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唐军西撤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隋军在东线全歼李孝恭军队的消息传到了西线隋军大营,隋军大营内一片欢腾。
一个多月的对峙,隋军后发制人,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残军被徐世绩拦截,长史独孤怀恩被俘,李孝恭率领不足千人逃回襄阳。
这是决定整个中原格局的一战,此战结束,意味着唐朝势力将彻底被赶出中原,李密东退,窦建德内讧,王世充守孤城,这就预示着中原将成为隋朝的领土。
大营内,隋军士兵歌舞欢腾,在用自己的方式庆祝东线的胜利,而中军大帐内却十分静谧,内外两层帐帘都放下了,显得帐内光线暗淡,杨元庆独自一人站在沙盘前,凝视着沙盘,脑海却思绪万千。
尽管东线的胜利令人振奋,但作为全军主帅,杨元庆需要在这最关键时刻保持冷静。
中原的大胜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步步为营,深谋远虑,整盘大棋走到今天,如果还会失败的话,那只能证明李靖的严重无能。
此时杨元庆最关= 注的是下一步棋,他刚刚得到消息,江都陈棱已经向李密投降,这就意味着李密的势力东移,走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同时他也得到另一个消息,杜伏威的三万军在下邳郡徐城县被单雄信击败,杜伏威只率数百人逃回历阳。
陈棱的投降和杜伏威之败,使江东格局发生巨变,李密强势入主江东已成为定局。
而唐朝在中原的失败也会迫使李渊采取守势,李密会专心经营江东,而他杨元庆的下一步是哪里?
虽然李靖在给他的一封信中建议扩大优势,夺取荆襄,但杨元庆却十分冷静,战线拉得太长,不切实际的盲目扩张,最终只会导致他的全线溃败。
如果要他选择,他宁可选择先灭掉窦建德,解除河北后患。
李靖不清楚朝廷的压力。但他杨元庆却比谁都清楚,魏征为什么会来,就是因为朝廷内部因南下中原发生了巨大的分歧。
今年农业是小年,普遍的收成欠佳,而西突厥不断向东扩张,严重威胁丰州的安全,迫使朝廷不得不将丰州大量人口回迁河北,使得丰州的耕地面积锐减。今年的粮食产量可想而知。
破败的河北现在还是朝廷的巨大负担。没有一两年时间,是很难恢复生机,实际上。隋朝全靠河东一地支撑,要维系二十万大军的军粮,还有河北的巨大赈济开支。加上今年收成不好,朝廷的压力可想而知。
夺取中原,仅仅只是军事上的胜利,但在经济上对隋朝而言却又是一个巨大负担,不亚于河北。
隋末农民造反给中原地区的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隋朝三十年的积蓄已荡然无存,黎阳仓、洛口仓都已是空仓,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
随着李密南迁。带走大量粮食,赈济中原灾民的重任又要转到隋朝头上,而中原之战已经耗费隋朝大量的财力物力,太原的存粮只剩下十万石。
这就是朝廷中为数众多的大臣反对夺取中原的原因,争霸天下,绝不是军事上的单方面行动,没有雄厚的国力支撑。军事扩张也走不远。
可以坦率地说,一场中原战役,使隋朝的财力已经到了快破产的边缘,根本就无力负担战争再继续打下去。
仅仅一个打胜仗后对三军的犒赏都是一个令他杨元庆头疼的大问题,他拿什么犒赏三军?
杨元庆背着手在房间来回踱步。他在考虑怎么收拾中原的烂摊子,既然他已经喝下了军事上胜利的美酒。那么接下来他就得承受中原这个烂摊子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粮食之上,粮食就是这个时代的硬通货,只要手中有粮食,他就可以安抚灾民,可以犒赏三军,可以平息朝中大臣们的怒火。
可是粮食的出现需要时间,现在的燃眉之急该怎么解决?杨元庆感到忧心忡忡。
这时,一名亲兵在帐外禀报:“启禀总管,李长史的第二封战报到了。”
清晨接到战报只有寥寥数语,他迫切需要更多的消息,杨元庆立刻道:“拿进来!”
亲兵走进大帐,将一管鹰信呈上,杨元庆接过信,取出了信筒内的纱绢,第二份战报报告了战果清点情况,俘敌两万余人,缴获大量的粮草军资。
缴获多少军械帐篷杨元庆不感兴趣,他此时更关心缴获的粮食情况,随军粮食缴获了三万石,另外在颍川县缴获十万石无法运走的军粮,这就是十三万石。
杨元庆知道在长渊县唐军大营内至少还有二十万石军粮,李世民撤回关中,不可能运走这些粮食,那他手上就有三十余万石粮食,这些粮食便可以用来赈济河南道的饥民。
有三十万石粮食做保底,杨元庆一颗心微微放下。
这时他的注意力再次转到李世民的军队上来,前两天李世民的军队出现一件怪异之事,李世民的八万大军前天向西北撤离,可刚走了数十里,又调头返回长渊大营,这个情况让杨元庆有些不解,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李世民现在手中有八万大军,这八万军是唐军精锐,战斗力十分强大,杨元庆手上只有五万人,兵力上要逊于唐军,而战斗也不是很强。
他的军队并非隋军主力,都是新兵和部分从刘武周、宋金刚降军中转来的隋军,战斗力相对较弱,唯一拿得出手的,便是五千重甲步兵。
也正是这支重甲步兵在登陆时的出色表现,成功骗过了李世民,使他心怀疑虑,不敢和自己决战。
相对于东线的隋军优势,西线隋军并不乐观,杨元庆的五万隋军不仅要面对李世民的八万精兵,还要面对陕县的三万唐军增援军队,再加上徐世绩的两万人也东去支援颍川郡的东线决战。
这便使得杨元庆面临的形势很严峻,但他最终经受住了考验,应该说这是他政治策略的胜利,他成功利用了唐朝内部的权力斗争。
现在李孝恭惨败,那么李世民更不会轻易和他一战,这八万军是李世民最后的政治势力,如果这八万军再被削弱,他李世民的政治生涯恐怕会提前结束。
正是利用了李世民这种惜战的心态,杨元庆的五万军便成功拖住了西线十一万唐军,保证了东线的大胜。
现在这盘中原大棋已到最后收官阶段,杨元庆也格外谨慎,他不能出任何意外。
就这时,帐外又有士兵禀报:“启禀总管,长渊县唐军再次向西北方向撤离,辎重只有千辆牛车。”
这个消息来得正是时候,杨元庆当即下令道:“命谢映登率五千骑兵火速赶往长渊县,务必夺取唐军大营。”……
李世民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和隋军决一死战,他率军进兵中原是来攻打洛阳,而不是和杨元庆决战,所以当听到杨元庆率领从盟津渡河的消息后,他便毅然决定放弃攻打洛阳,退兵弘农郡。
攻打洛阳最早是李世民的建议,李渊最后下定决心,也是在他反复劝说的结果,如果李渊拿下洛阳是为了拔掉眼中之钉,打开唐朝东进大门,那么李世民要求攻打洛阳则是有着极深的政治目的。
他当然也想拿下洛阳,拿下洛阳能给他增加极大的政治筹码,但他也知道杨元庆一定会出兵干涉,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希望通过杨元庆出兵给朝廷施加压力,让父皇派兵来援助。
他心里很清楚,此时留在关中的军队,几乎都是太子派系,一旦父皇同意派兵,那肯定是派出太子派系的军队,他便可以趁这个机会吞并关东太子系的军队,彻底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李世民提出用倾国之兵来和杨元庆决战,也是出于这个考虑,他当然不会冒险和杨元庆决战,一旦他把所有军权掌握后,他便会退回潼关。
但他没有想到父皇竟被李密东迁所诱惑,派李孝恭率襄阳唐军进军中原,这让他感到一种很大的压力,一旦李孝恭被隋军战败,那他的势力将遭受很大的削弱。
这个结果令李世民始料不及,他只得把懊悔压在心中,连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都没有说,
长渊县以西的官道上,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正缓缓向西北方向撤离,这是李世民率领他的八万主力西撤,他也得到了飞鹰传信,李孝恭的军队在仓惶南撤。
北面有李靖的六万军队尾追,南面有徐世绩的两万军队拦截,不用想他便知道结果会是什么,李孝恭必然大败。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没有必要再和杨元庆对峙,他必须保住自己的八万军队,这是他最后的政治力量。
但昨天又发生了另一件让他有些沮丧的事,齐王元吉连夜赶到了陕县军中,从常何手中接过了三万新军的指挥权。
李世民没想到会发生这种变故,这只能说明因为某件事,父皇对太子建成让步了。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都打乱了李世民的计划,使他夺取新军军权的计划成为泡影。
这时,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骑马而至,问道:“殿下,找我们来有事情吗?”
李世民沉吟一下道:“我想先率五千骑兵返回潼关!”
隋军在东线全歼李孝恭军队的消息传到了西线隋军大营,隋军大营内一片欢腾。
一个多月的对峙,隋军后发制人,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残军被徐世绩拦截,长史独孤怀恩被俘,李孝恭率领不足千人逃回襄阳。
这是决定整个中原格局的一战,此战结束,意味着唐朝势力将彻底被赶出中原,李密东退,窦建德内讧,王世充守孤城,这就预示着中原将成为隋朝的领土。
大营内,隋军士兵歌舞欢腾,在用自己的方式庆祝东线的胜利,而中军大帐内却十分静谧,内外两层帐帘都放下了,显得帐内光线暗淡,杨元庆独自一人站在沙盘前,凝视着沙盘,脑海却思绪万千。
尽管东线的胜利令人振奋,但作为全军主帅,杨元庆需要在这最关键时刻保持冷静。
中原的大胜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步步为营,深谋远虑,整盘大棋走到今天,如果还会失败的话,那只能证明李靖的严重无能。
此时杨元庆最关= 注的是下一步棋,他刚刚得到消息,江都陈棱已经向李密投降,这就意味着李密的势力东移,走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同时他也得到另一个消息,杜伏威的三万军在下邳郡徐城县被单雄信击败,杜伏威只率数百人逃回历阳。
陈棱的投降和杜伏威之败,使江东格局发生巨变,李密强势入主江东已成为定局。
而唐朝在中原的失败也会迫使李渊采取守势,李密会专心经营江东,而他杨元庆的下一步是哪里?
虽然李靖在给他的一封信中建议扩大优势,夺取荆襄,但杨元庆却十分冷静,战线拉得太长,不切实际的盲目扩张,最终只会导致他的全线溃败。
如果要他选择,他宁可选择先灭掉窦建德,解除河北后患。
李靖不清楚朝廷的压力。但他杨元庆却比谁都清楚,魏征为什么会来,就是因为朝廷内部因南下中原发生了巨大的分歧。
今年农业是小年,普遍的收成欠佳,而西突厥不断向东扩张,严重威胁丰州的安全,迫使朝廷不得不将丰州大量人口回迁河北,使得丰州的耕地面积锐减。今年的粮食产量可想而知。
破败的河北现在还是朝廷的巨大负担。没有一两年时间,是很难恢复生机,实际上。隋朝全靠河东一地支撑,要维系二十万大军的军粮,还有河北的巨大赈济开支。加上今年收成不好,朝廷的压力可想而知。
夺取中原,仅仅只是军事上的胜利,但在经济上对隋朝而言却又是一个巨大负担,不亚于河北。
隋末农民造反给中原地区的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隋朝三十年的积蓄已荡然无存,黎阳仓、洛口仓都已是空仓,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
随着李密南迁。带走大量粮食,赈济中原灾民的重任又要转到隋朝头上,而中原之战已经耗费隋朝大量的财力物力,太原的存粮只剩下十万石。
这就是朝廷中为数众多的大臣反对夺取中原的原因,争霸天下,绝不是军事上的单方面行动,没有雄厚的国力支撑。军事扩张也走不远。
可以坦率地说,一场中原战役,使隋朝的财力已经到了快破产的边缘,根本就无力负担战争再继续打下去。
仅仅一个打胜仗后对三军的犒赏都是一个令他杨元庆头疼的大问题,他拿什么犒赏三军?
杨元庆背着手在房间来回踱步。他在考虑怎么收拾中原的烂摊子,既然他已经喝下了军事上胜利的美酒。那么接下来他就得承受中原这个烂摊子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粮食之上,粮食就是这个时代的硬通货,只要手中有粮食,他就可以安抚灾民,可以犒赏三军,可以平息朝中大臣们的怒火。
可是粮食的出现需要时间,现在的燃眉之急该怎么解决?杨元庆感到忧心忡忡。
这时,一名亲兵在帐外禀报:“启禀总管,李长史的第二封战报到了。”
清晨接到战报只有寥寥数语,他迫切需要更多的消息,杨元庆立刻道:“拿进来!”
亲兵走进大帐,将一管鹰信呈上,杨元庆接过信,取出了信筒内的纱绢,第二份战报报告了战果清点情况,俘敌两万余人,缴获大量的粮草军资。
缴获多少军械帐篷杨元庆不感兴趣,他此时更关心缴获的粮食情况,随军粮食缴获了三万石,另外在颍川县缴获十万石无法运走的军粮,这就是十三万石。
杨元庆知道在长渊县唐军大营内至少还有二十万石军粮,李世民撤回关中,不可能运走这些粮食,那他手上就有三十余万石粮食,这些粮食便可以用来赈济河南道的饥民。
有三十万石粮食做保底,杨元庆一颗心微微放下。
这时他的注意力再次转到李世民的军队上来,前两天李世民的军队出现一件怪异之事,李世民的八万大军前天向西北撤离,可刚走了数十里,又调头返回长渊大营,这个情况让杨元庆有些不解,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李世民现在手中有八万大军,这八万军是唐军精锐,战斗力十分强大,杨元庆手上只有五万人,兵力上要逊于唐军,而战斗也不是很强。
他的军队并非隋军主力,都是新兵和部分从刘武周、宋金刚降军中转来的隋军,战斗力相对较弱,唯一拿得出手的,便是五千重甲步兵。
也正是这支重甲步兵在登陆时的出色表现,成功骗过了李世民,使他心怀疑虑,不敢和自己决战。
相对于东线的隋军优势,西线隋军并不乐观,杨元庆的五万隋军不仅要面对李世民的八万精兵,还要面对陕县的三万唐军增援军队,再加上徐世绩的两万人也东去支援颍川郡的东线决战。
这便使得杨元庆面临的形势很严峻,但他最终经受住了考验,应该说这是他政治策略的胜利,他成功利用了唐朝内部的权力斗争。
现在李孝恭惨败,那么李世民更不会轻易和他一战,这八万军是李世民最后的政治势力,如果这八万军再被削弱,他李世民的政治生涯恐怕会提前结束。
正是利用了李世民这种惜战的心态,杨元庆的五万军便成功拖住了西线十一万唐军,保证了东线的大胜。
现在这盘中原大棋已到最后收官阶段,杨元庆也格外谨慎,他不能出任何意外。
就这时,帐外又有士兵禀报:“启禀总管,长渊县唐军再次向西北方向撤离,辎重只有千辆牛车。”
这个消息来得正是时候,杨元庆当即下令道:“命谢映登率五千骑兵火速赶往长渊县,务必夺取唐军大营。”……
李世民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和隋军决一死战,他率军进兵中原是来攻打洛阳,而不是和杨元庆决战,所以当听到杨元庆率领从盟津渡河的消息后,他便毅然决定放弃攻打洛阳,退兵弘农郡。
攻打洛阳最早是李世民的建议,李渊最后下定决心,也是在他反复劝说的结果,如果李渊拿下洛阳是为了拔掉眼中之钉,打开唐朝东进大门,那么李世民要求攻打洛阳则是有着极深的政治目的。
他当然也想拿下洛阳,拿下洛阳能给他增加极大的政治筹码,但他也知道杨元庆一定会出兵干涉,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希望通过杨元庆出兵给朝廷施加压力,让父皇派兵来援助。
他心里很清楚,此时留在关中的军队,几乎都是太子派系,一旦父皇同意派兵,那肯定是派出太子派系的军队,他便可以趁这个机会吞并关东太子系的军队,彻底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李世民提出用倾国之兵来和杨元庆决战,也是出于这个考虑,他当然不会冒险和杨元庆决战,一旦他把所有军权掌握后,他便会退回潼关。
但他没有想到父皇竟被李密东迁所诱惑,派李孝恭率襄阳唐军进军中原,这让他感到一种很大的压力,一旦李孝恭被隋军战败,那他的势力将遭受很大的削弱。
这个结果令李世民始料不及,他只得把懊悔压在心中,连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都没有说,
长渊县以西的官道上,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正缓缓向西北方向撤离,这是李世民率领他的八万主力西撤,他也得到了飞鹰传信,李孝恭的军队在仓惶南撤。
北面有李靖的六万军队尾追,南面有徐世绩的两万军队拦截,不用想他便知道结果会是什么,李孝恭必然大败。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没有必要再和杨元庆对峙,他必须保住自己的八万军队,这是他最后的政治力量。
但昨天又发生了另一件让他有些沮丧的事,齐王元吉连夜赶到了陕县军中,从常何手中接过了三万新军的指挥权。
李世民没想到会发生这种变故,这只能说明因为某件事,父皇对太子建成让步了。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都打乱了李世民的计划,使他夺取新军军权的计划成为泡影。
这时,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骑马而至,问道:“殿下,找我们来有事情吗?”
李世民沉吟一下道:“我想先率五千骑兵返回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