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八章 隐户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二爱农道!,自古以来,大朝丁口统算,唯汉、唐二代付计户口,部分州县,官员为冒政绩,或故意充增户口,部分州县,官员为隐赋税,则故意减削户口。如此层层上报,最后户部再行汇总,朝中大臣会就帝皇当时之好恶、时局之需要,再行修饰增删。最后所得数字载于史册者,即当日呈禀人君者。此数字只能作人君参监,而不可以为即是本来数字也。”
张迈听得有些喘嘘,然而想想后世的人口普查的那些做法也就释然一一千年之后尚如此,如何能够苛求统计技术远远落后的冉人?
却听乌爱农继续说道:“大体而言,政治宽仁则户口渐显,政治苛猛则户口渐隐。为何?政治宽仁,编入户籍者光明正大,可受律法保障,经商有凭,读书有份。好处较多。故户口渐显;政治苛猛,则法不护民。读书入仕之途不畅。编入户籍者受尽盘录,坏处较多,故户口弹隐。
张迈又点了点头,道:“那河西这百余年来,户口是渐隐的了
“是”。乌爱农道:“河西丁口本数,至开元年间极盛,其时不止本地汉民极多,且河西地处丝路要道,往来商人小贩数量极众,即以甘州张掖为例,当年数峰之时,每月过关人数不啻万计,此则往来流动之人。而本地种植、放牧、开店、中人、跑腿、扛夫诸般仰赖往来商贩之常住者,其丁口又一二倍、三数倍于此。开元以后十余年间。丁口日繁。而政事日坏,法不护民 吏求减削上缴税赋以自肥,民求逃税逃役以自保,故往往隐于三途
张迈问道:“哪三途?。
乌爱农道:“一隐入西北藩主荫下为农奴,二隐入商家大户为家奴,三隐入佛门寺院为寺奴。此三者为大而可知者。至于不可知者。则如散入山间者,避于偏远者。则为不可知之数。即未逃窜者,每村隐三数十户,在编之户每户隐一二丁,其数究竟多少,就只能臆测。无法确知了。”
张迈道:“逃到偏远地区还算是自由民,也还可以理解,逃入藩主、商户、寺庙去做奴隶。那不是自找苦吃么?”
乌爱农一愕,一时不知如何说,慕容归盈在旁道:“大将军。你以仁义治国邦,百姓在你治下做自由自主之民自然甘之如怡。所以不知道世上有些地方,政治会苛刻到让人活不下去,做奴隶虽然悲惨,但若是国家政治过恶,则做国家之奴隶。还惨过做私人之奴隶
张迈为之黯然,道:“天下真有这样可怕的事情?”
薛复在旁道:“大将军,你常说觉得自己做的不足,但为何西北百姓。入我治下无不额手称庆?。
张迈问道:“为什么?”
薛复道:“因为我安陇之治。在大将军看来尚有许多不足,但在西域其它部族国邦看来却比他们内部好得太多了!两相比较之下。大将军治下已如天堂了,所以西北百姓乐归我治 他说的却是一个,当时西北的一个政治事实 张迈、郑渭等人沿途所建立起来的统治并不是已经足够先进了,但由于周边的部落、小国的统治秩序实在太过落后,甚至连起码的政治秩序与基本法律保障都没有,因此相形之下。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完整的行政体系、一个相对公平的法律体系的安西政府,自然成为了西北各族百姓所向往的地方了。
张迈对乌爱农道:“继续说下去。”
乌爱农乃继续道:“三大隐户中犹以寺奴为多,因甘州本为佛教大盛之乡。即天宝以后,政事日坏,而佛教愈昌,官府势力越弱,而寺院势力则越强,因此安史之乱以后,河西百姓常赖佛寺以自存。丁口虽增,却常不在户籍上显现。然当年在张掖河沿岸便有灌溉良田八十万亩。外县次一等水田二三倍于此,再次一等旱田又二三倍于此,而甘州境内牧场亩数又数倍于此,此安史之乱前其州之盛况也。”
张迈道:“然则安史之乱后,甘州的人口便大幅度减少了,对么?”
这推断起来乃是一个“常识。”不料慕容归盈和乌爱农却同时摇头,乌爱农道:“不是,安史之乱时,河西人口大大增加了。”
张迈咦了一声,奇道:“这又是什么道理?”
乌爱农道:“因为安贼大闹关中,将成干上万的关中百姓全都赶到河西来了啊。当时连太子一一也就是后来的肃宗皇帝也都驻留西北,大小官吏扈从者、百姓合家相随者。多不胜数!”
在古代,战争本来就是引发人口大迁徙的关键原因,唐朝的关中地区乃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光是一座长安城人口就不下百万,安史之乱期间,百姓逃避战乱背井离乡,敌从东来,他们就只能朝西、南两个方向逃走,部分逃入汉中、巴蜀,但蜀道南行,所以更多的人口则逃往西北,一层层地涌入凉州、甘州、肃州。
乌爱农继续道:“物离乡贵。人离乡贱。关中百姓,本来大多较河西百姓富庶多文,但来到河西便成为了异乡客,为官者自贬其职尊,为民者不得不货卖继续以度日,连积蓄都没了。就只能干贱活以存命。这些人后来虽然也有部分回迁者。但也有不少最后落户河西者,安史之乱后,关中也不太平,部分人迁回关中后又逃了回来,尤其是黄巢大屠,更是逼得百姓西迁散入胡地。一开始大族都聚集于凉、兰,后来兰州胡化,凉州渐乱,而人口遂涌入甘州、肃州。甘、肃又乱,于是汉民又继续西迁,最后止于沙州。”
慕容归盈接口道:“沙州于天宝年间,户不过数千,口不过万余,至今日能有如此规模,实皆因有大量西迁陕、雍百姓之故
张迈听到这里隐隐想到:为什么敦煌这样偏远的地方,弄够孕育出莫高窟这样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只怕和特殊时期接受了关中地区的间接移民是有关系的。若只是靠着沙州本地的文化底蕴,在唐亡以后莫高窟的开凿只怕是难以为继。
河西自古以来就是关中地区的避难所之一,东晋时绷,一池区的统治者也曾顶着来自中原五胡的压力隔着大。十小国号称效忠远在江南的晋朝。不过这里的地理规模和自然生态环境毕竟不能和江南相比,因此虽然数次接受了战乱人口,却没法靠着对内的开发形成江东、巴蜀、岭南那样的繁荣高度。
张迈道:“听乌老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过今日甘州丁口数量,究竟还有多必 ”
乌爱农道:“若就老朽判估。或有八万之数。不过这些人多是隐户,要想将他们一一登记在册。只怕得费些功夫。”
乌思礼道:“其实也不难,如今大将军带来的大军人数不下万人,若能抽出数千人来,分成七十余部分头下乡,同时命令百姓一个,月内不得随意迁走。逐村抽查,必能将口数点校个八九不离丰。”
乌爱农皱眉道:“只是这样的话,只怕百姓会惊恐难安。而且这些年来汉民为了防备甘州回绕下乡抽丁取粮,早就各自找好了蛇路鼠道。但望情形不对马上藏匿逃走。上有朝策,下有对策,就算发派数千兵马下去点查,只怕也难以得到一个确切的数字。”
张迈道:“这确实不是个好办法。”
乌思礼道:“那就只能从缓,先行德政,让甘州百姓渐渐亲信大将军,然后自然而然会上报编户。”
张迈道:“那又太慢了。”想了想,且让薛复去安置军务,选址驻防地点,筹建境内治安系统,让慕容归盈去安抚坊间市民,让石拔去巡视临近诸部,让张中谋去盘算乌爱农所献的粮草、畜群。
到第二天,张迈让乌爱农带路,去看看甘州的“八十万亩良田所在”
张掖为河西大城,也是丝路贸易最大的中转站之一,当年隋场帝曾西巡至此接见二十七国国主与使者。唐时开置屯田,稻麦俱种,至开元年间所积军粮可供驻军数十年之用,此州富庶可想而知。
至于乌爱农所说的八十万亩良田则聚于张掖河两岸,乌爱农带着张迈骑马至张掖河上游,然后问道:“大将军。张掖观田,顺水而下最好,不知大将军能上筏不?”因西北人多是早鸭子,所以他有此一问。
张迈笑道:“不怕,我会游泳。”
便上了船筏,左箭营、右箭营在两岸护行。一路看下去,两岸果然都是膏腴之地!乌爱农一路指着道:“此皆上等田亩。所费人力省而所产多,一亩可得二三石。数里之外,离河较远者,有中田,至其夹于止 石沙丘间者。则为下田。”
这时已经入秋,若种冬小麦。现在也可以开始忙了,然而但见两岸农田上渺无人迹,张迈问道:“怎么没人劳作,是你们把人都赶走了么?”
乌爱农忙道:“不是。那些人或许已死。或许正在大将军的奴营之中。”
张迈一奇,问道:“奴营?”
“是。
”乌爱农道:“这张掖河沿岸上等良田,本来是我汉家所开 自回讫人来后就都被他们占了,或者辟为牧场,或由其族中能种植者耕种,或者自选农奴耕种,得为他们选中者。皆亲回讫者,到是我汉家百姓,全部被赶到偏僻荒芜之地去了。秋银西犯与大将军作战,已带走了许多人丁,其后老朽揭竿而起。凡亲回讫者,或杀或逐,是以大将军如今见不着人。”
张迈道:“这么说来,如今这沿岸良田已尽成无主之地了?”
乌爱农道:“正是。”
张迈又问:“这些良田,是否都有造册?”
乌爱农道:“这是甘州最大的余粮产地。自然一亩一分,都造册在档,张掖易主时,老朽已经尽数收取了。”
古代生产力低下,下等田所产经常只够农户糊口,中等田才小有盈余,必须靠着用人力少而所产多的上等田,才是产生“余粮”的最重要来源。因此统治者对上等田最为重视。张迈在疏勒是开过荒,种过田的,所以也明白这个道理。
乌思礼当下就在木筏上跪下献策道:“大将军,若我军将士能不顾劳苦,就地屯田,一冬所种,来春可得粮草百万石,此大将军雄视河西之资也!”
张迈笑道:“我自己也是种过田的,辞什么劳苦。”
乌爱农大喜道:“若是如此”
张迈却已经摇头道:“不过我不能就在这里屯田啊,我还另有要事,张掖耳沿岸的这片良田,必须另外找人来种。”
乌思礼微为失望,张迈已道:“此田本来是我大唐所有,被回讫人窃据,如今物归原主,自然便当尽数辟为公田。思礼,我说,你给我拟授田令。”乌思礼忙应道:“是。”取出笔墨纸砚以及小几,就在木筏上待命。
张迈道:“从明日开始晓谕甘州全境:所有男子,十八岁以上,四十岁以下,即可到甘州城门登记造册,凡能为唐言、姓唐姓、取唐名者,便有机会得到这张掖河畔的上等良田耕种,得授田亩若干,每年收取税赋若干,其余归其养家。”对乌爱农道:“挑选授田者的身体、家庭标准,我会让薛复制定。至于应纳税赋比例,你可与慕容老将军参详琢磨,当使得到授田之农夫不至过重,而使国家税赋得以确保。”
乌爱农先是一怔,随即明白过来,心道:“这不是唐朝赖以开创盛世的授田之举么?”大喜之余,欢呼道:“大将军英明,大将军英明!如此一来,则是宫搜隐户于授田之中了。”
张迈一笑,道:“这也不算什么英明,前人应该已经做过类似的事情了,咱们不过是师法先贤罢了。”
便在这时,有快马驰至河边。扬动旗号,一艘小木筏荡了过来,信使在筏上跪禀:“凉州折通氏,似有异动!”
出院了,谢谢兄弟们这段时间的支持!看到过去几天好像每天都有人打赏。心里那份感激啊!无法言喻。
好吧,从今天开始恢复更新了,同时求一下月票。
完待续
二爱农道!,自古以来,大朝丁口统算,唯汉、唐二代付计户口,部分州县,官员为冒政绩,或故意充增户口,部分州县,官员为隐赋税,则故意减削户口。如此层层上报,最后户部再行汇总,朝中大臣会就帝皇当时之好恶、时局之需要,再行修饰增删。最后所得数字载于史册者,即当日呈禀人君者。此数字只能作人君参监,而不可以为即是本来数字也。”
张迈听得有些喘嘘,然而想想后世的人口普查的那些做法也就释然一一千年之后尚如此,如何能够苛求统计技术远远落后的冉人?
却听乌爱农继续说道:“大体而言,政治宽仁则户口渐显,政治苛猛则户口渐隐。为何?政治宽仁,编入户籍者光明正大,可受律法保障,经商有凭,读书有份。好处较多。故户口渐显;政治苛猛,则法不护民。读书入仕之途不畅。编入户籍者受尽盘录,坏处较多,故户口弹隐。
张迈又点了点头,道:“那河西这百余年来,户口是渐隐的了
“是”。乌爱农道:“河西丁口本数,至开元年间极盛,其时不止本地汉民极多,且河西地处丝路要道,往来商人小贩数量极众,即以甘州张掖为例,当年数峰之时,每月过关人数不啻万计,此则往来流动之人。而本地种植、放牧、开店、中人、跑腿、扛夫诸般仰赖往来商贩之常住者,其丁口又一二倍、三数倍于此。开元以后十余年间。丁口日繁。而政事日坏,法不护民 吏求减削上缴税赋以自肥,民求逃税逃役以自保,故往往隐于三途
张迈问道:“哪三途?。
乌爱农道:“一隐入西北藩主荫下为农奴,二隐入商家大户为家奴,三隐入佛门寺院为寺奴。此三者为大而可知者。至于不可知者。则如散入山间者,避于偏远者。则为不可知之数。即未逃窜者,每村隐三数十户,在编之户每户隐一二丁,其数究竟多少,就只能臆测。无法确知了。”
张迈道:“逃到偏远地区还算是自由民,也还可以理解,逃入藩主、商户、寺庙去做奴隶。那不是自找苦吃么?”
乌爱农一愕,一时不知如何说,慕容归盈在旁道:“大将军。你以仁义治国邦,百姓在你治下做自由自主之民自然甘之如怡。所以不知道世上有些地方,政治会苛刻到让人活不下去,做奴隶虽然悲惨,但若是国家政治过恶,则做国家之奴隶。还惨过做私人之奴隶
张迈为之黯然,道:“天下真有这样可怕的事情?”
薛复在旁道:“大将军,你常说觉得自己做的不足,但为何西北百姓。入我治下无不额手称庆?。
张迈问道:“为什么?”
薛复道:“因为我安陇之治。在大将军看来尚有许多不足,但在西域其它部族国邦看来却比他们内部好得太多了!两相比较之下。大将军治下已如天堂了,所以西北百姓乐归我治 他说的却是一个,当时西北的一个政治事实 张迈、郑渭等人沿途所建立起来的统治并不是已经足够先进了,但由于周边的部落、小国的统治秩序实在太过落后,甚至连起码的政治秩序与基本法律保障都没有,因此相形之下。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完整的行政体系、一个相对公平的法律体系的安西政府,自然成为了西北各族百姓所向往的地方了。
张迈对乌爱农道:“继续说下去。”
乌爱农乃继续道:“三大隐户中犹以寺奴为多,因甘州本为佛教大盛之乡。即天宝以后,政事日坏,而佛教愈昌,官府势力越弱,而寺院势力则越强,因此安史之乱以后,河西百姓常赖佛寺以自存。丁口虽增,却常不在户籍上显现。然当年在张掖河沿岸便有灌溉良田八十万亩。外县次一等水田二三倍于此,再次一等旱田又二三倍于此,而甘州境内牧场亩数又数倍于此,此安史之乱前其州之盛况也。”
张迈道:“然则安史之乱后,甘州的人口便大幅度减少了,对么?”
这推断起来乃是一个“常识。”不料慕容归盈和乌爱农却同时摇头,乌爱农道:“不是,安史之乱时,河西人口大大增加了。”
张迈咦了一声,奇道:“这又是什么道理?”
乌爱农道:“因为安贼大闹关中,将成干上万的关中百姓全都赶到河西来了啊。当时连太子一一也就是后来的肃宗皇帝也都驻留西北,大小官吏扈从者、百姓合家相随者。多不胜数!”
在古代,战争本来就是引发人口大迁徙的关键原因,唐朝的关中地区乃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光是一座长安城人口就不下百万,安史之乱期间,百姓逃避战乱背井离乡,敌从东来,他们就只能朝西、南两个方向逃走,部分逃入汉中、巴蜀,但蜀道南行,所以更多的人口则逃往西北,一层层地涌入凉州、甘州、肃州。
乌爱农继续道:“物离乡贵。人离乡贱。关中百姓,本来大多较河西百姓富庶多文,但来到河西便成为了异乡客,为官者自贬其职尊,为民者不得不货卖继续以度日,连积蓄都没了。就只能干贱活以存命。这些人后来虽然也有部分回迁者。但也有不少最后落户河西者,安史之乱后,关中也不太平,部分人迁回关中后又逃了回来,尤其是黄巢大屠,更是逼得百姓西迁散入胡地。一开始大族都聚集于凉、兰,后来兰州胡化,凉州渐乱,而人口遂涌入甘州、肃州。甘、肃又乱,于是汉民又继续西迁,最后止于沙州。”
慕容归盈接口道:“沙州于天宝年间,户不过数千,口不过万余,至今日能有如此规模,实皆因有大量西迁陕、雍百姓之故
张迈听到这里隐隐想到:为什么敦煌这样偏远的地方,弄够孕育出莫高窟这样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只怕和特殊时期接受了关中地区的间接移民是有关系的。若只是靠着沙州本地的文化底蕴,在唐亡以后莫高窟的开凿只怕是难以为继。
河西自古以来就是关中地区的避难所之一,东晋时绷,一池区的统治者也曾顶着来自中原五胡的压力隔着大。十小国号称效忠远在江南的晋朝。不过这里的地理规模和自然生态环境毕竟不能和江南相比,因此虽然数次接受了战乱人口,却没法靠着对内的开发形成江东、巴蜀、岭南那样的繁荣高度。
张迈道:“听乌老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过今日甘州丁口数量,究竟还有多必 ”
乌爱农道:“若就老朽判估。或有八万之数。不过这些人多是隐户,要想将他们一一登记在册。只怕得费些功夫。”
乌思礼道:“其实也不难,如今大将军带来的大军人数不下万人,若能抽出数千人来,分成七十余部分头下乡,同时命令百姓一个,月内不得随意迁走。逐村抽查,必能将口数点校个八九不离丰。”
乌爱农皱眉道:“只是这样的话,只怕百姓会惊恐难安。而且这些年来汉民为了防备甘州回绕下乡抽丁取粮,早就各自找好了蛇路鼠道。但望情形不对马上藏匿逃走。上有朝策,下有对策,就算发派数千兵马下去点查,只怕也难以得到一个确切的数字。”
张迈道:“这确实不是个好办法。”
乌思礼道:“那就只能从缓,先行德政,让甘州百姓渐渐亲信大将军,然后自然而然会上报编户。”
张迈道:“那又太慢了。”想了想,且让薛复去安置军务,选址驻防地点,筹建境内治安系统,让慕容归盈去安抚坊间市民,让石拔去巡视临近诸部,让张中谋去盘算乌爱农所献的粮草、畜群。
到第二天,张迈让乌爱农带路,去看看甘州的“八十万亩良田所在”
张掖为河西大城,也是丝路贸易最大的中转站之一,当年隋场帝曾西巡至此接见二十七国国主与使者。唐时开置屯田,稻麦俱种,至开元年间所积军粮可供驻军数十年之用,此州富庶可想而知。
至于乌爱农所说的八十万亩良田则聚于张掖河两岸,乌爱农带着张迈骑马至张掖河上游,然后问道:“大将军。张掖观田,顺水而下最好,不知大将军能上筏不?”因西北人多是早鸭子,所以他有此一问。
张迈笑道:“不怕,我会游泳。”
便上了船筏,左箭营、右箭营在两岸护行。一路看下去,两岸果然都是膏腴之地!乌爱农一路指着道:“此皆上等田亩。所费人力省而所产多,一亩可得二三石。数里之外,离河较远者,有中田,至其夹于止 石沙丘间者。则为下田。”
这时已经入秋,若种冬小麦。现在也可以开始忙了,然而但见两岸农田上渺无人迹,张迈问道:“怎么没人劳作,是你们把人都赶走了么?”
乌爱农忙道:“不是。那些人或许已死。或许正在大将军的奴营之中。”
张迈一奇,问道:“奴营?”
“是。
”乌爱农道:“这张掖河沿岸上等良田,本来是我汉家所开 自回讫人来后就都被他们占了,或者辟为牧场,或由其族中能种植者耕种,或者自选农奴耕种,得为他们选中者。皆亲回讫者,到是我汉家百姓,全部被赶到偏僻荒芜之地去了。秋银西犯与大将军作战,已带走了许多人丁,其后老朽揭竿而起。凡亲回讫者,或杀或逐,是以大将军如今见不着人。”
张迈道:“这么说来,如今这沿岸良田已尽成无主之地了?”
乌爱农道:“正是。”
张迈又问:“这些良田,是否都有造册?”
乌爱农道:“这是甘州最大的余粮产地。自然一亩一分,都造册在档,张掖易主时,老朽已经尽数收取了。”
古代生产力低下,下等田所产经常只够农户糊口,中等田才小有盈余,必须靠着用人力少而所产多的上等田,才是产生“余粮”的最重要来源。因此统治者对上等田最为重视。张迈在疏勒是开过荒,种过田的,所以也明白这个道理。
乌思礼当下就在木筏上跪下献策道:“大将军,若我军将士能不顾劳苦,就地屯田,一冬所种,来春可得粮草百万石,此大将军雄视河西之资也!”
张迈笑道:“我自己也是种过田的,辞什么劳苦。”
乌爱农大喜道:“若是如此”
张迈却已经摇头道:“不过我不能就在这里屯田啊,我还另有要事,张掖耳沿岸的这片良田,必须另外找人来种。”
乌思礼微为失望,张迈已道:“此田本来是我大唐所有,被回讫人窃据,如今物归原主,自然便当尽数辟为公田。思礼,我说,你给我拟授田令。”乌思礼忙应道:“是。”取出笔墨纸砚以及小几,就在木筏上待命。
张迈道:“从明日开始晓谕甘州全境:所有男子,十八岁以上,四十岁以下,即可到甘州城门登记造册,凡能为唐言、姓唐姓、取唐名者,便有机会得到这张掖河畔的上等良田耕种,得授田亩若干,每年收取税赋若干,其余归其养家。”对乌爱农道:“挑选授田者的身体、家庭标准,我会让薛复制定。至于应纳税赋比例,你可与慕容老将军参详琢磨,当使得到授田之农夫不至过重,而使国家税赋得以确保。”
乌爱农先是一怔,随即明白过来,心道:“这不是唐朝赖以开创盛世的授田之举么?”大喜之余,欢呼道:“大将军英明,大将军英明!如此一来,则是宫搜隐户于授田之中了。”
张迈一笑,道:“这也不算什么英明,前人应该已经做过类似的事情了,咱们不过是师法先贤罢了。”
便在这时,有快马驰至河边。扬动旗号,一艘小木筏荡了过来,信使在筏上跪禀:“凉州折通氏,似有异动!”
出院了,谢谢兄弟们这段时间的支持!看到过去几天好像每天都有人打赏。心里那份感激啊!无法言喻。
好吧,从今天开始恢复更新了,同时求一下月票。
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