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大事底定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俗话说得好,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杜如晦不是老将,但比老将更牛。
作为一国之相,他拥有的手段,人脉都是杜荷远远比不上的。
所以杜如晦说此事交给他处理的时候,杜荷并没有异议,他相信杜如晦能够比他跟完美的处理好这件事情。
事实亦是如此。
具体详情杜荷是不知道了,他只是知道杜如晦在当天夜里就入宫觐见,跟李世民商议了什么一切都是谜。
接下来更是风平浪静了一段时间,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不过杜荷还是敏锐的察觉到了丝丝异样,李泰病了,在皇宫里休养,这是休养,还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暴风雨之前的平静,并没有维持多少时间。
只是半个月,凶神恶煞的强兵冲进了崔、王两人,将崔、王两家的主要成员,支助一并缉拿。
此事在士林中立刻掀起了一阵风暴,作为天下士林榜样的两大世家,同时被抓入狱。天下士子迷茫之际,又带着不解。
很快朝廷公布了崔、王两家密谋弑君的公文,并且决定公开审理此案。
如果没有这份公文,经过有心人的挑唆,天下士子必然会为之暴动。他们没有翻江倒海之力,但却握有一杆铁笔,可以写出对朝廷的不满,写出朝廷意图无证无据灭世家的用心,造成一股文化风暴。
但如此这公文一出,情况立刻不同了。
忠孝节义,忠君爱国,这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除了那些正统的五姓世家的人,将世家看的比国家更重要,寻常士人还是更加重视国家的。更何况密谋弑君,这是株连九族的死罪,这个时候帮世家说话,岂不是表示自己也掺和其中?
还没有人这么愚蠢,无端端的将这种大罪自扛在身。
一时间天下士人同时哑火,静静的等候着公开审判的那一日。
公审崔中平、王固的那一天,杜荷也亲临现场,看着已经聚在一起,等候开审的士人,心中颇为惊讶,想不到崔王两家,涉及弑君,依然能够牵动士子之心,足见门阀世家,在这些士人心中有着何等地位。
公审开始,大理寺的官员不断的取证审讯,在如山铁证之下,根本就没有崔中平、王固辩驳的余地,供认不讳的承担了一切罪行。
天下士人失望了,杜荷心中却对自己的父亲生出了无限的敬仰。
那一些证明崔中平、王固的如山铁证大多都是半真半假的,并非是他费尽心思,弄来的密信与《扁鹊神篇》,而是一封伪造的密信和一个莫名其妙的证人,他们的证词证明了一切。
很显然这是一出暗箱操作的戏码,专门演给天下士人看的。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目的已经很明显了。为了保全皇室的颜面,掩盖李泰意图弑母的丑闻,更为了保住李泰的一条小命。
如果依照杜荷的证据来,主谋将会是李泰,是他为了自己的皇位动了弑母的心思,才会让崔中平、王固所利用。但如今这个处理方式却将一切都推卸到了崔中平、王固的身上,李泰是被蒙在鼓里的棋子。活罪难逃,但死罪可免……
大理寺根据事实情况,下达了判决书。
崔中平、王固处死,籍没崔、王两家,两家直系家属尽数发配岭南。
对于弑君罪,这种判决看似是轻的,但实际不然。
李世民与其他的皇帝在杀伐上有着明显的分歧,并非说他杀伐不果断,而是若非真正威胁到他的存在,他不会无度的痛下杀手。就比如贞观元年时,义安王李孝常与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及其外甥统军元弘善的造反罪。
那时候李世民刚刚即位,李孝常、刘德裕、元弘善便来了一记当头棒喝,打算借助禁军反叛。一般来说,起兵造反罪大于天,灭九族不足为怪。换做是汉武帝、明太祖之类的人物,早就将这些图谋造反的人诛灭的干干净净了。
李世民却没有这么做,只是处置了元凶,采取了祸不及家人的方式。
因此在贞观一朝,几乎没有诛族的事情发生。(二代没有查到,应该没有,但就怕那百分之一的概率)
崔中平、王固密谋弑君,罪该万死,但李世民没有动刀狠杀的意思。处置了元凶,抄了崔、王的家,将直系崔、王两家人送往岭南劳役,将两大世家打落谷底。
如果一开始就由杜荷来处理此事,杜荷的手段将会很直接,用最直接的方法将崔王两家击溃。但毫无疑问,杜如晦的手段更胜一筹,他不但保住了皇室的颜面,还根据李世民的心里,保住了李泰的一命,更重要的是他还给李世民留了一个“仁君”的美名,加重了他在士人心中的地位,可谓一石多鸟。
这种婉转而有效而且全面兼顾的手法,若非官场上的老油条,真使用不出来。
至于李泰也受到了因有的惩处,在崔王风波过去一月之后,李世民找了一个理由,将他贬为了庶民,与李承乾一样了。
两个争斗了多年的同胞兄弟,最后落得同一个下场,不可谓不是一种讽刺。
唐朝最著名的五姓世家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崔氏、王氏以亡,卢氏因为家族族长继承人惨死,渐渐的衰落,陇西李氏早已归入陇西世家,受到了朝廷的节制,门阀世家至此也走向了没落。
李世民背上的芒刺也已除去,不过这是喜是悲,只有他心中最清楚了。
但至少在杜荷看来,李世民还是受到了不小的打击,精神有些不振。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呢。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因为李泰之事,身体本就不适的长孙皇后病倒了,情况异常的严重。
太医二十四小时恭候,长乐也入宫去侍奉照顾,但都不见好转。
这一日杜荷府外出现了一位鹤发童颜,颇有仙风道骨的老者。
杜荷笑着出迎,将他带往皇宫,老者正是久违的药王孙思邈。
因为长乐的病随时随地都可能复发,杜荷个人对于孙思邈这名传千古的神医有着异样的崇拜,认为如果这世上真的有人能够攻克二十一世纪都无法攻克的医学难题,这个人必然就是孙思邈这一代药王。他不能限制孙思邈的行动,但却处处留心他的动向。
杜荷常随长乐进宫见长孙皇后,对于她的情况也略有了解,担心她会因为李泰的事情受到影响。正好抄了王家的家,《扁鹊神篇》也藏进了弘文馆国家书库。这种古人的指挥结晶若是失传就太可惜了,杜荷有心将《扁鹊神篇》踏写一份,交给孙思邈,就算不能治好长乐,也可以增长他的医术,用来造福一方,发扬二十一世纪已经走向没落的中医学,便早早的派人去请他了。
想不到好的不灵,坏的灵,长孙皇后真的因为李泰的事,而气坏了身子。
杜荷带着孙思邈入宫。
对于孙思邈的医术,李世民也是推崇备至,直接让他加入御医的行列,一同为长孙皇后诊断医治。
看着焦虑心慌的李世民,杜荷上前劝道:“岳父大人放心吧,皇后娘娘鸿福齐天,现在又有神医御医在侧,能够挺过去的。”
李世民眼中布满了血丝,因为长孙皇后的病,他已经三天没有休息好了。白天他尽心尽力的处理好国事,空余时分都陪着长孙皇后,即做了身为皇帝应尽的责任,也做了一个丈夫应尽的义务。他低叹道:“希望如此……”顿了一顿,他又道:“青莲,陪朕走走……”
“是!”杜荷应了一声,跟在李世民的身后。
李世民没有说话,禀退了所有人,来到了太极宫左侧的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那里是摆放李家列祖列宗灵位的祖庙。
但凡重大事件发生,李世民都会带着文武祭祖,以求得先人庇佑。杜荷也来过好几次了,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李世民在此时此刻会带他来这地方。
李世民推门而入,偌大的祖庙空无一人,恭敬的上了三炷香后,他来到了角落的两个灵位前,久久无语。
杜荷站在一侧,能够看清灵位上的字样“李建成”、“李元吉”。
他们也是李家人,自然有他们的位子。
“记得小时候,朕很羡慕我大哥,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一直以他为榜样。我们的关系很好,他懂事听话,朕调皮捣蛋,常常闯祸。每当闯祸的时候,大哥总是第一个替朕扛,替朕求情。至于元吉,他跟朕的关系并不怎么好。他武艺高强,但好勇斗狠,有些残暴,性子一起,就会欺负人。爹爹宠着他,大哥也惯着他,朕担心他闯大祸,时常管他,骂他,甚至出手打他。可一但朕出了什么事情,第一个站出来为朕出头的就是他。虽说常因此,闯下更大的祸,但他从不在乎。因为我们是兄弟啊,就是关系不好。他也叫我二哥,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但是他们都死在了朕的手上,你说现在朕沦落至此,算不算是报应……”
这番话李世民也只有对着杜荷才说的出口,只因在李世民心中杜荷除了是他的臣子女婿,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能够一起把酒言欢的酒友。
杜荷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回答,但此刻在他看中的李世民不是什么千古一帝,也不是什么大唐皇帝,而是一个软弱的男人,一个因为儿子的背叛,妻子的命悬一线,引发不堪回首的往事的软弱的男人。
也是啊,就如一首歌说的,在坚强的男人也会有疲惫的时候。
李世民很强,强的离谱,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务上都创造了许多的奇迹,但他这一生经历的事情确是风雨波折,并非常人能够想象的。
经历过这么多的事情,面对那么多的波折,谁能做到永远的坚强?
杜荷道:“是非对错自有后人来评,不管别人怎么看,但在小婿眼中,岳父大人是一个明君,是一个能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君王。正是因为有了岳父大人,天下百姓才能走出隋末动荡,安安稳稳的过上好日子。大舅哥、四舅哥他们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思想主见,都明白自己做的是什么。他们的错,并非是岳父大人的过。”
“只能说权力的诱惑太大,大的让人无可抵御。”这句话杜荷说在心底,并没有说出来,他还没有愚蠢到跟一个皇帝说权力的诱惑。
如果杜荷说出来,一定会引起李世民的共鸣,他最能体会这话中的意思。
哪个人天生下来就有当皇帝的心思的?
李世民当初为李唐打江山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太子的事情。只是随着他的能力越来越突出,天下英才,都因为他的个人魅力齐聚秦王府,使得秦王府力压太子府。野心也就为之滋长了有了跟李建成一争之心。
最开始李世民也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能得天下最好,争不过也无所谓。可是他却万万想不到,这一步迈出根本就没有回头路。最后更是在不自觉中踏入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绝地。
李世民沉默了许久,突地问道:“你觉得稚奴怎么样?”
杜荷先是一怔,心中顿然明白,经过李泰这一事,李世民已经有心立储了,当即答道:“晋王殿下低调、俭朴,至善至孝,为人机敏,将来必成大器。”
李世民道:“以后多跟稚奴亲近亲近,大唐未来的重担还是要落在你们这年轻一辈人的身上。”
杜荷领命,随即一笑道:“岳父大人已经老了吗?小婿可是一点也不觉得啊,像岳父大人这样年不过四十几就取得如此成就的帝王,古往今来,哪有一人?怎么正当壮年,今日说的话竟像年过古稀的老爷子一样。”
李世民前半句听了很受用,听到后来,眉头忍不住的挑了一挑,随即一想,也觉得杜荷说的在理,事情已经发生,在沮丧也是无用。他历经无数风雨,只是一时想不开,让杜荷如此一笑,也觉得自己过于多愁善感,心底也少了许多忧郁之气。
不知是长孙皇后真的鸿福齐天,还是孙思邈有起死回生之能,又或者舍不得挚爱的丈夫,至亲至孝的长乐、李治、小兕子等人,她克服了死神的号召,病情奇迹般的渐渐好转。
这似乎是个预兆,预示着已经清除了内患的大唐,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俗话说得好,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杜如晦不是老将,但比老将更牛。
作为一国之相,他拥有的手段,人脉都是杜荷远远比不上的。
所以杜如晦说此事交给他处理的时候,杜荷并没有异议,他相信杜如晦能够比他跟完美的处理好这件事情。
事实亦是如此。
具体详情杜荷是不知道了,他只是知道杜如晦在当天夜里就入宫觐见,跟李世民商议了什么一切都是谜。
接下来更是风平浪静了一段时间,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不过杜荷还是敏锐的察觉到了丝丝异样,李泰病了,在皇宫里休养,这是休养,还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暴风雨之前的平静,并没有维持多少时间。
只是半个月,凶神恶煞的强兵冲进了崔、王两人,将崔、王两家的主要成员,支助一并缉拿。
此事在士林中立刻掀起了一阵风暴,作为天下士林榜样的两大世家,同时被抓入狱。天下士子迷茫之际,又带着不解。
很快朝廷公布了崔、王两家密谋弑君的公文,并且决定公开审理此案。
如果没有这份公文,经过有心人的挑唆,天下士子必然会为之暴动。他们没有翻江倒海之力,但却握有一杆铁笔,可以写出对朝廷的不满,写出朝廷意图无证无据灭世家的用心,造成一股文化风暴。
但如此这公文一出,情况立刻不同了。
忠孝节义,忠君爱国,这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除了那些正统的五姓世家的人,将世家看的比国家更重要,寻常士人还是更加重视国家的。更何况密谋弑君,这是株连九族的死罪,这个时候帮世家说话,岂不是表示自己也掺和其中?
还没有人这么愚蠢,无端端的将这种大罪自扛在身。
一时间天下士人同时哑火,静静的等候着公开审判的那一日。
公审崔中平、王固的那一天,杜荷也亲临现场,看着已经聚在一起,等候开审的士人,心中颇为惊讶,想不到崔王两家,涉及弑君,依然能够牵动士子之心,足见门阀世家,在这些士人心中有着何等地位。
公审开始,大理寺的官员不断的取证审讯,在如山铁证之下,根本就没有崔中平、王固辩驳的余地,供认不讳的承担了一切罪行。
天下士人失望了,杜荷心中却对自己的父亲生出了无限的敬仰。
那一些证明崔中平、王固的如山铁证大多都是半真半假的,并非是他费尽心思,弄来的密信与《扁鹊神篇》,而是一封伪造的密信和一个莫名其妙的证人,他们的证词证明了一切。
很显然这是一出暗箱操作的戏码,专门演给天下士人看的。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目的已经很明显了。为了保全皇室的颜面,掩盖李泰意图弑母的丑闻,更为了保住李泰的一条小命。
如果依照杜荷的证据来,主谋将会是李泰,是他为了自己的皇位动了弑母的心思,才会让崔中平、王固所利用。但如今这个处理方式却将一切都推卸到了崔中平、王固的身上,李泰是被蒙在鼓里的棋子。活罪难逃,但死罪可免……
大理寺根据事实情况,下达了判决书。
崔中平、王固处死,籍没崔、王两家,两家直系家属尽数发配岭南。
对于弑君罪,这种判决看似是轻的,但实际不然。
李世民与其他的皇帝在杀伐上有着明显的分歧,并非说他杀伐不果断,而是若非真正威胁到他的存在,他不会无度的痛下杀手。就比如贞观元年时,义安王李孝常与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及其外甥统军元弘善的造反罪。
那时候李世民刚刚即位,李孝常、刘德裕、元弘善便来了一记当头棒喝,打算借助禁军反叛。一般来说,起兵造反罪大于天,灭九族不足为怪。换做是汉武帝、明太祖之类的人物,早就将这些图谋造反的人诛灭的干干净净了。
李世民却没有这么做,只是处置了元凶,采取了祸不及家人的方式。
因此在贞观一朝,几乎没有诛族的事情发生。(二代没有查到,应该没有,但就怕那百分之一的概率)
崔中平、王固密谋弑君,罪该万死,但李世民没有动刀狠杀的意思。处置了元凶,抄了崔、王的家,将直系崔、王两家人送往岭南劳役,将两大世家打落谷底。
如果一开始就由杜荷来处理此事,杜荷的手段将会很直接,用最直接的方法将崔王两家击溃。但毫无疑问,杜如晦的手段更胜一筹,他不但保住了皇室的颜面,还根据李世民的心里,保住了李泰的一命,更重要的是他还给李世民留了一个“仁君”的美名,加重了他在士人心中的地位,可谓一石多鸟。
这种婉转而有效而且全面兼顾的手法,若非官场上的老油条,真使用不出来。
至于李泰也受到了因有的惩处,在崔王风波过去一月之后,李世民找了一个理由,将他贬为了庶民,与李承乾一样了。
两个争斗了多年的同胞兄弟,最后落得同一个下场,不可谓不是一种讽刺。
唐朝最著名的五姓世家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崔氏、王氏以亡,卢氏因为家族族长继承人惨死,渐渐的衰落,陇西李氏早已归入陇西世家,受到了朝廷的节制,门阀世家至此也走向了没落。
李世民背上的芒刺也已除去,不过这是喜是悲,只有他心中最清楚了。
但至少在杜荷看来,李世民还是受到了不小的打击,精神有些不振。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呢。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因为李泰之事,身体本就不适的长孙皇后病倒了,情况异常的严重。
太医二十四小时恭候,长乐也入宫去侍奉照顾,但都不见好转。
这一日杜荷府外出现了一位鹤发童颜,颇有仙风道骨的老者。
杜荷笑着出迎,将他带往皇宫,老者正是久违的药王孙思邈。
因为长乐的病随时随地都可能复发,杜荷个人对于孙思邈这名传千古的神医有着异样的崇拜,认为如果这世上真的有人能够攻克二十一世纪都无法攻克的医学难题,这个人必然就是孙思邈这一代药王。他不能限制孙思邈的行动,但却处处留心他的动向。
杜荷常随长乐进宫见长孙皇后,对于她的情况也略有了解,担心她会因为李泰的事情受到影响。正好抄了王家的家,《扁鹊神篇》也藏进了弘文馆国家书库。这种古人的指挥结晶若是失传就太可惜了,杜荷有心将《扁鹊神篇》踏写一份,交给孙思邈,就算不能治好长乐,也可以增长他的医术,用来造福一方,发扬二十一世纪已经走向没落的中医学,便早早的派人去请他了。
想不到好的不灵,坏的灵,长孙皇后真的因为李泰的事,而气坏了身子。
杜荷带着孙思邈入宫。
对于孙思邈的医术,李世民也是推崇备至,直接让他加入御医的行列,一同为长孙皇后诊断医治。
看着焦虑心慌的李世民,杜荷上前劝道:“岳父大人放心吧,皇后娘娘鸿福齐天,现在又有神医御医在侧,能够挺过去的。”
李世民眼中布满了血丝,因为长孙皇后的病,他已经三天没有休息好了。白天他尽心尽力的处理好国事,空余时分都陪着长孙皇后,即做了身为皇帝应尽的责任,也做了一个丈夫应尽的义务。他低叹道:“希望如此……”顿了一顿,他又道:“青莲,陪朕走走……”
“是!”杜荷应了一声,跟在李世民的身后。
李世民没有说话,禀退了所有人,来到了太极宫左侧的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那里是摆放李家列祖列宗灵位的祖庙。
但凡重大事件发生,李世民都会带着文武祭祖,以求得先人庇佑。杜荷也来过好几次了,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李世民在此时此刻会带他来这地方。
李世民推门而入,偌大的祖庙空无一人,恭敬的上了三炷香后,他来到了角落的两个灵位前,久久无语。
杜荷站在一侧,能够看清灵位上的字样“李建成”、“李元吉”。
他们也是李家人,自然有他们的位子。
“记得小时候,朕很羡慕我大哥,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一直以他为榜样。我们的关系很好,他懂事听话,朕调皮捣蛋,常常闯祸。每当闯祸的时候,大哥总是第一个替朕扛,替朕求情。至于元吉,他跟朕的关系并不怎么好。他武艺高强,但好勇斗狠,有些残暴,性子一起,就会欺负人。爹爹宠着他,大哥也惯着他,朕担心他闯大祸,时常管他,骂他,甚至出手打他。可一但朕出了什么事情,第一个站出来为朕出头的就是他。虽说常因此,闯下更大的祸,但他从不在乎。因为我们是兄弟啊,就是关系不好。他也叫我二哥,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但是他们都死在了朕的手上,你说现在朕沦落至此,算不算是报应……”
这番话李世民也只有对着杜荷才说的出口,只因在李世民心中杜荷除了是他的臣子女婿,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能够一起把酒言欢的酒友。
杜荷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回答,但此刻在他看中的李世民不是什么千古一帝,也不是什么大唐皇帝,而是一个软弱的男人,一个因为儿子的背叛,妻子的命悬一线,引发不堪回首的往事的软弱的男人。
也是啊,就如一首歌说的,在坚强的男人也会有疲惫的时候。
李世民很强,强的离谱,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务上都创造了许多的奇迹,但他这一生经历的事情确是风雨波折,并非常人能够想象的。
经历过这么多的事情,面对那么多的波折,谁能做到永远的坚强?
杜荷道:“是非对错自有后人来评,不管别人怎么看,但在小婿眼中,岳父大人是一个明君,是一个能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君王。正是因为有了岳父大人,天下百姓才能走出隋末动荡,安安稳稳的过上好日子。大舅哥、四舅哥他们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思想主见,都明白自己做的是什么。他们的错,并非是岳父大人的过。”
“只能说权力的诱惑太大,大的让人无可抵御。”这句话杜荷说在心底,并没有说出来,他还没有愚蠢到跟一个皇帝说权力的诱惑。
如果杜荷说出来,一定会引起李世民的共鸣,他最能体会这话中的意思。
哪个人天生下来就有当皇帝的心思的?
李世民当初为李唐打江山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太子的事情。只是随着他的能力越来越突出,天下英才,都因为他的个人魅力齐聚秦王府,使得秦王府力压太子府。野心也就为之滋长了有了跟李建成一争之心。
最开始李世民也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能得天下最好,争不过也无所谓。可是他却万万想不到,这一步迈出根本就没有回头路。最后更是在不自觉中踏入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绝地。
李世民沉默了许久,突地问道:“你觉得稚奴怎么样?”
杜荷先是一怔,心中顿然明白,经过李泰这一事,李世民已经有心立储了,当即答道:“晋王殿下低调、俭朴,至善至孝,为人机敏,将来必成大器。”
李世民道:“以后多跟稚奴亲近亲近,大唐未来的重担还是要落在你们这年轻一辈人的身上。”
杜荷领命,随即一笑道:“岳父大人已经老了吗?小婿可是一点也不觉得啊,像岳父大人这样年不过四十几就取得如此成就的帝王,古往今来,哪有一人?怎么正当壮年,今日说的话竟像年过古稀的老爷子一样。”
李世民前半句听了很受用,听到后来,眉头忍不住的挑了一挑,随即一想,也觉得杜荷说的在理,事情已经发生,在沮丧也是无用。他历经无数风雨,只是一时想不开,让杜荷如此一笑,也觉得自己过于多愁善感,心底也少了许多忧郁之气。
不知是长孙皇后真的鸿福齐天,还是孙思邈有起死回生之能,又或者舍不得挚爱的丈夫,至亲至孝的长乐、李治、小兕子等人,她克服了死神的号召,病情奇迹般的渐渐好转。
这似乎是个预兆,预示着已经清除了内患的大唐,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