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愔搂钱的本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愔这次发表的文章标题又长又恶俗,名字就叫《朝廷发行土地券,数十名贵族、义商争相抢购》。看标题就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就是介绍了前天购买土地券的情况,不过在李愔笔下,刻意夸大了各个购买者的光辉形象。
若是只看这一篇文章,估计大部分人都会有些摸不到头脑,因为文中对土地券的描写不多,只知道是提前出卖的高昌国土地,其它的一概没有。不过在下面名为《土地券与儒商》的文章中,立刻对所有读者心中的疑问作了解答,不但将发行土地券的原因详细解说一遍,而且还极力称赞了前一篇文章中,购买土地券众人的高尚品格。
另外在这篇文章的标题和内容中,李愔还第一次使用了‘儒商’这个词,称赞王子豪和钱贵等几个大商人,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计个人得失,冒着极大的风险购买土地券,如此义举与儒家提倡的忠君爱国十分契合,也正合夫子教诲的孔孟之道,因此亦可称为‘儒’,再加上他们的身份,可以称之为‘儒商’。
这两篇文章一出,所有人都已经不在乎它们都是用白话文写的了,关心国事者讨论着西域那边发生的危机,同时对西突厥与高昌的嚣张感到无比愤恨;而家有余财的人则四处打听,哪里能买到土地券?因为李愔在报纸上承诺,凡是购买土地券的人,若是战后不想要高昌那边的土地。朝廷会原价奉还,另外还有百分之二的利息,也就是说,相当于朝廷向民众借钱,打下高昌后不但奉还,而且还有利息可拿。
随着报纸的发行和人们的传播,短短一上午的时间。整个长安城都在讨论土地券的事。另外随着其它城市报纸的同步发行,以这些城市为中心,朝廷发行土地券的事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很快就传遍了大唐的大部分疆域。
而趁着土地券的这股热潮,在下一期的报纸上,李愔再次发表文章。指出经大唐皇帝李世民恩准,土地券将面向整个大唐的所有臣民发行,不过土地券的发行机构,却不是各地的官府衙门,而是设立在几个大城市中的大唐银行。
银行做为一种金融机构,发行国债本来就是它的份内之事,虽然现在银行业还十分弱小,业务面也很狭窄,影响力更是微乎其乎,不过李愔却知道这一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在土地券的发行上,他决定交由银行来运作,以此来推动银行业的发展。
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各个大城市中设立的大唐银行,立刻被蜂拥而至的百姓挤爆了门。为的就是早一点买到土地券,一贯钱就能得到二十文的利息,虽然看起来不高,但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反正铜钱放在家里也是放着,还不如换成土地券吃点利息。而且李愔还承诺。无论战争胜负,这些钱朝廷都会还给大家的,所以不用担心大唐万一成败,钱打了水漂的问题。
当然了,以上都是些普通百姓的想法,他们人数虽多,但手中的掌握的财富有限,真正赎买土地券的主力军,却是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兴工商业主们。
相比只想吃利息的普通小民,工商业主们的想法要复杂的多。西突厥与西昌出兵阻断了大唐与西域的联系,更阻断了不少商人赖以为生的丝绸之路,短时间内就已经让不少人损失惨重,如此一来,大唐内部生产的商品外销受到影响,无数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工商业受到影响,甚至产生了商品滞销的现象。
一个产品的销售受到影响,与它相关的各个产业都会受到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产业链,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唐近三分之一的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急切的希望大唐重新打通与西域的联系,恢复丝绸之路的畅通。
在这种想法下,又知道土地券就是朝廷为攻打西域做出的筹款之举,所以无数商人慷慨解囊,无论平时对手下人多么吝啬的商人,这时也会表现出自己大方的一面,拿出珍藏的财物换取土地券,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当然了,商人们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觉悟,也有各个报纸的详细解说有关,否则以现在大唐商人的文化水平和大局观,恐怕能有现在一半的人购买土地券,就已经算是奇迹了。
与这些被报纸鼓动起来,大部分都是被逼着购买土地券的工商业主不同,另外还有一群工商业主,却是十分积极主动的购买土地券,其中一些有文化的商人,甚至还亲自撰写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从各方面大肆鼓动朝廷对西昌甚至是西突厥发起战争,这些人主要都是与军队息息相关的商人,比如军马商、武器商、军用被服厂商、军用食品厂商等等。
这些商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都是直接供给军队的,而且他们也知道,只有在战争时期,军队对他们产品的需求量才会激增,特别是武器、衣服等最容易受到战损产品,一场战争下来,几乎所有参战部队都要换上几遍,如此一来他们才能在后方大发战争财。
不过无论人们是出于什么目的购买土地券,李愔筹款的目的总算是答道,第一期发行的两千万土地券,很快在几天内被抢购一空,之后不得不又增发了一千万贯,却也顶不住大唐有钱人的需求,当李愔还想再增加发行的时候,房玄龄和户部尚书唐俭却找到了他。
“六郎,千万不可再发行土地券了,否则恐怕日后咱们户部可还不上啊!”年近六十的唐俭一见到李愔,立刻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苦着脸叫道。唐俭这老头最喜欢美食,以前李愔在长安时,就经常到他府上作客,所以两算是忘年交,彼此之间十分的熟悉。
“唐尚书说的不错,钱多了虽然是好事,但六郎你给的利息也太高了,三千万贯的几乎都快抵的上一年的税收了,算上两厘的利息,也就是最后要多还出去六十万贯,朝廷可是亏大了!”房玄龄却是痛并快乐的说道。他做梦都没有想到,李愔竟然能一下子搞来三千万贯,如此巨大的数额,别说是征伐高昌了,若是全都全在战争上,估计连西突厥都能直接灭了。
“呵呵,两位放心,以钱生钱才是最快捷的赚钱方式,不就是多出六十万贯的利息吗,只要你们放心将钱交给银行运营,等战争一结束,保证能给你们赚回来!”李愔满不在乎的说道,虽然他没在银行工作过,也不知道银行业的利润有多大,不过想想后世那些金融寡头所拥有的财富,自己用几千万贯赚取百分之二的利润,想必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听到李愔的保证,唐俭和房玄龄都松了口气,现在朝堂上下对这位齐王赚钱的本事,几乎全都是心服口服,三千万贯都能在弹指之间搞到手,更别说区区六十万贯了。
不过轻松之后,唐俭却又好心的提醒道:“六郎,你用高昌的土地换来三千万贯固然是好事,不过据我所知,整个高昌国的土地加在一起,恐怕也值不了一千万贯,如此说来,你用一份货物,卖出去三份的价钱,若是以后买土地券的人全都向你索要土地,到那时恐怕你不好收场啊?”
“多谢唐伯父的提醒!这个问题小侄之前已经算过,购买国债的人中,真正想要高昌土地的人并不多,不过在小侄看来,还巴不得这些购买国债的人全都想要土地,到时高昌的土地不够没关系,西突厥的疆域可大的很,再加上西域的一些地方,难道还怕土地不够的问题吗?”
李愔笑呵呵的躬身施礼道,唐俭比李世民大上二十多岁,当年李世民还是太原公子时,两人就以兄弟相称,后来唐俭在唐朝的建立中,更是立下无数功勋,因此十分受李世民的重视,所以李愔才会称他为伯父。
李愔说话的语气虽然十分温和,脸上也带着一种温文尔雅的笑容,不过房玄龄和唐俭听后,却都是感到一丝凉意,心想这齐王果然不愧是被所有人看好的皇子,不但翻手之间就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而且打下高昌还不满意,竟然连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也都已经当成盘中之食,皇子中能有如此才干与豪气并存之辈,果然是我大唐之福。
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李愔也深知这一点,三千万贯已经不少了,支年大唐一年的国库收入也就比这多了一点,再加上房玄龄和唐俭亲自找来,所以李愔最后还是答应,土地券就暂停发行,先将高昌和西突厥的威胁给消除了再说。
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房玄龄两人本来准备要告辞的,不过唐俭忽然再次提醒道:“六郎,这次你一下子搞了三千万贯,功劳自然不必说,不过你这次惹出的乱子却也不小,要不是陛下一直帮你压着,再加上许多朝臣看在这三千万贯的面子上,也都偏向于你,否则就算是以你的身份,恐怕这次也不好收场啊!”RQ
李愔这次发表的文章标题又长又恶俗,名字就叫《朝廷发行土地券,数十名贵族、义商争相抢购》。看标题就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就是介绍了前天购买土地券的情况,不过在李愔笔下,刻意夸大了各个购买者的光辉形象。
若是只看这一篇文章,估计大部分人都会有些摸不到头脑,因为文中对土地券的描写不多,只知道是提前出卖的高昌国土地,其它的一概没有。不过在下面名为《土地券与儒商》的文章中,立刻对所有读者心中的疑问作了解答,不但将发行土地券的原因详细解说一遍,而且还极力称赞了前一篇文章中,购买土地券众人的高尚品格。
另外在这篇文章的标题和内容中,李愔还第一次使用了‘儒商’这个词,称赞王子豪和钱贵等几个大商人,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计个人得失,冒着极大的风险购买土地券,如此义举与儒家提倡的忠君爱国十分契合,也正合夫子教诲的孔孟之道,因此亦可称为‘儒’,再加上他们的身份,可以称之为‘儒商’。
这两篇文章一出,所有人都已经不在乎它们都是用白话文写的了,关心国事者讨论着西域那边发生的危机,同时对西突厥与高昌的嚣张感到无比愤恨;而家有余财的人则四处打听,哪里能买到土地券?因为李愔在报纸上承诺,凡是购买土地券的人,若是战后不想要高昌那边的土地。朝廷会原价奉还,另外还有百分之二的利息,也就是说,相当于朝廷向民众借钱,打下高昌后不但奉还,而且还有利息可拿。
随着报纸的发行和人们的传播,短短一上午的时间。整个长安城都在讨论土地券的事。另外随着其它城市报纸的同步发行,以这些城市为中心,朝廷发行土地券的事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很快就传遍了大唐的大部分疆域。
而趁着土地券的这股热潮,在下一期的报纸上,李愔再次发表文章。指出经大唐皇帝李世民恩准,土地券将面向整个大唐的所有臣民发行,不过土地券的发行机构,却不是各地的官府衙门,而是设立在几个大城市中的大唐银行。
银行做为一种金融机构,发行国债本来就是它的份内之事,虽然现在银行业还十分弱小,业务面也很狭窄,影响力更是微乎其乎,不过李愔却知道这一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在土地券的发行上,他决定交由银行来运作,以此来推动银行业的发展。
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各个大城市中设立的大唐银行,立刻被蜂拥而至的百姓挤爆了门。为的就是早一点买到土地券,一贯钱就能得到二十文的利息,虽然看起来不高,但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反正铜钱放在家里也是放着,还不如换成土地券吃点利息。而且李愔还承诺。无论战争胜负,这些钱朝廷都会还给大家的,所以不用担心大唐万一成败,钱打了水漂的问题。
当然了,以上都是些普通百姓的想法,他们人数虽多,但手中的掌握的财富有限,真正赎买土地券的主力军,却是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兴工商业主们。
相比只想吃利息的普通小民,工商业主们的想法要复杂的多。西突厥与西昌出兵阻断了大唐与西域的联系,更阻断了不少商人赖以为生的丝绸之路,短时间内就已经让不少人损失惨重,如此一来,大唐内部生产的商品外销受到影响,无数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工商业受到影响,甚至产生了商品滞销的现象。
一个产品的销售受到影响,与它相关的各个产业都会受到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产业链,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唐近三分之一的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急切的希望大唐重新打通与西域的联系,恢复丝绸之路的畅通。
在这种想法下,又知道土地券就是朝廷为攻打西域做出的筹款之举,所以无数商人慷慨解囊,无论平时对手下人多么吝啬的商人,这时也会表现出自己大方的一面,拿出珍藏的财物换取土地券,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当然了,商人们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觉悟,也有各个报纸的详细解说有关,否则以现在大唐商人的文化水平和大局观,恐怕能有现在一半的人购买土地券,就已经算是奇迹了。
与这些被报纸鼓动起来,大部分都是被逼着购买土地券的工商业主不同,另外还有一群工商业主,却是十分积极主动的购买土地券,其中一些有文化的商人,甚至还亲自撰写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从各方面大肆鼓动朝廷对西昌甚至是西突厥发起战争,这些人主要都是与军队息息相关的商人,比如军马商、武器商、军用被服厂商、军用食品厂商等等。
这些商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都是直接供给军队的,而且他们也知道,只有在战争时期,军队对他们产品的需求量才会激增,特别是武器、衣服等最容易受到战损产品,一场战争下来,几乎所有参战部队都要换上几遍,如此一来他们才能在后方大发战争财。
不过无论人们是出于什么目的购买土地券,李愔筹款的目的总算是答道,第一期发行的两千万土地券,很快在几天内被抢购一空,之后不得不又增发了一千万贯,却也顶不住大唐有钱人的需求,当李愔还想再增加发行的时候,房玄龄和户部尚书唐俭却找到了他。
“六郎,千万不可再发行土地券了,否则恐怕日后咱们户部可还不上啊!”年近六十的唐俭一见到李愔,立刻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苦着脸叫道。唐俭这老头最喜欢美食,以前李愔在长安时,就经常到他府上作客,所以两算是忘年交,彼此之间十分的熟悉。
“唐尚书说的不错,钱多了虽然是好事,但六郎你给的利息也太高了,三千万贯的几乎都快抵的上一年的税收了,算上两厘的利息,也就是最后要多还出去六十万贯,朝廷可是亏大了!”房玄龄却是痛并快乐的说道。他做梦都没有想到,李愔竟然能一下子搞来三千万贯,如此巨大的数额,别说是征伐高昌了,若是全都全在战争上,估计连西突厥都能直接灭了。
“呵呵,两位放心,以钱生钱才是最快捷的赚钱方式,不就是多出六十万贯的利息吗,只要你们放心将钱交给银行运营,等战争一结束,保证能给你们赚回来!”李愔满不在乎的说道,虽然他没在银行工作过,也不知道银行业的利润有多大,不过想想后世那些金融寡头所拥有的财富,自己用几千万贯赚取百分之二的利润,想必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听到李愔的保证,唐俭和房玄龄都松了口气,现在朝堂上下对这位齐王赚钱的本事,几乎全都是心服口服,三千万贯都能在弹指之间搞到手,更别说区区六十万贯了。
不过轻松之后,唐俭却又好心的提醒道:“六郎,你用高昌的土地换来三千万贯固然是好事,不过据我所知,整个高昌国的土地加在一起,恐怕也值不了一千万贯,如此说来,你用一份货物,卖出去三份的价钱,若是以后买土地券的人全都向你索要土地,到那时恐怕你不好收场啊?”
“多谢唐伯父的提醒!这个问题小侄之前已经算过,购买国债的人中,真正想要高昌土地的人并不多,不过在小侄看来,还巴不得这些购买国债的人全都想要土地,到时高昌的土地不够没关系,西突厥的疆域可大的很,再加上西域的一些地方,难道还怕土地不够的问题吗?”
李愔笑呵呵的躬身施礼道,唐俭比李世民大上二十多岁,当年李世民还是太原公子时,两人就以兄弟相称,后来唐俭在唐朝的建立中,更是立下无数功勋,因此十分受李世民的重视,所以李愔才会称他为伯父。
李愔说话的语气虽然十分温和,脸上也带着一种温文尔雅的笑容,不过房玄龄和唐俭听后,却都是感到一丝凉意,心想这齐王果然不愧是被所有人看好的皇子,不但翻手之间就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而且打下高昌还不满意,竟然连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也都已经当成盘中之食,皇子中能有如此才干与豪气并存之辈,果然是我大唐之福。
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李愔也深知这一点,三千万贯已经不少了,支年大唐一年的国库收入也就比这多了一点,再加上房玄龄和唐俭亲自找来,所以李愔最后还是答应,土地券就暂停发行,先将高昌和西突厥的威胁给消除了再说。
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房玄龄两人本来准备要告辞的,不过唐俭忽然再次提醒道:“六郎,这次你一下子搞了三千万贯,功劳自然不必说,不过你这次惹出的乱子却也不小,要不是陛下一直帮你压着,再加上许多朝臣看在这三千万贯的面子上,也都偏向于你,否则就算是以你的身份,恐怕这次也不好收场啊!”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