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帝国的朝阳 > 第27章 幕友(求推荐)

第27章 幕友(求推荐)

作者:无语的命运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ps:看《帝国的朝阳》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骄阳当空,在京城往天津卫的官道上,一辆扎着布篷的马车在车夫的驱赶下,不紧不慢的朝着京城的方向行驶着,马车布篷的窗帘不时的掀开来,坐在马车上的一十**岁的少年,总是会好奇的打量着周围,终于当那似卧龙般的城墙远远的映入眼帘时,少年的脸上带着些惊色。

    “爹,咱到京城了,咱到京城了!”

    少年的欢喜声换来的却是父亲的一声训斥。

    “慌里慌张的成何体统,大丈夫要荣辱尚且不惊!哎……”

    宋玉新一边斥着儿子,一面朝身边穿着青布衣的李光泽歉道。

    “让李兄见笑了!”

    李光泽是他此次回老家省亲时邀来的布衣好友,二十六年前,李光泽还是一个英俊后生,丙从一同从淮阴老家来到京师参加会试。李光泽学问博洽,诗文俱佳,是一个前途看好的年轻举人。他自认为可以一举高中,却不料放榜之日,金榜上并没有他的名字,同样也没有宋玉新的名字,怏怏不乐地在京城晃荡几天后,决定回家苦读,下科再试,可后来却屡试不弟。

    宋玉新知道自己这位同年好友,颇通治世之道,甚至早在“候补”时,他便早就打算了,若有朝一日出仕,必定邀李光泽于一旁参幕,现在虽说尚未参幕,可并不妨碍他为幕主招贤,若非如此又岂会返乡四月之久。

    “少年心性总是如此!”

    见宋子林被父亲训斥后一副闷闷不乐的模样,李光泽笑说道。

    “杰启,还记得当年你我来京赶考时,初见京城的那般模样吗?”

    “何曾敢忘!”

    听他这般一说,宋玉新立即想到当初的轻狂之言。

    “当日实是太过轻狂,若非如此又岂会轻天下人!”

    曾经的年少轻狂早已一去不返,长叹一声,宋玉新又接着说道。

    “我那幕主,虽是年青,可却不至于轻狂,论及老成,远胜当年你我!”

    “杰启!”

    看着宋玉新,李光泽笑说道。

    “既然我已经来了,自当为唐大人效力,如若唐大人他日非为兄所能效力者,兄自当弃之,无需要杰启多言!”

    虽说青布衣上带着些许补丁,可李光泽的面上依带着读书人的自傲,与早便看穿世事的宋玉新截然不同,虽是如此,宋玉新却知道,眼前的这位兄长,绝不是什么迂腐书生,他腹里的乾坤只不过是没有机会施展罢了。

    “李兄,以你之见,现在我家幕主困于京中,若谋以外放,又当何为?”

    一路上宋玉新一直试探着身边的好友,他之所以追随唐浩然,想随着其干一番大事最其初衷,若是其一直困于京城,那岂不违背初衷,现在,他甚至比唐浩然本人还急,尤其是得知其目前困于同文馆后,更是如此。

    “嗯……”

    李光泽像是故做疑惑似的看了眼宋玉新,见他面对焦色时,方才将手中的《泰西策》往宋玉新的手中一递。

    “杰启,子然非科举出身,加之常年旅居于泰西,若论国学,恐不及未进童生,如此,想外放地方,其间阻力之大,远非银钱所能解决!”

    早在《泰西策》刚一出版,李光泽即已买入,正是通过唐浩然的那本书,他才了解以前从未曾了解的泰西各国,又因其所载西洋诸事以至对唐浩然生出惊为天人之感,这也是宋玉新邀其入幕时,他之所以犹豫的原因。

    在他看来,唐子然的才学原在他之上,若是非要说什么比他强,也就是那么点“旁门左道”罢了,当然,心中难免还有一些孤傲之意,那唐子然不过二十三,便已经名动天下,而相比之下,他已年过五十,却一事无成,如何不让人感叹。

    虽说有心相拒,但久静思动的他,总不甘心平生所学一无展布,于是在犹豫再三之后,便告别父母、妻儿,随宋玉新来了京城,这一路上,他思来想去,若是想一展平生所学,恐怕第一件事,就是帮唐子然跳出京城,外放地方,方才有可能一展所学,但京官外放何其之难啊!

    “可若论通晓泰西,国内岂有人能相及,这便是你家东主最大的依持,若想行以外放,就得在这上面动文章!”

    “李兄,你的意思是?”

    李光泽接着便是含笑不语,话的功夫,马车便交了进城钱,进了城,透过掀开的窗帘,李光泽不禁心生感叹,二十四年前,他又何尝想到,再次重返京城,却是以这种方式重返京城?

    一下住进三个人后,幸好刚入城时,唐浩然置下的是一座四合院,倒也不显拥挤,当晚为宋玉新一行三人接风洗尘之后,在书房内,唐浩然看着端坐着李光泽,他没想到宋玉新这次回乡还为自己邀来了一个“贤才”。

    “下午,在这书房里,杰启在我的面前竭力推举你。”

    唐浩然笑说着。

    “他怎么推荐我的?”

    “他说你有管仲、乐毅之才。”

    老友的夸奖,却让李光泽笑了起来,他连忙说道。

    “我怎么敢与跟管、乐相比,不过就是一个江湖郎中而已!”

    李光泽说的是实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至少在这一点上,他倒是颇有古人之风,在淮阴他倒也是小有名气的良医。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崇山倒尽得范文正公之教!”

    李光泽端起茶杯,慢慢地喝了一口,绕开唐浩然的客套,而是直接开口说到。

    “前些日子,杰启拿出一封信。信上说你已蒙擢升,授于同文馆教习,于此任上,想要谋以外放,恐需颇费一番周折,非银钱所能及,幸好,煤业一事,你急时收手,否则恐纵有通天之能,亦不能补之。”

    “噢!杰启这么快就把我的事告诉你了。”

    唐浩然颇为惊讶看了眼李光泽,这宋玉新看来到是未对他加以隐瞒。

    “杰启还说了些什么?”

    “杰启曾言,”

    放下茶杯,李光泽接着说道。

    “你之所以操以煤业,是为了谋得银钱,他日行以银贿,定能求以外放,外放后,则希望我能为你佐幕。”

    “这倒也是事实。”

    唐浩然点点头,倒是没有否认,“官”做到自己这份上,也属罕见了,把行贿买官做的那般直接。

    “贿以官职,如此倒也寻常。”

    李光泽面色凝重地说着着。

    “不过,子然,若是花个几万两银子,外放一地知府,你可愿意!”

    一地知府!

    这……还别说,知府这个官,唐浩然还真看不上,不是因为官小,而是因为制肘太多。

    “知府虽大,然制肘太多,非我所愿!”

    唐浩然直截了当的答道。

    “我欲为官,所为者仅只是成就一番事业,一府知府,难以成事,非我所愿!”

    唐浩然的直接让李光泽深以为然的点点头。

    “若欲成就一番事业,非一省巡抚不可,但国朝两百余间,岁不过三十之巡抚,尚无一人,子然虽通西学,可却未曾中举,出抚一省,又岂会是银钱之力所能为?”

    李光泽的话,让唐浩然的心头略微一沉。

    可不是,自己像是个愣头青似的闯入官场之中,一上来便想戴上巡抚的官帽子,又岂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还请崇山教我!”

    唐浩然全是一副诚恳之色。

    唐浩然的求教,却让李光泽笑了起来,他看着唐浩然说道。

    “我并没有和你一起办过一件实事,平时所说的,都只是嘴上功夫。常言说得好,说的容易做的难,你凭什么就这样相信我?”

    摇摇头,唐浩然认真地说道。

    “凭杰启对你的信任和先前的举荐,既然杰启信你,我唐浩然又焉会不信?”

    听了这句话后,李光泽的心中倒是颇为感动。士为知己者死,就凭着唐浩然对宋玉新的这番相知,就值得出去帮帮他。

    李光泽端起茶碗来不做声,慢慢地喝了几口茶,放下茶碗后,从从容容地开了口。

    “这国朝也就是康、雍、乾三朝的时候还算兴旺,祖孙三代加起来有一百三十多年之久,所谓的康乾盛世,虽是夸张,倒也是难得。但自从嘉庆初年白莲教闹事以来,朝野就再也没安定过,国势颓败的趋势,从那以后,再也不能遏止。道光二十年**之战以来,战火不息,国无宁日。先是太平军在广西起事,一直打到江宁,十三四年间朝廷和太平军打来杀去,把个锦绣江南毁得如同废墟一般,这中间还夹杂着一个英法联军打进北京,都城沦陷,皇上北逃。其它地方杂夹着天地会、捻子等一起哄闹,直到同治七年捻子全部平息之后,才算透过一口气来。再接着又是西北回乱,虽然说西北一隅之乱不关中原大局,但源源不绝的粮饷都是从中原运过去的,在西北打仗,与在中原相差不多,前几年又和法国人打了一仗,虽说没赔银子,可却丢了藩国……”

    李光泽倒是为唐浩然上起了国局课来。

    “如果用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纲纪混乱人心浮动这些老话,来套这五十年来的现况,倒也恰当,也就是从那会起,这地方督抚便有了临机决断之权,这地方啊,打从那会起,便尾大难甩了……”

    (今天只有一更了,明天恢复正常更新,争取加更吧!)(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dd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