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一掷千金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中午,他们在一家西餐馆吃中饭,梁晓秀说她敲定了那栋大楼,值得喝酒庆祝一番。宋福禄则说,他还看不清那栋大楼的实际用处和价值,梁晓秀刚回来一天,就一掷千金买下那栋大楼,是不是物有所值呢?
“福禄,你不要多想了。我敢买大栋楼,我就有办法让那栋大楼生钱。10年后,那栋大楼绝不止170万,它的价值会翻倍。这是其一。其二,我们是用多少钱买下来的?170万欧元。你不觉得便宜吗?其三,有了这栋大楼,我们就有了固定资产,就等于有了根据地,有了根,有了赚钱的场所。”
梁晓秀的话给宋福禄吃了定心丸。他觉得梁晓秀说得有道理。
“喝酒吧!”梁晓秀举起了酒杯。
两人举杯碰杯,一饮而尽。宋福禄好长时间没和梁晓秀喝酒了,那天感觉喝酒真好。梁晓秀说,她负责装修中餐馆,宋福禄负责装修别墅。一个是工作场所,一个是居住场所,两个工程完工后,他们就开始过有规律的生活。她似乎在暗示他们搬进别墅后,他们就可以住在一起了。宋福禄听了她的话,心里暗暗发喜。
在吃饭喝酒时,他们算了一笔账。餐馆大楼170万,别墅40万,两项房产合计210万。装修费用,别墅20万,餐馆40万,合计60万欧元。全部工程完工后,总费用为270万欧元。
他们手头原来就有600万欧元现金,梁晓秀回国期间,宋福禄又挣了26万欧元。
梁晓秀说,他们保存300万欧元,其余剩下的56万欧元都要花掉。
宋福禄问她用56万欧元干什么?她说要干的事很多,他们下午就去车行买车,她不能没有自己的车。
吃完饭,他们到了车行,梁晓秀看上了一辆宝马五系车,她选了宝石蓝色的一款车,车价5万欧元,她当时就付款了,一个星期后提货。
接下来,她让宋福禄开车来到大学附近的一家酒店,在那里她租了一个大套间,外面一间做她的办公室,里面一间是她的卧室。她租了三个月,租金为2万欧元。
她和宋福禄说,她这一阵要想大事,办大事,她就在酒店吃住,宋福禄搬到工棚住,顺便可以监督弟弟妹妹干活。
她不再想家了。很快便把父母忘得一干二净。
她当天就搬进了酒店的大套间,与繁琐的家务事暂时告告别了。
1974年梁晓秀22岁,定居法国已4年多,她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法方式无形中有了法国化的倾向;她对人生的思考显然不同于同龄的中国女人。
她还不知道她其实已无形中融入了法国社会。
4年来,她经历了很多事情,对法国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了。她认为有必要对自己在法国的4年生活做一次全面总结,梳理思想,确定未来的生活目标。
她虽然生长在乡村,但自幼喜欢读书,沉思默想;中学老师曾预言,她是一个思想型的人,长于抽象思维,如果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一定会成为一个科学家。她的数学、物理和化学成绩在中学时一直排在学校第一位。她还记得那时她是课代表,经常给同学辅导数理化课程。她那时希望将来成为一名科学家。但文化大革命爆发,打碎了她的大学梦,不得不回村务农。她还记得父亲当时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这都是命啊,你就认命吧!”
命运决定她务农,当农民;命运又决定她远赴法国嫁人,嫁了一个小个子男人,和那人还生了两个儿子。她没有机会上大学,却在法国卖起了卷饼,发了财,现在又要开中餐馆赚大钱。
这就是命运?她想。
她当初到法国时朦朦胧胧,她的目的是嫁人,生儿育女,过一种温饱有余的生活。那个目标早已实现。她现在不满足于那个目标了:她对自己的婚姻耿耿于怀,认为她的婚姻不幸福,宋福禄不像她心目中的丈夫。
她心目中的丈夫应该是高大英武、仪表堂堂,风趣幽默的男人;而宋福禄则简直是一个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男人。
她虽然没有找到意中人,不得不和宋福禄结婚,但她还不甘心。她想暂时忘却这段婚姻,按照自己的兴趣生活一段时间。
她要读书,要思考一些问题。她的法语越来越好,已经能阅读一些简单的读物了。她想从此经常阅读法文报纸和有意思的法文书籍,借此了解法国社会和法国人,最终成为法国问题专家。她的朋友诺阿让教授就因为懂中文,被人称为汉学家;她也可以成为法学家呀。
她必须和有学问的法国人打交道,和他们交流、探讨有关法国方面的问题。
她过去没机会上大学,但她年龄还不大,她要读一个社会大学,即通过自学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为此,她必须提高法语水平,阅读法国书报刊物,对法国社会的最新进展和成就有所了解。
这些年,她虽然一直在做工挣钱,做但私下里对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却十分留意,无形中做了一种直观研究。
她的“研究”当然不是学术研究,而是直观印象和观察得出的结论。比如她在买那栋大楼时,她凭经验看出那个经理人不是最终的拍板人,她便提出要见拍板人,结果见到了洛蒙先生,以170万欧元就拿下了那栋大楼。
她认为她那才叫知识,才叫学问。她不相信书本上说的那些理论;她只相信实践,只相信眼见为实。
她日积月累,点点滴滴,凭借着滴水穿石的学习态度,对一般法国人的心理琢磨得很透,知道怎样和他们打交道。
她见到洛蒙先生后,她发现那人属于另一个社会阶层,那个阶层她还没有机会接触,还不知道那里的水有多深,但她动了念头:她要为自己创造接触那个阶层人士的机会,深入到那个阶层的深处,窥探他们的秘密。
她没有读过大学,但并不等于她没有思想,她只是知识不足而已。她通过阅读、观察和研究,可以做到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她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下一步她要占有丰富的研究资料,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抵消她没上大学的遗憾。
在接下来几年,她的法语水平要有突飞猛进的提高,要让人们在不看她的面孔时,听她说法语,认为她就是一个法国人。她要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令一般法国人感到自叹不如。
当初她来法国时,感觉法语就像天书,非常难学,甚至为此憎恨法语,为了学不会法语而曾感到极为恼火;如今她觉得这门语言易如反掌,张口就来,运用得几乎如同母语一样。
她由此领悟到一个学外语的道理:一个人一旦熟练掌握了一门外语,就不再感到外语难学了。她现在思考问题时,有时无形中就用法语思考。
她的中文基础非常好,她想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好好读一些中文书;中文是她的根,她不能忘本。
她自幼就对语言敏感,上小学时,她的作文曾被评为学校最佳作文。
现在回过头来细细想,她来法国最大的收获之一是掌握了法语,下一步她就要提高法语水平,最终精通法语,达到用法语写作的较高水平。
她认为掌握一门语言意味着打开了一扇思问题的大门: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思考问题。那天她想了很久,望着窗外的花草树木沉思默想。
她坐在酒店大套间的写字台前,抬头望着窗外美丽的风景,内心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她在法国嫁了人,生活在法国,她就得认识法国,理解法国。这些年她越发觉得这个国家不简单,她还有很多事不清楚、不明白。认识、了解法国的方法,在她看来,除了接触法国人外,就是读书。
以她现在的法语功底,她只能阅读相对简单的读物。她想改变这种状况,扩大读书范围,要读得广、读得深,对感兴趣的题目刨根问底,寻求正确答案。
她相信,随着读书的深入,她的视野和兴趣也会变得越来越宽广而又深入。
她要成为一位知识女性,兴趣广泛,视野开阔,见解深刻。
她读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解读法国,解剖法国;她再也不满足泛泛的了解和认识了,她要深入到法国人的内心深处,窥探他们的内心秘密;她要挖掘法国社会本质的东西。
她想把学到的知识归纳总结,铸成系统化的知识,对法国进行百科全书式的解读。
她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与法国人有所不同:她虽然用法语思考问题,但她没有意识到她或多或少还在以中国人的独特思维方式观察法国社会现象,因为她经常无意识地把中国和法国加以对比研究。
她喜欢比较,擅长比较。通过比较,她对问题的认识加深了,视野开阔了,思路清晰了。
这段时间,她对法国的环境保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法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为世界制定了一个标准。
她历来喜欢干净的环境,厌恶杂乱无章的环境。法国优美的环境令她钦佩,令她感慨。在她看来,法国最引人骄傲的资本之一就是法国的环保;法国的环保就是世界环保的标尺。
她认定:环境的意义就是生存的意义,高质量的环境意味着高质量的生活;反之亦然。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环境保护好,污染轻微;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则大都面临严重的问题,污染严重,治理不当。
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
她庆幸自己住在优美的环境中,住在法国这个大花园中,享受着最好的自然化环境带来的种种好处。
法国为什么能把环境治理的如此之好呢?她的结论是:法国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法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已深入人心。
她还认为,法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给予了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大环境:风调雨顺,水草丰茂,土地肥沃。
森林、河流、土壤、饮用水,都得到了法国人悉心的保护。
她对法国森林印象深刻。她看到过大片大片保护完好的森林,这些森林不仅保护了植被,还调节了空气,使居民获得了清新的空气。在法国根本就不存在乱砍乱伐树木的现象。法国的森林就是大氧吧,特别有利于身心的健康。这种成片成片的林子调节了城市排放的气体,净化了空气,保证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她每天早晨起床后,都到酒店花园散步,有时也到附近的树林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散步回来,浑身轻松,头脑特别清醒。
法国城市对花草树木的保护、修饰也十分到位;大片的草坪吸纳了尘土,保护了城市的植被,更美化了城市的景观。
她从此认定:人类不应该离开森林,没有森林的地方,就没有高质量的生活。
法国是一个富足的国家,她由此想到了财富问题。
在她看来,法国就是一座金矿,而她已经找到了开采这座金矿的钥匙,而且还知道怎样把金子从矿里挖出来。法国饮食市场就是一座大金矿,而她将要开的中餐馆就是挖掘这座金矿的挖掘机;她既然发现了这座大金矿,她就得把有里面的金子都挖出来。
她看见洛蒙在里尔郊外的那栋乳白色大别墅后,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个人是一个大富翁,他拥有那么多财富,一生也花不完。人家那才叫财大气粗;相比之下,自己的财力还有限,还不足挂齿。
一个人一生能花多少钱呢?她自问道。
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她认为一个人一生其实花不了多少钱。假设她有一亿欧元,那就足矣。
一亿欧元等十亿人民币,她一生花那么多钱足够了。
她过去认为一亿欧元是天文数字;但此刻她却认为那并不是天文数字,而是能挣到的数字。她以后的目标就是奔着一亿欧元去。
她挣到600万欧元后,对金钱的概念变了。她是在法国,不是在中国,对金钱的认识有自己的一套见解。
她想:她才22岁,未来的日子长着呢,在未来的的岁月中花一亿欧元,对她来说,并非是天方夜谭。
她的生活将是奢华的;她要消费顶级生活。她不满足于一般的富裕,她规划着将来的庞大计划。
她来法国四年后,对自己的能量有了新的认识:她是一个能创造奇迹的人。别人不敢想象的奇迹,她敢想,而且还能创造出来。
她的奇迹就要靠她的中餐馆创造出来,这个基本原则不会改变。
回想四年来走过的路程,她对自己的努力感到满意。她把该做的事都做好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她拿回了家庭财政大权。
过去宋福禄控制财权,花钱一毛不拔,整天捂着钱过日子。梁晓秀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在金钱上便受到宋福禄的制约。她后来发现,女人如果不在经济上保持独立,在家庭就没有地位,于是略施小计,夺回了财权。宋福禄从看她脸色行事,对她言听计从。
她认定一条原则:经济上受人制约,一切都无从谈起
宋福禄当初的想法是让梁晓秀以后做全职家庭主妇,为他生儿育女。他还抱着传统的观念,认为女人的职责就是生孩子,照顾丈夫,一切听丈夫的;在一个家庭,丈夫要说了算。梁晓秀在两年多时间基本是按照他的要求做的。可是从第三年开始,梁晓秀变了:她让他明白,他那一套不适合她;她有自己的一套,他必须按照她那一套行事。我看重的是经济上的独立。在欧洲家庭,。”
她能做到那点,说到底还是她有本事。宋福禄只好让步,拱手把财权交给了她。她掌握了主动权后,她有一整套想法,把生意打理得红红火火。他们的绝大部分钱,都是在她的操作下挣到的,宋福禄不得不佩服她,敬仰她。
宋福禄在生意上也曾尝试过几次,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而梁晓秀要出什么主意,那主意肯定赚钱。渐渐地宋福禄意识到:梁晓秀是一个商业奇才,她天生就是一个会赚钱的人。无论从哪方面看,他们都不在一个水平上。他跟着她赚钱,不仅省事省力,而且还赚得多,他何必再费劲动脑子呢?
他从此不再和梁晓秀争财权,大事小事一律听梁晓秀的。梁晓秀是红花,他是绿叶,他甘心当配角。
梁晓秀在酒店住了一个星期,她梳理了自己在法国四年的生活,理出了一个头绪:在这段时间她要暂时离开里尔,到巴黎去过一阵高消费的生活,补偿她这些年的损失。她这些年受苦受累,没过过好日子;现在有了钱,她为什么不花呢?
她那天一直想到凌晨2点才入睡,睡得安详而又美丽。
中午,他们在一家西餐馆吃中饭,梁晓秀说她敲定了那栋大楼,值得喝酒庆祝一番。宋福禄则说,他还看不清那栋大楼的实际用处和价值,梁晓秀刚回来一天,就一掷千金买下那栋大楼,是不是物有所值呢?
“福禄,你不要多想了。我敢买大栋楼,我就有办法让那栋大楼生钱。10年后,那栋大楼绝不止170万,它的价值会翻倍。这是其一。其二,我们是用多少钱买下来的?170万欧元。你不觉得便宜吗?其三,有了这栋大楼,我们就有了固定资产,就等于有了根据地,有了根,有了赚钱的场所。”
梁晓秀的话给宋福禄吃了定心丸。他觉得梁晓秀说得有道理。
“喝酒吧!”梁晓秀举起了酒杯。
两人举杯碰杯,一饮而尽。宋福禄好长时间没和梁晓秀喝酒了,那天感觉喝酒真好。梁晓秀说,她负责装修中餐馆,宋福禄负责装修别墅。一个是工作场所,一个是居住场所,两个工程完工后,他们就开始过有规律的生活。她似乎在暗示他们搬进别墅后,他们就可以住在一起了。宋福禄听了她的话,心里暗暗发喜。
在吃饭喝酒时,他们算了一笔账。餐馆大楼170万,别墅40万,两项房产合计210万。装修费用,别墅20万,餐馆40万,合计60万欧元。全部工程完工后,总费用为270万欧元。
他们手头原来就有600万欧元现金,梁晓秀回国期间,宋福禄又挣了26万欧元。
梁晓秀说,他们保存300万欧元,其余剩下的56万欧元都要花掉。
宋福禄问她用56万欧元干什么?她说要干的事很多,他们下午就去车行买车,她不能没有自己的车。
吃完饭,他们到了车行,梁晓秀看上了一辆宝马五系车,她选了宝石蓝色的一款车,车价5万欧元,她当时就付款了,一个星期后提货。
接下来,她让宋福禄开车来到大学附近的一家酒店,在那里她租了一个大套间,外面一间做她的办公室,里面一间是她的卧室。她租了三个月,租金为2万欧元。
她和宋福禄说,她这一阵要想大事,办大事,她就在酒店吃住,宋福禄搬到工棚住,顺便可以监督弟弟妹妹干活。
她不再想家了。很快便把父母忘得一干二净。
她当天就搬进了酒店的大套间,与繁琐的家务事暂时告告别了。
1974年梁晓秀22岁,定居法国已4年多,她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法方式无形中有了法国化的倾向;她对人生的思考显然不同于同龄的中国女人。
她还不知道她其实已无形中融入了法国社会。
4年来,她经历了很多事情,对法国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了。她认为有必要对自己在法国的4年生活做一次全面总结,梳理思想,确定未来的生活目标。
她虽然生长在乡村,但自幼喜欢读书,沉思默想;中学老师曾预言,她是一个思想型的人,长于抽象思维,如果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一定会成为一个科学家。她的数学、物理和化学成绩在中学时一直排在学校第一位。她还记得那时她是课代表,经常给同学辅导数理化课程。她那时希望将来成为一名科学家。但文化大革命爆发,打碎了她的大学梦,不得不回村务农。她还记得父亲当时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这都是命啊,你就认命吧!”
命运决定她务农,当农民;命运又决定她远赴法国嫁人,嫁了一个小个子男人,和那人还生了两个儿子。她没有机会上大学,却在法国卖起了卷饼,发了财,现在又要开中餐馆赚大钱。
这就是命运?她想。
她当初到法国时朦朦胧胧,她的目的是嫁人,生儿育女,过一种温饱有余的生活。那个目标早已实现。她现在不满足于那个目标了:她对自己的婚姻耿耿于怀,认为她的婚姻不幸福,宋福禄不像她心目中的丈夫。
她心目中的丈夫应该是高大英武、仪表堂堂,风趣幽默的男人;而宋福禄则简直是一个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男人。
她虽然没有找到意中人,不得不和宋福禄结婚,但她还不甘心。她想暂时忘却这段婚姻,按照自己的兴趣生活一段时间。
她要读书,要思考一些问题。她的法语越来越好,已经能阅读一些简单的读物了。她想从此经常阅读法文报纸和有意思的法文书籍,借此了解法国社会和法国人,最终成为法国问题专家。她的朋友诺阿让教授就因为懂中文,被人称为汉学家;她也可以成为法学家呀。
她必须和有学问的法国人打交道,和他们交流、探讨有关法国方面的问题。
她过去没机会上大学,但她年龄还不大,她要读一个社会大学,即通过自学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为此,她必须提高法语水平,阅读法国书报刊物,对法国社会的最新进展和成就有所了解。
这些年,她虽然一直在做工挣钱,做但私下里对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却十分留意,无形中做了一种直观研究。
她的“研究”当然不是学术研究,而是直观印象和观察得出的结论。比如她在买那栋大楼时,她凭经验看出那个经理人不是最终的拍板人,她便提出要见拍板人,结果见到了洛蒙先生,以170万欧元就拿下了那栋大楼。
她认为她那才叫知识,才叫学问。她不相信书本上说的那些理论;她只相信实践,只相信眼见为实。
她日积月累,点点滴滴,凭借着滴水穿石的学习态度,对一般法国人的心理琢磨得很透,知道怎样和他们打交道。
她见到洛蒙先生后,她发现那人属于另一个社会阶层,那个阶层她还没有机会接触,还不知道那里的水有多深,但她动了念头:她要为自己创造接触那个阶层人士的机会,深入到那个阶层的深处,窥探他们的秘密。
她没有读过大学,但并不等于她没有思想,她只是知识不足而已。她通过阅读、观察和研究,可以做到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她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下一步她要占有丰富的研究资料,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抵消她没上大学的遗憾。
在接下来几年,她的法语水平要有突飞猛进的提高,要让人们在不看她的面孔时,听她说法语,认为她就是一个法国人。她要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令一般法国人感到自叹不如。
当初她来法国时,感觉法语就像天书,非常难学,甚至为此憎恨法语,为了学不会法语而曾感到极为恼火;如今她觉得这门语言易如反掌,张口就来,运用得几乎如同母语一样。
她由此领悟到一个学外语的道理:一个人一旦熟练掌握了一门外语,就不再感到外语难学了。她现在思考问题时,有时无形中就用法语思考。
她的中文基础非常好,她想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好好读一些中文书;中文是她的根,她不能忘本。
她自幼就对语言敏感,上小学时,她的作文曾被评为学校最佳作文。
现在回过头来细细想,她来法国最大的收获之一是掌握了法语,下一步她就要提高法语水平,最终精通法语,达到用法语写作的较高水平。
她认为掌握一门语言意味着打开了一扇思问题的大门: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思考问题。那天她想了很久,望着窗外的花草树木沉思默想。
她坐在酒店大套间的写字台前,抬头望着窗外美丽的风景,内心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她在法国嫁了人,生活在法国,她就得认识法国,理解法国。这些年她越发觉得这个国家不简单,她还有很多事不清楚、不明白。认识、了解法国的方法,在她看来,除了接触法国人外,就是读书。
以她现在的法语功底,她只能阅读相对简单的读物。她想改变这种状况,扩大读书范围,要读得广、读得深,对感兴趣的题目刨根问底,寻求正确答案。
她相信,随着读书的深入,她的视野和兴趣也会变得越来越宽广而又深入。
她要成为一位知识女性,兴趣广泛,视野开阔,见解深刻。
她读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解读法国,解剖法国;她再也不满足泛泛的了解和认识了,她要深入到法国人的内心深处,窥探他们的内心秘密;她要挖掘法国社会本质的东西。
她想把学到的知识归纳总结,铸成系统化的知识,对法国进行百科全书式的解读。
她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与法国人有所不同:她虽然用法语思考问题,但她没有意识到她或多或少还在以中国人的独特思维方式观察法国社会现象,因为她经常无意识地把中国和法国加以对比研究。
她喜欢比较,擅长比较。通过比较,她对问题的认识加深了,视野开阔了,思路清晰了。
这段时间,她对法国的环境保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法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为世界制定了一个标准。
她历来喜欢干净的环境,厌恶杂乱无章的环境。法国优美的环境令她钦佩,令她感慨。在她看来,法国最引人骄傲的资本之一就是法国的环保;法国的环保就是世界环保的标尺。
她认定:环境的意义就是生存的意义,高质量的环境意味着高质量的生活;反之亦然。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环境保护好,污染轻微;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则大都面临严重的问题,污染严重,治理不当。
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
她庆幸自己住在优美的环境中,住在法国这个大花园中,享受着最好的自然化环境带来的种种好处。
法国为什么能把环境治理的如此之好呢?她的结论是:法国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法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已深入人心。
她还认为,法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给予了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大环境:风调雨顺,水草丰茂,土地肥沃。
森林、河流、土壤、饮用水,都得到了法国人悉心的保护。
她对法国森林印象深刻。她看到过大片大片保护完好的森林,这些森林不仅保护了植被,还调节了空气,使居民获得了清新的空气。在法国根本就不存在乱砍乱伐树木的现象。法国的森林就是大氧吧,特别有利于身心的健康。这种成片成片的林子调节了城市排放的气体,净化了空气,保证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她每天早晨起床后,都到酒店花园散步,有时也到附近的树林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散步回来,浑身轻松,头脑特别清醒。
法国城市对花草树木的保护、修饰也十分到位;大片的草坪吸纳了尘土,保护了城市的植被,更美化了城市的景观。
她从此认定:人类不应该离开森林,没有森林的地方,就没有高质量的生活。
法国是一个富足的国家,她由此想到了财富问题。
在她看来,法国就是一座金矿,而她已经找到了开采这座金矿的钥匙,而且还知道怎样把金子从矿里挖出来。法国饮食市场就是一座大金矿,而她将要开的中餐馆就是挖掘这座金矿的挖掘机;她既然发现了这座大金矿,她就得把有里面的金子都挖出来。
她看见洛蒙在里尔郊外的那栋乳白色大别墅后,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个人是一个大富翁,他拥有那么多财富,一生也花不完。人家那才叫财大气粗;相比之下,自己的财力还有限,还不足挂齿。
一个人一生能花多少钱呢?她自问道。
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她认为一个人一生其实花不了多少钱。假设她有一亿欧元,那就足矣。
一亿欧元等十亿人民币,她一生花那么多钱足够了。
她过去认为一亿欧元是天文数字;但此刻她却认为那并不是天文数字,而是能挣到的数字。她以后的目标就是奔着一亿欧元去。
她挣到600万欧元后,对金钱的概念变了。她是在法国,不是在中国,对金钱的认识有自己的一套见解。
她想:她才22岁,未来的日子长着呢,在未来的的岁月中花一亿欧元,对她来说,并非是天方夜谭。
她的生活将是奢华的;她要消费顶级生活。她不满足于一般的富裕,她规划着将来的庞大计划。
她来法国四年后,对自己的能量有了新的认识:她是一个能创造奇迹的人。别人不敢想象的奇迹,她敢想,而且还能创造出来。
她的奇迹就要靠她的中餐馆创造出来,这个基本原则不会改变。
回想四年来走过的路程,她对自己的努力感到满意。她把该做的事都做好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她拿回了家庭财政大权。
过去宋福禄控制财权,花钱一毛不拔,整天捂着钱过日子。梁晓秀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在金钱上便受到宋福禄的制约。她后来发现,女人如果不在经济上保持独立,在家庭就没有地位,于是略施小计,夺回了财权。宋福禄从看她脸色行事,对她言听计从。
她认定一条原则:经济上受人制约,一切都无从谈起
宋福禄当初的想法是让梁晓秀以后做全职家庭主妇,为他生儿育女。他还抱着传统的观念,认为女人的职责就是生孩子,照顾丈夫,一切听丈夫的;在一个家庭,丈夫要说了算。梁晓秀在两年多时间基本是按照他的要求做的。可是从第三年开始,梁晓秀变了:她让他明白,他那一套不适合她;她有自己的一套,他必须按照她那一套行事。我看重的是经济上的独立。在欧洲家庭,。”
她能做到那点,说到底还是她有本事。宋福禄只好让步,拱手把财权交给了她。她掌握了主动权后,她有一整套想法,把生意打理得红红火火。他们的绝大部分钱,都是在她的操作下挣到的,宋福禄不得不佩服她,敬仰她。
宋福禄在生意上也曾尝试过几次,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而梁晓秀要出什么主意,那主意肯定赚钱。渐渐地宋福禄意识到:梁晓秀是一个商业奇才,她天生就是一个会赚钱的人。无论从哪方面看,他们都不在一个水平上。他跟着她赚钱,不仅省事省力,而且还赚得多,他何必再费劲动脑子呢?
他从此不再和梁晓秀争财权,大事小事一律听梁晓秀的。梁晓秀是红花,他是绿叶,他甘心当配角。
梁晓秀在酒店住了一个星期,她梳理了自己在法国四年的生活,理出了一个头绪:在这段时间她要暂时离开里尔,到巴黎去过一阵高消费的生活,补偿她这些年的损失。她这些年受苦受累,没过过好日子;现在有了钱,她为什么不花呢?
她那天一直想到凌晨2点才入睡,睡得安详而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