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工业化的浪(残)漫(酷)2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书辉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长大的人。他家旁边就是一家国营兵工厂。
对于他来说,说起工业来,他的第一反应其实是就是兵工厂。说起兵工厂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大炮。说起大炮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炮弹。因为他家旁边的这个兵工厂,就是专门生产炮弹的。
作为一个准孤儿,王书辉说起来是吃政府救济长大的。但是,在他家那里,这个政府救济,指的实际上就是那个国营兵工厂的救济。他那个抛弃他的父亲和那个早逝的母亲,都是这个兵工厂的工人。他实际上就是兵工厂的子弟。
当然了,好在他是在国营企业全面崩溃之前,在企业办社会模式被国家彻底禁止之前,从幼儿园开始,靠着国营企业职工子弟的身份和兵工厂的救济,一路免费读完小学、初中、高中,最后考上大学,读完了硕士研究生的。而且,他读大学的助学贷款,也是靠着兵工厂开具的贫困证明获得的。当他考上研究生的时候,因为是公费的,所以他也没花多少钱。
作为一个国营兵工厂的子弟,作为一个喝着国营兵工厂的奶长大的年轻人,王书辉对于兵工厂,特别是炮弹生产方面特别的了解。什么叫梯恩梯,什么叫黑索金,这些词汇,他都是很小的时候,根据家属区里随处可见的弹药箱子上学到的。
就说他从小学到中学这十多年吧,他作为学生进厂参观就不下五次了。哪个叫152弹,什么是155弹;压带工是干什么的;什么叫弹体,哪个是弹头;弹道是什么意思;水压机干什么用等等相关知识,或者是根据老工人们的介绍,或者是通过查阅资料,他全都知道。
作为一个年轻的男孩子,你让他对这些军工知识不感兴趣,不天天找兵工厂图书馆里那些《兵工科技》之类的杂志看,那是完全不现实的事情。因为他的成长过程,就是伴随着兵工厂靶场炮弹实验的呼啸声和爆炸声的。
虽然比不上那些有钱有闲的爬墙党们,但是,王书辉有着自己的自豪。虽然是些落后的陆战武器,但是,那些爬墙党们,见过实实在在的炮弹射击么;见过在连续发射的自行火炮么;坐过在街道上隆隆开过的坦克么;遇到过一次操作失误,炸药爆炸,死掉上千人么。呵呵,当然了,最后一个王书辉也没实际见到过。(真的么?)
这些虽然很落后,虽然在网络时代完全不算什么时髦的东西,王书辉却全都见过,全都亲身体验过。所以,王书辉虽然是个搞社会科学的大学老师,是个有水分的工业党人。但是,他这个有水分的工业党人,却是有着兵工工业的底子的。
就是因为这个对兵器工业有着实践和理论方面全面认识的底子,王书辉在通过时空门,和专业的兵工方面的专家交流起来,基本上没有什么严重的障碍。学习起使用近代机械制造夏塞波步枪的技术,完全是得心应手。更主要的是,在对复兴军的武器装备问题上,王书辉有着超过历史经验的认知。
他可不是普法战争中愚昧的法国人,他对于大炮的热情可比对步枪热烈多了。
之所以目前复兴军还没有列装大炮,那是因为王书辉还没有选定一款他满意的火炮进行生产。他在火炮生产上遇到的问题是,他看得上的火炮,复兴会的兵工厂生产不出来。复兴会兵工厂已经完全能够生产的拿破仑式的前装线膛钢炮,王书辉根本就看不上。
在王书辉看来,前装的大炮,那玩意也配叫大炮?!
从理想状态上讲,王书辉是希望能够直接生产现代火炮的。都不用太先进,只要把在他眼中已经属于落后玩意儿的60式122毫米加农炮生产出来就行了。
说实话,王书辉甚至都有点看不上122加农炮。在他家的那所兵工厂里,这种老式型号炮弹的生产线都是半封存的状态了。现在谁还用她啊。都是用数控车床加工出来155了。现在连炮弹都是制导时代了。像那些老式型号的炮弹,工厂都是拿出那些库存过多的弹体,往上面雕花刻字,作为工艺品卖的。
但是,虽然在王书辉看来,122加农炮是一种二战水准的,严重落后的东西。但是,无论是生产122加农炮,还是生产122加农炮炮弹,目前复兴会的兵工厂都承担不了这样的任务。光是一个炮用钢的问题,再加上一个炮弹用钢的问题。复兴会就全都解决不了。
就单说这个炮弹用钢的问题吧。作为一个贫铜国,咱们国家很早以前就已经用钢材生产弹体了。特钢厂把专门用来生产炮弹的钢坯拉到兵工厂之后,兵工直接就使用各种机械设备,对这些钢材进行加工。经过重重工序之后,这些钢材被制成弹体。再拉到有害车间,开始装药,最后,在总装车间把弹体、弹头、制导部等炮弹部件装成炮弹。(涉及军事秘密不便详细)
我们不说那些必须使用大型冲压设备,专用数控设备,机械手臂等技术含量很高的加工机械的工序,就是最简单的车、冲、镗、钳等这些基本工序。不当上几年徒弟,实实在在的跟老师傅学过一段时间的现代工人,都不一定能干好这些活。
为什么国企八级工,退休工资六七千块钱。这都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说对工人技术的要求,不说对设备的要求,就单说那个炮弹专用钢的问题。炮弹用合金钢,出于炮弹是纯消耗品的原因,在现代的市场价倒是不怎么贵。但问题是,王书辉主持建立的那个汉阳铁厂水平的小钢铁厂,有那个加工制造合金结构钢的能力么?!
别说是这种技术要求非常专业的特种钢了。就是普通的钢材,经过一年多的磨合,经过王书辉和复兴会工委会拼死拼活的对工人的教育培训,目前钢铁厂的成品率也刚超过百分之五十,达到百分之五十四。也就是说,复兴会钢铁厂炼出两炉钢水中,只有一炉能变成钢。
这也就是因为炼废的钢还能作为后面炼钢的材料用。不然的话,王书辉恐怕是要枪毙人了。
还有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即使钢铁厂能够炼出炮钢和炮弹钢,装药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二战时期,梯恩梯和黑索金炸药,早就已经在各工业国普及很长时间了。不管是什么炮弹,使用的装药,主要就是这两种。
目前,复兴会的火药厂倒是技术最为成熟,生产效率最高,成品率最高的单位。很多刚刚被复兴会吸纳来的,给复兴会下属单位职工解决婚姻问题的女性,经过简单培训,大部分都在火药厂工作。因为女性的心比较细,干活的时候又比较小心。在生产流程被细分的情况下,只针对一个工序的工作反复操作,这些女工干的得心应手。
但问题是,即使王书辉把整个复兴会受教育的人里,考试成绩最好,对数学知识和化学知识(最高也就是初中水平)学习水平最高的人,都集中在了工艺研究局,这个专门学习和研究钢铁、化工、机械方面的知识的部门。但是,目前工艺研究局的最高成果,也不过是正在按照书本知识,实验性的试制硝酸(为搞硝酸甘油做准备)。
复兴会现在能够机械化(手动机械)、批量化、工业化生产的火药产品,仍然是颗粒火药。虽然火药生产效率比较高,但是,因为子弹厂生产纸壳弹的效率提高的还不够快,所以,供应复兴军每天都要进行的实弹训练还都比较勉强呢。
所以说,按照目前复兴会的化工水平,就是生产出先进的火炮和炮弹来,也没有填装炮弹用的炸药。因为这样的原因,王书辉不得不把自己很多对这个时代来说,过于高大上的选择拿掉。
到了最后,因为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复兴会就连在清末民初时期最为流行的75毫米山炮都没办法配备(毕竟是一战时期的主战武器)。王书辉最后只能根据尽可能先进的原则。决定生产清末左宗棠最为推崇的那种后堂开花炮,即克虏伯六磅炮(查不到具体资料,但是我觉得很像普法战争中,普鲁士使用的那种56毫米克虏伯火炮)。
钢制炮身,铸铁炮弹。既然在1905年的时候,江南制造局就能生产克虏伯75毫米后装退管式山炮和炮弹了。没有道理比清末工业水平更先进的复兴会,造不出1870年普法战争时期的克虏伯56毫米野炮吧。
王书辉的效率还是很高的,他很快就通过时空门查找资料,咨询专家。在取得了全部图纸和相关的数据之后,他给现代社会的一些比较特殊的小加工厂(嘿嘿)下订单,造了五门克虏伯56毫米野炮,又通过时空门拉到复兴会。
兵工厂所有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就立刻围着这五门样品火炮,开始根据图纸和数据研究了起来。
根据王书辉的经验,在有数据,有图纸,有样品的情况下,仿制夏塞波步枪,工委会用了半年时间。同样是在有数据,有图纸,有样品的情况下,因为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工艺研究局,而且相关的技术人员已经学习和实践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一次仿制火炮的时间可能会更加短一些。
王书辉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对于技术的要求水平还不是很高。前蒸汽机时代,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个纯粹的工匠时代。就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全铺开之后,在能够开始使用蒸汽机制造蒸汽机之前,手工工匠就能够凭借自己的手艺制造蒸汽机了。就王书辉知道的,中国在建国时期,很多工厂都普遍缺乏加工机械,不少工艺程序,还是依靠纯手工。
至少王书辉就知道,建国初期的时候,哈尔滨地区的造船厂就曾完全依靠手工打制的办法,制造出明轮船,也就是小火轮使用的船用蒸汽机的。
王书辉对于中国工匠的信心就来自于他的那些老工人邻居们,给他讲述的关于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创业阶段的那些传奇。
比如说,手工打制的汽车车体;比如说,手工加工的飞机机身;比如说,手工制造出来的蒸汽机;比如说,手工磨制出来的炮弹弹体。像那些某个八级工拿眼睛一看工件,就能报出精确到毫米数据的故事,还有那些某个九级工和大家打赌,连续制造十个工件,每个工件测量后都完全一致的故事,王书辉全都耳熟能详。
虽然对于他来说,听他们的这些传奇故事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心酸多于自豪。但是,他也是从这些故事上,建立了对中国人工业素质的坚定信心。
以王书辉家的这家兵工厂为例。建国初期的时候,全场三万多个职工,能够识字不到百人,其中还有很多都是那种只会写几十个字的。能有个高小学历的人,在那个时候的厂子里,就属于文化人了。当时兵工厂建立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夜校和开展各种扫盲班。
1953年苏联老大哥到来的时候,发现工厂绝大多数工人都能看懂图纸,还感到相当的惊讶。而且那时候,工厂也已经自己培养出几百个绘图员了。
从1950年到1953年,仅仅是三年时间,一个总人数三万多人的工厂,靠着不到一百个“文化人”就做到了一半的工人基本的脱盲。看着不像真事儿吧。但是这事儿就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见闻,王书辉才对在古代搞工业化有着很大的信心。他认为,他也能够小规模和低水平的复制这样的传奇。
不过,他也知道,想要加快工业化的发展,教育这一块必须跟上。而且他搞的教育,还必须是那种,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脱产教育和在职教育相结合的形式。
王书辉在读大学的时候,他的一位家乡长辈,在他的那所大学里任教的一位教授,就给他讲过建国初期,他到工厂里义务给夜校讲课的经历。
他说当时他还不是大学老师,仍旧是个中学老师。他的经验就是,在拼音普及前搞扫盲还是比较难的。工人们再怎么努力,在识字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直到1958年汉语拼音正式普及之后,扫盲教育这一块的速度一下子就提起来了。原来要一年时间才能掌握的汉字,有了汉语拼音之后,半年就能掌握了。
王书辉很早就在复兴会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军事训练、文化教育、专业培训四项结合的制度。他严格的规定,无论是复兴会的会员,还是被复兴会雇佣、吸纳、接收过来的工作人员,都必须要接受这四项基本教育。
在在职教育方面,复兴会目前看展还是比较到位的。只是目前复兴会的正规教育体系还没有正式的建立起来。
建立全面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就是王书辉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王书辉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长大的人。他家旁边就是一家国营兵工厂。
对于他来说,说起工业来,他的第一反应其实是就是兵工厂。说起兵工厂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大炮。说起大炮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炮弹。因为他家旁边的这个兵工厂,就是专门生产炮弹的。
作为一个准孤儿,王书辉说起来是吃政府救济长大的。但是,在他家那里,这个政府救济,指的实际上就是那个国营兵工厂的救济。他那个抛弃他的父亲和那个早逝的母亲,都是这个兵工厂的工人。他实际上就是兵工厂的子弟。
当然了,好在他是在国营企业全面崩溃之前,在企业办社会模式被国家彻底禁止之前,从幼儿园开始,靠着国营企业职工子弟的身份和兵工厂的救济,一路免费读完小学、初中、高中,最后考上大学,读完了硕士研究生的。而且,他读大学的助学贷款,也是靠着兵工厂开具的贫困证明获得的。当他考上研究生的时候,因为是公费的,所以他也没花多少钱。
作为一个国营兵工厂的子弟,作为一个喝着国营兵工厂的奶长大的年轻人,王书辉对于兵工厂,特别是炮弹生产方面特别的了解。什么叫梯恩梯,什么叫黑索金,这些词汇,他都是很小的时候,根据家属区里随处可见的弹药箱子上学到的。
就说他从小学到中学这十多年吧,他作为学生进厂参观就不下五次了。哪个叫152弹,什么是155弹;压带工是干什么的;什么叫弹体,哪个是弹头;弹道是什么意思;水压机干什么用等等相关知识,或者是根据老工人们的介绍,或者是通过查阅资料,他全都知道。
作为一个年轻的男孩子,你让他对这些军工知识不感兴趣,不天天找兵工厂图书馆里那些《兵工科技》之类的杂志看,那是完全不现实的事情。因为他的成长过程,就是伴随着兵工厂靶场炮弹实验的呼啸声和爆炸声的。
虽然比不上那些有钱有闲的爬墙党们,但是,王书辉有着自己的自豪。虽然是些落后的陆战武器,但是,那些爬墙党们,见过实实在在的炮弹射击么;见过在连续发射的自行火炮么;坐过在街道上隆隆开过的坦克么;遇到过一次操作失误,炸药爆炸,死掉上千人么。呵呵,当然了,最后一个王书辉也没实际见到过。(真的么?)
这些虽然很落后,虽然在网络时代完全不算什么时髦的东西,王书辉却全都见过,全都亲身体验过。所以,王书辉虽然是个搞社会科学的大学老师,是个有水分的工业党人。但是,他这个有水分的工业党人,却是有着兵工工业的底子的。
就是因为这个对兵器工业有着实践和理论方面全面认识的底子,王书辉在通过时空门,和专业的兵工方面的专家交流起来,基本上没有什么严重的障碍。学习起使用近代机械制造夏塞波步枪的技术,完全是得心应手。更主要的是,在对复兴军的武器装备问题上,王书辉有着超过历史经验的认知。
他可不是普法战争中愚昧的法国人,他对于大炮的热情可比对步枪热烈多了。
之所以目前复兴军还没有列装大炮,那是因为王书辉还没有选定一款他满意的火炮进行生产。他在火炮生产上遇到的问题是,他看得上的火炮,复兴会的兵工厂生产不出来。复兴会兵工厂已经完全能够生产的拿破仑式的前装线膛钢炮,王书辉根本就看不上。
在王书辉看来,前装的大炮,那玩意也配叫大炮?!
从理想状态上讲,王书辉是希望能够直接生产现代火炮的。都不用太先进,只要把在他眼中已经属于落后玩意儿的60式122毫米加农炮生产出来就行了。
说实话,王书辉甚至都有点看不上122加农炮。在他家的那所兵工厂里,这种老式型号炮弹的生产线都是半封存的状态了。现在谁还用她啊。都是用数控车床加工出来155了。现在连炮弹都是制导时代了。像那些老式型号的炮弹,工厂都是拿出那些库存过多的弹体,往上面雕花刻字,作为工艺品卖的。
但是,虽然在王书辉看来,122加农炮是一种二战水准的,严重落后的东西。但是,无论是生产122加农炮,还是生产122加农炮炮弹,目前复兴会的兵工厂都承担不了这样的任务。光是一个炮用钢的问题,再加上一个炮弹用钢的问题。复兴会就全都解决不了。
就单说这个炮弹用钢的问题吧。作为一个贫铜国,咱们国家很早以前就已经用钢材生产弹体了。特钢厂把专门用来生产炮弹的钢坯拉到兵工厂之后,兵工直接就使用各种机械设备,对这些钢材进行加工。经过重重工序之后,这些钢材被制成弹体。再拉到有害车间,开始装药,最后,在总装车间把弹体、弹头、制导部等炮弹部件装成炮弹。(涉及军事秘密不便详细)
我们不说那些必须使用大型冲压设备,专用数控设备,机械手臂等技术含量很高的加工机械的工序,就是最简单的车、冲、镗、钳等这些基本工序。不当上几年徒弟,实实在在的跟老师傅学过一段时间的现代工人,都不一定能干好这些活。
为什么国企八级工,退休工资六七千块钱。这都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说对工人技术的要求,不说对设备的要求,就单说那个炮弹专用钢的问题。炮弹用合金钢,出于炮弹是纯消耗品的原因,在现代的市场价倒是不怎么贵。但问题是,王书辉主持建立的那个汉阳铁厂水平的小钢铁厂,有那个加工制造合金结构钢的能力么?!
别说是这种技术要求非常专业的特种钢了。就是普通的钢材,经过一年多的磨合,经过王书辉和复兴会工委会拼死拼活的对工人的教育培训,目前钢铁厂的成品率也刚超过百分之五十,达到百分之五十四。也就是说,复兴会钢铁厂炼出两炉钢水中,只有一炉能变成钢。
这也就是因为炼废的钢还能作为后面炼钢的材料用。不然的话,王书辉恐怕是要枪毙人了。
还有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即使钢铁厂能够炼出炮钢和炮弹钢,装药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二战时期,梯恩梯和黑索金炸药,早就已经在各工业国普及很长时间了。不管是什么炮弹,使用的装药,主要就是这两种。
目前,复兴会的火药厂倒是技术最为成熟,生产效率最高,成品率最高的单位。很多刚刚被复兴会吸纳来的,给复兴会下属单位职工解决婚姻问题的女性,经过简单培训,大部分都在火药厂工作。因为女性的心比较细,干活的时候又比较小心。在生产流程被细分的情况下,只针对一个工序的工作反复操作,这些女工干的得心应手。
但问题是,即使王书辉把整个复兴会受教育的人里,考试成绩最好,对数学知识和化学知识(最高也就是初中水平)学习水平最高的人,都集中在了工艺研究局,这个专门学习和研究钢铁、化工、机械方面的知识的部门。但是,目前工艺研究局的最高成果,也不过是正在按照书本知识,实验性的试制硝酸(为搞硝酸甘油做准备)。
复兴会现在能够机械化(手动机械)、批量化、工业化生产的火药产品,仍然是颗粒火药。虽然火药生产效率比较高,但是,因为子弹厂生产纸壳弹的效率提高的还不够快,所以,供应复兴军每天都要进行的实弹训练还都比较勉强呢。
所以说,按照目前复兴会的化工水平,就是生产出先进的火炮和炮弹来,也没有填装炮弹用的炸药。因为这样的原因,王书辉不得不把自己很多对这个时代来说,过于高大上的选择拿掉。
到了最后,因为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复兴会就连在清末民初时期最为流行的75毫米山炮都没办法配备(毕竟是一战时期的主战武器)。王书辉最后只能根据尽可能先进的原则。决定生产清末左宗棠最为推崇的那种后堂开花炮,即克虏伯六磅炮(查不到具体资料,但是我觉得很像普法战争中,普鲁士使用的那种56毫米克虏伯火炮)。
钢制炮身,铸铁炮弹。既然在1905年的时候,江南制造局就能生产克虏伯75毫米后装退管式山炮和炮弹了。没有道理比清末工业水平更先进的复兴会,造不出1870年普法战争时期的克虏伯56毫米野炮吧。
王书辉的效率还是很高的,他很快就通过时空门查找资料,咨询专家。在取得了全部图纸和相关的数据之后,他给现代社会的一些比较特殊的小加工厂(嘿嘿)下订单,造了五门克虏伯56毫米野炮,又通过时空门拉到复兴会。
兵工厂所有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就立刻围着这五门样品火炮,开始根据图纸和数据研究了起来。
根据王书辉的经验,在有数据,有图纸,有样品的情况下,仿制夏塞波步枪,工委会用了半年时间。同样是在有数据,有图纸,有样品的情况下,因为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工艺研究局,而且相关的技术人员已经学习和实践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一次仿制火炮的时间可能会更加短一些。
王书辉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对于技术的要求水平还不是很高。前蒸汽机时代,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个纯粹的工匠时代。就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全铺开之后,在能够开始使用蒸汽机制造蒸汽机之前,手工工匠就能够凭借自己的手艺制造蒸汽机了。就王书辉知道的,中国在建国时期,很多工厂都普遍缺乏加工机械,不少工艺程序,还是依靠纯手工。
至少王书辉就知道,建国初期的时候,哈尔滨地区的造船厂就曾完全依靠手工打制的办法,制造出明轮船,也就是小火轮使用的船用蒸汽机的。
王书辉对于中国工匠的信心就来自于他的那些老工人邻居们,给他讲述的关于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创业阶段的那些传奇。
比如说,手工打制的汽车车体;比如说,手工加工的飞机机身;比如说,手工制造出来的蒸汽机;比如说,手工磨制出来的炮弹弹体。像那些某个八级工拿眼睛一看工件,就能报出精确到毫米数据的故事,还有那些某个九级工和大家打赌,连续制造十个工件,每个工件测量后都完全一致的故事,王书辉全都耳熟能详。
虽然对于他来说,听他们的这些传奇故事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心酸多于自豪。但是,他也是从这些故事上,建立了对中国人工业素质的坚定信心。
以王书辉家的这家兵工厂为例。建国初期的时候,全场三万多个职工,能够识字不到百人,其中还有很多都是那种只会写几十个字的。能有个高小学历的人,在那个时候的厂子里,就属于文化人了。当时兵工厂建立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夜校和开展各种扫盲班。
1953年苏联老大哥到来的时候,发现工厂绝大多数工人都能看懂图纸,还感到相当的惊讶。而且那时候,工厂也已经自己培养出几百个绘图员了。
从1950年到1953年,仅仅是三年时间,一个总人数三万多人的工厂,靠着不到一百个“文化人”就做到了一半的工人基本的脱盲。看着不像真事儿吧。但是这事儿就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见闻,王书辉才对在古代搞工业化有着很大的信心。他认为,他也能够小规模和低水平的复制这样的传奇。
不过,他也知道,想要加快工业化的发展,教育这一块必须跟上。而且他搞的教育,还必须是那种,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脱产教育和在职教育相结合的形式。
王书辉在读大学的时候,他的一位家乡长辈,在他的那所大学里任教的一位教授,就给他讲过建国初期,他到工厂里义务给夜校讲课的经历。
他说当时他还不是大学老师,仍旧是个中学老师。他的经验就是,在拼音普及前搞扫盲还是比较难的。工人们再怎么努力,在识字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直到1958年汉语拼音正式普及之后,扫盲教育这一块的速度一下子就提起来了。原来要一年时间才能掌握的汉字,有了汉语拼音之后,半年就能掌握了。
王书辉很早就在复兴会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军事训练、文化教育、专业培训四项结合的制度。他严格的规定,无论是复兴会的会员,还是被复兴会雇佣、吸纳、接收过来的工作人员,都必须要接受这四项基本教育。
在在职教育方面,复兴会目前看展还是比较到位的。只是目前复兴会的正规教育体系还没有正式的建立起来。
建立全面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就是王书辉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