告的场所;教堂的各种宗教活动随处可见。
梁晓秀认为,不了解欧洲宗教,就无法解读欧洲的历史;更无法彻底了解今日的欧洲人。基督宗教在历史上与欧洲的国家和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督宗教影响了欧洲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宗教渗透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欧洲教徒读得最多的书──《新约圣经》中就有国家与教会关系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三点:肯定国家权力,要求教会和基督徒顺从;否定国家权力,强调对国家权力虽要服从但不能崇拜;强调顺从神,不顺从人。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纳认为,世俗政权应服从教会。这种对世俗政权的认知一直占据着基督宗教神学思想的主流,它所代表的传统观念被以罗马教皇为代表的天主教所恪守。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强调,在基督徒与国家的关系上,基督徒应该顺从世俗政权。约翰?加尔文强调世俗政权不能支配教会,教会的权威不可以基于国家权力而建立,二者是同等的。
罗马教皇认为,国家和教会应该互相承认独立性。国家与教会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但却是彼此联系的。教会不能凌驾于国家之上,也不应该使自己介入社会政治角色中,更不能代替国家。
欧洲政教关系大致经历了政教合一、政教分离、政教互动三个历史阶段。在早期的政教合一时期,宗教对欧洲社会居统治地位。政教分离后,宗教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依然以它特有的方式影响着欧洲的社会生活。
在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政府与罗马教廷签署了《拉特朗条约》,天主教为意大利的国教。《拉特朗条约》对意大利的法律制度有着深远影响。1948年颁布的意大利宪法认可了《拉特朗条约》的原则和精神。1984年意大利颁布了新的《拉特朗协定》,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罗马天主教不再是意大利的国教,国家和天主教会各自拥有独立的主权。
190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政教分离法》,宣布宗教与政治分离。该法规定,法国对任何宗教信仰既不承认,也不给予工资和津贴;教会不得干预政治,只能管理宗教组织,学校只许在课外时间上宗教课;教会占用的公共建筑一律归还国家。法国的做法似乎在政教分离上最为彻底,但今日法国信教人数依然很多。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后颁布了《至尊法》和《三十九条信纲》,其中《至尊法》规定:国王是英格兰教会在世间的最高长官,教职人员必须向国王宣誓;《三十九条信纲》把安立甘宗被确立为英国国教。英国宪法中制定了几个“宪法原则”,其中包括英国君王必须是新教圣公会信徒;英国法律中禁止人们对圣公会的神灵或信条不敬。圣公会经常介入英国政治事务,教会的高阶教士们首先在政治、外交、司法等领域取得成就和地位后才被授予高阶圣职。这种政教结合模式持续至今,使得英国议会上议院改革成为英国政治变革的重要议题,目的是取消“圣公会主教在议会中保留当然席位”这一特权。
19世纪以后,东正教在沙皇俄国的地位通过法律形式予以明确:沙皇是东正教的首脑,全体俄罗斯人都应当信奉东正教。
欧洲政教分离后,宗教积极参与人们的社会公益事业,把过去的宗教传统以各种方式延续下来,在医疗、教育、抚养与收养、戒毒、戒酒等方面,还都能看到宗教的作用。基督宗教组织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和公益慈善事业中,对政府的社会保障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德国、瑞典、丹麦等国有大量与教会有关的慈善团体,服务于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各个领域。
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与佛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之后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统称基督教。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1至5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它为国教。相传,基督教创始人耶稣30岁左右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道。因为犹太公会不满耶稣自称为上帝的独生子,把他交给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耶稣复活的这一天成为后世的复活节。罗马教皇当时以太阳神的生日制定了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即圣诞节。被12使徒中的犹大叛徒出卖,受难日为星期五,最后的晚餐连耶稣共13人。所以在西方,13是人们忌讳的数字,星期五被视为凶日。
历史上的是否有耶稣其人,说法不一。
新教即基督教新教是与“公教”、“正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新教词源来自德语。目前新教教徒约占全球基督徒总数的27%。新教是欧洲宗教改革的产物。新教认为《圣经》具有最高权威。天主教坚持圣经的解释权属于教会。新教各派一致拒绝天主教将一切权力集中在以教皇为首的教阶体制中。
基督宗教的三大教派的基本教义是相同的,即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圣经》是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各宗教的宗教经典,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旧约全书》是犹太教的经书,《新约全书》是耶稣基督徒的经书。《新约全书》的写作历时1500多年。基督教主要节日有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升天节等,天主教和东正教还有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命名日等节日。
15世纪后期,西欧封建制度开始解体,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宗教改革运动。加尔文的改革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响。英王亨利八世由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以摆脱教皇的管辖。
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英格兰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并同罗马天主教相抗衡。在长期复杂的“宗教战争”之后,基本上形成了新教在西欧各国分布的格局,路德宗分布于德国大部和北欧诸国,包括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归正宗为瑞士、德国一部、荷兰和苏格兰;安立甘宗主要在英格兰。
17世纪中叶,英格兰的清教徒运动要求以加尔文主义改革妥协保守的安立甘国教会,结果产生了脱离国教的一些新的独立宗派,如英格兰的长老会、公理会、浸会、公谊会等。清教徒运动后来由移民传到美洲,使新教在北美发展成为影响最广的教派。美国人如今信奉的新教就是那时传播到美洲大陆的。
18世纪,资产阶级在欧洲取得全面胜利。这时期新教出现了一批哲学家,如德国的莱布尼兹、莱辛和康德,英国的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等。他们运用唯理主义哲学对基督教信仰和神学作了新的论证和解释。他们提倡自由思想和宽容原则,对19世纪新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19世纪欧洲新教在启蒙时期唯理主义的冲击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施莱尔马赫被称为新教现代神学之父。
20世纪西方世界出现各种危机,使自由主义神学面临绝境。代之而起的是以巴特和布鲁内尔等为代表的新正统神学,强调人类只有通过否定自己,完全顺从上帝的旨意,才能得救。
在基督宗教的所有公教会之中,罗马公教会的会众最为庞大,天主教会也是所有基督宗教教会中最为庞大的教会。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西两派在1054年分裂而分成天主教和东正教。东派强调自己的正统性,称为正教,西派强调自己的普世性,称为公教。
天主教在中世纪曾深入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学术、文化、教育和艺术等各个领域,成为无所不在的精神力量。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范围曾经被称为教宗国,教宗是梵蒂冈的元首。
公元一世纪末天主教传入罗马帝国。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承认天主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天主教神职人员称为神父,基督教多称为牧师,也有称为长老的。天主教有修女,基督教没有。东正教主教头戴圆顶帽,身穿银白色或黑色神袍,胸挂圣像,手持令牌;而天主教主教头戴桃形尖顶帽,身穿特制黄色神袍,胸挂十字架,手戴权戒;唱圣歌时,东正教唱诗班没有风琴伴奏,而天主教唱诗班则有;祈祷时,东正教徒用三个手指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右向左画十字;而天主教徒用整个手掌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左向右画十字。礼拜时,东正教堂里不摆座椅,参加者只能站立,而天主教堂里放有成排的长板凳,供祈祷者跪坐;忏悔时,教徒在神父面前可站、可跪,天主教徒在神父面前只能跪着。
在教堂方面,东正教教堂的建筑式采用拜占庭式或斯拉夫式。天主教教堂采用罗马式或哥特式。东正教堂圣坛中央挂有圣像,四周则挂圣徒画像;而天主教堂圣坛中央放置十字架,圣坛两旁挂耶稣画像和圣母玛利亚画像,周围墙上挂十四幅耶稣受难画像。
犹太教是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教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西伯来圣经》,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第二部是《塔木德》。第三部是《米德拉什》。犹太教是公元前2000年在西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希伯来人中产生的。传说大约3800年前,一位名叫亚伯拉罕的人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迁徙到迦南,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几经辗转后定居在别是巴。据《圣经》的描述,亚伯拉罕生子以撒,以撒生子雅各。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教的奠基人。公元前1720年以色列人为逃避饥荒从迦南来到埃及。约公元前1290年,犹太人摩西率领他的同胞成功地逃脱了法老军队的追击,到达西乃旷野。摩西是以色列人公认的民族英雄。犹太教基础的法律是经过摩西确立起来的,摩西是犹太教的创始人。公元70年,罗马军队放火把宏伟庄严的犹太教第二圣殿夷为平地,犹太教的献祭和与之相关的仪礼制度从此消失了。
在此后的1300多年中,犹太人被迫流亡世界各地。1948年,返回家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建立了新的以色列国。
在中世纪,欧洲各国的犹太人被视为劣等民族,在宗教上受迫害、政治上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和自由、在经济上受到种种限制。历史上,犹太人曾受到多次毁灭性的逼害。犹太人由于两千多年一直分散在世界各地,语言、文字已经分化,只是靠着统一的宗教维系其单一的民族性。犹太教徒认为救世主尚未来临,不承认基督耶稣是救世主,这是一直受到基督教世界歧视和迫害的一个原因。
犹太教只是一个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人口并不多,但犹太教派却引发出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即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复兴人为穆罕默德,他在610年创建伊斯兰教,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曾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经济形态、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教进入“四大哈里发时期”。661年起,伊斯兰教进入阿拉伯帝国时期,历经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地跨亚、非、欧三大洲,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经济和学术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史称“伊斯兰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711年,以穆尔人为主力的阿拉伯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占领比利牛斯半岛大部分地区,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南欧。732年,阿拉伯军队袭击高卢西南部,战败后撤回比利牛斯山以南,伊斯兰教向西方的传播,到此为止。
15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已占领整个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南欧地区。在16世纪强盛时期,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伊斯兰帝国。帝国大力倡导和赞助伊斯兰教育和学术文化,在各地建有大量华丽的清真寺、各类宗教学校。
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一世率领的侵略军占领了埃及,欧洲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的激烈争斗,导致了奥斯曼帝国的彻底崩溃。
梁晓秀用一个星期时间把欧洲宗教史整理梳理了一遍,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个疑难问题,不是她能解答的问题。她是无神论者,对不了解的东西索性就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