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第11章 找到了位置,也就找到了自己(3)

第11章 找到了位置,也就找到了自己(3)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比方说,在中国,为什么大乘佛教会盛行?而不是小乘佛教?这就是因为小乘佛教中讲的那些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规矩,等等,在中国早就已经被儒家和道家给讲完了。所以,佛教一开始流传到中国来,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一直到大乘佛教的经典传入中国后,才开始掀起一阵阵惊涛骇浪。在这些汹涌澎湃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一个高潮,就是达摩祖师来中国开创了“顿悟成佛”的禅宗一脉。

    4.片片雪花片片归

    公元2004年2月27日,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二月初八,传说是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日。

    按着明博的细心指点,我一大早从北京西站上火车。明博说,这样中午到石家庄转乘长途汽车,就可以赶在山门关闭前到达柏林禅寺了。

    坐在车上,看窗外的风景飞驰而逝。内心里,千头万绪。

    忽然想起一个故事,一个有关柏林禅寺的禅宗故事,一个“庭前柏树子”的故事。

    那天丛峰陪我一起,去拜访可盛堂时,主人明博兄又为我们专门地讲述了一遍:

    有一天,一个僧人请教赵州和尚,什么是达摩祖师西来意?

    赵州和尚回答说,庭前柏树子。

    这个僧人听了非常迷惑,就继续说,请和尚不要打比喻可以吗?赵州和尚说我没有打比喻啊。

    这个僧人就又问道,那到底什么是达摩祖师西来意?赵州和尚也再次回答说,庭前柏树子!

    此时此刻,我就站在柏树下面。这棵高大粗壮的柏树,已然是历经了千年的沧桑。树上的铭牌上标明是树龄有1300年。

    我就站在这千年的古柏树下,可是却寻不见柏树子在哪里。

    明明是看见树上的有柏树子,也有柏树子落下后的果壳。可是就是看不到树下的柏树子在哪里。是啊,每回我经过古柏树的旁边,都会有意无意地去找一下树下的柏树子。

    关于柏树子,还有一个相关的禅宗故事,是这样说的:

    有位僧人请教赵州和尚,什么时候可以成佛?赵州和尚回答说,等到虚空落地。

    这位僧人又问,什么时候虚空落地?赵州和尚回答说,等到柏树子成佛。

    这世上恐怕没有比我更笨的人了。

    别人恐怕会去参这个公案故事的深意,我却管不了那么许多,只想先看看这庭前柏树子,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等有天真的到了柏林禅寺,看到了当年的柏树从幼小的秧苗,一直长到如今的参天大树。这期间,已是人世多少风云变幻成以往,繁华落尽觅无踪了。

    而那神秘的柏树子,在庭前仍是遍寻无着,我这不是痴心妄想又是什么呢?

    尽管如此,来到了柏林禅寺,就像寺里的师傅们一直在说的,真的是到了自己的家一样。

    我先是认识了同一个宿舍的小赵、小刘和老于,然后又认识了经常来串门儿的小冯。

    万泉也是和我一个宿舍的,只是第一次见到他,就看到他大白天的却在睡觉,然后晚上大家都回宿舍准备睡了,也很少见到他的影子。听说他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是在方丈寮的电脑室里帮忙的。刚开始时不知道这个情况,感觉他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搞得特别的神秘。

    说实话,虽然大家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乡音和生活习惯,却因为都怀着同一个信仰,而感觉特别的亲切。虽然彼此对这个信仰的理解会有所不同,有时也会争论一番。但终究大家都知道,彼此都是有着同样信仰的好兄弟,都是渴望着能同伟大的佛陀一样,要去做“行为世范,学为人师”的好人。

    小刘和小赵都比我来得早几天。来自山东的小刘才16岁,我戏称他是“刘德华的刘”,他也毫不客气地回敬我“蒋介石的蒋”。小赵看样子是和小刘一样来自山东,但所他自己说其实他老家是东北五大莲池的,他的口音也是满口的东北味儿,一看到师傅有东北的,立刻老乡老乡地套近乎,再加上他见了年长的都管叫哥,一下子闹得寺庙里的师傅们,几乎没有不知道小赵的,也都特别地喜欢他。

    “哥啊,你来寺里是做啥的啊?我是来出家的。这是我弟弟,姓刘,他是来看病的。哥啊,你的面相不错啊,哥啊,你今年多大了啊?”这就是小赵习惯的口气,很有意思吧?

    和小赵一样,经常到我们宿舍来聊天的小冯,也是准备发心出家的行者。

    凡是在寺庙里有心出家的世人,都要经过一个考察期。考察期的长短,根据各个寺庙的规定各有不同。柏林禅寺的考察期据说是至少半年。在正式剃度之前,这些戴发修行的俗家弟子,就被称为行者。当年六祖慧能去湖北黄梅山见五祖弘忍禅师的时候,一直到他接受了象征祖师真传的衣钵,甚至他离开黄梅山的时候,都还是一个行者的身份。

    和当年被称为“卢行者”的六祖慧能一样,小冯和小赵就被分别称为“冯行者”和“赵行者”。其它来做义工的,或是来做佛事的等人,就约定俗成地一律称为“某某居士”。像我就被他们称为“蒋居士”,其实我知道这个居士,原来就和“和尚”一词一样,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尊称。

    不过,就像现在的人们动不动就称人“老板”一样,也不见得每个人都是老板嘛。只是这样称呼人的和被称呼的都知道这只是个尊称,虽然未必就是事实。但双方呢,一个爱说,一个爱听,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一个卫生室的严行者,是个非常认真也非常虔诚的好人。据说来之前是个医生。看得出他是受过专门的医学训练的人。而且他的手还特别巧,我看过他亲手做的鞋垫儿,上面绣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刹是好看,也真是难为他的耐心和细致了。

    在柏林禅寺里遇到的所有的居士、行者中,严行者是和我最为亲近的好朋友。最后,当我决定离开柏林禅寺回到尘世中去的时候,也是严行者特地引着我去拜过所有的佛菩萨,一直送我上到中巴车,直到车开动才挥手告别。

    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如何来学会处理彼此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像中国的大圣人孔老夫子,他就非常强调和注重如何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他对老师的态度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而赵州和尚当年也有“八十老儿不如我,我就要教他;七岁童儿超过我,我就向他学习”的说法。

    对佛家子弟来讲,所有的这些遇到的人,其实都是三生有缘的人,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或学生,都是应该相互帮助和共同进步,应该去珍惜彼此相处的时日,好让我们的现实生活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去进入到一个更加美好的良性循环的氛围中去。

    按照佛陀生前所教,佛弟子的团体生活,应该遵循“六和敬”的原则。这里的“六和”分别是: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六和敬”是佛教徒在团体生活时所必须遵守的准则。遵守“六和敬”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它强调和重视“和平共处、说话和气、相互敬重、遵守纪律、经济平均和思想统一”是一个健全的团体所必备前提和根本保证。

    事实上,寺庙里的生活并非世俗社会里的人们所能想像。至少对我来说,柏林禅寺里的那段生活,是永远值得回忆的一段美好时光。

    公元2004年3月9日,这天是农历的二月十九日,民间的传统是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

    就在这一天,我和众多准备皈依和受戒的人们一起,参加了在柏林禅寺中雄伟庄严的万佛楼里的皈依仪式,由当时还是代理方丈的明海师主持。

    放眼望去,在这众多参加仪式的人中,有只受三皈依的;有早就受了三皈依,这次是来受五戒的;也有和我一样,三皈依和五戒都一起受持了的;还有受了三皈依,也只受了五戒中的其中某个戒的,总之,都是随着每个人的自觉自愿和量力而行。

    我们前面介绍过,三皈依,就是自皈依佛、自皈依法和自皈依僧。按照六祖慧能的解释,佛就是觉悟,法就是正大,僧就是清净。皈依三宝,最重要的是皈依自性三宝。就是说要皈依自性的觉悟,皈依自性的正大,皈依自性的清净。

    佛陀认为,每个人之所以会犯下种种错误过失,都是因为无始以来的贪嗔痴造成的。所以,要根除各种错误过失,就要从清净自身的“身、口、意”三业开始做起。就是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意念和言行,要做到“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念起即觉,觉即照破,境来便扫,扫即放过。”

    皈依仪式按照事先的安排,准时开始了。

    首先要进行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然后接着发愿正授三皈依:“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最后,作回向,所谓“回向”就是把所有的利益好处和功德,都和大众及所有的生命一同来共享:“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能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等受完三皈依,开始受持五戒时,明海师在法座上如是问询:“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我们在下面愿意受持的,就会答应一声:“能持!”

    再接着问:“尽形寿,不偷盗,汝今能持否?”愿意受持的就继续回答:“能持!”

    “尽形寿,不邪淫,汝今能持否?”“能持!”

    “尽形寿,不妄语,汝今能持否?”“能持!”

    “尽形寿,不饮酒,汝今能持否?”“能持!”

    公元1984年的冬天,苏州上方山中,我与初恋女友紫青姑娘不期而遇。

    那时的天空忽然就下起雪来。鹅毛般的雪花在无风的山中缓缓飘落,满天满天的到处都是,渐渐地整座山,整个天地,都是白花花的一片。

    四周静极了,仿佛都可以听见雪花亲吻大地的声音,还有对方的心跳。

    多年以前,也有一位禅者,当他看着满天的雪花落下,就禁不住地赞叹:真是妙不可言哪,每一片雪花都落到了它应该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