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结好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恪虽不在长安,但眼下东宫和李承乾的境况如何,没有人比李恪更加清楚。
自打李恪庐州遇刺以来,太子李承乾酒后妄言,李承乾的声望便一落千丈,以往的贤德太子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目无手足的狂妄之徒。
而借着此事,李恪一封手书入京,为李承乾求情,李恪的声望却又一路攀升,贤王之名已誉满长安,一高一低之下,长安百官已经不禁有了其他的心思。
眼下晋王李治年才五岁,不过是个方才入学的稚子,普天之下,甚至包括李世民自己在内,都不会有人认为李治会成为那个最后的赢家,问鼎皇位。
李世民有十余子,但在朝野内外看来,真正有机会问鼎帝位的除了已是太子的李承乾,便只有三子楚王李恪,四子魏王李泰两人,至于余子,都难成大器,甚至就连那个看着上下活络非常,却无寸功在身的五子燕王李佑,也不过是个添头。
也正因如此,李承乾失德,朝野内外风声四起,这些消息最为灵通,最善顺风使驼的世家门阀自然就有了其他的心思,李恪和李泰的门庭之上,不经意间便热闹了起来。
李恪道:“老国公所言极是,本王这一路北上也闻得不少消息,太子皇兄所为,倒也出乎本王意料。本王此时进京,甚至不知该如何自处了。”
在大部分的外人看来,此番李恪庐州遇刺,李承乾又在东宫说出了那般狂妄之语,李恪遇刺一事多半便是李承乾指使,李恪此番进京,处境自是不易了。
杨恭仁道:“殿下之忧,亦是老臣之忧。殿下此番进京,当是以小心为上,莫叫旁人有机可乘,钻了空子。”
【看书领现金】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还可领现金!
李恪笑了笑,道:“老国公有心了,老国公之言,本王谨记在心。”
杨恭仁道:“老臣与贵妃娘娘毕竟是族亲,几位皇子,也唯有殿下与老臣最是合眼,老臣自也是望着殿下稳稳当当地才是。我杨家虽不比长孙家那般权势滔天,但在朝中,在关中地方都还尚有几分底子,此番殿下进京,若有遇难事,不妨来信华阴,老臣兴许也能略尽绵薄之力。”
李恪当面,杨恭仁的话自然说的好听地很,所谓“兴许也能略尽绵薄之力”究竟有几分可信,李恪心里可是没有半分底。
杨恭仁与李恪虽带着几分亲眷关系,但毕竟是隔地远了,要他们锦上添花自是容易,可要指着他们雪中送炭,那便难了。
杨恭仁今日来此的用意,李恪也很清楚。
如今的朝堂局势已不比年初李恪刚刚外放出京那时,储位之争中太子与众王攻守易位,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已不是稳如泰山,群狼伺虎之下,声望已然江河日下的李承乾想要守住东宫谈何容易。
此前李恪专程来华阴杨府拜会杨恭仁,那时李恪的正被外放出京,杨恭仁曾当面拒绝了李恪,而如今,朝中形势大转,李恪圣宠愈厚,杨恭仁也是担忧李恪对杨家生怨,故而前来拜会李恪,向李恪示好。
杨恭仁的意思李恪自然知道,但李恪也绝不会点破了他,趋利避害,本就是人之常情,李恪本也不曾指着能靠着这些滑不留手的世家子弟来做他楚王党的中流砥柱,更何况杨家在朝中势力之大,少有世家能与之比,对李恪而言,哪怕是锦上添花,杨家也是那株最鲜红夺目的牡丹,也是不小的助益。
李恪拱手道:“如此便谢过老国公了。”
——————————————
杨恭仁在驿馆待的时间并不长,丹儿茶煮了刚好,才倒上一杯还未喝完,杨恭仁便起身告辞了。
“大兄,今日专程拜会,三皇子怎么说?”杨恭仁刚出了驿馆不久,扮作杨恭仁车夫模样的男子便连忙上前,对杨恭仁问道。
这车夫既口称杨恭仁为大兄,自然就绝非简单的车夫,而是杨恭仁的手足兄弟。而这扮作车夫模样的老者也不是旁人,正是杨恭仁的三弟,太子舍人杨思简之父扬续。
杨恭仁看了看身后,见得身后并无旁人,于是道:“三皇子早有拉拢我杨氏之意,此前也曾专程上府拜会,他那边倒是好说,已经应下了。”
扬续闻言,点了点头道:“如此便好,如今朝中局势如此,大兄本就与长孙无忌有嫌隙,若是再开罪势头正盛的三皇子,咱们杨家的处境便难了。”
世家门阀之盛,在人心,在教化,在传承,在土地,也在相互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是如春雨润物,虽细而无声,但却可改天换地。而皇权之威,却有雷霆之力,刹那间可定兴衰,断生死,世家门阀再盛,以一家之力,也难挡皇权之压。
这也是杨恭仁身为杨氏族老,但却自降身份,深夜来驿馆拜见李恪这个后辈,结好李恪的缘故。
杨恭仁的脸上却没有扬续的轻松,杨恭仁对扬续道:“陛下诸子,无论文才武略,政声人望,三皇子俱为翘楚,也是人中龙凤。只是三皇子所图甚大,心机颇深,我今日之举也不知是不是有些冒进了。”
扬续道:“眼下已是良机,若是待三皇子进京,长安局势大变,到了那时,三皇子恐怕就未必领我们的情了。”
自打李承乾出事之后,长安城中的风向便为之大变,这些天来,魏王李泰的府上已是门庭若市,每日入府拜会之人络绎不绝。
论诸皇子声望,李恪犹在李泰之上,待李恪进京之后,想必更是如此,若是到了那时杨家在上门,恐怕李恪便未必如此看重他们了。
杨恭仁点了点头道:“幸有思简传信来此,否则我等尚不知太子竟已成这般模样,险些错过良机。”
在杨恭仁看来,此前李恪虽有大功在身,又得李世民宠爱,但太子乃是嫡长,又无过错,再加之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扶持,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自然稳如泰山。
可随着太子酒后妄言,闹得沸沸扬扬,太子舍人杨思简也托其父扬续自长安传来消息,杨恭仁才知,原来少年时那个贤良恭谦的太子竟已是这般模样,杨恭仁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当该早做打算了。
太子失德,东宫之位已然不稳,而魏王李泰封于洛阳,和山东世家又走地极近,于是李恪便就成了根在关中的弘农杨氏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
李恪虽不在长安,但眼下东宫和李承乾的境况如何,没有人比李恪更加清楚。
自打李恪庐州遇刺以来,太子李承乾酒后妄言,李承乾的声望便一落千丈,以往的贤德太子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目无手足的狂妄之徒。
而借着此事,李恪一封手书入京,为李承乾求情,李恪的声望却又一路攀升,贤王之名已誉满长安,一高一低之下,长安百官已经不禁有了其他的心思。
眼下晋王李治年才五岁,不过是个方才入学的稚子,普天之下,甚至包括李世民自己在内,都不会有人认为李治会成为那个最后的赢家,问鼎皇位。
李世民有十余子,但在朝野内外看来,真正有机会问鼎帝位的除了已是太子的李承乾,便只有三子楚王李恪,四子魏王李泰两人,至于余子,都难成大器,甚至就连那个看着上下活络非常,却无寸功在身的五子燕王李佑,也不过是个添头。
也正因如此,李承乾失德,朝野内外风声四起,这些消息最为灵通,最善顺风使驼的世家门阀自然就有了其他的心思,李恪和李泰的门庭之上,不经意间便热闹了起来。
李恪道:“老国公所言极是,本王这一路北上也闻得不少消息,太子皇兄所为,倒也出乎本王意料。本王此时进京,甚至不知该如何自处了。”
在大部分的外人看来,此番李恪庐州遇刺,李承乾又在东宫说出了那般狂妄之语,李恪遇刺一事多半便是李承乾指使,李恪此番进京,处境自是不易了。
杨恭仁道:“殿下之忧,亦是老臣之忧。殿下此番进京,当是以小心为上,莫叫旁人有机可乘,钻了空子。”
【看书领现金】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还可领现金!
李恪笑了笑,道:“老国公有心了,老国公之言,本王谨记在心。”
杨恭仁道:“老臣与贵妃娘娘毕竟是族亲,几位皇子,也唯有殿下与老臣最是合眼,老臣自也是望着殿下稳稳当当地才是。我杨家虽不比长孙家那般权势滔天,但在朝中,在关中地方都还尚有几分底子,此番殿下进京,若有遇难事,不妨来信华阴,老臣兴许也能略尽绵薄之力。”
李恪当面,杨恭仁的话自然说的好听地很,所谓“兴许也能略尽绵薄之力”究竟有几分可信,李恪心里可是没有半分底。
杨恭仁与李恪虽带着几分亲眷关系,但毕竟是隔地远了,要他们锦上添花自是容易,可要指着他们雪中送炭,那便难了。
杨恭仁今日来此的用意,李恪也很清楚。
如今的朝堂局势已不比年初李恪刚刚外放出京那时,储位之争中太子与众王攻守易位,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已不是稳如泰山,群狼伺虎之下,声望已然江河日下的李承乾想要守住东宫谈何容易。
此前李恪专程来华阴杨府拜会杨恭仁,那时李恪的正被外放出京,杨恭仁曾当面拒绝了李恪,而如今,朝中形势大转,李恪圣宠愈厚,杨恭仁也是担忧李恪对杨家生怨,故而前来拜会李恪,向李恪示好。
杨恭仁的意思李恪自然知道,但李恪也绝不会点破了他,趋利避害,本就是人之常情,李恪本也不曾指着能靠着这些滑不留手的世家子弟来做他楚王党的中流砥柱,更何况杨家在朝中势力之大,少有世家能与之比,对李恪而言,哪怕是锦上添花,杨家也是那株最鲜红夺目的牡丹,也是不小的助益。
李恪拱手道:“如此便谢过老国公了。”
——————————————
杨恭仁在驿馆待的时间并不长,丹儿茶煮了刚好,才倒上一杯还未喝完,杨恭仁便起身告辞了。
“大兄,今日专程拜会,三皇子怎么说?”杨恭仁刚出了驿馆不久,扮作杨恭仁车夫模样的男子便连忙上前,对杨恭仁问道。
这车夫既口称杨恭仁为大兄,自然就绝非简单的车夫,而是杨恭仁的手足兄弟。而这扮作车夫模样的老者也不是旁人,正是杨恭仁的三弟,太子舍人杨思简之父扬续。
杨恭仁看了看身后,见得身后并无旁人,于是道:“三皇子早有拉拢我杨氏之意,此前也曾专程上府拜会,他那边倒是好说,已经应下了。”
扬续闻言,点了点头道:“如此便好,如今朝中局势如此,大兄本就与长孙无忌有嫌隙,若是再开罪势头正盛的三皇子,咱们杨家的处境便难了。”
世家门阀之盛,在人心,在教化,在传承,在土地,也在相互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是如春雨润物,虽细而无声,但却可改天换地。而皇权之威,却有雷霆之力,刹那间可定兴衰,断生死,世家门阀再盛,以一家之力,也难挡皇权之压。
这也是杨恭仁身为杨氏族老,但却自降身份,深夜来驿馆拜见李恪这个后辈,结好李恪的缘故。
杨恭仁的脸上却没有扬续的轻松,杨恭仁对扬续道:“陛下诸子,无论文才武略,政声人望,三皇子俱为翘楚,也是人中龙凤。只是三皇子所图甚大,心机颇深,我今日之举也不知是不是有些冒进了。”
扬续道:“眼下已是良机,若是待三皇子进京,长安局势大变,到了那时,三皇子恐怕就未必领我们的情了。”
自打李承乾出事之后,长安城中的风向便为之大变,这些天来,魏王李泰的府上已是门庭若市,每日入府拜会之人络绎不绝。
论诸皇子声望,李恪犹在李泰之上,待李恪进京之后,想必更是如此,若是到了那时杨家在上门,恐怕李恪便未必如此看重他们了。
杨恭仁点了点头道:“幸有思简传信来此,否则我等尚不知太子竟已成这般模样,险些错过良机。”
在杨恭仁看来,此前李恪虽有大功在身,又得李世民宠爱,但太子乃是嫡长,又无过错,再加之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扶持,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自然稳如泰山。
可随着太子酒后妄言,闹得沸沸扬扬,太子舍人杨思简也托其父扬续自长安传来消息,杨恭仁才知,原来少年时那个贤良恭谦的太子竟已是这般模样,杨恭仁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当该早做打算了。
太子失德,东宫之位已然不稳,而魏王李泰封于洛阳,和山东世家又走地极近,于是李恪便就成了根在关中的弘农杨氏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