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四章:空谈误国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关于这场科举考试,在考试结束的那一刻,再一次成功占领了长安舆论的头条。
如此奇葩的题目,更是引起了不少大儒的狂喷。
也有一些自觉没有入围可能的考生紧跟着开起了嘴炮。
“殿下,孔博士在殿外求见!”新来到身边的小太监阿满迈着一双小短腿,滴滴答答的走到面前低声通报着。
正在阅读试卷的房玄龄忍不住抽了抽嘴角,私底下悄悄的打探了眼李元吉,想看他会有何反应?
孔博士,孔颖达,孔夫子的三十一世孙,根苗正红的儒家后代,当朝大儒。
一年半以前被擢授国子博士,成为全国最高学府的高级教官。
孔颖达手下的学生,以及宗上学生,可没一个好惹的,不乏一些当朝重臣。
而眼下的学生,也全是达官贵人之后,皇子们也同样是他的学生。
李元吉的这三张试卷,不仅引起了天下书生的不满,同样的也引起了孔颖达的不满。
试卷通篇与儒学毫无关系,反倒是一向无用的杂学占据了大头,这让孔子后代孔颖达如何能够接受这一现实?
事实证明,孔颖达的做法是对的。
全部一万多名考生,经过底下第一轮的阅卷,如今被呈上来的,仅有不足三百份试卷,而这三百份试卷,仅有五十余份是前面两张卷子得分较高的,余下的则是在时务策方面比较突出一些,低下的考官们不足中选优,这才勉强凑出了不足三百份试卷。
“宣!”继续看着手中的试卷,李元吉头也不抬的回复道。
该来的总是会来的,既然出了这份试卷,就已经做好了应对一切压力的准备。
片刻的功夫,在阿满的引领下,孔颖达脚下铿锵有力的进入了大殿。
李元吉在上,台下是房玄龄等二十余个阅卷的高官。
孔颖达满脸的愤怒,倒也瞧见了那些阅卷高官的担忧,其中几个与自己关系较好的,也悄悄的使着眼色。
“百忙之中打扰殿下,臣惶恐,然则近期精力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教书授人也有些吃紧,故臣恳请殿下准许,臣想告老还乡!”刚一见面,孔颖达直接提出了辞呈。
放下手中的试卷,李元吉微微抬起了头,一双凌厉的眼神从其身上扫过。
“孔博士可是大唐的一块宝,即身体不适,那便暂时放下国子监那边的事情吧。”李元吉转而朝着阿满吩咐道:“去传御医,要用最好的补品,不论花费什么样的代价,务必要将孔博士的身体调理好。”
“殿下,臣自觉能力不足,以无法教授学生,恳请陛下准许!”对于李元吉的示好,孔颖达避而不见,继续嚷嚷着要告老还乡。
这种和稀泥的方式自己见的多了,你这种稚嫩的手段,老夫就是闭着眼都能猜透,糊弄谁呢你?
今儿个若是不给老夫一个明确的答复,老夫还真就告老还乡你信不?
低下阅卷的大臣也纷纷停下了手中的活,面带震惊的看向孔颖达。
身为儒家的当代领袖,孔颖达有这个资本。
而李元吉是无论如何也决不能得罪他的,得罪了孔颖达,便意味着得罪了整个儒家,得罪了整个儒家,也就意味着几乎得罪了全部的官员。
自汉以后,儒家在各个朝代的地位那是空前的。
百家早已不知道被排挤到了什么地方,而儒家也善于改变自身,知道改进自身的不足。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儒家才能保持数百年而不衰落,甚至出现越来越强的苗头。
真不知道李元吉这是哪根脑筋搭错了线,一个好好的科举,却来了这么一出。
难道不知道儒家已经开始全面布局了吗?按照套路,未来数十年之后,儒家的影响将深入到天下每一个读书人那里。
“准!”双眼死死的盯着孔颖达,一个准字重重的被说出口来。
什么?
李元吉的一个准字,不仅让孔颖达有些应对不及,就连台下那二十余位阅卷的高官也同样震愕不已。
趁着其他人没有开口,房玄龄眼疾手快的放下手中的试卷,连忙起身走到正中央过道,朝着李元吉拱手施了一礼,道:“望殿下三思,孔博士才学搏斗,且如今年纪也并不算大,尚还有些年头可为朝廷效力,孔博士身体不适,臣觉得殿下特允其休养三个月便可。”
“臣等附议!”见房玄龄站出来劝谏,余下的二十余人也连忙起身朝着李元吉拱手。
妈妈呀,没你这么搞的,就算是想要开战,难道就不能徐徐图之吗?非要一上来就甩开膀子摆出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势?
现在是啥时候?你后天就要登基,而且接下来可能还会出现大旱,这个时候得罪了儒家,那些嘴炮们可不会轻易的放过这个机会的。
不管是真心得也好,假意的也罢,这个时候,他们必须要站出来制止李元吉这一荒唐的决定。
“孤从不强人所难,既是孔博士提出来的,孤又挽留无果,为何不成人之美?莫不是你等要孤做那小人之辈?”李元吉不喜不怒的说着。
“臣谢过殿下!臣告辞!”气的双肺都快要炸掉的孔颖达,连连拱手道谢,转头便走,连看都不带多看一眼的,似是对这里失望透顶。
“孔博士……”
“殿下……”
眼前这一幕让所有人没有预料到,有想拦下孔颖达的,有想在劝一下李元吉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如果今天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明日便有可能爆发出一场暴风骤雨。
而那时,李元吉也将成为天下儒生共同讨伐的对象。
对于上位者而言,这一步棋走的很臭,臭的跟那茅房里的石头一样。
而李元吉这一冲动的决定,也更是让不少人都隐隐担忧,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明君?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决定,偏偏有可能引起国家的动荡,还未登基,李元吉便将这天给通了个窟窿出来。
不论最终的结果如何,李元吉都毫不在意。
如果孔颖达好声好气的来找自己理论,自己会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自己不喜欢儒家,但也不仇视儒家,儒家与其他百家在自己眼里看来,都是一样的,都属于华夏的文化传承,缺一不可,但也绝不能一家独大。
但孔颖达上来就是这幅逼宫的架势,同样心高气傲的李元吉,又怎会低头?
“孤在长安,在北地齐国这么久的时间,看到了很多问题,也总结出了一个道理。”开了孔颖达,李元吉并不急,但台下这些人却要安抚住,也要借他们的嘴把今天这个事的影响降到最低。
关于这个事情,打一开始李元吉心中就已经有了对策,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不说别的,只要后人能够牢牢的记住这一句话,华夏便会永远的站在世界之巅。
“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汉家儿郎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李元吉趁机提出了一个问题,不给人反应的时间,继续说着:“数百年来,大唐使用的冶铁技术,依旧是传承至汉,中间数百年的时间,罕有改进,百姓所耕种的方法,依旧是古老的方法,若不是侥幸之下,孤研究出了袁让犁,大唐的百姓现在也还只能用那种笨重的方式去耕种。”
“数百年的时间,各朝各代,独尊儒术,可依旧有那么多的朝代更迭,善于变换的儒家,却没能将这些王朝也一同改变!”
“孤时常会想一个问题,如果百家依旧存在,百姓现在的生活会怎样?袁让犁,水车,水泥,火药,这些民生军事利器,会不会早在数百年之前就已经被研究出来?并且投入实用?”
“孤又回过头来看了看,儒家的改变,只是在不得已之下才做出的改变,他们的改变,只是自身的改变,而没有为王朝带来什么好处,反倒是钳制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当然,孤并不是全面的否定儒家,至少孤觉得,他们的《中庸》还是很不错的,能够给人的精神带来一种升华。”
李元吉故意沉默了一段时间,也给底下众人留足了思考的时间,这才叹了口气,语重心长的说道:
“齐国的发展诸位也有目共睹,孤在齐国这一年,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倘若大唐不作出改变,早晚是要步入前朝的后尘。所以,孤总结了一句话……”
听着李元吉所说的,众人不禁联想起了以往的各朝各代,发现果真是这样。
朝代的灭亡或许可以归罪于帝王们的乱来,但是除了这个,在其他的方面,汉人却是数百年的时间也没有进行过任何的改变。
数百年前的先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现如今的后人们也过着同样的生活,或许是安逸,或许是其他的,没有人想过要改变。
直到李元吉搞出了科学院,彻底的撬开了他们的眼界,撬开了他们的脑洞。
起初他们将其归于杂学,归于无用论。
可随着袁让犁,水车,火药等在民用军用方面的光彩绽放,科学院也不得不引起了众人的重视。
相比较以前,李世民对孔颖达的态度也有所改变,或者说是冷淡了不少,反而更热衷于科学院,可一头雾水的李世民,没了李元吉以后,根本玩不转这个。
心中的猜测与震撼,李元吉的声音缓缓飘来道:“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关于这场科举考试,在考试结束的那一刻,再一次成功占领了长安舆论的头条。
如此奇葩的题目,更是引起了不少大儒的狂喷。
也有一些自觉没有入围可能的考生紧跟着开起了嘴炮。
“殿下,孔博士在殿外求见!”新来到身边的小太监阿满迈着一双小短腿,滴滴答答的走到面前低声通报着。
正在阅读试卷的房玄龄忍不住抽了抽嘴角,私底下悄悄的打探了眼李元吉,想看他会有何反应?
孔博士,孔颖达,孔夫子的三十一世孙,根苗正红的儒家后代,当朝大儒。
一年半以前被擢授国子博士,成为全国最高学府的高级教官。
孔颖达手下的学生,以及宗上学生,可没一个好惹的,不乏一些当朝重臣。
而眼下的学生,也全是达官贵人之后,皇子们也同样是他的学生。
李元吉的这三张试卷,不仅引起了天下书生的不满,同样的也引起了孔颖达的不满。
试卷通篇与儒学毫无关系,反倒是一向无用的杂学占据了大头,这让孔子后代孔颖达如何能够接受这一现实?
事实证明,孔颖达的做法是对的。
全部一万多名考生,经过底下第一轮的阅卷,如今被呈上来的,仅有不足三百份试卷,而这三百份试卷,仅有五十余份是前面两张卷子得分较高的,余下的则是在时务策方面比较突出一些,低下的考官们不足中选优,这才勉强凑出了不足三百份试卷。
“宣!”继续看着手中的试卷,李元吉头也不抬的回复道。
该来的总是会来的,既然出了这份试卷,就已经做好了应对一切压力的准备。
片刻的功夫,在阿满的引领下,孔颖达脚下铿锵有力的进入了大殿。
李元吉在上,台下是房玄龄等二十余个阅卷的高官。
孔颖达满脸的愤怒,倒也瞧见了那些阅卷高官的担忧,其中几个与自己关系较好的,也悄悄的使着眼色。
“百忙之中打扰殿下,臣惶恐,然则近期精力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教书授人也有些吃紧,故臣恳请殿下准许,臣想告老还乡!”刚一见面,孔颖达直接提出了辞呈。
放下手中的试卷,李元吉微微抬起了头,一双凌厉的眼神从其身上扫过。
“孔博士可是大唐的一块宝,即身体不适,那便暂时放下国子监那边的事情吧。”李元吉转而朝着阿满吩咐道:“去传御医,要用最好的补品,不论花费什么样的代价,务必要将孔博士的身体调理好。”
“殿下,臣自觉能力不足,以无法教授学生,恳请陛下准许!”对于李元吉的示好,孔颖达避而不见,继续嚷嚷着要告老还乡。
这种和稀泥的方式自己见的多了,你这种稚嫩的手段,老夫就是闭着眼都能猜透,糊弄谁呢你?
今儿个若是不给老夫一个明确的答复,老夫还真就告老还乡你信不?
低下阅卷的大臣也纷纷停下了手中的活,面带震惊的看向孔颖达。
身为儒家的当代领袖,孔颖达有这个资本。
而李元吉是无论如何也决不能得罪他的,得罪了孔颖达,便意味着得罪了整个儒家,得罪了整个儒家,也就意味着几乎得罪了全部的官员。
自汉以后,儒家在各个朝代的地位那是空前的。
百家早已不知道被排挤到了什么地方,而儒家也善于改变自身,知道改进自身的不足。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儒家才能保持数百年而不衰落,甚至出现越来越强的苗头。
真不知道李元吉这是哪根脑筋搭错了线,一个好好的科举,却来了这么一出。
难道不知道儒家已经开始全面布局了吗?按照套路,未来数十年之后,儒家的影响将深入到天下每一个读书人那里。
“准!”双眼死死的盯着孔颖达,一个准字重重的被说出口来。
什么?
李元吉的一个准字,不仅让孔颖达有些应对不及,就连台下那二十余位阅卷的高官也同样震愕不已。
趁着其他人没有开口,房玄龄眼疾手快的放下手中的试卷,连忙起身走到正中央过道,朝着李元吉拱手施了一礼,道:“望殿下三思,孔博士才学搏斗,且如今年纪也并不算大,尚还有些年头可为朝廷效力,孔博士身体不适,臣觉得殿下特允其休养三个月便可。”
“臣等附议!”见房玄龄站出来劝谏,余下的二十余人也连忙起身朝着李元吉拱手。
妈妈呀,没你这么搞的,就算是想要开战,难道就不能徐徐图之吗?非要一上来就甩开膀子摆出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势?
现在是啥时候?你后天就要登基,而且接下来可能还会出现大旱,这个时候得罪了儒家,那些嘴炮们可不会轻易的放过这个机会的。
不管是真心得也好,假意的也罢,这个时候,他们必须要站出来制止李元吉这一荒唐的决定。
“孤从不强人所难,既是孔博士提出来的,孤又挽留无果,为何不成人之美?莫不是你等要孤做那小人之辈?”李元吉不喜不怒的说着。
“臣谢过殿下!臣告辞!”气的双肺都快要炸掉的孔颖达,连连拱手道谢,转头便走,连看都不带多看一眼的,似是对这里失望透顶。
“孔博士……”
“殿下……”
眼前这一幕让所有人没有预料到,有想拦下孔颖达的,有想在劝一下李元吉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如果今天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明日便有可能爆发出一场暴风骤雨。
而那时,李元吉也将成为天下儒生共同讨伐的对象。
对于上位者而言,这一步棋走的很臭,臭的跟那茅房里的石头一样。
而李元吉这一冲动的决定,也更是让不少人都隐隐担忧,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明君?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决定,偏偏有可能引起国家的动荡,还未登基,李元吉便将这天给通了个窟窿出来。
不论最终的结果如何,李元吉都毫不在意。
如果孔颖达好声好气的来找自己理论,自己会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自己不喜欢儒家,但也不仇视儒家,儒家与其他百家在自己眼里看来,都是一样的,都属于华夏的文化传承,缺一不可,但也绝不能一家独大。
但孔颖达上来就是这幅逼宫的架势,同样心高气傲的李元吉,又怎会低头?
“孤在长安,在北地齐国这么久的时间,看到了很多问题,也总结出了一个道理。”开了孔颖达,李元吉并不急,但台下这些人却要安抚住,也要借他们的嘴把今天这个事的影响降到最低。
关于这个事情,打一开始李元吉心中就已经有了对策,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不说别的,只要后人能够牢牢的记住这一句话,华夏便会永远的站在世界之巅。
“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汉家儿郎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李元吉趁机提出了一个问题,不给人反应的时间,继续说着:“数百年来,大唐使用的冶铁技术,依旧是传承至汉,中间数百年的时间,罕有改进,百姓所耕种的方法,依旧是古老的方法,若不是侥幸之下,孤研究出了袁让犁,大唐的百姓现在也还只能用那种笨重的方式去耕种。”
“数百年的时间,各朝各代,独尊儒术,可依旧有那么多的朝代更迭,善于变换的儒家,却没能将这些王朝也一同改变!”
“孤时常会想一个问题,如果百家依旧存在,百姓现在的生活会怎样?袁让犁,水车,水泥,火药,这些民生军事利器,会不会早在数百年之前就已经被研究出来?并且投入实用?”
“孤又回过头来看了看,儒家的改变,只是在不得已之下才做出的改变,他们的改变,只是自身的改变,而没有为王朝带来什么好处,反倒是钳制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当然,孤并不是全面的否定儒家,至少孤觉得,他们的《中庸》还是很不错的,能够给人的精神带来一种升华。”
李元吉故意沉默了一段时间,也给底下众人留足了思考的时间,这才叹了口气,语重心长的说道:
“齐国的发展诸位也有目共睹,孤在齐国这一年,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倘若大唐不作出改变,早晚是要步入前朝的后尘。所以,孤总结了一句话……”
听着李元吉所说的,众人不禁联想起了以往的各朝各代,发现果真是这样。
朝代的灭亡或许可以归罪于帝王们的乱来,但是除了这个,在其他的方面,汉人却是数百年的时间也没有进行过任何的改变。
数百年前的先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现如今的后人们也过着同样的生活,或许是安逸,或许是其他的,没有人想过要改变。
直到李元吉搞出了科学院,彻底的撬开了他们的眼界,撬开了他们的脑洞。
起初他们将其归于杂学,归于无用论。
可随着袁让犁,水车,火药等在民用军用方面的光彩绽放,科学院也不得不引起了众人的重视。
相比较以前,李世民对孔颖达的态度也有所改变,或者说是冷淡了不少,反而更热衷于科学院,可一头雾水的李世民,没了李元吉以后,根本玩不转这个。
心中的猜测与震撼,李元吉的声音缓缓飘来道:“实干兴邦,空谈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