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捞人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于立清忙着从监狱里捞人。找了杨萃余想和杨启明面谈。
虽然,华记给杨家提供过一些优质的漆器,但是,要杨家的掌门人亲自抽出时间接见,还是不够资格的。
于立清知道杨家并没能从孔家的钱庄里拿出钱来,因为当初放进去的时候,讲好是放三年,而每年分二分利。如今没有到三年,就要拿出来,就要把前面拿到的二分利吐出来,还要扣下违约费,是存款的十分之二。这样一来,杨家的一万两银子,到手只有七千。杨家自然不愿意,想拿着身份去压孔家。可是,孔家新近抱上了范清洪的大腿,那里会睬他?也不和他家翻脸,只是一味推拖,躲避。
范清洪是江南铜局的新主持。他是介休范毓馪的长子,范毓馪是雍正亲封的红顶商人。范家在大清立国以来,一直是铁定的皇商。生意人家,到了他家这样的财势,也只有用如日中天来形容。以官方的名义组织去日本的贩铜生意,江南大户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虽然有了政府的补贴,但是资金还是紧张。谁不想多卖些货物出海,哪可是至少有三倍的钱好赚,再买了日货回来,那是十倍的钱。这一来一去,银子就翻了滚。
银子要翻滚,那就必需备了银子出来,越多的银子投入,越多的银子赚来,这道理人人都知道。
拿着官家的补贴,就是用政府的银子翻出自己的银子来,杨家历年都是如此操作。他家投本小,而收利高。
如今成了私营铜商,没有了政府的贴补,要独立贩铜,那资金的紧张可想而知。
杨萃余向杨启明表达了华记可以帮助他家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可是,杨启明并没有放在心上。据他观察,华记至少也是与人合伙去东瀛贩铜。不然就无法解释他们哪来的精美漆器。说到赚钱,那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他家还要继续贩铜,资金周转就是个大问题。这就能解释他家每每与人做生意都是现金结算的小家子气了。
要说起来,杨家想要私资贩铜,还是受到了华记的启发。华记才做了几天生意?就能自己出海到东瀛,而杨家在江南已经有了几代人的经营反倒不如他家?
他不知道,华记走的是工商合营的道路,针对性的产品很多都是自家生产。如砂糖,茶叶,瓷器,这些占了他家出口的大部。再加上华记的海船也是自家生产。船上的船员都由自家组织。与他不同。他家如果要出海贸易,就要通过牙行代理,这其中又是一层的打点。所以,一样过海贸易,华记的成本比他家要低很多。
其实,华记并不是为了卖铜而去日本,他们去贩铜贩铁是为了工业原料。所以,从日本带回来的货物并不多。贩给他们的漆器实际上是闽地制造。
投了几天,还是缺少银子,时间已经二月中旬了。再不买货就来不及了。四月底,船要从乍浦港出发,赶不上季风,跟不上船队,大海里航行是很危险的。这时杨启明才想起华记来。想到他家近年来不声不响的做生意,虽然不是很起眼,但算来也是很有赚头。砂糖,火柴都是他家的强项。火柴是不敢带去日本,因为大家都在猜想那玩意来自东瀛。他家还计划要多贩些火柴回来。华记的火柴,批发价四文左右,想来东瀛的火柴只要一文两盒。但是,砂糖如果向他家先赊了帐,回转到家,再和他家结算,应该是可以的。
这才在近水台定了雅间,让杨萃余请了于立清来。
于立清前面示好被杨启明无示了,这下知道他急了,本应该搭搭架子,可是关系到平莲石,他立即去赴约了。
出乎于立清的意料,杨启明并没有向于立清借银子,他向于立清借货。
借四十万斤的砂糖压船。
于立清在心里很快的盘算了一下:琅琦的糖厂一半是自家种的糖蔗,另一办是收购周边地区的甘蔗,一年的砂糖产量不过一百万斤。虽然和晋商做了两年的贸易,但那些也只不过是八万,十万的小生意。琅琦的主要贸易还是和日本及欧洲。如果借给杨家四十万斤,不知能不能拿的出来。
杨启明加说道,“每斤我算四百五十文,但要到年底再结帐。”
砂糖在国内的市价是一斤三百文,买给晋商的批发价,也不过是二百文多点。但是运到了日本,砂糖价最少也要六百文。
于立清算来,这比华家自己贩去日本的糖要少了九万两银。这个数字超出来自己的预算。
就对杨启明说,数目太大,他作不了主,说要回去和东家商量了后,再与他说。
杨萃余送走了于立清,回到雅间,见杨启明正要离开。
若是平日,他也不敢和这位大伯多话,可是,如今,他也知道,自己能为杨家派大用场,便有了些底气。
虚心请教道,“大伯原本是要从孔家那里拿回一万两银子,如今,华记能拿出这一万两来垫给我们,大伯不取,反而要他家的货,又如此大的数量。他家现今也在和东瀛做生意,为何会让利与我们?”
杨启明笑道,“问的好,我且问你,华记买漆器与我们的时候是如果表现的?”
“他家都要现金结算。”
“那他家也其他人家做生意时如何呢?”
“也是如此。”
“这就是了,这说明他家对待银钱十分小心,怕人坏账。可是,为何如今他家又肯垫银子与我们呢?”
“这,....”杨萃余说不上来了。
杨启明说,“他家一定是有求与我。方才肯如此行事。不趁此机会让他家来帮着抬木头,就太便宜他家了。”
杨萃余则担心,“万一,他们认为大伯你开的数目太大了,不和我们做了,我们又如何?”
杨启明道,“说你聪明一时,糊涂一时的。到时候,你不可以当个和事佬,帮着减量呀。”
杨萃余一副豁然开解的样子,“多谢大伯指教了。”
有电报是方便了。于立清立刻就向上海秦炼处发去电报,说明原委。
虽然华家名义上是梅兰妮当家,可是真正掌门的是这位大少爷。
电报发出去了,于立清心里很是忐忑。这次涉及的银两数目太大了,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算,不知秦炼会做何想。
秦炼的回电当天就来了。
于立清看后非常感动,电文里说,全部答应杨家的要求,只要能从监狱里把人捞出就行。
有了秦炼的同意,于立清有了底气。
这次他并住了,并没有很快去找杨家。
到了二月底,杨启明反而有些并不住了,仍然在近水台雅间请他。
酒行三巡后,杨启明问道,“不知上次和你说的事,你与你东家商量了如何?”
于立清用手拍着脑门,“啊呀,我说,近来我这么总是觉的有什么事,原来是这事。唉,近来我的记性越发的坏了。”
杨启明问道,“难不成,你没和你东家说起?”
于立清道,“我原回去就要去说的,可是,我的东家到上海去了。我总得等她回来吧。”
杨启明有点急了,“这要等到什么时候?这船期是不等人的。”
于立清沉吟道,“是啊,这船期是不能等。如果,我去上海跑一次,这来回的时间也要十天半个月的。等我们这里再说好,那里发货,这时间是太紧了。”
杨启明觉得自己这次是否太贪心了,越过了华家的底线,故而于立清在敷衍自己了。
本来是三个手指捏田螺---稳打稳的事,现在有点不确定了。
他看向杨萃余.
杨萃余往于立清的杯里加了酒,“宵林兄,你原本说好要帮我的,总不能变成喇叭腔吧。”
宵林是于立清的字,能唤人字的朋友总是比较熟悉的了。
“当然不能了,景白,你我交情不错,你的事我总要想办法帮忙的。”于立清也称着杨萃余的字。
怎么帮忙呢?杨启明和侄儿看着他。
于立清用手扶着头想了片刻,“我有一批发往北方的砂糖,要么我把它截下来先发给你们?”
“有多少斤?”杨启明问道。
“你要多少斤?”于立清反问道。
“四十。三十万斤也可以。”杨启明道。
于立清道,“只有三十万斤。”
杨启明松了口气,三十万斤比他想象中要好。
“什么时候交货,我们可是说好了,要到年底再结帐的。”
于立清道,“可以,文书写好就是了。”
于立清没有提什么时候交货,在哪里交货。
杨启明知道,这生意才做了一半。交易交易,就是要双方都有卖有买才成。杨家被逐出江南铜局后,他已经看了太多的白眼。比过去明事理多了。
他使了个眼色给杨萃余。
杨萃余接灵子地,“宵林兄,你有什么事,我们杨家可以帮忙的?”
于立清不客气地,“我倒是有一件私事想请你们杨家帮忙。我的同乡平莲石被孔家冤枉下了狱,至今也没有判罪。我受他家人之托,想救他出狱。他家已经准备好了打点的银两。”
果然有所求!杨启明有点失望,所求的是于立清的私事,而不是华家的事情。
于立清这次为了朋友,担系可就大了点。私下截下了华记的货,垫给了杨家,这里面虽然赚了银两,但是失了和人做生意的信誉。
于立清是这样的人吗?
分开后,杨启明让人去打探,看看梅兰妮是否在家中。RS
于立清忙着从监狱里捞人。找了杨萃余想和杨启明面谈。
虽然,华记给杨家提供过一些优质的漆器,但是,要杨家的掌门人亲自抽出时间接见,还是不够资格的。
于立清知道杨家并没能从孔家的钱庄里拿出钱来,因为当初放进去的时候,讲好是放三年,而每年分二分利。如今没有到三年,就要拿出来,就要把前面拿到的二分利吐出来,还要扣下违约费,是存款的十分之二。这样一来,杨家的一万两银子,到手只有七千。杨家自然不愿意,想拿着身份去压孔家。可是,孔家新近抱上了范清洪的大腿,那里会睬他?也不和他家翻脸,只是一味推拖,躲避。
范清洪是江南铜局的新主持。他是介休范毓馪的长子,范毓馪是雍正亲封的红顶商人。范家在大清立国以来,一直是铁定的皇商。生意人家,到了他家这样的财势,也只有用如日中天来形容。以官方的名义组织去日本的贩铜生意,江南大户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虽然有了政府的补贴,但是资金还是紧张。谁不想多卖些货物出海,哪可是至少有三倍的钱好赚,再买了日货回来,那是十倍的钱。这一来一去,银子就翻了滚。
银子要翻滚,那就必需备了银子出来,越多的银子投入,越多的银子赚来,这道理人人都知道。
拿着官家的补贴,就是用政府的银子翻出自己的银子来,杨家历年都是如此操作。他家投本小,而收利高。
如今成了私营铜商,没有了政府的贴补,要独立贩铜,那资金的紧张可想而知。
杨萃余向杨启明表达了华记可以帮助他家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可是,杨启明并没有放在心上。据他观察,华记至少也是与人合伙去东瀛贩铜。不然就无法解释他们哪来的精美漆器。说到赚钱,那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他家还要继续贩铜,资金周转就是个大问题。这就能解释他家每每与人做生意都是现金结算的小家子气了。
要说起来,杨家想要私资贩铜,还是受到了华记的启发。华记才做了几天生意?就能自己出海到东瀛,而杨家在江南已经有了几代人的经营反倒不如他家?
他不知道,华记走的是工商合营的道路,针对性的产品很多都是自家生产。如砂糖,茶叶,瓷器,这些占了他家出口的大部。再加上华记的海船也是自家生产。船上的船员都由自家组织。与他不同。他家如果要出海贸易,就要通过牙行代理,这其中又是一层的打点。所以,一样过海贸易,华记的成本比他家要低很多。
其实,华记并不是为了卖铜而去日本,他们去贩铜贩铁是为了工业原料。所以,从日本带回来的货物并不多。贩给他们的漆器实际上是闽地制造。
投了几天,还是缺少银子,时间已经二月中旬了。再不买货就来不及了。四月底,船要从乍浦港出发,赶不上季风,跟不上船队,大海里航行是很危险的。这时杨启明才想起华记来。想到他家近年来不声不响的做生意,虽然不是很起眼,但算来也是很有赚头。砂糖,火柴都是他家的强项。火柴是不敢带去日本,因为大家都在猜想那玩意来自东瀛。他家还计划要多贩些火柴回来。华记的火柴,批发价四文左右,想来东瀛的火柴只要一文两盒。但是,砂糖如果向他家先赊了帐,回转到家,再和他家结算,应该是可以的。
这才在近水台定了雅间,让杨萃余请了于立清来。
于立清前面示好被杨启明无示了,这下知道他急了,本应该搭搭架子,可是关系到平莲石,他立即去赴约了。
出乎于立清的意料,杨启明并没有向于立清借银子,他向于立清借货。
借四十万斤的砂糖压船。
于立清在心里很快的盘算了一下:琅琦的糖厂一半是自家种的糖蔗,另一办是收购周边地区的甘蔗,一年的砂糖产量不过一百万斤。虽然和晋商做了两年的贸易,但那些也只不过是八万,十万的小生意。琅琦的主要贸易还是和日本及欧洲。如果借给杨家四十万斤,不知能不能拿的出来。
杨启明加说道,“每斤我算四百五十文,但要到年底再结帐。”
砂糖在国内的市价是一斤三百文,买给晋商的批发价,也不过是二百文多点。但是运到了日本,砂糖价最少也要六百文。
于立清算来,这比华家自己贩去日本的糖要少了九万两银。这个数字超出来自己的预算。
就对杨启明说,数目太大,他作不了主,说要回去和东家商量了后,再与他说。
杨萃余送走了于立清,回到雅间,见杨启明正要离开。
若是平日,他也不敢和这位大伯多话,可是,如今,他也知道,自己能为杨家派大用场,便有了些底气。
虚心请教道,“大伯原本是要从孔家那里拿回一万两银子,如今,华记能拿出这一万两来垫给我们,大伯不取,反而要他家的货,又如此大的数量。他家现今也在和东瀛做生意,为何会让利与我们?”
杨启明笑道,“问的好,我且问你,华记买漆器与我们的时候是如果表现的?”
“他家都要现金结算。”
“那他家也其他人家做生意时如何呢?”
“也是如此。”
“这就是了,这说明他家对待银钱十分小心,怕人坏账。可是,为何如今他家又肯垫银子与我们呢?”
“这,....”杨萃余说不上来了。
杨启明说,“他家一定是有求与我。方才肯如此行事。不趁此机会让他家来帮着抬木头,就太便宜他家了。”
杨萃余则担心,“万一,他们认为大伯你开的数目太大了,不和我们做了,我们又如何?”
杨启明道,“说你聪明一时,糊涂一时的。到时候,你不可以当个和事佬,帮着减量呀。”
杨萃余一副豁然开解的样子,“多谢大伯指教了。”
有电报是方便了。于立清立刻就向上海秦炼处发去电报,说明原委。
虽然华家名义上是梅兰妮当家,可是真正掌门的是这位大少爷。
电报发出去了,于立清心里很是忐忑。这次涉及的银两数目太大了,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算,不知秦炼会做何想。
秦炼的回电当天就来了。
于立清看后非常感动,电文里说,全部答应杨家的要求,只要能从监狱里把人捞出就行。
有了秦炼的同意,于立清有了底气。
这次他并住了,并没有很快去找杨家。
到了二月底,杨启明反而有些并不住了,仍然在近水台雅间请他。
酒行三巡后,杨启明问道,“不知上次和你说的事,你与你东家商量了如何?”
于立清用手拍着脑门,“啊呀,我说,近来我这么总是觉的有什么事,原来是这事。唉,近来我的记性越发的坏了。”
杨启明问道,“难不成,你没和你东家说起?”
于立清道,“我原回去就要去说的,可是,我的东家到上海去了。我总得等她回来吧。”
杨启明有点急了,“这要等到什么时候?这船期是不等人的。”
于立清沉吟道,“是啊,这船期是不能等。如果,我去上海跑一次,这来回的时间也要十天半个月的。等我们这里再说好,那里发货,这时间是太紧了。”
杨启明觉得自己这次是否太贪心了,越过了华家的底线,故而于立清在敷衍自己了。
本来是三个手指捏田螺---稳打稳的事,现在有点不确定了。
他看向杨萃余.
杨萃余往于立清的杯里加了酒,“宵林兄,你原本说好要帮我的,总不能变成喇叭腔吧。”
宵林是于立清的字,能唤人字的朋友总是比较熟悉的了。
“当然不能了,景白,你我交情不错,你的事我总要想办法帮忙的。”于立清也称着杨萃余的字。
怎么帮忙呢?杨启明和侄儿看着他。
于立清用手扶着头想了片刻,“我有一批发往北方的砂糖,要么我把它截下来先发给你们?”
“有多少斤?”杨启明问道。
“你要多少斤?”于立清反问道。
“四十。三十万斤也可以。”杨启明道。
于立清道,“只有三十万斤。”
杨启明松了口气,三十万斤比他想象中要好。
“什么时候交货,我们可是说好了,要到年底再结帐的。”
于立清道,“可以,文书写好就是了。”
于立清没有提什么时候交货,在哪里交货。
杨启明知道,这生意才做了一半。交易交易,就是要双方都有卖有买才成。杨家被逐出江南铜局后,他已经看了太多的白眼。比过去明事理多了。
他使了个眼色给杨萃余。
杨萃余接灵子地,“宵林兄,你有什么事,我们杨家可以帮忙的?”
于立清不客气地,“我倒是有一件私事想请你们杨家帮忙。我的同乡平莲石被孔家冤枉下了狱,至今也没有判罪。我受他家人之托,想救他出狱。他家已经准备好了打点的银两。”
果然有所求!杨启明有点失望,所求的是于立清的私事,而不是华家的事情。
于立清这次为了朋友,担系可就大了点。私下截下了华记的货,垫给了杨家,这里面虽然赚了银两,但是失了和人做生意的信誉。
于立清是这样的人吗?
分开后,杨启明让人去打探,看看梅兰妮是否在家中。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