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盗帅 > 第二十三章 朕心动了!

第二十三章 朕心动了!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十三章  朕心动了!

    关中,自古就是繁华之地,从最初的先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起,一直以来都在天下大势中占据着非同凡响的地位。

    秦因关中而富,汉因关中而强,唐也因关中而昌。

    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司马迁记载着这么一句话“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将关中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帝都之首。

    可见在世人眼中,关中是天下罕见的风水宝地,独一无二。

    说偏远的江南能于关中相提并论,这话说出来是没有几个人相信的。

    也只有杜荷这个后世人才说的出这种话来,也只有李世民这位明君能够接受杜荷那满脑子匪夷所思的思想。

    杜荷听李世民已经有意开发江南,大是欢喜,初步整理了脑中的资料,道:“小婿这一年皆在江南,对于江南自认为有了足够的了解。这里濒海又临江,境内湖泊纵横,以致物产丰富,称之为鱼米之乡一点也不为过。”

    “这一点关中也不差吧”李世民闻言,问了一句,在他的心底还是偏向与关中的,毕竟关中才是大唐的立足根本,根基所在。

    “这个不假”杜荷也不否认,关中濒临渭水,而渭水是黄河的源头,仅仅长安这一城附近就有八条河流,俗称“八水绕长安”。论水资源的丰富,关中平原是不会逊色江南多少的,但是……

    “但是……”杜荷眯着眼睛道:“气候与降水就万万不能相提并论了。陛下或许不知,但一个地方的气候与降水,跟当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的。这温度高了,不适合粮食的生长,温度低了也不适合粮食的生长;水降多了如是,水降少了也如是。这也是各地上缴粮食时,有多有少的关键缘故。故而一般来说,粮食收成好不好,全凭老天来做主。”

    这个知识李世民就不太了解了。

    他也是世家子弟出身,父亲是国公,自幼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对于农地上的知识却不甚了解。他知道粮食的收成与雨水有关,但却不知雨水多了也会对收成造成影响,至于气候温度更加不曾听说了。

    不过他已经习惯了从杜荷口中听一些新鲜且正确的知识。这一次也没有怀疑事情的真实性,只是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杜荷道:“经过小婿的走访观察,发现江南的气候非常独特,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个很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和人生存的地方。这一点关中就远远比不上了。还有江南那一块地方处于y热……区,也就是雨水不断,但大雨不多的地方。虽然在具体的气候上也会有所变化,但总体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的特点变化并不大。比起我们关中、中原七八九月常出现的大雨水又岂止胜过一筹?”他本想说江南处于y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温高,降水丰富,但觉得这些话里的后世知识太浓,说了李世民也听不懂,也便临时改口随意的说了一些简单易懂的。

    李世民沉默片刻,道:“你说的这些朕似懂非懂,也有些匪夷所思。但细细想来,似乎也有些依据。朕执掌大唐至今已有十三年了,这十三年里,朕自问对得起天下百姓,对于民生民计也很是看中。所以何处闹水患,何处有干旱,朕都知道。这十三年里,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自然天灾,五年前有一次大水甚至淹到了玄武门外。可江南却少有水患发生,便是有,那也是因为长江沿岸的堤坝倒塌之故,祸不及腹地。”他从案几上拿出了一份奏章,丢在案几上让杜荷看。

    杜荷上前拿过奏章,落款是度支尚书,也即是户部尚书,将奏章打开,里面记载着各地粮税,从高至低,将大唐各地上邀的粮食数量从多到少分列出来。排行首位的是四川,尤其是成都那一块,其次是关中,再次是襄樊一地,接着是中原,然后是徐州、扬州、江浙一代,隶属江南的位于前十五以外。

    后面几页分别是去年、前年、大前年各地上缴粮食的明细表。

    前几名都有变动,时而关中,时而西川,时而中原,江南的却始终在十五名之外。

    杜荷原先不解,为什么江南会排在如此后面,但转念一想,却恍然大悟,这才是李世民真正决定开发江南的原因。

    唐朝在粮税上有着很开明的制度,他们并非强迫农民上缴多少多少粮食,而是依照收成,依照一定的比例分摊多少粮食。所以百姓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上缴粮食的数额。

    关中、成都平原、襄樊、中原这些地方不但是著名的产粮地,也是著名的都会、人口密集之处。这耕种的人多,上缴的粮食自然也多。

    江南偏远,人口稀少,跟人口众多的地方比起来,自然显得逊色。也许就是因为如此,才让人忽视了江南已经表现出来的潜力。

    其实只要细细地观察,还是能够看出端倪的。

    江南上缴的粮食并非第一,甚至连前十五都进不去,然只有十五万农夫的江浙道上缴的粮食却超过了许多拥有二三十万农民的地域之常量。

    排在江浙道上面的地域,至少都是拥有三十五万耕作百姓的城镇。以平均值来计算,江南各方面都当之无愧地第一,而且在这几年中,江南一直都维持着一定的比例,并没有增长也不曾拉下。

    可见真如杜荷说的一般,江南的气候稳定,所以产量稳定。只要人口增加,田地增加,这排名地位自然会上来的。

    就在他恍然大悟的时候,李世民道:“朕不太能理解你的意思,但在事实证据面前,一切都无所遁形。江南人稀,在这种情况下却依旧能够保持稳定的粮草收入,绝非偶然,正如你所说的一般,是因为江南的气候造成。朕也有理由相信,一但江南开发完成,粮食产量将超越关中、四川。”

    杜荷道:“这是一定的,江南绝大部分土地不管是已经挖掘出来的田地,还是没有挖掘的土地,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气候的关系,他们那里的水稻成熟地特别快,往往一年之中可以丰收两季,甚至于三季。这也只有江南能够做到了,所以小婿一直认为要想解决粮食问题,必须开发江南的农业。”

    李世民动容道:“此话当真?”在唐朝耕种稻米,还是以一季稻为主的,即便有时间百姓也没有胆子尝试,只是利用田地间歇种些蔬菜,没有重复再种稻米。所以一年两季,在这个时代是闻所未闻之事。

    “这点小婿可以担保”一年三季这要些研究,但以江南的气候,一年两季水稻,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假设真是如此,这江南,朕还真非开发不可了只要有粮,朕何愁无法征战天下”李世民豪气万丈,什么开发江南在他眼中都是浮云,他真正想的是如何成为天下之主,如何征服地球上不服大唐管制的国家。

    杜荷笑道:“岳父大人,小婿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没有说到正点呢其实江南的粮食只是开发江南的理由之一,真正的缘由还是巨大的财路前景。岳父大人,丝绸之路是我大唐的经济命脉之一,可为什么丝绸之路会给我大唐带来如此丰厚的利润?”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道:“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易吧,各国的国情不一。我们大唐最为常见的丝织品,在别的国家可能卖出比黄金还贵的价格,别的国家常见的东西,在我们大唐一样能够卖到脱销。这之间的差距带来了无比巨大的利益,故而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我大唐从中得到的各类税收,自然不可计数。”

    杜荷提点道:“既然如此,那岳父大人为什么不开辟几条海上的丝绸之路?海的对面也有国家,也可以做交易,陆上的丝绸之路可以成功,海运更为便利。所以小婿觉得,海上的丝绸之路,将会比陆上的丝绸之路拥有更多的商业利润。”

    杜荷这一番话让李世民彻底动容了,此事他从未想过,一条丝绸之路就让大唐受用不尽,若来个几条,那大唐的经济将会有如何突飞猛进的变化?

    “可行吗?”李世民眼中闪着激动兴奋的光芒,以他的承受力,在这一刻竟然不能自已。

    “当然可行”杜荷斩钉截铁地说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之路,海上的丝绸之路比陆上的丝绸之路快捷方便十倍,假以时日,取代陆地的丝绸之路只是时间问题。

    “岳父大人,当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时候,朝中反对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汉武帝一意孤行,才有了丝绸之路的诞生。他的成功,不正是岳父大人效仿的榜样?我相信只要打通海上的丝绸之路,得到的利润绝不少于陆地上的丝绸之路。开发江南,正是钱粮两得的不二之法。”

    李世民眨了眨眼道:“朕心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