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3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对于王书辉这个唯物主义者来说,他从来不认为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有什么大“气运”。从唯物主义者的角度出发,著名的历史人物一般会有大一些的“运气”,这一点他倒是承认的。
张献忠作为在历史上留下大名,在明末清初的争霸战争中算是一号的这种级别的大人物,他确实有着不小的运气。这第一点在他和复兴军的战斗中就表现了出来。
张献忠的运气很好体现在这三点上:
第一,张献忠和他的那些在复兴军的第一轮炮击中丧命的部下不同。虽然复兴军发射的十颗炮弹中有一颗离他非常近,但是张献忠非常好运的没有遭受到炮弹弹片的波及。这让他在复兴军的炮击中非常幸运的幸存了下来。
第二,张献忠和他的那些因为战马受到炮弹爆炸的惊吓而落马,被发狂的战马拖死踩死的部下不同。虽然张献忠自己的战马也受到了复兴军炮弹的惊吓,可是他和他的战马相处的时间很长,两者的联系非常紧密。他的战马受在到惊吓之后,虽然也非常狂暴,可是却没有专门针对马背上的他。这让他又在战马受惊的情况下逃过一劫。
第三,张献忠和他的那些崩溃后不管不顾的朝后方逃命的部下不同。张献忠算是一个头脑清醒有谋略的人,他在自己的战马重回自己的控制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弃战马,下地走路。这是一个相当明智的做法。毕竟谁也不知道复兴军的炮击还会不会第二次出现。而且张献忠没有选择和自己的部下一起逃命,在客观上真真正正的救了他自己一条命。
要知道,同样是面对近代化武器的打击,在炮击下生存的可能可是比在机枪扫射下生存的可能要大的多。
张献忠就是在步行向后撤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负责拦截任务的复兴军的铁丝网和加特林机枪,是用一种怎样的,让人恐惧入骨的,地狱般的方式,将两千多个骑兵,在铁丝网后成堆成堆的撕成碎片的。
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在《坂上风云》中曾经专门描写过日俄战争中,俄军的机枪对日军造成的巨大打击:
“步兵的前进与清早炮兵的炮击同时开始,随着对山麓的接近,损失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
山麓被铁丝网包围,步兵在途中穿过硝烟,有的被炮火炸得粉身碎骨,好不容易活下来的人跑到了铁丝网前,身前身后又遭到敌人构成密集火网的机关枪的猛射,像小虫子一样被杀死。
尽管如此,日军不知是出于勇敢还是忠诚,仍然像只知前进不知后退的动物一样,冲入俄军阵地的火网。他们一冲入火网就像进了人肉搅拌器,被搅得稀烂。
‘敌人有机关枪。’
这是日军官兵普遍表示出的惊叹。当时的日本步兵还不知道机关枪这种武器。
日本陆军对兵器的认识很呆滞,它的这种先天体质在这里得以充分暴露。日本人其实不应该不知道机关枪。幕末时,越后长冈藩的家老河井继之助为了到横滨去买枪,把江户藩邸的美术藏品全都卖了,他用这些钱买了两挺机关枪。长冈藩与会津藩一起成为佐幕藩的孤垒时,他们与官军战斗,这两挺机关枪发挥出了极大的威力。
在固守长冈市街的最后战斗中,继之助亲自在城门边操作,扫射官军,使他们一时无法靠拢。当时的官军指挥官是被称为一介狂生的山县有朋,如果他能回想起这种兵器给他的惨痛教训,他在当上大元缔(大总管)的时候就应该加以关注,但他没有。”
作为一个日本人,司马辽太郎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作家了。
日本的现当代作家几乎都是那种郭敬明式的作家。他们在写作的时候非常注重个人的感情和感受,着笔点和视角也限制在作家个人和作家周边的一些人和事情上。所以,日本的现当代作家写出来的小说,都是那种最纯粹的“小小说”。
不过,和日本的文学界的整体风格相比较,司马辽太郎就像是“万般绿中一点红”一样,因为能够进行大视野,大视角,大描写,大思考,使得司马辽太郎的作品在一大堆郭敬明式的“小小说”、“小时代”风格横行的日本文学界里,显得大气磅礴。
当然了,即使如此,司马辽太郎的小说问题也不少。比如在上面这段描写日俄战争的小说内容里,司马辽太郎就显得非常的缺乏常识。他把俄军使用的马克沁机枪当成了加特林机枪。
除了常识性错误以外,司马辽太郎在这段描写里还体现出了他的认识性错误。
他没有认清工业能力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他把当时的日军没有列装机枪的原因,归结到日军对武器的麻木迟钝和指挥官个人的错误上去了。
司马辽太郎没有看到的是,日俄战争时的日本,钢铁年产量还不到三十万吨,连现在的复兴党的钢铁年产量的一半儿都没达到。这种工业发展水平的半封建初级工业国家,也就是和沙俄这样的和它一个水准的还在使用农奴制的初级工业国家,有资格打打仗。
不是什么日本军队的先天体质问题,也不是什么山县有朋的愚蠢导致了日本兵被沙俄军队的机枪所屠杀,这单纯的就是因为工业能力的问题。
不过,如果放开这些问题不追究的话,司马辽太郎这个当过日寇侵略者的小鬼子,毕竟还是有过真实的战争体验的。
确实,面对铁丝网和机枪,除非进攻方是先进的机械化部队。不然的话,在这样的防御工事下,进攻的一方都是会像屠宰牲畜一样,被防御方非常残忍的屠杀掉的。
钢制枪管配上先进理念的弹匣,使用铜质的一体式子弹的加特林机枪在射击的时候声音和火炮的轰鸣与步枪的射击都不相同。
在远处的山坡上,暗中观察着的张献忠的耳朵里,听到的是一种好像马蹄连续不断的敲击在石板路上的声音。这种声音让他想起自己率领骑兵攻进县城里的时候,骑兵轻驰在县城的街道上的声音。
只不过,和那个时候自己和自己的部下们的春风得意不同,张献忠看到的是一幅活地狱一样的,让他目瞪口呆魂飞魄散的恐怖场景。
十二架经过王书辉的现代军工智囊团充分根据复兴党的生产能力进行了全面的优化设计的复兴一式(加特林)机枪,和卧倒在沙袋组成的临时掩体里的一个连的步兵,在铁丝网后面不断的发出可怖的火舌。
这些由铜弹壳的子弹组成的火力网,像一柄柄长刀一样不停的朝着被阻挡在铁丝网前的密密麻麻的骑兵身上挥舞着。而张献忠的那些宝贝骑兵,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身下的战马,好像都是豆腐做成的一样。
只要这些子弹组成的长刀挥舞到他们身上,无论人马都会被撕成粉碎。
张献忠就亲眼看到,一个和自己很亲密的部下,被机枪的射击撕成上下两段。
这个边兵出身当过多年马匪,曾经杀死过无数的百姓的壮汉,相当的具有生命力。虽然机枪把他的双腿连根射断了,可是他却能够拖着一身的鲜血,用没有双腿的残躯在一地尸首中爬行了好一段儿之后才最终咽气儿。
对于王书辉这个唯物主义者来说,他从来不认为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有什么大“气运”。从唯物主义者的角度出发,著名的历史人物一般会有大一些的“运气”,这一点他倒是承认的。
张献忠作为在历史上留下大名,在明末清初的争霸战争中算是一号的这种级别的大人物,他确实有着不小的运气。这第一点在他和复兴军的战斗中就表现了出来。
张献忠的运气很好体现在这三点上:
第一,张献忠和他的那些在复兴军的第一轮炮击中丧命的部下不同。虽然复兴军发射的十颗炮弹中有一颗离他非常近,但是张献忠非常好运的没有遭受到炮弹弹片的波及。这让他在复兴军的炮击中非常幸运的幸存了下来。
第二,张献忠和他的那些因为战马受到炮弹爆炸的惊吓而落马,被发狂的战马拖死踩死的部下不同。虽然张献忠自己的战马也受到了复兴军炮弹的惊吓,可是他和他的战马相处的时间很长,两者的联系非常紧密。他的战马受在到惊吓之后,虽然也非常狂暴,可是却没有专门针对马背上的他。这让他又在战马受惊的情况下逃过一劫。
第三,张献忠和他的那些崩溃后不管不顾的朝后方逃命的部下不同。张献忠算是一个头脑清醒有谋略的人,他在自己的战马重回自己的控制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弃战马,下地走路。这是一个相当明智的做法。毕竟谁也不知道复兴军的炮击还会不会第二次出现。而且张献忠没有选择和自己的部下一起逃命,在客观上真真正正的救了他自己一条命。
要知道,同样是面对近代化武器的打击,在炮击下生存的可能可是比在机枪扫射下生存的可能要大的多。
张献忠就是在步行向后撤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负责拦截任务的复兴军的铁丝网和加特林机枪,是用一种怎样的,让人恐惧入骨的,地狱般的方式,将两千多个骑兵,在铁丝网后成堆成堆的撕成碎片的。
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在《坂上风云》中曾经专门描写过日俄战争中,俄军的机枪对日军造成的巨大打击:
“步兵的前进与清早炮兵的炮击同时开始,随着对山麓的接近,损失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
山麓被铁丝网包围,步兵在途中穿过硝烟,有的被炮火炸得粉身碎骨,好不容易活下来的人跑到了铁丝网前,身前身后又遭到敌人构成密集火网的机关枪的猛射,像小虫子一样被杀死。
尽管如此,日军不知是出于勇敢还是忠诚,仍然像只知前进不知后退的动物一样,冲入俄军阵地的火网。他们一冲入火网就像进了人肉搅拌器,被搅得稀烂。
‘敌人有机关枪。’
这是日军官兵普遍表示出的惊叹。当时的日本步兵还不知道机关枪这种武器。
日本陆军对兵器的认识很呆滞,它的这种先天体质在这里得以充分暴露。日本人其实不应该不知道机关枪。幕末时,越后长冈藩的家老河井继之助为了到横滨去买枪,把江户藩邸的美术藏品全都卖了,他用这些钱买了两挺机关枪。长冈藩与会津藩一起成为佐幕藩的孤垒时,他们与官军战斗,这两挺机关枪发挥出了极大的威力。
在固守长冈市街的最后战斗中,继之助亲自在城门边操作,扫射官军,使他们一时无法靠拢。当时的官军指挥官是被称为一介狂生的山县有朋,如果他能回想起这种兵器给他的惨痛教训,他在当上大元缔(大总管)的时候就应该加以关注,但他没有。”
作为一个日本人,司马辽太郎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作家了。
日本的现当代作家几乎都是那种郭敬明式的作家。他们在写作的时候非常注重个人的感情和感受,着笔点和视角也限制在作家个人和作家周边的一些人和事情上。所以,日本的现当代作家写出来的小说,都是那种最纯粹的“小小说”。
不过,和日本的文学界的整体风格相比较,司马辽太郎就像是“万般绿中一点红”一样,因为能够进行大视野,大视角,大描写,大思考,使得司马辽太郎的作品在一大堆郭敬明式的“小小说”、“小时代”风格横行的日本文学界里,显得大气磅礴。
当然了,即使如此,司马辽太郎的小说问题也不少。比如在上面这段描写日俄战争的小说内容里,司马辽太郎就显得非常的缺乏常识。他把俄军使用的马克沁机枪当成了加特林机枪。
除了常识性错误以外,司马辽太郎在这段描写里还体现出了他的认识性错误。
他没有认清工业能力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他把当时的日军没有列装机枪的原因,归结到日军对武器的麻木迟钝和指挥官个人的错误上去了。
司马辽太郎没有看到的是,日俄战争时的日本,钢铁年产量还不到三十万吨,连现在的复兴党的钢铁年产量的一半儿都没达到。这种工业发展水平的半封建初级工业国家,也就是和沙俄这样的和它一个水准的还在使用农奴制的初级工业国家,有资格打打仗。
不是什么日本军队的先天体质问题,也不是什么山县有朋的愚蠢导致了日本兵被沙俄军队的机枪所屠杀,这单纯的就是因为工业能力的问题。
不过,如果放开这些问题不追究的话,司马辽太郎这个当过日寇侵略者的小鬼子,毕竟还是有过真实的战争体验的。
确实,面对铁丝网和机枪,除非进攻方是先进的机械化部队。不然的话,在这样的防御工事下,进攻的一方都是会像屠宰牲畜一样,被防御方非常残忍的屠杀掉的。
钢制枪管配上先进理念的弹匣,使用铜质的一体式子弹的加特林机枪在射击的时候声音和火炮的轰鸣与步枪的射击都不相同。
在远处的山坡上,暗中观察着的张献忠的耳朵里,听到的是一种好像马蹄连续不断的敲击在石板路上的声音。这种声音让他想起自己率领骑兵攻进县城里的时候,骑兵轻驰在县城的街道上的声音。
只不过,和那个时候自己和自己的部下们的春风得意不同,张献忠看到的是一幅活地狱一样的,让他目瞪口呆魂飞魄散的恐怖场景。
十二架经过王书辉的现代军工智囊团充分根据复兴党的生产能力进行了全面的优化设计的复兴一式(加特林)机枪,和卧倒在沙袋组成的临时掩体里的一个连的步兵,在铁丝网后面不断的发出可怖的火舌。
这些由铜弹壳的子弹组成的火力网,像一柄柄长刀一样不停的朝着被阻挡在铁丝网前的密密麻麻的骑兵身上挥舞着。而张献忠的那些宝贝骑兵,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身下的战马,好像都是豆腐做成的一样。
只要这些子弹组成的长刀挥舞到他们身上,无论人马都会被撕成粉碎。
张献忠就亲眼看到,一个和自己很亲密的部下,被机枪的射击撕成上下两段。
这个边兵出身当过多年马匪,曾经杀死过无数的百姓的壮汉,相当的具有生命力。虽然机枪把他的双腿连根射断了,可是他却能够拖着一身的鲜血,用没有双腿的残躯在一地尸首中爬行了好一段儿之后才最终咽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