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自谋生计(总092节)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我,我……”陈素英尴尬地低下头,不禁害怕起来,似乎连大气都不敢喘了。[? <
当时,从个体户这一群体的素质来说,大多数人的头脑中没有正确的“经商之道”,而吸引他们眼球的似乎只有“孔方兄”。只不过,之前这些人的生活处境也值得同情。他们曾经是一无所有的赤贫者,他们努力打拼的目标只是为了明天的早餐。一旦桌上有早餐能吃饱了,在社会上有了生存的立足之地,尤其是当社会允许他们成为个体户的时候,获取金钱的贪婪本性便暴露无遗。他们认准了“一切向钱看”的说法,为了挣钱不择手段,进而使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等不良行为的现象泛滥成灾,而坑、蒙、拐、骗等违法行为更是层出不穷,无时不在充斥于社会商业的每个角落。这便是“个体户”出现后,在人们眼中带有歧视性的主要原因。
“陈素英,我现在正式通知你,”何秋霖从座椅上站起身,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宣布对陈素英违章行为的处理决定,硬起心肠地说道:“由于你的错误属于屡教不改的性质,现根据市场管理的相关规定,所里决定你从明天开始停业检查,同时收缴你的营业执照,暂时取消你在市场里的摊位和经营资格。”
何秋霖想出这般狠招,其用意无非是杀光鸡给猴看。可陈素英一听到这个决定,顿时觉得五雷轰顶,心头颤抖不已。她实在没有料想到,自己短斤少两的违章行为会引如此严重的后果。对一个每天都要通过努力才可能有口饭吃的个体户而言,若是取消了她在市场里的摊位和经营资格,就如同剥夺了她找碗饭吃的权力,这让她如何接受得了。
此时此刻,陈素英的心里五味杂陈,黯然神伤。她觉得自己既委屈又难受,鼻子直酸,脸上的两行泪水抑制不住地悄悄滑落下来。回望那曾经令人揪心的蹉跎岁月,仿佛又回到了过去……
青春往事不堪回,回忆起来心中酸楚。陈素英,一九七一年高中毕业,当年她与毕胜利同时上山下乡,两人一起来到百色革命老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插队落户。他们那一代人曾经历了靠地瓜、木薯、野菜等填充肚子的三年困难时期。由于饱尝了饥饿的滋味,从而深深地领悟到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而正当他们应该坐在明亮而宽敞的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在群众运动的山呼海啸中,狂热与迷乱又把他们卷入“造反有理”的滚滚洪流,盲从地参与了把我们国家推向苦难之中的“文化大革命”。后来,在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危机当中,一场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浪潮又把青春年华的他们送到了穷乡僻壤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而开始了那段令他们终生难以忘怀的蹉跎岁月。
当年,凡是插队知青都与当地农民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大家靠天吃饭,出一天工,挣一天的工分。在这个偏僻山村的生产队里,阿素英、毕胜利和所有知青辛勤劳作一天,每个人的工分值却只有八分钱,仅等同于当时的一张邮票。这地方实在太贫穷了!村里没有电灯;吃水要走上十几里山路到河边去挑;村里根本没有文化生活;每天干的是下田间的重体力活,一日三餐吃的净是玉米粥,而且那粥稀得让人想唱“洪湖水,浪打浪”。一年到头很少能吃上一顿干饭,更不见油腥味,想吃肉连想都不用想。知青下乡插队初期,口粮、食油由国家负责供应一年,以后生活自理,一切开销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维持。在那个条件艰苦而又突出政治的年月,知青插队的时间越长,生活就越困难。若是遇到灾年,连最基本的需求都难以为继,生活没有任何保障。
岁月无情地流逝着,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这让下乡插队的日子变得越来越痛苦和煎熬。知青们远离了城市和亲人,在贫困艰苦的农村无端地耗费着美好的青春,度日如年。他们遇到的麻烦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难办了。据有关资料记载:1973年4月25日,**在读到一封人民来信时,竟然控制不住感情而流下了眼泪。写信人是福建莆田上林公社一位叫李庆霖的小学教师,他在2ooo多字的信中陈述了下乡知青生活上的困难境遇并揭露了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些阴暗面,信中写道:“下乡知青的口粮只够半年,政府原先每月8元的生活费也断绝供应。孩子下乡没有一分钱的劳动收入,穷得连理的钱也拿不出,要家里资助,而家里也穷。其次,知青下乡后没有房子住,成了无处安身之人。再次是知青招工靠关系走后门……”。在信的结尾,他哭诉道:“**,我深知您老人家的工作是够忙的,是没有时间来处理我所说的事。可是,我在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困难窘境中,只好大胆、冒昧地写信来北京告御状了,真是不该之至!”**读了这封信后,深感不安,当即亲自给李庆霖复信,提笔写道:“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就在**复信后的翌日,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中央高层会议讨论知青问题,并将**的复信印全国。6月22日至8月7日,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并下决心全面调整知青政策。时至今日,当年17oo万知青至今都没有忘记李庆霖,他的名字和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紧紧联系在一起。
山区有民谣唱道: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十年知青的历史,几乎是用种种苦难写成的。在那山清水秀而又异常贫穷的小山村里,陈素英和毕胜利的插队生活一晃过去了八年。而想尽一切办法离开这个穷山沟,是当时插队落户的所有知青一个共同的期盼、愿望和心声。有一些女知青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付出了不为人知的悲惨代价。
“我,我,我……”陈素英尴尬地低下头,不禁害怕起来,似乎连大气都不敢喘了。[? <
当时,从个体户这一群体的素质来说,大多数人的头脑中没有正确的“经商之道”,而吸引他们眼球的似乎只有“孔方兄”。只不过,之前这些人的生活处境也值得同情。他们曾经是一无所有的赤贫者,他们努力打拼的目标只是为了明天的早餐。一旦桌上有早餐能吃饱了,在社会上有了生存的立足之地,尤其是当社会允许他们成为个体户的时候,获取金钱的贪婪本性便暴露无遗。他们认准了“一切向钱看”的说法,为了挣钱不择手段,进而使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等不良行为的现象泛滥成灾,而坑、蒙、拐、骗等违法行为更是层出不穷,无时不在充斥于社会商业的每个角落。这便是“个体户”出现后,在人们眼中带有歧视性的主要原因。
“陈素英,我现在正式通知你,”何秋霖从座椅上站起身,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宣布对陈素英违章行为的处理决定,硬起心肠地说道:“由于你的错误属于屡教不改的性质,现根据市场管理的相关规定,所里决定你从明天开始停业检查,同时收缴你的营业执照,暂时取消你在市场里的摊位和经营资格。”
何秋霖想出这般狠招,其用意无非是杀光鸡给猴看。可陈素英一听到这个决定,顿时觉得五雷轰顶,心头颤抖不已。她实在没有料想到,自己短斤少两的违章行为会引如此严重的后果。对一个每天都要通过努力才可能有口饭吃的个体户而言,若是取消了她在市场里的摊位和经营资格,就如同剥夺了她找碗饭吃的权力,这让她如何接受得了。
此时此刻,陈素英的心里五味杂陈,黯然神伤。她觉得自己既委屈又难受,鼻子直酸,脸上的两行泪水抑制不住地悄悄滑落下来。回望那曾经令人揪心的蹉跎岁月,仿佛又回到了过去……
青春往事不堪回,回忆起来心中酸楚。陈素英,一九七一年高中毕业,当年她与毕胜利同时上山下乡,两人一起来到百色革命老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插队落户。他们那一代人曾经历了靠地瓜、木薯、野菜等填充肚子的三年困难时期。由于饱尝了饥饿的滋味,从而深深地领悟到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而正当他们应该坐在明亮而宽敞的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在群众运动的山呼海啸中,狂热与迷乱又把他们卷入“造反有理”的滚滚洪流,盲从地参与了把我们国家推向苦难之中的“文化大革命”。后来,在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危机当中,一场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浪潮又把青春年华的他们送到了穷乡僻壤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而开始了那段令他们终生难以忘怀的蹉跎岁月。
当年,凡是插队知青都与当地农民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大家靠天吃饭,出一天工,挣一天的工分。在这个偏僻山村的生产队里,阿素英、毕胜利和所有知青辛勤劳作一天,每个人的工分值却只有八分钱,仅等同于当时的一张邮票。这地方实在太贫穷了!村里没有电灯;吃水要走上十几里山路到河边去挑;村里根本没有文化生活;每天干的是下田间的重体力活,一日三餐吃的净是玉米粥,而且那粥稀得让人想唱“洪湖水,浪打浪”。一年到头很少能吃上一顿干饭,更不见油腥味,想吃肉连想都不用想。知青下乡插队初期,口粮、食油由国家负责供应一年,以后生活自理,一切开销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维持。在那个条件艰苦而又突出政治的年月,知青插队的时间越长,生活就越困难。若是遇到灾年,连最基本的需求都难以为继,生活没有任何保障。
岁月无情地流逝着,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这让下乡插队的日子变得越来越痛苦和煎熬。知青们远离了城市和亲人,在贫困艰苦的农村无端地耗费着美好的青春,度日如年。他们遇到的麻烦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难办了。据有关资料记载:1973年4月25日,**在读到一封人民来信时,竟然控制不住感情而流下了眼泪。写信人是福建莆田上林公社一位叫李庆霖的小学教师,他在2ooo多字的信中陈述了下乡知青生活上的困难境遇并揭露了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些阴暗面,信中写道:“下乡知青的口粮只够半年,政府原先每月8元的生活费也断绝供应。孩子下乡没有一分钱的劳动收入,穷得连理的钱也拿不出,要家里资助,而家里也穷。其次,知青下乡后没有房子住,成了无处安身之人。再次是知青招工靠关系走后门……”。在信的结尾,他哭诉道:“**,我深知您老人家的工作是够忙的,是没有时间来处理我所说的事。可是,我在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困难窘境中,只好大胆、冒昧地写信来北京告御状了,真是不该之至!”**读了这封信后,深感不安,当即亲自给李庆霖复信,提笔写道:“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就在**复信后的翌日,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中央高层会议讨论知青问题,并将**的复信印全国。6月22日至8月7日,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并下决心全面调整知青政策。时至今日,当年17oo万知青至今都没有忘记李庆霖,他的名字和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紧紧联系在一起。
山区有民谣唱道: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十年知青的历史,几乎是用种种苦难写成的。在那山清水秀而又异常贫穷的小山村里,陈素英和毕胜利的插队生活一晃过去了八年。而想尽一切办法离开这个穷山沟,是当时插队落户的所有知青一个共同的期盼、愿望和心声。有一些女知青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付出了不为人知的悲惨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