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无论是皇帝,还是以太子为首的诸位皇子,抑或是在场的高官,都不觉高看林黛玉一眼。
尤其是皇帝,他还以为林黛玉是林招娣的附庸,只会拿林招娣的话说事儿呢,却没有想到林黛玉居然已经开始思考有关土地兼并这个困扰了中原数千年的大问题。
看来林如海将两个女儿当做男孩教养的事儿并非空穴来风。
土地兼并,皇家、世族门阀、百姓之间因为土地而产生的种种问题,就像一个怪圈,又像一个紧箍咒,死死地套在君王的脑袋上,让每一位君王的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可惜,也没有任何一位君王能够逃过。看到了,费尽心机,也不过是多坚持一会儿罢了;看不到的,或者是用了错误的方法的,也许就是国力迅速衰退的开始。
虽然皇帝并不相信林黛玉能够想到彻底解决土地兼并的办法,但是作为君王,又涉及他最上心的土地问题,他还是忍不住微微探出身子来,道:“丫头,难道你有什么心得么?”
皇帝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余的人了,个个都转脸盯着林黛玉。
要知道,如果林黛玉说的有理,那她就很可能影响到眼前这位皇帝和将来的继任者的政治倾向。那样一来,他们这些朝臣们也要跟着调整自己了。
作为下位者,最重要的是基调跟上位者保持一致。
能够走到今天的,无一不是绝顶聪明之人。无论是年龄还是阅历,都在那里摆着。无论他们现在如何,他们年轻的时候,未尝没有热血的那一天。说他们不好奇那是假的。毕竟土地兼并乃是历朝历代都会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本朝,自开国以来,正好将近百年,堪堪卡在这关口上。真真是一步欢喜一步忧,一步海阔天空一步万丈深渊呢。
能跟随皇帝左右的哪个不是老狐狸?哪个不是人、精、子?这样有关国策一事,自然是要高度注意的了。
林黛玉想了想,道:“启禀圣上,最近臣女姐妹二人在跟着嬷嬷们学管家,也曾多次拿着家里的账本子参详探讨。臣女发现,开国之初,京畿一带的土地是最便宜的。而之后的地价则是越来越高。虽然中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曾经出现过短时期内出现过下降,但是总体上还是往上面走的。”
林黛玉这话,在场的人都知道怎么一回事情。什么地价在短时间内下降,还不是因为抄家。也正是因为时不时地有人犯事儿,时不时地有人被抄家,这地价才会下降,要不,就那几个告老的官吏们,怎么可能让京畿如此繁华的地方出现地价下跌的事儿。也只有内府,为了尽快收拢银子,才会将价钱放下来。
也多亏了内府的不计成本,不然,这地价恐怕要上去不知道多少台阶。
“臣女曾经跟姐姐反复提起这个话题,认为地价上升如此之快,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粥少僧多,供不应求。京畿总共才这么大的地方,却是本朝第一大城,容纳了超过百万的人口。上面的官吏们需要土地,下面的百姓们也一样需要土地。官宦之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打理家业,也不可能插手商贾之事,这土地自然就成了首选。而且,但凡有些体面的人家,为了家族传承,为了儿女,也会广置庄子田地。”
皇帝点点头。不要说别的,就是皇子妃们进门的时候,这嫁妆里的田地庄子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就是他曾经专门下旨,要求控制皇子妃们的嫁妆,这些陪嫁的排场依旧不见精简,尤其是嫁妆里面最能够代表体面的庄子田地反而更加多了。总不能委屈了自己的孩子不是?
就是皇帝也知道,自己无力改变这种现状。
“官宦之家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依赖着土地过活的百姓了。”林黛玉的声音里面难掩地低落。以她的年纪,本来是该无忧无虑地玩乐戏耍的日子,即便没有贾母跟前的探春和史湘云那样自在,至少也不用思考这么多。但是林黛玉毕竟是林黛玉,天生聪慧,又生来心思细腻,有些事情她既然知道了,就不免多想些个。
右相带着微不可察的急躁道:“那么依你之见该如何改变呢?”
林黛玉道:“大人,土地只有在有人耕作的时候,才会有收成,才能够缴纳上赋税。如果没有人手耕种,那么再好的田地也会荒芜。”
“说得倒轻巧。难道你能让天底下的百姓们不用耕田不用种地么?”
“百姓谋生之路的确不止一条。晚辈在学习管家一事中发现,同样的一亩地,如果用来种植作物,只需要少少的两个人就能够打理过来。而这一亩地,一年的出产也不过是麦子两百余斤,或者是稻谷三百余斤。根本就不能满足百姓日常生活所需。但是如果是用来建立作坊的话,光纺纱作坊就可以容纳数十人。臣女认为,如果有足够的作坊,就能够吸纳足够的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百姓生活的安定。”
虽然说世人多有看轻工匠的,但是看在作坊能够吸引足够的人手的份儿上,就连皇帝也点了头。
朝廷每年用在安抚流民的上面的钱粮可少。但是,这些银钱根本就不够用,每年每年,涌向京师的流民们依旧不见少。不要说安置流民的直接费用了,还有药材房舍等物资,大夫差役等人力,还有减免的赋税和鼓励流民返乡的各种物资,可以说,朝廷花在这上面的钱粮,就是让所有的流民都吃饱穿暖过上两三年的舒舒服服的小日子都够了。
可是实际上,朝廷依旧为灾荒焦头烂额,那些百姓们依旧生活困苦,灾荒一起,流离失所的依旧数不胜数。
就是皇帝自己也知道,这里头的确有一部分是因为灾荒,但是灾荒也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而已,更多的是当地的土豪们变着法子,驱赶百姓,并趁机抢占百姓手里已经开出来的田地罢了。
这个势头,根本就制不住。
可是皇帝也没有办法。因为如果他动手了,就是跟整个天下为敌了。所以,听林黛玉这么一说,不觉心有戚戚。
林黛玉道:“圣上,臣女跟着姐姐一起学管家的时候,就曾经为了庄子上收留流民的事儿起过争执。臣女很担心那些流民们会闹事儿,曾经想着要限制庄子上收留的流民,但是,臣女的姐姐却不肯,还对臣女说,只有手下的流民多了,作坊里的位置才会显得少,也只有让那些作坊里的人看到外头有许许多多的人等着他们犯了错儿,从作坊里出来,这些人才会安安稳稳的不敢闹事儿。这个法子不但适用于被安置在作坊里做工的人,也适用于那些庄户们。也只有这样,那些流民也好,那些庄户也好,才会珍惜眼下的一切,不敢做不该做的事儿。”
皇帝道:“哦?这样听起来,似乎对那些百姓们更加不利了呢。”
“启禀圣上,其实姐姐说过的这话儿,臣女已经在心底揣摩过许多次了。臣女认为,高门大户之所以会不停到底采买土地,那是因为高门大户们相信自己手里的田地哪怕是再多,也能够找得到人耕种。而百姓们之所以困苦,那是因为百姓们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没了土地,就等于绝了生路,就只能乞讨或者卖身为奴。换而言之,高门大户们是有得选择,而百姓之家则是没有选择,所以高门大户不愁衣食,而百姓则为了一口饭食终日奔波。”
有得选择,自然就可以抬着架子,没得选择,就只有求人的份儿。
这话皇帝懂,在场的官吏们也懂。但是他们都没有想过还有将之颠倒过来的可能。
左相不愧是能够坐到百官之中第一把交椅的人物,他第一个反应过来,道:“依你的意思是,可以利用众多的作坊,让百姓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之上。如果朝廷适度地放开对工匠的轻贱,再让百姓看到在作坊里做工可以拿到更多的钱粮,过得更好,自然就会去作坊里做事。如此一来,去作坊里做事的人多了,那些高门大户凑不齐耕地的人手,又要缴纳赋税,自然就只有将手里的田地卖出去一部分,可是这样?”
“是的。相爷。”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其实这对高门大户的影响并不会很大。因为真正农忙的时节,每年也就那么几天而已。像耕地翻土之类的活计,也不要多劳累,有牛有犁的话,只要两三个人就可以一日种上不少地。最多,也不过是在丰收的时节让人帮忙收割一下粮食而已。那个时候,那些高门大户们往各个作坊里借人,只怕各个作坊也不好拦着吧?如此,也只会让土地兼并更加严重而已。”
太子马上就道:“左相大人真是太严厉了。不过,孤倒是认为这个法子不失为一个安抚流民的好法子。朝廷每年拨下去那么多的钱粮,可是真正到了百姓手里的,也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何况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那些流民,吃那种嗟来之食,还要担心有没有下一顿,可是一份长长久久的活计,却能够保证他的一条生路不是?”
身为自幼在皇帝身边见识过事情的皇太子,他的眼界自然是开阔的。对于太子而言,只要是好的,他就会采纳。何况这个法子的确能够安抚人心。
户部尚书道:“是啊,左相大人,饭还是要一口一口的吃的。天下年年闹灾,朝廷又是年年减免赋税年年发下钱粮,再这样下去,国库只怕真的要见底了。”
国库见底。
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封建国家,国库见底可是不详的预兆,不要说皇帝里,就是那些在场的官员们都知道,国库空虚意味着什么。
户部尚书这话一出口,就是皇帝也要退让,更不要说左相了。
礼部尚书道:“圣上,既然建立作坊乃是大势所趋,那么还是请户部尽快将银钱拨下来。给匠户们入籍可是要不少钱粮的。从住所到安置的作坊,那都是不小的花费。”
户部尚书道:“方才左相大人也说了,要适当地放开对匠户们的轻贱。如果急急忙忙地将这些流民也入了匠户,是不是对他们不太好?这可是真的将这些人从良民变成了贱民了。而且卖身为奴还有赎身的一天,入了匠户,就是子子孙孙的事儿了。只怕这会成为流民们进作坊的阻碍吧?而且,国库空虚,还真的拿不出银钱来给流民置办住所和各种作坊呢。”
刑部尚书道:“圣上,以微臣只见,还是不要让下面的流民们入匠户籍了。若是入了匠户,只怕么呀多少人愿意去作坊工作了。”
兵部尚书马上接口道:“那怎么行。兵部下面也有好些匠户呢。如果不让这些流民入了匠户,对工部的那些是不是不太公平?而且工部还有好些要紧事物是不能让外头知道的。”
兵部尚书指的是什么,皇帝当然知道。工部手里还有好些军功作坊,像制造弓箭和制式甲胄武器,自然都是在工部的作坊里完成的。这些东西可不能随随便便地就透漏了出去。那可是很容易被人推断出来,也是非常容易被人烧掉的地方。作为兵部尚书,自然是不想看到的。
站在兵部尚书这一边的,还有朝廷的将领们。只有那些见识过战场的人才会体会武器和甲胄的重要性。他们自然也是不愿意看到消息泄露,然后给了别人可乘之机。不论是东西泄露出去,使得可能让敌人提高战斗力,还是被人毁了那些作坊,这都是他们不允许的。
这些人首先跪下来求皇帝,要求皇帝将这些工匠们也入了匠户籍。
见这里乱糟糟的,还闹出了这样的笑话,皇帝心里也不舒坦。只是,他也知道那些军务作坊的厉害。只是一面是嗷嗷待哺的百姓,一面是即将见底的国库,就是个再不懂事儿的主儿也知道如何选择。
皇帝没有迟疑,而是先压住了嘴里的不舒服,然后才道:“既然国库紧张,那么这些流民还是不用入匠户好了。”
皇帝既然下了决定,臣子们也只有符合的这一条路。所以左相也没有再多话。虽然传统是要遵守的,但是这也要分轻重缓急不是?毕竟这个法子可是为了安抚流离失所的百姓呢。
大皇子嗤笑道:“办法是好办法,怎么儿臣老是觉得有些像宋时的厢军呢?前宋的厢军数量庞大,每年巨大的军事开支更是压得前宋喘不过气来。而且这些厢军又都不抵事儿,在人家的铁骑快马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养着这样的厢军,还真是晦气呢。”
提起前宋,就是皇帝也沉默了。亡国之鉴犹在眼前呢。
林黛玉求助般地望向林招娣。还没有等林招娣开口,就听见杨太尉道:“大殿下严重了。用作坊养流民跟招流民为厢军那根本是两回事情。厢军虽然不是正经的军队,却也是军队系统的一部分。既然是军队,那么打仗、冲锋陷阵就成了必要之事。前宋的厢军虽然数目众多,却都是些不抵用的。一没有经过正经的练兵,二没有上过战场。一遇见人家的铁骑就软了,连逃跑都不知道,自然一败涂地。”
左相看了看杨太尉,道:“是啊,大殿下。军队是用来打仗的,不适合那些刚刚从地里出来的寻常百姓。倒是这作坊很有可为呢。”
听见左相这样说,杨太尉也好,诸位尚书也好,都知道此事就真的这样下结论了,再多说就只能放弃。也只得罢了。
不过,户部尚书到底是个爱民的好官,他摸着胡子,仔细想了想,道:“话虽然如此,只是臣还有些担心。如果百姓们真的都不下地了,那么钱粮该怎么办呢?老百姓都知道去作坊里做事儿好、来俸禄也快,但是百姓们既然离开了自己家,去作坊,那么岂不是说那些高门大户们找不到耕作的人手了?那可如何是好?粮食一定会减产的。”
户部尚书这话一出来,就让在场的人都生生地打了个寒颤。 没有粮食,那拿什么做军粮,又拿什么喂饱那些饥饿的百姓?银钱再好,也不是可以吃可以穿的东西。如果没有粮食,只怕没两天就要出事儿了。户部尚书可不是傻蛋。
户部尚书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余的人了。当即个个色变。
左相道:“杞人忧天。放着现成的粮食,还着急那些麦子稻谷?麦子稻谷很容易就发芽,而发芽以后就无法食用。可是这红苕却不一样啊。丫头,这红苕种植起来麻烦不?”
林黛玉躬身道:“相爷,这红苕几乎不需要特别照看。一二老者,加上些小孩子在偶尔得空的时候来帮帮忙就好了。如今,臣女家里的这些种了红苕的田地,只要在开春之前把幼苗种下去,等到了时候,就可以收割了。最多,也不过让几个小孩子在有空儿的时候将多的藤蔓给剪了,方便红苕多多开花结果,另外就是让孩子们帮忙打个猪草而已。红苕的藤蔓可是养猪的好东西呢。”
“只要一二老者和一些小孩子就够了?”
“是的,圣上。”
这下,皇帝可是真的动心了。他也知道,流民里的老人和孩子是最最难找到差事的一群人。
皇帝道:“既然如此,那么就在京畿各县开始种植红苕好了。如果这红苕真的如此高产,朕的一桩心事就可以放下了。”
众人当然是躬身行礼,给皇帝道喜。
皇长子道:“父皇,儿臣还是很担心,这些作坊真的能够养活那些百姓们么?会不会又会不停地朝朝廷要钱粮吧?”
太子道:“大哥,你太心急了。作坊么,不能养活下面的人手,又怎么能够存在下去?而且,也不用让朝廷来办这些作坊呀?林家的作坊不也弄得很好么?让适当的人来做适当的事儿,我们只要等着得了好处就是。”
皇长子道:“太子,林家也是书香门第。”
太子一滞,想了想道:“倒是孤失言了。”
太子赶紧给林家姐妹颔首道歉,林家姐妹如何敢借,只好一个往左,一个往右,双双避了开去,口中还要给皇太子陪不是。
皇帝道:“朕不曾见过林家的庄子上的作坊,却也知道林家丫头能够做到如今的地步也着实不容易。只是,这作坊上的亏空还真是难呢……”
亏空?就是林招娣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
不过林招娣到底是林招娣,虽然不知道这亏空是怎么一回事情,在心里却暗暗地下了决心,要将所有的事情都弄清楚了。如果朝廷上上下下的官吏们都借了银子,而林家的人却没有借,那么林家一定会让别人排挤的。可是如果就借十余两银子做个样子,只怕就戳了君王的脸面呢。林招娣是不会做这样的事儿的。哪怕是时借时还,也比什么都不借或者只借了一点点的银钱来得好。
看来又要动些手段了。毕竟皇帝已经知道了这亏空的事儿,可见皇帝对这些事情也是心知肚明的。如果不好好地处理好了,只怕将来会害了自己的父亲呢。
林招娣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决定在后来的权力交替的波动里,真正救了她父亲和整个林家。不过,即便是那样,林招娣也不怎么在乎了。
当然,这样的事儿也不能只顾她们自己,至少荣国府眼下还是她们正经的外祖家。自己既然开始准备了,那么就不能不通知荣国府了。
一想到荣国府里可能出现的种种有趣儿的事情,林招娣忍不住就想笑了。
不同的事儿到了不同人的手里会有不同的结果。荣国府又是那个样子,贾母糊涂,贾赦愚孝,贾政愚蠢,邢夫人和王夫人一个刻薄一个狠毒,只怕这后头的文章真正叫人开眼呢。RS
无论是皇帝,还是以太子为首的诸位皇子,抑或是在场的高官,都不觉高看林黛玉一眼。
尤其是皇帝,他还以为林黛玉是林招娣的附庸,只会拿林招娣的话说事儿呢,却没有想到林黛玉居然已经开始思考有关土地兼并这个困扰了中原数千年的大问题。
看来林如海将两个女儿当做男孩教养的事儿并非空穴来风。
土地兼并,皇家、世族门阀、百姓之间因为土地而产生的种种问题,就像一个怪圈,又像一个紧箍咒,死死地套在君王的脑袋上,让每一位君王的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可惜,也没有任何一位君王能够逃过。看到了,费尽心机,也不过是多坚持一会儿罢了;看不到的,或者是用了错误的方法的,也许就是国力迅速衰退的开始。
虽然皇帝并不相信林黛玉能够想到彻底解决土地兼并的办法,但是作为君王,又涉及他最上心的土地问题,他还是忍不住微微探出身子来,道:“丫头,难道你有什么心得么?”
皇帝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余的人了,个个都转脸盯着林黛玉。
要知道,如果林黛玉说的有理,那她就很可能影响到眼前这位皇帝和将来的继任者的政治倾向。那样一来,他们这些朝臣们也要跟着调整自己了。
作为下位者,最重要的是基调跟上位者保持一致。
能够走到今天的,无一不是绝顶聪明之人。无论是年龄还是阅历,都在那里摆着。无论他们现在如何,他们年轻的时候,未尝没有热血的那一天。说他们不好奇那是假的。毕竟土地兼并乃是历朝历代都会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本朝,自开国以来,正好将近百年,堪堪卡在这关口上。真真是一步欢喜一步忧,一步海阔天空一步万丈深渊呢。
能跟随皇帝左右的哪个不是老狐狸?哪个不是人、精、子?这样有关国策一事,自然是要高度注意的了。
林黛玉想了想,道:“启禀圣上,最近臣女姐妹二人在跟着嬷嬷们学管家,也曾多次拿着家里的账本子参详探讨。臣女发现,开国之初,京畿一带的土地是最便宜的。而之后的地价则是越来越高。虽然中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曾经出现过短时期内出现过下降,但是总体上还是往上面走的。”
林黛玉这话,在场的人都知道怎么一回事情。什么地价在短时间内下降,还不是因为抄家。也正是因为时不时地有人犯事儿,时不时地有人被抄家,这地价才会下降,要不,就那几个告老的官吏们,怎么可能让京畿如此繁华的地方出现地价下跌的事儿。也只有内府,为了尽快收拢银子,才会将价钱放下来。
也多亏了内府的不计成本,不然,这地价恐怕要上去不知道多少台阶。
“臣女曾经跟姐姐反复提起这个话题,认为地价上升如此之快,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粥少僧多,供不应求。京畿总共才这么大的地方,却是本朝第一大城,容纳了超过百万的人口。上面的官吏们需要土地,下面的百姓们也一样需要土地。官宦之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打理家业,也不可能插手商贾之事,这土地自然就成了首选。而且,但凡有些体面的人家,为了家族传承,为了儿女,也会广置庄子田地。”
皇帝点点头。不要说别的,就是皇子妃们进门的时候,这嫁妆里的田地庄子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就是他曾经专门下旨,要求控制皇子妃们的嫁妆,这些陪嫁的排场依旧不见精简,尤其是嫁妆里面最能够代表体面的庄子田地反而更加多了。总不能委屈了自己的孩子不是?
就是皇帝也知道,自己无力改变这种现状。
“官宦之家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依赖着土地过活的百姓了。”林黛玉的声音里面难掩地低落。以她的年纪,本来是该无忧无虑地玩乐戏耍的日子,即便没有贾母跟前的探春和史湘云那样自在,至少也不用思考这么多。但是林黛玉毕竟是林黛玉,天生聪慧,又生来心思细腻,有些事情她既然知道了,就不免多想些个。
右相带着微不可察的急躁道:“那么依你之见该如何改变呢?”
林黛玉道:“大人,土地只有在有人耕作的时候,才会有收成,才能够缴纳上赋税。如果没有人手耕种,那么再好的田地也会荒芜。”
“说得倒轻巧。难道你能让天底下的百姓们不用耕田不用种地么?”
“百姓谋生之路的确不止一条。晚辈在学习管家一事中发现,同样的一亩地,如果用来种植作物,只需要少少的两个人就能够打理过来。而这一亩地,一年的出产也不过是麦子两百余斤,或者是稻谷三百余斤。根本就不能满足百姓日常生活所需。但是如果是用来建立作坊的话,光纺纱作坊就可以容纳数十人。臣女认为,如果有足够的作坊,就能够吸纳足够的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百姓生活的安定。”
虽然说世人多有看轻工匠的,但是看在作坊能够吸引足够的人手的份儿上,就连皇帝也点了头。
朝廷每年用在安抚流民的上面的钱粮可少。但是,这些银钱根本就不够用,每年每年,涌向京师的流民们依旧不见少。不要说安置流民的直接费用了,还有药材房舍等物资,大夫差役等人力,还有减免的赋税和鼓励流民返乡的各种物资,可以说,朝廷花在这上面的钱粮,就是让所有的流民都吃饱穿暖过上两三年的舒舒服服的小日子都够了。
可是实际上,朝廷依旧为灾荒焦头烂额,那些百姓们依旧生活困苦,灾荒一起,流离失所的依旧数不胜数。
就是皇帝自己也知道,这里头的确有一部分是因为灾荒,但是灾荒也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而已,更多的是当地的土豪们变着法子,驱赶百姓,并趁机抢占百姓手里已经开出来的田地罢了。
这个势头,根本就制不住。
可是皇帝也没有办法。因为如果他动手了,就是跟整个天下为敌了。所以,听林黛玉这么一说,不觉心有戚戚。
林黛玉道:“圣上,臣女跟着姐姐一起学管家的时候,就曾经为了庄子上收留流民的事儿起过争执。臣女很担心那些流民们会闹事儿,曾经想着要限制庄子上收留的流民,但是,臣女的姐姐却不肯,还对臣女说,只有手下的流民多了,作坊里的位置才会显得少,也只有让那些作坊里的人看到外头有许许多多的人等着他们犯了错儿,从作坊里出来,这些人才会安安稳稳的不敢闹事儿。这个法子不但适用于被安置在作坊里做工的人,也适用于那些庄户们。也只有这样,那些流民也好,那些庄户也好,才会珍惜眼下的一切,不敢做不该做的事儿。”
皇帝道:“哦?这样听起来,似乎对那些百姓们更加不利了呢。”
“启禀圣上,其实姐姐说过的这话儿,臣女已经在心底揣摩过许多次了。臣女认为,高门大户之所以会不停到底采买土地,那是因为高门大户们相信自己手里的田地哪怕是再多,也能够找得到人耕种。而百姓们之所以困苦,那是因为百姓们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没了土地,就等于绝了生路,就只能乞讨或者卖身为奴。换而言之,高门大户们是有得选择,而百姓之家则是没有选择,所以高门大户不愁衣食,而百姓则为了一口饭食终日奔波。”
有得选择,自然就可以抬着架子,没得选择,就只有求人的份儿。
这话皇帝懂,在场的官吏们也懂。但是他们都没有想过还有将之颠倒过来的可能。
左相不愧是能够坐到百官之中第一把交椅的人物,他第一个反应过来,道:“依你的意思是,可以利用众多的作坊,让百姓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之上。如果朝廷适度地放开对工匠的轻贱,再让百姓看到在作坊里做工可以拿到更多的钱粮,过得更好,自然就会去作坊里做事。如此一来,去作坊里做事的人多了,那些高门大户凑不齐耕地的人手,又要缴纳赋税,自然就只有将手里的田地卖出去一部分,可是这样?”
“是的。相爷。”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其实这对高门大户的影响并不会很大。因为真正农忙的时节,每年也就那么几天而已。像耕地翻土之类的活计,也不要多劳累,有牛有犁的话,只要两三个人就可以一日种上不少地。最多,也不过是在丰收的时节让人帮忙收割一下粮食而已。那个时候,那些高门大户们往各个作坊里借人,只怕各个作坊也不好拦着吧?如此,也只会让土地兼并更加严重而已。”
太子马上就道:“左相大人真是太严厉了。不过,孤倒是认为这个法子不失为一个安抚流民的好法子。朝廷每年拨下去那么多的钱粮,可是真正到了百姓手里的,也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何况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那些流民,吃那种嗟来之食,还要担心有没有下一顿,可是一份长长久久的活计,却能够保证他的一条生路不是?”
身为自幼在皇帝身边见识过事情的皇太子,他的眼界自然是开阔的。对于太子而言,只要是好的,他就会采纳。何况这个法子的确能够安抚人心。
户部尚书道:“是啊,左相大人,饭还是要一口一口的吃的。天下年年闹灾,朝廷又是年年减免赋税年年发下钱粮,再这样下去,国库只怕真的要见底了。”
国库见底。
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封建国家,国库见底可是不详的预兆,不要说皇帝里,就是那些在场的官员们都知道,国库空虚意味着什么。
户部尚书这话一出口,就是皇帝也要退让,更不要说左相了。
礼部尚书道:“圣上,既然建立作坊乃是大势所趋,那么还是请户部尽快将银钱拨下来。给匠户们入籍可是要不少钱粮的。从住所到安置的作坊,那都是不小的花费。”
户部尚书道:“方才左相大人也说了,要适当地放开对匠户们的轻贱。如果急急忙忙地将这些流民也入了匠户,是不是对他们不太好?这可是真的将这些人从良民变成了贱民了。而且卖身为奴还有赎身的一天,入了匠户,就是子子孙孙的事儿了。只怕这会成为流民们进作坊的阻碍吧?而且,国库空虚,还真的拿不出银钱来给流民置办住所和各种作坊呢。”
刑部尚书道:“圣上,以微臣只见,还是不要让下面的流民们入匠户籍了。若是入了匠户,只怕么呀多少人愿意去作坊工作了。”
兵部尚书马上接口道:“那怎么行。兵部下面也有好些匠户呢。如果不让这些流民入了匠户,对工部的那些是不是不太公平?而且工部还有好些要紧事物是不能让外头知道的。”
兵部尚书指的是什么,皇帝当然知道。工部手里还有好些军功作坊,像制造弓箭和制式甲胄武器,自然都是在工部的作坊里完成的。这些东西可不能随随便便地就透漏了出去。那可是很容易被人推断出来,也是非常容易被人烧掉的地方。作为兵部尚书,自然是不想看到的。
站在兵部尚书这一边的,还有朝廷的将领们。只有那些见识过战场的人才会体会武器和甲胄的重要性。他们自然也是不愿意看到消息泄露,然后给了别人可乘之机。不论是东西泄露出去,使得可能让敌人提高战斗力,还是被人毁了那些作坊,这都是他们不允许的。
这些人首先跪下来求皇帝,要求皇帝将这些工匠们也入了匠户籍。
见这里乱糟糟的,还闹出了这样的笑话,皇帝心里也不舒坦。只是,他也知道那些军务作坊的厉害。只是一面是嗷嗷待哺的百姓,一面是即将见底的国库,就是个再不懂事儿的主儿也知道如何选择。
皇帝没有迟疑,而是先压住了嘴里的不舒服,然后才道:“既然国库紧张,那么这些流民还是不用入匠户好了。”
皇帝既然下了决定,臣子们也只有符合的这一条路。所以左相也没有再多话。虽然传统是要遵守的,但是这也要分轻重缓急不是?毕竟这个法子可是为了安抚流离失所的百姓呢。
大皇子嗤笑道:“办法是好办法,怎么儿臣老是觉得有些像宋时的厢军呢?前宋的厢军数量庞大,每年巨大的军事开支更是压得前宋喘不过气来。而且这些厢军又都不抵事儿,在人家的铁骑快马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养着这样的厢军,还真是晦气呢。”
提起前宋,就是皇帝也沉默了。亡国之鉴犹在眼前呢。
林黛玉求助般地望向林招娣。还没有等林招娣开口,就听见杨太尉道:“大殿下严重了。用作坊养流民跟招流民为厢军那根本是两回事情。厢军虽然不是正经的军队,却也是军队系统的一部分。既然是军队,那么打仗、冲锋陷阵就成了必要之事。前宋的厢军虽然数目众多,却都是些不抵用的。一没有经过正经的练兵,二没有上过战场。一遇见人家的铁骑就软了,连逃跑都不知道,自然一败涂地。”
左相看了看杨太尉,道:“是啊,大殿下。军队是用来打仗的,不适合那些刚刚从地里出来的寻常百姓。倒是这作坊很有可为呢。”
听见左相这样说,杨太尉也好,诸位尚书也好,都知道此事就真的这样下结论了,再多说就只能放弃。也只得罢了。
不过,户部尚书到底是个爱民的好官,他摸着胡子,仔细想了想,道:“话虽然如此,只是臣还有些担心。如果百姓们真的都不下地了,那么钱粮该怎么办呢?老百姓都知道去作坊里做事儿好、来俸禄也快,但是百姓们既然离开了自己家,去作坊,那么岂不是说那些高门大户们找不到耕作的人手了?那可如何是好?粮食一定会减产的。”
户部尚书这话一出来,就让在场的人都生生地打了个寒颤。 没有粮食,那拿什么做军粮,又拿什么喂饱那些饥饿的百姓?银钱再好,也不是可以吃可以穿的东西。如果没有粮食,只怕没两天就要出事儿了。户部尚书可不是傻蛋。
户部尚书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余的人了。当即个个色变。
左相道:“杞人忧天。放着现成的粮食,还着急那些麦子稻谷?麦子稻谷很容易就发芽,而发芽以后就无法食用。可是这红苕却不一样啊。丫头,这红苕种植起来麻烦不?”
林黛玉躬身道:“相爷,这红苕几乎不需要特别照看。一二老者,加上些小孩子在偶尔得空的时候来帮帮忙就好了。如今,臣女家里的这些种了红苕的田地,只要在开春之前把幼苗种下去,等到了时候,就可以收割了。最多,也不过让几个小孩子在有空儿的时候将多的藤蔓给剪了,方便红苕多多开花结果,另外就是让孩子们帮忙打个猪草而已。红苕的藤蔓可是养猪的好东西呢。”
“只要一二老者和一些小孩子就够了?”
“是的,圣上。”
这下,皇帝可是真的动心了。他也知道,流民里的老人和孩子是最最难找到差事的一群人。
皇帝道:“既然如此,那么就在京畿各县开始种植红苕好了。如果这红苕真的如此高产,朕的一桩心事就可以放下了。”
众人当然是躬身行礼,给皇帝道喜。
皇长子道:“父皇,儿臣还是很担心,这些作坊真的能够养活那些百姓们么?会不会又会不停地朝朝廷要钱粮吧?”
太子道:“大哥,你太心急了。作坊么,不能养活下面的人手,又怎么能够存在下去?而且,也不用让朝廷来办这些作坊呀?林家的作坊不也弄得很好么?让适当的人来做适当的事儿,我们只要等着得了好处就是。”
皇长子道:“太子,林家也是书香门第。”
太子一滞,想了想道:“倒是孤失言了。”
太子赶紧给林家姐妹颔首道歉,林家姐妹如何敢借,只好一个往左,一个往右,双双避了开去,口中还要给皇太子陪不是。
皇帝道:“朕不曾见过林家的庄子上的作坊,却也知道林家丫头能够做到如今的地步也着实不容易。只是,这作坊上的亏空还真是难呢……”
亏空?就是林招娣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
不过林招娣到底是林招娣,虽然不知道这亏空是怎么一回事情,在心里却暗暗地下了决心,要将所有的事情都弄清楚了。如果朝廷上上下下的官吏们都借了银子,而林家的人却没有借,那么林家一定会让别人排挤的。可是如果就借十余两银子做个样子,只怕就戳了君王的脸面呢。林招娣是不会做这样的事儿的。哪怕是时借时还,也比什么都不借或者只借了一点点的银钱来得好。
看来又要动些手段了。毕竟皇帝已经知道了这亏空的事儿,可见皇帝对这些事情也是心知肚明的。如果不好好地处理好了,只怕将来会害了自己的父亲呢。
林招娣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决定在后来的权力交替的波动里,真正救了她父亲和整个林家。不过,即便是那样,林招娣也不怎么在乎了。
当然,这样的事儿也不能只顾她们自己,至少荣国府眼下还是她们正经的外祖家。自己既然开始准备了,那么就不能不通知荣国府了。
一想到荣国府里可能出现的种种有趣儿的事情,林招娣忍不住就想笑了。
不同的事儿到了不同人的手里会有不同的结果。荣国府又是那个样子,贾母糊涂,贾赦愚孝,贾政愚蠢,邢夫人和王夫人一个刻薄一个狠毒,只怕这后头的文章真正叫人开眼呢。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