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拿破仑VS戚继光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张准离开董家堡以后,随即在狙击手分队的护送下,前往中央军营。董家堡暂时不会有危险了,从现在开始,他的主要活动区域,应该是在中央军营了。在那里,他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着手去做。
从董家堡到中央军营,大约有十里的路程,一路上都是平坦的原野,没有任何的障碍物。张准的身边,只有五十名狙击手护送。要是在这个时候,突然遭遇大量鞑子骑兵的围追堵截,还是非常危险的。因此,随行的独孤猎、黄弦、陆伊典、刘芒、魏大哥等人,都非常的警惕,枪口几乎都是平端的。发现不对,立刻开枪射击。
在大量的狙击手被分派出去担任军官以后,他们五个,就是狙击手分队的骨干了。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鞑子骑兵,他们一刻都不敢松懈。哪怕是平时最吊儿郎当的刘芒,这时候额头上都可以看到清楚的汗珠。
零星能听到虎贲铳的枪响,应该是附近有虎贲军骑兵和鞑子骑兵在交锋。张准看看四周,没有发现鞑子的身影。一路上,也没有遇到鞑子骑兵。看来,虎骑营和豹骑营的战士,还是比较给力的,正在逐渐的将鞑子骑兵清理出董家堡的周围。
半盏茶的功夫以后,张准安全的到达中央军营,狙击手们这才松了一口气。这里同样有大量遗留的敌人的尸体。不是鞑子的,而是蒙古人的。在昨天的战斗中,攻打中央大营的,主要是蒙古人。
“都督大人!”
“都督大人!”
接到陆伊典的报告,杨致远、邹明加等人都出来迎接。
“大家好!”
张准点点头,从马背上下来,进入中央军营里面。
相对于董家堡的惨烈,中央军营看起来还不错,至少,这边的伤亡,远远没有董家堡多。整场战斗下来,中央军营的伤亡,还不足一百人。作为预备队的闯字营,甚至都没有出手的机会,敌人就急匆匆的退走了。
进入议事厅,张准坐下来,杨致远便汇报了基本的战况。进攻中央军营的主要是蒙古步兵,大约有五千人左右,协同作战的蒙古骑兵也有五六千人。他们的攻击一度非常的凶悍,给虎贲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但是后来,他们察觉到不妙,就开始磨洋工了。到牛角号响起,他们就全部都退走了。
总的来说,双方都没有出尽全力。蒙古人没有放开手进攻,虎贲军也就没有机会豁出去反击。这是可以想见的,蒙古人对张准的怨念,可没有鞑子那么深。三大部落里面,除了科尔沁部落,其他部落,都不会为了皇太极而跟张准拼命的。
“进攻我们的,乃是哈喇慎部落的人,头人叫做哈丹巴特尔。”
杨致远谨慎的报告说道。
“哈丹巴特尔?”
“看来是个有趣的人。”
张准意味深长的自言自语的说道。
根据闻香教网络提供的情报,三大蒙古部落里面,哈喇慎部落和土默特部落,和大金国的磨合期,都没有完成。两大部落的首领,对于皇太极,还仅仅局限于有限的合作。或许,虎贲军可以在这两人的身上,下点功夫。不过,现在不是谈论蒙古人的时候,张准还有更重要的事。
“杨致远,邹明加,你们俩过来,我要和你们俩商量一个事情。”
张准肃穆说道。
“好!”
杨致远和邹明加急忙答应着。
三人来到旁边的偏厅,将所有的无关人员,都全部屏退,然后才坐下来。张准的严肃,搞得杨致远、邹明加都有点紧张,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其实,张准要和杨致远、邹明加,商量的,就是组建野战兵团的事项。
本来,这个兵团,应该是张准亲自组建的,除了他,别人可能都没有这样的学识和能力。但是,他的工作,的确是太多了。现在的北直隶,鞑子、朝廷、虎贲军互相纠缠在一起,除了军事上的争斗,***上的谋略,也非常重要。张准要应付方方面面的事情,不可能有时间来负责具体的工作。因此,野战兵团的组建,只能是在他的建议和指导下,由杨致远具体的负责,由邹明加协助。
“大人,你讲,我记录下来。”
杨致远明白事关重大,神情肃穆的说道。
他原来的文化水平乃是白板,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两年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基本上掌握常用的汉字了。只要不是太过生僻的汉字,他基本上都是认得的。当然,写出来的毛笔字,就不要要求太高了。反正张准自己的毛笔字,也是烂的跟那啥一样,不会有人自卑的。
邹明加毕竟聪明一点,在文化知识方面,掌握得比杨致远还要更好一些。他的毛笔字,也写得不是很难看。只是他的性子,比较跳脱,遇事容易急躁,做事也没有杨致远沉稳,这样的大事,他只能是协助,而不能主要负责。
“这个军团的名字,就叫做青龙军团。”
张准缓缓的说道。
青龙***,朱雀玄武,那都是传说中的神兽,使用青龙作为军团的名称,颇有天下第一的味道。当然,要是在朝廷的文人看来,这样的名称,实在是太俗气了。不过没办法,要是不俗气,虎贲军的士兵,可能根本记不住。
作为虎贲军的野战军团,青龙军团的编制,张准有两个想法。第一个,是复制差不多两百年后的拿破仑军团。第二个,则是复制八十年前辉煌的戚家军。至于具体使用哪一个,张准也没有决断好。复制拿破仑军团,可以早日和国际接轨,有利于尽早的建立近代军队体系。复制戚家军,却符合中国的国情,有利于民众和士兵的接受。
“我们先研讨一下拿破仑军团。”
“我先给你解释一下纵阵的概念。”
张准一项一项的说道。
杨致远和邹明加都仔细的听着,时不时的记录在案。
所谓的“纵阵”,在中国的战争史上,其实并没有出现过。中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作战阵型,就是没有所谓的纵阵。其实,纵阵就是纵队和方阵的结合体。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采用“纵阵”作为标准战斗队形,使得这样的阵型逐渐为世人所知。
这种队形的形成一方面是受塞克西元帅的影响,他在前一个世纪的中叶就已开始了在这方面的尝试。另一方面,为了最有效地使用训练很差的“全面征召”的老百姓,不得不采用这种队形。所谓的未经训练的百姓,其实和中国的起义军差不多,也可以用另外四个字来解释,那就是“乌合之众”。
在同腓特烈大帝横队作战中,这些未经训练的纪律很差的军队,由于采用“纵阵”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作战效果。纵阵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够有效的控制乌合之众产生的恐慌,并引导和强迫他们进行战斗。不过,由卡尔诺建立并由拿破仑加以完善的这种纵阵,绝不是过去方阵或瑞士长矛纵阵的一个翻版。
法国纵阵中,最为复杂的是队形组合,在散兵强有力的全面保护下,营的纵深组合确实使法国纵阵具有多种用途,它可以使指挥官采用灵活多样的火力突击战术。步兵营在形成进攻纵阵时,其纵深一般不超过九列,而其纵深排列可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作用,必要时各分队仍然可以用线式编队进行作战。
但到了战争后期,法***队经长期消耗,已经失去了其优良的素质,他们再也没有形成灵活多样的纵队。拿破仑只能偶尔使用大量营纵队作为最后一搏的冲击手段。当时法国的人口很少,人力资源消耗的速度很快。没有了充足的人力,拿破仑再厉害,都回天乏术。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是根本不存在的。中国无论在什么时期,都从来不缺兵源。
由于法国的纵阵使用起来十分灵活,而且变化多端,因此具有极大的价值。跟形式刻板的横队相比,纵阵的指挥官可用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指挥方法,在战场上调动数量相当可观的兵力。特别是在多山的地形上,纵阵的作战效果比横队更好。
指挥官可以很容易地变换成种类不同的队形,特别是把行军纵阵变成进攻纵阵,所花费的时间要比线式编队的变换少得多。要派遣散兵袭扰敌人时,不需对纵阵队形作很大的调整,而且可以迅速组成纵深为二三列的横队和方队,对敌实施火力袭击,此外也不必像过去那样,需要保持横队中各部分侧翼之间的紧密连接。战斗进行时,战术格局是开放型的,因此变得更有生气了。
进攻时的纵阵,有二项主要功能:第一项,它能使排成密集队形的士兵迅速扑向敌人。这种作战行动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依靠炮兵首先向敌人发起炮击,并由散兵预先对敌人进行袭扰,从而为纵阵进攻作好充分的准备。敌人的伤亡主要是炮兵和散兵的火力造成的,并非纵阵本身的功劳。这是因为纵阵在向前运动时,它自身的火力比较小,靠刺刀打败强敌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众所周知,虎贲铳的杀伤力很强,射程很远,能够在鞑子骑兵到来之前,就将他们有效的打翻在地上。加上炮兵的葡萄弹轰炸,可以在鞑子骑兵的面前,组成一道有效的防线。即使偶尔有鞑骑兵侥幸能够穿过这道防线,数量也不会很多。这对于野战兵团自身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任凭鞑子骑兵冲入自己的队列里面,这个野战兵团就完蛋了。
第二项,进攻纵阵更为经常的是作为后续支援部队来使用。通常纵阵先派遣散兵部队把战斗打响,然后作为散兵的替换基地和直接的战术后备队。如果散兵袭击遇到敌人的顽固抵抗,那么纵阵便展开成横队用齐射的方式继续进行战斗。一旦敌阵开始动摇,横队就向前***,或者再次减少排头的宽度,变换成纵队前进。
拿破仑一世采取散兵与纵队结合的队形,使纵队战术臻于完善。战斗时,在决定性的时间、地点集中兵力,适时机动,分进合击,先以炮火猛击对方,接着在选定的主要地段上突然实施攻击,并从纵深不断增强突击力量,攻击一旦成功,骑兵迅速扩张战果,适时投入预备队,消灭对方。
如果要复制拿破仑军团,青龙军团的编制,就要做出很大的改变。原来的营、协、队、伙、伍这样的编制,就要变成班、排、连、营、团、师、军这样的编制。这种改变,士兵们接受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这些编制,全部都是新名词,在中国的土地上,除了张准,其他人都没有明确的概念。
拿破仑时代欧洲军队以营为基本的战术单位。每营六至八连,约五百至一千人;二至三营为一团;二团为一旅;二旅为一师。师为战略单位,含有诸兵种合成性质,配步兵八至十营(人数为五千至九千五百),炮兵二连(十二门炮)。
到1800年时,拿破仑以军团为战略单位,含步兵二至三师,轻骑兵一师(三至四团),炮三十六至四十门。一个团编三营时,第一、二营为基干营,第三营为后备营。如第三营迅速参战,则由各营抽调一部临时编组第四营为后备。
拿破仑军队的主力,当然是步兵。步兵在习惯上有轻、重步兵之分。在各个国家里,由于人员的身高、体力和气质不同,由重步兵中区分出轻步兵。这种区分是必要的,在基本任务上稍有不同。重步兵用以进行大规模的坚决的攻击和成密集队形作战。轻步兵适于散兵战,进行机动,担任警戒和前卫等。
步兵的主要武器是前膛枪和一部分来复枪。主要是燧发枪,后来改进为击发枪。命中精度差,装弹困难,又慢,影响射击速度,每分钟约射五发。其对单兵的有效射程为百米,对集团目标在二百米内有效,在三百五十米外则不易命中。步兵已普遍采用刺刀。
由于步兵装填弹药慢,前进速度也不能快,往往采用“鹅步”前进。所谓的鹅步,就是走一阵,停一阵,好像鹅一样。拿破仑有一次在德意志步兵营中,观看燧发枪时,曾感慨地说:“这的确是能发到兵土手中的最倒霉的武器了。”
当然,在虎贲军的装备中,使用的乃是前装线膛枪,要比滑膛枪的威力大得多,准确性也要高得多,可靠性也是有保证的。虎贲铳的两大缺点,一是装填速度慢,二是无法卧倒射击。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两个缺点,都不是问题。因此,准确来说,基本上每个虎贲军士兵,都可以称之为散兵了。
骑兵同样是拿破仑军队的主力。骑兵也有重骑兵和轻骑兵之别。在整个中世纪,骑兵是一切军队中的主要兵种。“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时期,军队中一般都有五分之二至二分之一的人员是骑兵。十八世纪中叶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和“拿破仑战争”时期,骑兵仍占有重要地位。
拿破仑军队中的骑兵种类很多,分类非常复杂。主要有重骑兵、龙骑兵、枪骑兵、马枪兵、骠骑兵、猎骑兵等。
重骑兵主要是指胸甲骑兵。骑手有胸甲,很重,法国胸甲重二十二磅。重骑兵前身为埃及、波斯、希腊、罗马的重装骑士,中世纪的骑宪兵。重骑兵在实战中运动笨拙,战斗力不强,胸甲也不能抵御近距离(一百至一百五十米)射来的枪弹,所以欧洲军队一度废弃之。后米拿破仑迷恋帝制的传统威仪,在法国恢复胸甲骑兵。不久,欧洲其他国家的军队也仿效了。
龙骑兵是一种步骑两用、介于轻重之间的骑兵。有些国家编入重骑兵,有些国家则纳入轻骑兵。因其军旗上绘有龙形图案(有些文献称龙骑兵得名于他们装备的龙骑枪),故称龙骑兵。轻龙骑兵还可以徒步作战。
枪骑兵使用长矛、马刀,后装备手枪、马枪;有的配铠甲,编入重骑兵。马枪兵装备最好的武器,配有马枪,是精锐骑兵。骠骑兵较轻捷,最早出现于匈牙利和波兰,由贵族组成,以后遍行于欧洲军队。猎骑兵出现于十八世纪下半期,由守林人、猎人、山民中选拔人员组成,长于散开队形作战,以及担任警戒、侦察、追击等。
骑兵的基本作战单位是连,通常配马一百四十匹。三至四连为一骑兵团,团以上有骑兵师和骑兵军团,所辖团的数目不很固定。拿破仑在步兵师中,也编入一定数量的轻骑兵。
拿破仑时代的炮兵,有飞跃的发展,正式成为兵种。
法国十分重视炮兵学理论的研究。被称为法国“炮兵之父”的琼?巴普蒂斯特?格利包佛尔于1776年任法国炮兵总监时,改革了炮兵,发展了较完整的炮兵系统,其中包括专门训练的炮兵部队和学校,用于野战、攻城、海防和要塞守备的专用炮兵武器;并且改进了炮架、炮结构和编制,采用标准型制,炮架零件可以互用,重炮可以分解,各种运炮工具只需七种车轮和三种车轴就够了。
因此,轻型炮(四、六磅核弹炮和六英寸追击炮)普遍装备陆军,要塞炮采用回旋式轮子,可在半圆形的轨道上滑动,调整方向,并且开始以炮的口径而不以弹丸重量来计算火炮的大小。拿破仑在这个基础上,又改进和发展了法国炮兵,使之进一步标准化和轻便灵活,并增强运动性,编制也更为合理。拿破仑第一次使炮兵成为一个***的兵种。
军队人数和拥有炮数的比例,各国并不一样。拿破仑认为每千人有二门炮就可以了,这一比例后来成了常规。此外,每门炮携弹量约为二百发,其中四分之一左右为霰弹。徒步炮兵连一般配炮八门,骑炮连配六门。
“能理解吗?”
张准看着杨致远、邹明加的脸色。
“有点困难。”
杨致远实打实的说道。
邹明加则是迟疑片刻以后,然后缓缓的摇头。
他两个土生土长的明国人,根本不知道拿破仑是谁,张准要他理解拿破仑的战术,的确有点勉为其难了。这也是张准单独找他俩说话的原因。张准不想让太多的人,到处追问这个拿破仑,到底是何方神圣。
“那……我们再说说戚家军。”
张准饶有兴趣的说道。
既然拿破仑无法理解,那只好在戚继光的身上着眼了。
作为后来者,张准有一个不知道是优点还是缺点的习惯,就是接受的西方军事理论比较多,对老祖宗的东西,反而有点陌生。这不能说是他的错,是他所在的环境决定的。他所接受的学识,都是上级教导的。对于戚家军,张准还真是不是很熟悉。
但是,他不熟悉,并不代表就没有熟悉的人。事实上,在他的周围,绝不部分人,都对戚家军的编制很熟悉。须知道,在明朝的历史上,戚家军这个名字,绝对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事实上,它的确是载入了史册。
万历中期,戚继光病死,距离现在已经过去四五十年的时间,但是,提到戚继光的名字,所有的军户,无论是贫穷的还是赋予的,无论是最底层的军户,还是卫所的***,都不能不从内心里佩服戚少保的存在。哪怕是张居正的政敌也不例外。
在戚继光死了以后,他的军队,还是创造了不少的辉煌的。李成梁军队的底子,其实就是戚家军。浙兵,在当时,就是强悍战斗力的代言。即使在和鞑子的战斗中,浙兵也从来没有丢过脸。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只是随着戚继光的远去,浙兵的地位日益降低,兵力日益萎缩,最终完全消失不见了。
戚继光的基层战术单位是“车”或是“队”,车营及辎重营是“车”,马营及步营是“队”。马营及步营是第一线主力战斗部队,全营官士兵全部挂甲上阵,车营及辎重营是辅助支持部队,车正(含)以上官佐才有挂甲,车兵不挂甲。
在东南沿海打击倭寇的时候,戚家军是不配备火器的,因为那时候的火器,质量太差,往往是敌人没打到,却炸伤了自己人。但是,在驻防北疆以后,戚继光开始重视火器。他花大力气,通过张居正、谭纶等人,极大的改善了火器的质量,保证了火器在战场上真正能够发挥作用。
【作者注:戚家军成名,乃是在东南沿海平定倭寇。实际上,戚继光对明国的最大贡献,乃是戍守北疆二十年,让北疆的敌人不敢动弹。对于明国来说,倭寇不过是纤芥之疾,可以忽略不计的。只可惜,后世的人,多半知道戚继光杀倭寇,却不知道他戍守北疆的功劳。唉,掩卷叹息。】
戚继光的部队在明朝来说,火器比例应该算是最高的,且用的是鸟铳而非后来的三眼铳这类较为低等的手铳火器,只差在重炮威力与数量明显不足。当时的明朝,还没有红衣大炮这样的大杀伤力武器呢,连佛郎机火炮的数量都很少。
根据张准的研究,戚家军车营火器比为 43.60%,马营火器比为 42.57%,步营火器比为 48.02%,辎重营火器比为 58.70%,其中以辎重营火器比最高。戚继光蓟州练兵编组的部队火器数量及比例,都是同一时期全世界最高的。同一时期的欧洲正流行西班牙大方阵,单一大方阵规模相当于明朝的“营”,单一规模的西班牙大方阵配付的火器比为22.38%(不含炮兵)。
***战国大名是以“备”为基本战术单位,也是相当于明朝的“营”,一个战国大名的“备”(百万石大名本阵备例外)火器比为20.98%。此时的全世界只有奥图曼的新军(就是近卫军)火器比约在30%以上还有得一比,而东南亚的越南甚至马来西亚、印尼等苏丹国的火器比其实也很高,不输于欧日等国。
戚继光的最基层战术单位的“车”与“队”的人员编组与武器配备,可以搭配形成营阵或是自我***作战,相比其它世界各国的基层战术单位,较注重大军阵的互相搭配,***作战的职能相对弱了很多,这是明朝与其它国家在部队编组上最大的不同点。
可以说,大明帝国的戚继光蓟州十万兵,是当时全世界编组最先进,武器最精良,训练最扎实,待遇最优厚的无敌雄狮,是我民族的光荣与骄傲。后来明军之所以能够在朝鲜打败日军,戚继光留下的底子,是功不可没的。
在具体的战阵方面,戚继光规划的戚家军编制,是依照“鸳鸯阵”的战术思想为基准,参照战场环境与敌对的倭寇作战方式搭配实战兵器,采取小编制的混成兵科构成高机动打击力量。
首先编制而成的是最小的作战单位“伍”,如字面,“伍”是由伍长与四名士兵共五人所构成,是戚家军最基本,也是最小的作战单位。这一点,和虎贲军有些细微的区别。虎贲军的伍,是五个士兵,外加一个伍长,总共是六个人。
两伍构成一队,称为小队,含队长及管炊事的火兵在内共十二人构成“队”,这个“队”就相当于现代的“班”。“队”是一个完整的鸳鸯阵主体,依其阵式变化展开数种不同的队之阵形。
这一点,和虎贲军也是有区别的。虎贲军在这个层次上,采取的乃是“伙”,两伍构成一伙,由一个伙长、一个火头兵、两个伍长以及十名士兵组成,总共是十四个人。
戚家军四队为一哨,称为大队,设哨长一人,共计49人为“哨”,这个“哨”相当于现代的“排”。虎贲军在这个级别上的编制,乃是小队。虎贲军的小队,总共有五伙,总共50名士兵,加上各自的军官、火头兵,总共是70多人。
“哨”这个层级是戚家军最大的基本作战单位,也就是说,戚家军的正式编组基本作战单位是由“伍”、“队”、“哨”所共构而成,没有后来的“局”、“部”等大编制单位,这种由小编制构成的作战部队,机动性相当优异,兼之混成兵科搭配,攻守兼备,就算是最小的作战单位“伍”,也可行使***的作战任务,作战的弹性与战术的应用相当广泛。
戚继光在三镇练兵是依照南方抗倭时的经验,再参照北方战场环境的特色加以编练而成。戚继光改良军械并制定了冷兵器及各式火器使用的军用标准规范,在部队编组上,首创由各兵科及冷热兵器混编成攻守兼备的车、马、步、辎各营,并把火器平均下放到最基层的战术单位“车”及“队”中,使得基层战术单位的火器普及率为当时世界最高的水平。
我们先要厘清一个概念,戚继光的各兵科及冷热兵器的编组配置,是以混编方式分散到基层的“车”及“队”中,相当于现代的“班”层级。而同时期的欧洲、奥图曼及***等国虽然也是冷热兵器混编,但都是同一种兵科集中编组于同一较大单位里,相当于现代的“连”级或是“营”级。
在战术运用上,戚继光的各营,从营到队甚至车都可以行使***的攻守兼备作战任务,不需仰赖其它单位的支持,拥有极佳的战术运用弹性。而其它世界各国的基层连队直到营级,都无法独自的行使功守兼备的作战任务,需仰赖其它单位的支持来进行任务,战术当然有所局限。
另外,戚继光编练的军队是一支募兵而来的职业化部队,待遇优厚、装备齐全、训练精良,不是卫所屯田兵制下的散兵游勇可比拟,同一时期的世界各国职业化军队中,也只有西班牙方阵及奥图曼新军的薪资福利可比拟。但这些军队在火器配付的数量及种类上,皆不如戚家军。
当然,戚家军也有很大的弱点,就是缺乏大口径的远程重型火炮,尤其是欧洲以及奥图曼军队普遍的装备大口径重型火炮,戚家军与之对阵,在远程火力以及杀伤威力上明显不足。
但这个弱点可以用戚家军擅长的较佳机动性来克服,戚继光的车、马、步等营的机动性远优于欧洲笨重的方阵编组,但仍稍逊于奥图曼大部队的机动性,奥图曼帝国的军事机动性可说是举世无双。
至于这个弱点,到了虎贲军这里,根本就不是弱点。虎贲军有飞龙炮,有红衣大炮,在不久以后,还有野战炮。这完全可以弥补重火器的不足。关键是,虎贲军上下,能否尽快的适应这样的编制。
戚继光任职于蓟州总兵的所属部队,是以原为抗倭时江浙军或称为戚家军的基础上编炼而成。戚家军实际上是一支募兵而来的职业化军队,并非是明朝传统意义上的卫所军,这与清朝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建立的江淮军与湘军,在性质上相当类似。
到了明末,除了关宁铁骑及京师大营与大同、宣化等府马骑兵外,全国竟无可用之兵。明朝颠覆时,关宁铁骑及大同府的马骑先后被后金及李自成歼灭,明朝就注定要灭亡了。
明灭亡前就只剩下京师大营的羽林军,以及镇守边关的吴三桂所部还编制有完整的火器部队外,原本军威鼎盛装备精良的所谓戚家军,早已不复存在,这情况与清末所处的状况相当类似。
网络上经常有人拿明朝配备精良火器的戚家军误以为明朝卫所军全部皆如此,也误以为可拿这戚家军作为明军战斗力的象征,这是非常大的观念谬误。
“我说完了,你们感觉如何?”
张准缓缓的说道。
杨致远和邹明加互相对望一眼,都没有说话。他们需要时间来仔细的衡量。在他们的内心里,当然是偏向于戚家军的编制,但是,张准描述的拿破仑军队的编制,也不是一无是处。
在中国的历史上,多兵种混合的兵团,一般都是临时组建起来的,是大战到来的时候,才组建起来的。但是,张准的意思,却是准备将这个兵团尽快的固定下来,常态化。说白了,这个兵团就是专门打仗的,其他的部队,主要是用来守城。
“大人,我们需要时间来琢磨。”
邹明加坦白的说道。
“好!我给你们三天的时间!”
张准点头说道。
从议事厅出来,张准来到中央军营的前面,举起千里镜,仔细的查看虎贲军骑兵和鞑子骑兵的零星战斗。这时候,陆伊典急匆匆的到来,说是皇太极派来了使者,要求和张准会面。
张准离开董家堡以后,随即在狙击手分队的护送下,前往中央军营。董家堡暂时不会有危险了,从现在开始,他的主要活动区域,应该是在中央军营了。在那里,他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着手去做。
从董家堡到中央军营,大约有十里的路程,一路上都是平坦的原野,没有任何的障碍物。张准的身边,只有五十名狙击手护送。要是在这个时候,突然遭遇大量鞑子骑兵的围追堵截,还是非常危险的。因此,随行的独孤猎、黄弦、陆伊典、刘芒、魏大哥等人,都非常的警惕,枪口几乎都是平端的。发现不对,立刻开枪射击。
在大量的狙击手被分派出去担任军官以后,他们五个,就是狙击手分队的骨干了。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鞑子骑兵,他们一刻都不敢松懈。哪怕是平时最吊儿郎当的刘芒,这时候额头上都可以看到清楚的汗珠。
零星能听到虎贲铳的枪响,应该是附近有虎贲军骑兵和鞑子骑兵在交锋。张准看看四周,没有发现鞑子的身影。一路上,也没有遇到鞑子骑兵。看来,虎骑营和豹骑营的战士,还是比较给力的,正在逐渐的将鞑子骑兵清理出董家堡的周围。
半盏茶的功夫以后,张准安全的到达中央军营,狙击手们这才松了一口气。这里同样有大量遗留的敌人的尸体。不是鞑子的,而是蒙古人的。在昨天的战斗中,攻打中央大营的,主要是蒙古人。
“都督大人!”
“都督大人!”
接到陆伊典的报告,杨致远、邹明加等人都出来迎接。
“大家好!”
张准点点头,从马背上下来,进入中央军营里面。
相对于董家堡的惨烈,中央军营看起来还不错,至少,这边的伤亡,远远没有董家堡多。整场战斗下来,中央军营的伤亡,还不足一百人。作为预备队的闯字营,甚至都没有出手的机会,敌人就急匆匆的退走了。
进入议事厅,张准坐下来,杨致远便汇报了基本的战况。进攻中央军营的主要是蒙古步兵,大约有五千人左右,协同作战的蒙古骑兵也有五六千人。他们的攻击一度非常的凶悍,给虎贲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但是后来,他们察觉到不妙,就开始磨洋工了。到牛角号响起,他们就全部都退走了。
总的来说,双方都没有出尽全力。蒙古人没有放开手进攻,虎贲军也就没有机会豁出去反击。这是可以想见的,蒙古人对张准的怨念,可没有鞑子那么深。三大部落里面,除了科尔沁部落,其他部落,都不会为了皇太极而跟张准拼命的。
“进攻我们的,乃是哈喇慎部落的人,头人叫做哈丹巴特尔。”
杨致远谨慎的报告说道。
“哈丹巴特尔?”
“看来是个有趣的人。”
张准意味深长的自言自语的说道。
根据闻香教网络提供的情报,三大蒙古部落里面,哈喇慎部落和土默特部落,和大金国的磨合期,都没有完成。两大部落的首领,对于皇太极,还仅仅局限于有限的合作。或许,虎贲军可以在这两人的身上,下点功夫。不过,现在不是谈论蒙古人的时候,张准还有更重要的事。
“杨致远,邹明加,你们俩过来,我要和你们俩商量一个事情。”
张准肃穆说道。
“好!”
杨致远和邹明加急忙答应着。
三人来到旁边的偏厅,将所有的无关人员,都全部屏退,然后才坐下来。张准的严肃,搞得杨致远、邹明加都有点紧张,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其实,张准要和杨致远、邹明加,商量的,就是组建野战兵团的事项。
本来,这个兵团,应该是张准亲自组建的,除了他,别人可能都没有这样的学识和能力。但是,他的工作,的确是太多了。现在的北直隶,鞑子、朝廷、虎贲军互相纠缠在一起,除了军事上的争斗,***上的谋略,也非常重要。张准要应付方方面面的事情,不可能有时间来负责具体的工作。因此,野战兵团的组建,只能是在他的建议和指导下,由杨致远具体的负责,由邹明加协助。
“大人,你讲,我记录下来。”
杨致远明白事关重大,神情肃穆的说道。
他原来的文化水平乃是白板,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两年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基本上掌握常用的汉字了。只要不是太过生僻的汉字,他基本上都是认得的。当然,写出来的毛笔字,就不要要求太高了。反正张准自己的毛笔字,也是烂的跟那啥一样,不会有人自卑的。
邹明加毕竟聪明一点,在文化知识方面,掌握得比杨致远还要更好一些。他的毛笔字,也写得不是很难看。只是他的性子,比较跳脱,遇事容易急躁,做事也没有杨致远沉稳,这样的大事,他只能是协助,而不能主要负责。
“这个军团的名字,就叫做青龙军团。”
张准缓缓的说道。
青龙***,朱雀玄武,那都是传说中的神兽,使用青龙作为军团的名称,颇有天下第一的味道。当然,要是在朝廷的文人看来,这样的名称,实在是太俗气了。不过没办法,要是不俗气,虎贲军的士兵,可能根本记不住。
作为虎贲军的野战军团,青龙军团的编制,张准有两个想法。第一个,是复制差不多两百年后的拿破仑军团。第二个,则是复制八十年前辉煌的戚家军。至于具体使用哪一个,张准也没有决断好。复制拿破仑军团,可以早日和国际接轨,有利于尽早的建立近代军队体系。复制戚家军,却符合中国的国情,有利于民众和士兵的接受。
“我们先研讨一下拿破仑军团。”
“我先给你解释一下纵阵的概念。”
张准一项一项的说道。
杨致远和邹明加都仔细的听着,时不时的记录在案。
所谓的“纵阵”,在中国的战争史上,其实并没有出现过。中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作战阵型,就是没有所谓的纵阵。其实,纵阵就是纵队和方阵的结合体。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采用“纵阵”作为标准战斗队形,使得这样的阵型逐渐为世人所知。
这种队形的形成一方面是受塞克西元帅的影响,他在前一个世纪的中叶就已开始了在这方面的尝试。另一方面,为了最有效地使用训练很差的“全面征召”的老百姓,不得不采用这种队形。所谓的未经训练的百姓,其实和中国的起义军差不多,也可以用另外四个字来解释,那就是“乌合之众”。
在同腓特烈大帝横队作战中,这些未经训练的纪律很差的军队,由于采用“纵阵”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作战效果。纵阵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够有效的控制乌合之众产生的恐慌,并引导和强迫他们进行战斗。不过,由卡尔诺建立并由拿破仑加以完善的这种纵阵,绝不是过去方阵或瑞士长矛纵阵的一个翻版。
法国纵阵中,最为复杂的是队形组合,在散兵强有力的全面保护下,营的纵深组合确实使法国纵阵具有多种用途,它可以使指挥官采用灵活多样的火力突击战术。步兵营在形成进攻纵阵时,其纵深一般不超过九列,而其纵深排列可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作用,必要时各分队仍然可以用线式编队进行作战。
但到了战争后期,法***队经长期消耗,已经失去了其优良的素质,他们再也没有形成灵活多样的纵队。拿破仑只能偶尔使用大量营纵队作为最后一搏的冲击手段。当时法国的人口很少,人力资源消耗的速度很快。没有了充足的人力,拿破仑再厉害,都回天乏术。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是根本不存在的。中国无论在什么时期,都从来不缺兵源。
由于法国的纵阵使用起来十分灵活,而且变化多端,因此具有极大的价值。跟形式刻板的横队相比,纵阵的指挥官可用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指挥方法,在战场上调动数量相当可观的兵力。特别是在多山的地形上,纵阵的作战效果比横队更好。
指挥官可以很容易地变换成种类不同的队形,特别是把行军纵阵变成进攻纵阵,所花费的时间要比线式编队的变换少得多。要派遣散兵袭扰敌人时,不需对纵阵队形作很大的调整,而且可以迅速组成纵深为二三列的横队和方队,对敌实施火力袭击,此外也不必像过去那样,需要保持横队中各部分侧翼之间的紧密连接。战斗进行时,战术格局是开放型的,因此变得更有生气了。
进攻时的纵阵,有二项主要功能:第一项,它能使排成密集队形的士兵迅速扑向敌人。这种作战行动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依靠炮兵首先向敌人发起炮击,并由散兵预先对敌人进行袭扰,从而为纵阵进攻作好充分的准备。敌人的伤亡主要是炮兵和散兵的火力造成的,并非纵阵本身的功劳。这是因为纵阵在向前运动时,它自身的火力比较小,靠刺刀打败强敌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众所周知,虎贲铳的杀伤力很强,射程很远,能够在鞑子骑兵到来之前,就将他们有效的打翻在地上。加上炮兵的葡萄弹轰炸,可以在鞑子骑兵的面前,组成一道有效的防线。即使偶尔有鞑骑兵侥幸能够穿过这道防线,数量也不会很多。这对于野战兵团自身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任凭鞑子骑兵冲入自己的队列里面,这个野战兵团就完蛋了。
第二项,进攻纵阵更为经常的是作为后续支援部队来使用。通常纵阵先派遣散兵部队把战斗打响,然后作为散兵的替换基地和直接的战术后备队。如果散兵袭击遇到敌人的顽固抵抗,那么纵阵便展开成横队用齐射的方式继续进行战斗。一旦敌阵开始动摇,横队就向前***,或者再次减少排头的宽度,变换成纵队前进。
拿破仑一世采取散兵与纵队结合的队形,使纵队战术臻于完善。战斗时,在决定性的时间、地点集中兵力,适时机动,分进合击,先以炮火猛击对方,接着在选定的主要地段上突然实施攻击,并从纵深不断增强突击力量,攻击一旦成功,骑兵迅速扩张战果,适时投入预备队,消灭对方。
如果要复制拿破仑军团,青龙军团的编制,就要做出很大的改变。原来的营、协、队、伙、伍这样的编制,就要变成班、排、连、营、团、师、军这样的编制。这种改变,士兵们接受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这些编制,全部都是新名词,在中国的土地上,除了张准,其他人都没有明确的概念。
拿破仑时代欧洲军队以营为基本的战术单位。每营六至八连,约五百至一千人;二至三营为一团;二团为一旅;二旅为一师。师为战略单位,含有诸兵种合成性质,配步兵八至十营(人数为五千至九千五百),炮兵二连(十二门炮)。
到1800年时,拿破仑以军团为战略单位,含步兵二至三师,轻骑兵一师(三至四团),炮三十六至四十门。一个团编三营时,第一、二营为基干营,第三营为后备营。如第三营迅速参战,则由各营抽调一部临时编组第四营为后备。
拿破仑军队的主力,当然是步兵。步兵在习惯上有轻、重步兵之分。在各个国家里,由于人员的身高、体力和气质不同,由重步兵中区分出轻步兵。这种区分是必要的,在基本任务上稍有不同。重步兵用以进行大规模的坚决的攻击和成密集队形作战。轻步兵适于散兵战,进行机动,担任警戒和前卫等。
步兵的主要武器是前膛枪和一部分来复枪。主要是燧发枪,后来改进为击发枪。命中精度差,装弹困难,又慢,影响射击速度,每分钟约射五发。其对单兵的有效射程为百米,对集团目标在二百米内有效,在三百五十米外则不易命中。步兵已普遍采用刺刀。
由于步兵装填弹药慢,前进速度也不能快,往往采用“鹅步”前进。所谓的鹅步,就是走一阵,停一阵,好像鹅一样。拿破仑有一次在德意志步兵营中,观看燧发枪时,曾感慨地说:“这的确是能发到兵土手中的最倒霉的武器了。”
当然,在虎贲军的装备中,使用的乃是前装线膛枪,要比滑膛枪的威力大得多,准确性也要高得多,可靠性也是有保证的。虎贲铳的两大缺点,一是装填速度慢,二是无法卧倒射击。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两个缺点,都不是问题。因此,准确来说,基本上每个虎贲军士兵,都可以称之为散兵了。
骑兵同样是拿破仑军队的主力。骑兵也有重骑兵和轻骑兵之别。在整个中世纪,骑兵是一切军队中的主要兵种。“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时期,军队中一般都有五分之二至二分之一的人员是骑兵。十八世纪中叶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和“拿破仑战争”时期,骑兵仍占有重要地位。
拿破仑军队中的骑兵种类很多,分类非常复杂。主要有重骑兵、龙骑兵、枪骑兵、马枪兵、骠骑兵、猎骑兵等。
重骑兵主要是指胸甲骑兵。骑手有胸甲,很重,法国胸甲重二十二磅。重骑兵前身为埃及、波斯、希腊、罗马的重装骑士,中世纪的骑宪兵。重骑兵在实战中运动笨拙,战斗力不强,胸甲也不能抵御近距离(一百至一百五十米)射来的枪弹,所以欧洲军队一度废弃之。后米拿破仑迷恋帝制的传统威仪,在法国恢复胸甲骑兵。不久,欧洲其他国家的军队也仿效了。
龙骑兵是一种步骑两用、介于轻重之间的骑兵。有些国家编入重骑兵,有些国家则纳入轻骑兵。因其军旗上绘有龙形图案(有些文献称龙骑兵得名于他们装备的龙骑枪),故称龙骑兵。轻龙骑兵还可以徒步作战。
枪骑兵使用长矛、马刀,后装备手枪、马枪;有的配铠甲,编入重骑兵。马枪兵装备最好的武器,配有马枪,是精锐骑兵。骠骑兵较轻捷,最早出现于匈牙利和波兰,由贵族组成,以后遍行于欧洲军队。猎骑兵出现于十八世纪下半期,由守林人、猎人、山民中选拔人员组成,长于散开队形作战,以及担任警戒、侦察、追击等。
骑兵的基本作战单位是连,通常配马一百四十匹。三至四连为一骑兵团,团以上有骑兵师和骑兵军团,所辖团的数目不很固定。拿破仑在步兵师中,也编入一定数量的轻骑兵。
拿破仑时代的炮兵,有飞跃的发展,正式成为兵种。
法国十分重视炮兵学理论的研究。被称为法国“炮兵之父”的琼?巴普蒂斯特?格利包佛尔于1776年任法国炮兵总监时,改革了炮兵,发展了较完整的炮兵系统,其中包括专门训练的炮兵部队和学校,用于野战、攻城、海防和要塞守备的专用炮兵武器;并且改进了炮架、炮结构和编制,采用标准型制,炮架零件可以互用,重炮可以分解,各种运炮工具只需七种车轮和三种车轴就够了。
因此,轻型炮(四、六磅核弹炮和六英寸追击炮)普遍装备陆军,要塞炮采用回旋式轮子,可在半圆形的轨道上滑动,调整方向,并且开始以炮的口径而不以弹丸重量来计算火炮的大小。拿破仑在这个基础上,又改进和发展了法国炮兵,使之进一步标准化和轻便灵活,并增强运动性,编制也更为合理。拿破仑第一次使炮兵成为一个***的兵种。
军队人数和拥有炮数的比例,各国并不一样。拿破仑认为每千人有二门炮就可以了,这一比例后来成了常规。此外,每门炮携弹量约为二百发,其中四分之一左右为霰弹。徒步炮兵连一般配炮八门,骑炮连配六门。
“能理解吗?”
张准看着杨致远、邹明加的脸色。
“有点困难。”
杨致远实打实的说道。
邹明加则是迟疑片刻以后,然后缓缓的摇头。
他两个土生土长的明国人,根本不知道拿破仑是谁,张准要他理解拿破仑的战术,的确有点勉为其难了。这也是张准单独找他俩说话的原因。张准不想让太多的人,到处追问这个拿破仑,到底是何方神圣。
“那……我们再说说戚家军。”
张准饶有兴趣的说道。
既然拿破仑无法理解,那只好在戚继光的身上着眼了。
作为后来者,张准有一个不知道是优点还是缺点的习惯,就是接受的西方军事理论比较多,对老祖宗的东西,反而有点陌生。这不能说是他的错,是他所在的环境决定的。他所接受的学识,都是上级教导的。对于戚家军,张准还真是不是很熟悉。
但是,他不熟悉,并不代表就没有熟悉的人。事实上,在他的周围,绝不部分人,都对戚家军的编制很熟悉。须知道,在明朝的历史上,戚家军这个名字,绝对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事实上,它的确是载入了史册。
万历中期,戚继光病死,距离现在已经过去四五十年的时间,但是,提到戚继光的名字,所有的军户,无论是贫穷的还是赋予的,无论是最底层的军户,还是卫所的***,都不能不从内心里佩服戚少保的存在。哪怕是张居正的政敌也不例外。
在戚继光死了以后,他的军队,还是创造了不少的辉煌的。李成梁军队的底子,其实就是戚家军。浙兵,在当时,就是强悍战斗力的代言。即使在和鞑子的战斗中,浙兵也从来没有丢过脸。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只是随着戚继光的远去,浙兵的地位日益降低,兵力日益萎缩,最终完全消失不见了。
戚继光的基层战术单位是“车”或是“队”,车营及辎重营是“车”,马营及步营是“队”。马营及步营是第一线主力战斗部队,全营官士兵全部挂甲上阵,车营及辎重营是辅助支持部队,车正(含)以上官佐才有挂甲,车兵不挂甲。
在东南沿海打击倭寇的时候,戚家军是不配备火器的,因为那时候的火器,质量太差,往往是敌人没打到,却炸伤了自己人。但是,在驻防北疆以后,戚继光开始重视火器。他花大力气,通过张居正、谭纶等人,极大的改善了火器的质量,保证了火器在战场上真正能够发挥作用。
【作者注:戚家军成名,乃是在东南沿海平定倭寇。实际上,戚继光对明国的最大贡献,乃是戍守北疆二十年,让北疆的敌人不敢动弹。对于明国来说,倭寇不过是纤芥之疾,可以忽略不计的。只可惜,后世的人,多半知道戚继光杀倭寇,却不知道他戍守北疆的功劳。唉,掩卷叹息。】
戚继光的部队在明朝来说,火器比例应该算是最高的,且用的是鸟铳而非后来的三眼铳这类较为低等的手铳火器,只差在重炮威力与数量明显不足。当时的明朝,还没有红衣大炮这样的大杀伤力武器呢,连佛郎机火炮的数量都很少。
根据张准的研究,戚家军车营火器比为 43.60%,马营火器比为 42.57%,步营火器比为 48.02%,辎重营火器比为 58.70%,其中以辎重营火器比最高。戚继光蓟州练兵编组的部队火器数量及比例,都是同一时期全世界最高的。同一时期的欧洲正流行西班牙大方阵,单一大方阵规模相当于明朝的“营”,单一规模的西班牙大方阵配付的火器比为22.38%(不含炮兵)。
***战国大名是以“备”为基本战术单位,也是相当于明朝的“营”,一个战国大名的“备”(百万石大名本阵备例外)火器比为20.98%。此时的全世界只有奥图曼的新军(就是近卫军)火器比约在30%以上还有得一比,而东南亚的越南甚至马来西亚、印尼等苏丹国的火器比其实也很高,不输于欧日等国。
戚继光的最基层战术单位的“车”与“队”的人员编组与武器配备,可以搭配形成营阵或是自我***作战,相比其它世界各国的基层战术单位,较注重大军阵的互相搭配,***作战的职能相对弱了很多,这是明朝与其它国家在部队编组上最大的不同点。
可以说,大明帝国的戚继光蓟州十万兵,是当时全世界编组最先进,武器最精良,训练最扎实,待遇最优厚的无敌雄狮,是我民族的光荣与骄傲。后来明军之所以能够在朝鲜打败日军,戚继光留下的底子,是功不可没的。
在具体的战阵方面,戚继光规划的戚家军编制,是依照“鸳鸯阵”的战术思想为基准,参照战场环境与敌对的倭寇作战方式搭配实战兵器,采取小编制的混成兵科构成高机动打击力量。
首先编制而成的是最小的作战单位“伍”,如字面,“伍”是由伍长与四名士兵共五人所构成,是戚家军最基本,也是最小的作战单位。这一点,和虎贲军有些细微的区别。虎贲军的伍,是五个士兵,外加一个伍长,总共是六个人。
两伍构成一队,称为小队,含队长及管炊事的火兵在内共十二人构成“队”,这个“队”就相当于现代的“班”。“队”是一个完整的鸳鸯阵主体,依其阵式变化展开数种不同的队之阵形。
这一点,和虎贲军也是有区别的。虎贲军在这个层次上,采取的乃是“伙”,两伍构成一伙,由一个伙长、一个火头兵、两个伍长以及十名士兵组成,总共是十四个人。
戚家军四队为一哨,称为大队,设哨长一人,共计49人为“哨”,这个“哨”相当于现代的“排”。虎贲军在这个级别上的编制,乃是小队。虎贲军的小队,总共有五伙,总共50名士兵,加上各自的军官、火头兵,总共是70多人。
“哨”这个层级是戚家军最大的基本作战单位,也就是说,戚家军的正式编组基本作战单位是由“伍”、“队”、“哨”所共构而成,没有后来的“局”、“部”等大编制单位,这种由小编制构成的作战部队,机动性相当优异,兼之混成兵科搭配,攻守兼备,就算是最小的作战单位“伍”,也可行使***的作战任务,作战的弹性与战术的应用相当广泛。
戚继光在三镇练兵是依照南方抗倭时的经验,再参照北方战场环境的特色加以编练而成。戚继光改良军械并制定了冷兵器及各式火器使用的军用标准规范,在部队编组上,首创由各兵科及冷热兵器混编成攻守兼备的车、马、步、辎各营,并把火器平均下放到最基层的战术单位“车”及“队”中,使得基层战术单位的火器普及率为当时世界最高的水平。
我们先要厘清一个概念,戚继光的各兵科及冷热兵器的编组配置,是以混编方式分散到基层的“车”及“队”中,相当于现代的“班”层级。而同时期的欧洲、奥图曼及***等国虽然也是冷热兵器混编,但都是同一种兵科集中编组于同一较大单位里,相当于现代的“连”级或是“营”级。
在战术运用上,戚继光的各营,从营到队甚至车都可以行使***的攻守兼备作战任务,不需仰赖其它单位的支持,拥有极佳的战术运用弹性。而其它世界各国的基层连队直到营级,都无法独自的行使功守兼备的作战任务,需仰赖其它单位的支持来进行任务,战术当然有所局限。
另外,戚继光编练的军队是一支募兵而来的职业化部队,待遇优厚、装备齐全、训练精良,不是卫所屯田兵制下的散兵游勇可比拟,同一时期的世界各国职业化军队中,也只有西班牙方阵及奥图曼新军的薪资福利可比拟。但这些军队在火器配付的数量及种类上,皆不如戚家军。
当然,戚家军也有很大的弱点,就是缺乏大口径的远程重型火炮,尤其是欧洲以及奥图曼军队普遍的装备大口径重型火炮,戚家军与之对阵,在远程火力以及杀伤威力上明显不足。
但这个弱点可以用戚家军擅长的较佳机动性来克服,戚继光的车、马、步等营的机动性远优于欧洲笨重的方阵编组,但仍稍逊于奥图曼大部队的机动性,奥图曼帝国的军事机动性可说是举世无双。
至于这个弱点,到了虎贲军这里,根本就不是弱点。虎贲军有飞龙炮,有红衣大炮,在不久以后,还有野战炮。这完全可以弥补重火器的不足。关键是,虎贲军上下,能否尽快的适应这样的编制。
戚继光任职于蓟州总兵的所属部队,是以原为抗倭时江浙军或称为戚家军的基础上编炼而成。戚家军实际上是一支募兵而来的职业化军队,并非是明朝传统意义上的卫所军,这与清朝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建立的江淮军与湘军,在性质上相当类似。
到了明末,除了关宁铁骑及京师大营与大同、宣化等府马骑兵外,全国竟无可用之兵。明朝颠覆时,关宁铁骑及大同府的马骑先后被后金及李自成歼灭,明朝就注定要灭亡了。
明灭亡前就只剩下京师大营的羽林军,以及镇守边关的吴三桂所部还编制有完整的火器部队外,原本军威鼎盛装备精良的所谓戚家军,早已不复存在,这情况与清末所处的状况相当类似。
网络上经常有人拿明朝配备精良火器的戚家军误以为明朝卫所军全部皆如此,也误以为可拿这戚家军作为明军战斗力的象征,这是非常大的观念谬误。
“我说完了,你们感觉如何?”
张准缓缓的说道。
杨致远和邹明加互相对望一眼,都没有说话。他们需要时间来仔细的衡量。在他们的内心里,当然是偏向于戚家军的编制,但是,张准描述的拿破仑军队的编制,也不是一无是处。
在中国的历史上,多兵种混合的兵团,一般都是临时组建起来的,是大战到来的时候,才组建起来的。但是,张准的意思,却是准备将这个兵团尽快的固定下来,常态化。说白了,这个兵团就是专门打仗的,其他的部队,主要是用来守城。
“大人,我们需要时间来琢磨。”
邹明加坦白的说道。
“好!我给你们三天的时间!”
张准点头说道。
从议事厅出来,张准来到中央军营的前面,举起千里镜,仔细的查看虎贲军骑兵和鞑子骑兵的零星战斗。这时候,陆伊典急匆匆的到来,说是皇太极派来了使者,要求和张准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