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日常4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师尊这个称呼,是个让王书辉比较哭笑不得的称呼。倒不是因为这种出自民间想象的称呼让王书辉感到滑稽。而是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也有人这样称呼王书辉的。
王书辉小时候身体不算太好。有个常年生病的母亲,在遗传基因上免不了也受到了影响,他的身体免疫力比较差,动不动的就会生点小病。
像一切困难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样,年幼的王书辉比较懂事,经常会咬着牙挺着,不把自己生病的事情告诉家里。终于有一次因为感冒导致的发烧,让他在学校里被送进医院。
王书辉的街坊里,有位老爷子,年纪大约有八十几岁了,是个大家嘴里的孤寡老人。这位老人家原是兵工厂里的绘图员,一辈子没有结婚,自己跟自己过了一辈子。老人家是河北沧州人,天天早上起来都要锻炼拳脚,一身筋骨练得强健非常,据说是一辈子也没生过什么病。
小孩子么,对于会拳脚的人都有些仰慕的,王书辉也是这样。年龄不大的王书辉那时候已经读了一肚子的书了,对于像这位老人家那样鹤发童颜,深居简出的人物,有着很大的兴趣。受到自己病弱身体状况的刺激,就更让王书辉对于老人家特别的仰慕。终于,在病好后一天,十岁的王书辉跑到老爷子家,恭恭敬敬的给老爷子行了个礼,一本正经的要和人家学武强身。
说起来,这位老人家倒也真的算是位隐士高人。这位叫张元康的老人虽然是号称中华武乡的河北沧州人,也像很多河北沧州人一样,家里世代的锻炼拳脚。但是他家家传的拳脚,却不是硬桥硬马的北方功夫,而是据说为辽宁张三丰嫡传的内家太极拳。
老人家和王家做了多年的邻居,对于王家的事情很清楚,不过小孩子一本正经来拜师,倒是很出乎他的意料。
原本老人想把小孩子随意打发回家的,可是当他问到王书辉为什么要学功夫的时候,王书辉的回答让这位老人很是动容。王书辉当时的回答是,“学拳不为耀武扬威,不为行侠仗义,只是为了强身健体,不让家里人再为自己操心。”
当时的环境是,因为各种武侠影视作品的泛滥,很有些小孩子学武术,练功夫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之类的话,几乎是人人会说。反倒是像王书辉这样,一心想要强身健体不是为了好玩炫耀,而是为了不让家人操心的,非常少见。为了这份懂事儿,老人家教了王书辉两套功夫。一套叫太极混元功,是锻炼气息,调理身体的。一套叫太极克敌拳,是操演技巧,护体防身的。
王书辉从此开始练拳,十几年来从不间断。也是多亏了老祖宗们传下来的中华武术的庇护。王书辉十几年来,不仅身体健壮,从来没生过什么病,到了大学的时候,在各种户外野营活动中,也一直是最为矫健的一个干将。
等到王书辉硕士毕业当了大学老师的时候,因为每天早上在学校里练拳,很是吸引了一些学生。有不少的学生找王书辉拜师学拳。那些学拳的学生,在学拳上倒是比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不知道好了多少。其中很是有几个人颇有天分,把拳打的似模似样的。
当年和他学拳的学生们,因为王书辉为人处世上有些格格不入,即使是义务教拳的过程中,也是严苛用心,在学拳的学生中很有几分古代严师的模样。这些学生就带着三分调侃和两分戏谑,称呼王书辉为师尊。
不过在王书辉眼中,这些学生们可不是真正有什么尊师之心,不过是为了有个同门的名义,可以借机调戏那些被他们称为小师妹的女学生们罢了。
因为一番因缘际会,来到明末的王书辉教了这么一批令他心满意足的学生。听到这些学生也称呼他为师尊,倒是让他有些机缘巧合的荒诞感。
作为一个现代的光棍自闭吊丝男,王书辉和一切光棍自闭吊丝男一样,在思维上经常呈现出神转折神漂移的特征,在和几个人一起走向食堂的路上,王书辉的脑袋里被穿越时空造成的荒诞占据着。
等到了食堂之后,王书辉发现,虽然今天是放假的日子,但是食堂里的人们,仍旧是着装整齐,行坐有序的样子。看来几个月来规范化的集体生活,已经让大家产生了下意识的习惯性行为特征了。
中华民族在传统的餐饮习惯上是分餐制的。随着时代的变更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北方蛮族入侵导致了外族习俗的引入。到了明朝的时候,中国人在餐饮习惯上,已经从跪坐分餐变成了圆桌聚餐的状况。
王书辉觉得,从古代的医疗技术手段和疾病防疫能力上考虑,圆桌聚餐的餐饮习惯很可能会导致传染病的爆发。所以他在对吃饭的规矩上,根据集体食堂的特征,把聚餐的形式改成了每个人单独领吃一份饭菜的军营模式。也就是说,现在王书辉麾下的工作人员在食堂里吃饭的情景,就是一种井然有序,衣着整齐的大学食堂的模样。
王书辉觉得现代国人在公共场合下不遵守纪律的原因,绝不是那些被利益集团和一些外国势力收买的媒体和鼓吹手说的,是什么国民性的问题。
他认为造成中国人缺乏遵守纪律意识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在巨量的人口和有限的资源矛盾下,中国人又必须面对特权阶层、利益既得集团对社会资源的掠夺侵吞。这就让中国人一直面对着生存资源不足的严重危机。
简单的说就是,你要是温文尔雅的,你就吃不到,买不着。这种危机在物质层面上,随着中国社会工业化的进程,被不断的削弱。到了新世纪之后,已经在现实上消失了。
不过物质层面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几千年来的积累下来的危机意识并没有消除,中国人无论是在购买物资的时候或者是乘车乘船的时候,仍然会表现出你争我夺的无序性来。
利益既得集团的报纸和外国势力收买的高价和廉价走狗,可以嘲笑中国人不遵守秩序的事实。毕竟他们有进口的高级轿车接送,不用坐公交车,他们可以吃着鲜血淋漓的野蛮人外国爸爸送的疯牛肉,不用像老百姓那样精打细算不是。
王书辉在明末有着培养新中国人的野望。与此同时,在穿越门的帮助下,在现代海量物资的供应下,王书辉的手下不存在生存物资不足的问题。在主客观条件全部满足的情况下,王书辉的员工们表现出优秀的,具有工业化机械特征的秩序性来。
穿青色衣服的,是教导营、一等家丁和一级匠师的队伍。穿灰色衣服的,是二等家丁和二级匠师和农工营的队伍。穿浅红色衣服的,是女工营的队伍。
在王书辉到达餐厅之前,他们已经排队洗过手,领取了各自的餐具。并且按照秩序,领好了自己的饭菜坐在各自制定的位置上等候了。等到王书辉到达食堂之后,他会和几个轮值人员一起领饭,之后把饭放到教导营的餐桌上。
在这之后,王书辉在食堂特设的讲台上站好,各队的教导员各自起立,领着所有人开始唱《团结就是力量》。
对于集体唱歌这件事情,王书辉原来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参加过军事训练的王书辉一直觉得,集体唱歌是个很好的,培养集体意识的办法。不过这项活动在最开始推行的时候就比较磕磕绊绊,非常的不顺利。过了几天之后王书辉才想到,国人对于唱歌这件事情,是在清代开始之后才开始的。
满清统治中国之后,因为野蛮人的骨血没有褪尽,对于戏剧这种文艺形式有着病态的着迷。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的八旗旗人,进京之后没多久就开始迷恋戏曲,很多人都是能跟着唱上几句的。
古代社会的风尚形成是从上到下的过程,满清统治者能唱几句,这就影响了整个中国人的习惯,虽然清代国人仍旧把曲艺行业视为贱业,但是能唱上几句变成了一件比较风雅的事情。
王书辉忘记了自己所处的历史环境的不是清末而是明末。这个时代,整个中国社会都认为,除了一些稀少的狂生野逸之人,唱歌这种事情,是只有戏子伶人才会去做的低贱的事情。理解了这个事情之后,王书辉反倒觉得集体唱歌的事情更是一种必要的事情了。他几次召开教导员会议,细致的向大家讲解了团体的意义和团结的意义,把唱不唱歌和每个人的自身利益结合了起来。
他对他们说,大家能够享受现在的待遇,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和他在一起,是一个团体。大家的日子过得好,就能更好的工作。他们更好的工作,就是在很好的服务自己。在这个团体中,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大家紧密的团结起来,团体才能更强大。而唱不唱歌,则是大家是不是忠于这个团体的具体表现。
可能是教导员的理解错误,也可能是教导员们根据大家的实际理解能力进行了讲解。王书辉的这番话到了下面,就变成了,“师尊给了大家这样的好日子,从死人坑里把大家拉了出来。现在人人吃得饱住的好,过上了比大户人家还好的日子。这些都是王师尊的恩赐,大家的命都是王师尊给的。现在也不是让大家上刀山下火海,不过是唱个歌而已。谁不唱就是对王师尊不忠心,谁唱的不好就是没了良心。”
在为王书辉效忠这个大杀器下,集体唱歌的工作比较好的推广了下去,大家现在唱起歌来一个比一个卖力气,唯恐唱的声小了,表现不出自己对王老爷的忠心来。
师尊这个称呼,是个让王书辉比较哭笑不得的称呼。倒不是因为这种出自民间想象的称呼让王书辉感到滑稽。而是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也有人这样称呼王书辉的。
王书辉小时候身体不算太好。有个常年生病的母亲,在遗传基因上免不了也受到了影响,他的身体免疫力比较差,动不动的就会生点小病。
像一切困难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样,年幼的王书辉比较懂事,经常会咬着牙挺着,不把自己生病的事情告诉家里。终于有一次因为感冒导致的发烧,让他在学校里被送进医院。
王书辉的街坊里,有位老爷子,年纪大约有八十几岁了,是个大家嘴里的孤寡老人。这位老人家原是兵工厂里的绘图员,一辈子没有结婚,自己跟自己过了一辈子。老人家是河北沧州人,天天早上起来都要锻炼拳脚,一身筋骨练得强健非常,据说是一辈子也没生过什么病。
小孩子么,对于会拳脚的人都有些仰慕的,王书辉也是这样。年龄不大的王书辉那时候已经读了一肚子的书了,对于像这位老人家那样鹤发童颜,深居简出的人物,有着很大的兴趣。受到自己病弱身体状况的刺激,就更让王书辉对于老人家特别的仰慕。终于,在病好后一天,十岁的王书辉跑到老爷子家,恭恭敬敬的给老爷子行了个礼,一本正经的要和人家学武强身。
说起来,这位老人家倒也真的算是位隐士高人。这位叫张元康的老人虽然是号称中华武乡的河北沧州人,也像很多河北沧州人一样,家里世代的锻炼拳脚。但是他家家传的拳脚,却不是硬桥硬马的北方功夫,而是据说为辽宁张三丰嫡传的内家太极拳。
老人家和王家做了多年的邻居,对于王家的事情很清楚,不过小孩子一本正经来拜师,倒是很出乎他的意料。
原本老人想把小孩子随意打发回家的,可是当他问到王书辉为什么要学功夫的时候,王书辉的回答让这位老人很是动容。王书辉当时的回答是,“学拳不为耀武扬威,不为行侠仗义,只是为了强身健体,不让家里人再为自己操心。”
当时的环境是,因为各种武侠影视作品的泛滥,很有些小孩子学武术,练功夫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之类的话,几乎是人人会说。反倒是像王书辉这样,一心想要强身健体不是为了好玩炫耀,而是为了不让家人操心的,非常少见。为了这份懂事儿,老人家教了王书辉两套功夫。一套叫太极混元功,是锻炼气息,调理身体的。一套叫太极克敌拳,是操演技巧,护体防身的。
王书辉从此开始练拳,十几年来从不间断。也是多亏了老祖宗们传下来的中华武术的庇护。王书辉十几年来,不仅身体健壮,从来没生过什么病,到了大学的时候,在各种户外野营活动中,也一直是最为矫健的一个干将。
等到王书辉硕士毕业当了大学老师的时候,因为每天早上在学校里练拳,很是吸引了一些学生。有不少的学生找王书辉拜师学拳。那些学拳的学生,在学拳上倒是比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不知道好了多少。其中很是有几个人颇有天分,把拳打的似模似样的。
当年和他学拳的学生们,因为王书辉为人处世上有些格格不入,即使是义务教拳的过程中,也是严苛用心,在学拳的学生中很有几分古代严师的模样。这些学生就带着三分调侃和两分戏谑,称呼王书辉为师尊。
不过在王书辉眼中,这些学生们可不是真正有什么尊师之心,不过是为了有个同门的名义,可以借机调戏那些被他们称为小师妹的女学生们罢了。
因为一番因缘际会,来到明末的王书辉教了这么一批令他心满意足的学生。听到这些学生也称呼他为师尊,倒是让他有些机缘巧合的荒诞感。
作为一个现代的光棍自闭吊丝男,王书辉和一切光棍自闭吊丝男一样,在思维上经常呈现出神转折神漂移的特征,在和几个人一起走向食堂的路上,王书辉的脑袋里被穿越时空造成的荒诞占据着。
等到了食堂之后,王书辉发现,虽然今天是放假的日子,但是食堂里的人们,仍旧是着装整齐,行坐有序的样子。看来几个月来规范化的集体生活,已经让大家产生了下意识的习惯性行为特征了。
中华民族在传统的餐饮习惯上是分餐制的。随着时代的变更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北方蛮族入侵导致了外族习俗的引入。到了明朝的时候,中国人在餐饮习惯上,已经从跪坐分餐变成了圆桌聚餐的状况。
王书辉觉得,从古代的医疗技术手段和疾病防疫能力上考虑,圆桌聚餐的餐饮习惯很可能会导致传染病的爆发。所以他在对吃饭的规矩上,根据集体食堂的特征,把聚餐的形式改成了每个人单独领吃一份饭菜的军营模式。也就是说,现在王书辉麾下的工作人员在食堂里吃饭的情景,就是一种井然有序,衣着整齐的大学食堂的模样。
王书辉觉得现代国人在公共场合下不遵守纪律的原因,绝不是那些被利益集团和一些外国势力收买的媒体和鼓吹手说的,是什么国民性的问题。
他认为造成中国人缺乏遵守纪律意识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在巨量的人口和有限的资源矛盾下,中国人又必须面对特权阶层、利益既得集团对社会资源的掠夺侵吞。这就让中国人一直面对着生存资源不足的严重危机。
简单的说就是,你要是温文尔雅的,你就吃不到,买不着。这种危机在物质层面上,随着中国社会工业化的进程,被不断的削弱。到了新世纪之后,已经在现实上消失了。
不过物质层面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几千年来的积累下来的危机意识并没有消除,中国人无论是在购买物资的时候或者是乘车乘船的时候,仍然会表现出你争我夺的无序性来。
利益既得集团的报纸和外国势力收买的高价和廉价走狗,可以嘲笑中国人不遵守秩序的事实。毕竟他们有进口的高级轿车接送,不用坐公交车,他们可以吃着鲜血淋漓的野蛮人外国爸爸送的疯牛肉,不用像老百姓那样精打细算不是。
王书辉在明末有着培养新中国人的野望。与此同时,在穿越门的帮助下,在现代海量物资的供应下,王书辉的手下不存在生存物资不足的问题。在主客观条件全部满足的情况下,王书辉的员工们表现出优秀的,具有工业化机械特征的秩序性来。
穿青色衣服的,是教导营、一等家丁和一级匠师的队伍。穿灰色衣服的,是二等家丁和二级匠师和农工营的队伍。穿浅红色衣服的,是女工营的队伍。
在王书辉到达餐厅之前,他们已经排队洗过手,领取了各自的餐具。并且按照秩序,领好了自己的饭菜坐在各自制定的位置上等候了。等到王书辉到达食堂之后,他会和几个轮值人员一起领饭,之后把饭放到教导营的餐桌上。
在这之后,王书辉在食堂特设的讲台上站好,各队的教导员各自起立,领着所有人开始唱《团结就是力量》。
对于集体唱歌这件事情,王书辉原来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参加过军事训练的王书辉一直觉得,集体唱歌是个很好的,培养集体意识的办法。不过这项活动在最开始推行的时候就比较磕磕绊绊,非常的不顺利。过了几天之后王书辉才想到,国人对于唱歌这件事情,是在清代开始之后才开始的。
满清统治中国之后,因为野蛮人的骨血没有褪尽,对于戏剧这种文艺形式有着病态的着迷。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的八旗旗人,进京之后没多久就开始迷恋戏曲,很多人都是能跟着唱上几句的。
古代社会的风尚形成是从上到下的过程,满清统治者能唱几句,这就影响了整个中国人的习惯,虽然清代国人仍旧把曲艺行业视为贱业,但是能唱上几句变成了一件比较风雅的事情。
王书辉忘记了自己所处的历史环境的不是清末而是明末。这个时代,整个中国社会都认为,除了一些稀少的狂生野逸之人,唱歌这种事情,是只有戏子伶人才会去做的低贱的事情。理解了这个事情之后,王书辉反倒觉得集体唱歌的事情更是一种必要的事情了。他几次召开教导员会议,细致的向大家讲解了团体的意义和团结的意义,把唱不唱歌和每个人的自身利益结合了起来。
他对他们说,大家能够享受现在的待遇,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和他在一起,是一个团体。大家的日子过得好,就能更好的工作。他们更好的工作,就是在很好的服务自己。在这个团体中,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大家紧密的团结起来,团体才能更强大。而唱不唱歌,则是大家是不是忠于这个团体的具体表现。
可能是教导员的理解错误,也可能是教导员们根据大家的实际理解能力进行了讲解。王书辉的这番话到了下面,就变成了,“师尊给了大家这样的好日子,从死人坑里把大家拉了出来。现在人人吃得饱住的好,过上了比大户人家还好的日子。这些都是王师尊的恩赐,大家的命都是王师尊给的。现在也不是让大家上刀山下火海,不过是唱个歌而已。谁不唱就是对王师尊不忠心,谁唱的不好就是没了良心。”
在为王书辉效忠这个大杀器下,集体唱歌的工作比较好的推广了下去,大家现在唱起歌来一个比一个卖力气,唯恐唱的声小了,表现不出自己对王老爷的忠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