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民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荀子随赵孝成王走进王宫,二人分宾主坐下。临武君、李斯、陈嚣在下面陪坐。
赵孝成王向荀子倾诉心中的忧愁,他说:“荀老夫子!长平之战,我赵国四十五万将士被秦军坑杀,都城邯郸被秦军围困了三年,国家元气大伤。寡人每日每时都忧虑不安。你的到来,如同天神降临。荀老夫子!希望您能够为寡人解忧呀!”
荀子也直抒心怀,说:“荀况既然回到家乡,就是君上的子民。荀况听从君上的吩咐。”
赵孝成王向荀子摆出眼前赵国的现实,他说赵国经受了这场大灾难,眼前虽不是兵甲丧尽,却也是毫无征战之力。假如有哪个趁机攻打,我赵国将不堪一击。所以,目前最紧要的是重整三军,强我赵国兵甲。他问荀子:“您说,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荀子望了望临武君说:“临武君是带兵的人。我想请临武君先讲一讲0”
临武君不好意思讲,说还是请荀老夫子来讲。荀子说他想听一听带兵人的高见。
临武君想了一想说:“我以为,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善观敌人的动向,而后出兵先敌到达,占据有利地形,这就是最重要的用兵方法。”荀子讲道:“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既不是武器装备,也不是战略战术,而是一民。”
“一民?”在场所有的人对荀子的话均不解。
“对!一民。”荀子再一次肯定。
赵孝成王请荀子给以详尽的解释。
荀子说:“一民,就是要得民心。弓箭不协调,即便是后羿那样的神射手也不能射中目标;六匹马配合不好,像造父那样善于赶车的人,
也不能把车赶到很远的地方去;如果老百姓和朝廷离心离德,像汤武那样的圣君也不一定能打胜仗。所以,善于争取老百姓的人,才是善于用兵打仗的人。用兵的要领就在于争取民心。”
临武君不同意荀子的意见,他说:“荀老夫子,您这话讲得不太妥当吧!用兵打仗所重视的是形势和条件,所实行的是变化和欺诈,神出鬼没,使对方没有办法捉摸。当年孙武、吴起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无敌于下天。怎么能说一定要首先一民,去争取老百姓呢?”
荀子说:“临武君,你所说的是强霸的军队所采用的办法。人世间有比强霸更强大的,这就是仁义。“
临武君对荀子的这个见解感到新鲜,没有再说什么。
赵孝成王问:“王者的军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如何行动呢?”荀子说:“一切在于大王,将帅如何领兵打仗是次要的事情。国君贤能,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君不贤能的,他的国家就治理不好。注重礼义,国家就能治理好;轻视礼义的,他的国家就治理不好。治理好的国家就强盛;治理不好的国家就衰弱。这是强弱的根本,也是强军的根本。”
赵王与临武君点头称是。
荀子继续侃侃而谈:“仁义的军队,所体现出来的是天子统一天下的意志。仁义的军队上下一心,臣民与君主,下级与上级,就像子女与父亲,弟弟和兄长一样。他们聚集起来,就形成一个战斗的整体;扩散开来,就成为整齐的战斗行列;摆成阵势,就像那莫邪之剑,谁碰着它就会被腰断三截。反之,那些残暴的国君,百姓痛恨,谁会跟随他呢?他的百姓喜欢仁义的军队如同自己的父母,回头看他的国君,就像看见仇敌。按照人情,谁会为他所厌恶的人去残杀他所喜欢的人呢?那就像让儿孙去杀害他的父母,他一定会去告发。像这样,仁义的军队与残暴的军队打仗,又怎么能够欺诈得了呢?《诗经》说:‘商汤出师,大旗飘扬;威严虔诚,斧钺执掌;势如烈火,谁敢阻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赵孝成王听了高兴地合掌称道:“讲得好!”
在赵王宫殿里沿着荀子提出的军事主张,讨论继续深入。陈嚣问:“老师!您谈论用兵,常把仁义作为根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既然是讲仁爱,那还用兵打仗做什么呢?凡是用兵的人,哪一个不是为了争夺呢?”
荀子微微一笑:“不,不!仁者爱人,正因为爱人,才憎恨害人的人;义者循理,正因为遵循正义,才憎恨害民作乱之徒。所以,仁义之人用兵打仗,目的是为民除害,并不是为了争夺。”
李斯说:“老师!秦国四代兵强海内,威震诸侯,并不是靠讲仁义取得的。他们靠的是便利从事,怎么有利就怎么做,并不首先讲什么仁义。”
荀子看了看李斯,恳切地说:“李斯呀,你还没有弄明白。你所说的便利,是不便利的便利。我所说的仁义,才是最大的便利。仁义是用来改善政事的,政事修治好了,人民爱戴他的君王,愿意为他去死。君与民达到这样亲密的地步,还有什么不能够战胜的呢?秦国虽然四代强盛,可为什么却常常担心各国联合起来反对他呢?因为他是用强bao的方法取胜,没有将仁义作为根本。崇尚礼义,纯而不杂,就可以在天下称王;杂而不纯,可以在诸侯之中称霸。这两条都做不到就要灭亡。且莫看秦国现在强大。它不重视儒士,只讲威力,不讲仁义,此乃秦国的根本谬误,最终要受此害。”
荀子回过头来对赵孝成王说:“君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舍本逐末。当君主的人,都往往想使用奖赏、刑罚、欺诈的办法对待百姓,使他们为自己效劳。人假如只为奖赏去做事,于自己没有利益了就会停止。如果大敌当前,让他们去守危城,就必然要叛变;让他们去作战,就必然要失败;遇上艰难困苦,就必然会逃跑,很快溃散。这不是下反而制其上吗?所以,奖赏、刑罚、欺诈的办法,乃是雇佣的办法,不足以聚合大众,强盛国家。礼义道德才是强国之本,建功立业之纲。推崇名节,申明礼义,崇尚贤能,爱护百姓,君主遵循这样的道路,可以得天下,威力无穷。反之,就要亡国。”
听到荀子的论断,赵孝成王感慨颇深,他向临武君说:“哎呀!我们过去只知道孙吴兵法,对荀老夫子讲的闻所未闻。今日听到的是荀子兵法,更高一筹呀!”
荀子继续说:“君上!长平之战,虽然已经过去五年,但君上不忘记,百官不忘记,赵国的百姓也不会忘记,四十五万将士的亲人更不会忘记。长平战败,无论是哪个的过错,都已经成为过去。如今,再也不能让它成为压在赵国人身上的磐石,而要把它变成赵国人重新站起来的动力。四十五万将士的尸骨,不能白白地葬在那深深的太行山谷!大王在此碑上不仅要刻上赵国战败的耻辱,还要刻上长平阵亡将士的名讳,让赵国百姓随时祭奠自己的亲人。大王亲自去祭祀长平阵亡将士,召唤百姓,时刻记住长平之耻。如此,此碑所承载的就不再是国耻,而是一面迎风飘扬的旌旗,是激励君臣百姓振兴赵国的战鼓!”
“啊……”赵孝成王认真地思考着荀子的话语。
荀子继续说:“君上!在宗庙门前立下国耻之碑,是需要气量,需要胆识的。只有勇敢有为的国君才敢于这样去做。也许有人说,它是君上您的罪己诏。但是荀况相信,君上一定会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较追悔往日长平决策的是非,为赵国重新崛起而罪己!”
赵孝成王沉默良久,痛心地说:“长平战败,乃是寡人错听误国之言,错用主帅之过。此一战,让我赵国痛失四十五万兵马,几乎失掉了祖宗的江山,募人追悔吴及,昼夜难以安寝,无颜面见祖宗!^赵孝成王说着泪水涌出,内心沉痛,难以再讲下去。停了一会儿,将情绪稳住,定下决心,说道,“长平之耻百姓不会忘记,寡人也不会忘记。临武君!请你遵照荀老夫子之言,在宗庙门外,立即竖立起国耻之碑,选择吉日,寡人将亲自公祭长平阵亡将士!”
君王的决心令临武君激动,立即跪地施礼:“君上圣明!”
赵孝成王感激地向荀子道谢:“荀老夫子,寡人今日聆听教诲,难得呀!实在难得。你为寡人解除了多年的心中疾患,也为赵国重铸民心,贡献了良谋。老夫子果然是难得的治世贤才!”
荀子谦卑地说:“君上过奖了!”
赵孝成王敬佩地说赵国是您的故乡,寡人愿拜您为上卿①,请您参与朝政。望您能助寡人重振赵国。”
荀子拱手感谢赵王厚爱。赵孝成王提出在邯郸都城开设一座议兵馆,请荀子为将士讲授用兵的道理。荀子欣然赞同。
临武君禀告赵王,荀子的家乡在邯郸城西数十里外的山坡之上,那里的人被秦军杀的杀,逃的逃,荀子的旧宅被毁,妻子儿女已经不知去向。赵孝成王敕命临武君,在邯郸城内为荀老夫子选一座上卿府邸,衣食俸禄与卿相等同。
荀子随赵孝成王走进王宫,二人分宾主坐下。临武君、李斯、陈嚣在下面陪坐。
赵孝成王向荀子倾诉心中的忧愁,他说:“荀老夫子!长平之战,我赵国四十五万将士被秦军坑杀,都城邯郸被秦军围困了三年,国家元气大伤。寡人每日每时都忧虑不安。你的到来,如同天神降临。荀老夫子!希望您能够为寡人解忧呀!”
荀子也直抒心怀,说:“荀况既然回到家乡,就是君上的子民。荀况听从君上的吩咐。”
赵孝成王向荀子摆出眼前赵国的现实,他说赵国经受了这场大灾难,眼前虽不是兵甲丧尽,却也是毫无征战之力。假如有哪个趁机攻打,我赵国将不堪一击。所以,目前最紧要的是重整三军,强我赵国兵甲。他问荀子:“您说,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荀子望了望临武君说:“临武君是带兵的人。我想请临武君先讲一讲0”
临武君不好意思讲,说还是请荀老夫子来讲。荀子说他想听一听带兵人的高见。
临武君想了一想说:“我以为,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善观敌人的动向,而后出兵先敌到达,占据有利地形,这就是最重要的用兵方法。”荀子讲道:“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既不是武器装备,也不是战略战术,而是一民。”
“一民?”在场所有的人对荀子的话均不解。
“对!一民。”荀子再一次肯定。
赵孝成王请荀子给以详尽的解释。
荀子说:“一民,就是要得民心。弓箭不协调,即便是后羿那样的神射手也不能射中目标;六匹马配合不好,像造父那样善于赶车的人,
也不能把车赶到很远的地方去;如果老百姓和朝廷离心离德,像汤武那样的圣君也不一定能打胜仗。所以,善于争取老百姓的人,才是善于用兵打仗的人。用兵的要领就在于争取民心。”
临武君不同意荀子的意见,他说:“荀老夫子,您这话讲得不太妥当吧!用兵打仗所重视的是形势和条件,所实行的是变化和欺诈,神出鬼没,使对方没有办法捉摸。当年孙武、吴起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无敌于下天。怎么能说一定要首先一民,去争取老百姓呢?”
荀子说:“临武君,你所说的是强霸的军队所采用的办法。人世间有比强霸更强大的,这就是仁义。“
临武君对荀子的这个见解感到新鲜,没有再说什么。
赵孝成王问:“王者的军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如何行动呢?”荀子说:“一切在于大王,将帅如何领兵打仗是次要的事情。国君贤能,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君不贤能的,他的国家就治理不好。注重礼义,国家就能治理好;轻视礼义的,他的国家就治理不好。治理好的国家就强盛;治理不好的国家就衰弱。这是强弱的根本,也是强军的根本。”
赵王与临武君点头称是。
荀子继续侃侃而谈:“仁义的军队,所体现出来的是天子统一天下的意志。仁义的军队上下一心,臣民与君主,下级与上级,就像子女与父亲,弟弟和兄长一样。他们聚集起来,就形成一个战斗的整体;扩散开来,就成为整齐的战斗行列;摆成阵势,就像那莫邪之剑,谁碰着它就会被腰断三截。反之,那些残暴的国君,百姓痛恨,谁会跟随他呢?他的百姓喜欢仁义的军队如同自己的父母,回头看他的国君,就像看见仇敌。按照人情,谁会为他所厌恶的人去残杀他所喜欢的人呢?那就像让儿孙去杀害他的父母,他一定会去告发。像这样,仁义的军队与残暴的军队打仗,又怎么能够欺诈得了呢?《诗经》说:‘商汤出师,大旗飘扬;威严虔诚,斧钺执掌;势如烈火,谁敢阻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赵孝成王听了高兴地合掌称道:“讲得好!”
在赵王宫殿里沿着荀子提出的军事主张,讨论继续深入。陈嚣问:“老师!您谈论用兵,常把仁义作为根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既然是讲仁爱,那还用兵打仗做什么呢?凡是用兵的人,哪一个不是为了争夺呢?”
荀子微微一笑:“不,不!仁者爱人,正因为爱人,才憎恨害人的人;义者循理,正因为遵循正义,才憎恨害民作乱之徒。所以,仁义之人用兵打仗,目的是为民除害,并不是为了争夺。”
李斯说:“老师!秦国四代兵强海内,威震诸侯,并不是靠讲仁义取得的。他们靠的是便利从事,怎么有利就怎么做,并不首先讲什么仁义。”
荀子看了看李斯,恳切地说:“李斯呀,你还没有弄明白。你所说的便利,是不便利的便利。我所说的仁义,才是最大的便利。仁义是用来改善政事的,政事修治好了,人民爱戴他的君王,愿意为他去死。君与民达到这样亲密的地步,还有什么不能够战胜的呢?秦国虽然四代强盛,可为什么却常常担心各国联合起来反对他呢?因为他是用强bao的方法取胜,没有将仁义作为根本。崇尚礼义,纯而不杂,就可以在天下称王;杂而不纯,可以在诸侯之中称霸。这两条都做不到就要灭亡。且莫看秦国现在强大。它不重视儒士,只讲威力,不讲仁义,此乃秦国的根本谬误,最终要受此害。”
荀子回过头来对赵孝成王说:“君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舍本逐末。当君主的人,都往往想使用奖赏、刑罚、欺诈的办法对待百姓,使他们为自己效劳。人假如只为奖赏去做事,于自己没有利益了就会停止。如果大敌当前,让他们去守危城,就必然要叛变;让他们去作战,就必然要失败;遇上艰难困苦,就必然会逃跑,很快溃散。这不是下反而制其上吗?所以,奖赏、刑罚、欺诈的办法,乃是雇佣的办法,不足以聚合大众,强盛国家。礼义道德才是强国之本,建功立业之纲。推崇名节,申明礼义,崇尚贤能,爱护百姓,君主遵循这样的道路,可以得天下,威力无穷。反之,就要亡国。”
听到荀子的论断,赵孝成王感慨颇深,他向临武君说:“哎呀!我们过去只知道孙吴兵法,对荀老夫子讲的闻所未闻。今日听到的是荀子兵法,更高一筹呀!”
荀子继续说:“君上!长平之战,虽然已经过去五年,但君上不忘记,百官不忘记,赵国的百姓也不会忘记,四十五万将士的亲人更不会忘记。长平战败,无论是哪个的过错,都已经成为过去。如今,再也不能让它成为压在赵国人身上的磐石,而要把它变成赵国人重新站起来的动力。四十五万将士的尸骨,不能白白地葬在那深深的太行山谷!大王在此碑上不仅要刻上赵国战败的耻辱,还要刻上长平阵亡将士的名讳,让赵国百姓随时祭奠自己的亲人。大王亲自去祭祀长平阵亡将士,召唤百姓,时刻记住长平之耻。如此,此碑所承载的就不再是国耻,而是一面迎风飘扬的旌旗,是激励君臣百姓振兴赵国的战鼓!”
“啊……”赵孝成王认真地思考着荀子的话语。
荀子继续说:“君上!在宗庙门前立下国耻之碑,是需要气量,需要胆识的。只有勇敢有为的国君才敢于这样去做。也许有人说,它是君上您的罪己诏。但是荀况相信,君上一定会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较追悔往日长平决策的是非,为赵国重新崛起而罪己!”
赵孝成王沉默良久,痛心地说:“长平战败,乃是寡人错听误国之言,错用主帅之过。此一战,让我赵国痛失四十五万兵马,几乎失掉了祖宗的江山,募人追悔吴及,昼夜难以安寝,无颜面见祖宗!^赵孝成王说着泪水涌出,内心沉痛,难以再讲下去。停了一会儿,将情绪稳住,定下决心,说道,“长平之耻百姓不会忘记,寡人也不会忘记。临武君!请你遵照荀老夫子之言,在宗庙门外,立即竖立起国耻之碑,选择吉日,寡人将亲自公祭长平阵亡将士!”
君王的决心令临武君激动,立即跪地施礼:“君上圣明!”
赵孝成王感激地向荀子道谢:“荀老夫子,寡人今日聆听教诲,难得呀!实在难得。你为寡人解除了多年的心中疾患,也为赵国重铸民心,贡献了良谋。老夫子果然是难得的治世贤才!”
荀子谦卑地说:“君上过奖了!”
赵孝成王敬佩地说赵国是您的故乡,寡人愿拜您为上卿①,请您参与朝政。望您能助寡人重振赵国。”
荀子拱手感谢赵王厚爱。赵孝成王提出在邯郸都城开设一座议兵馆,请荀子为将士讲授用兵的道理。荀子欣然赞同。
临武君禀告赵王,荀子的家乡在邯郸城西数十里外的山坡之上,那里的人被秦军杀的杀,逃的逃,荀子的旧宅被毁,妻子儿女已经不知去向。赵孝成王敕命临武君,在邯郸城内为荀老夫子选一座上卿府邸,衣食俸禄与卿相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