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第一百五五章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雪灾带来的影响, 除去冻死人以外,还有交通不通、冬苗损失、房屋倒塌等,今年的雪灾发展在江苏、太湖等地的尤其严重, 湖中结成的冰造成船只不通, 地方官府当即下令封湖, 禁止船只通行。
靠湖吃湖的百姓,则靠朝廷救济粮撑过这段时间的艰辛。
胤礽跟在康熙身边,接收到最多的就是各地雪情、灾情的上奏。
康熙道:“朕尤记得年初时, 保成担忧连日大雪造成灾害, 与仙兽一同将那防灾减灾书归纳成册, 刊印数发于地方, 大雪不停, 朕心亦忧,下令各地方官、各地方驻军潜心学习。”
还顺着保成的意思, 下令令百姓也跟着学,要求地方官派小吏张贴布告, 朗读防灾救灾手册。
“如此前前后后折腾了一通,结果雪停了,也还好雪停了。以年初时的储粮情况, 及防灾减灾的准备情况而言,损失必不会小到哪里去。”
这防灾减灾,防患于未然, 今日用不到,未来总会用到,折腾一番好歹将该布置的布置下去了,也不算是白白浪费的。
“朕继位以来,所遇上大大小小的灾情数不胜数, 难道真是朕这皇帝当的失德,令老天都责罚吗?”
帝王在御前自嘲,而应召前来的官员不敢轻易搭话。
胤礽见气氛有些凝固,无形的压抑感觉,令处理政务的御书房中都冷上了好几度,开口道:“汗阿玛明知道地理知识与天文知识,怎么又怪起老天爷和自己来了。”
这话也就只有太子能说得出口,也唯有致力于推行防灾救灾指南的他,在这个时候开口最能宽慰到康熙。
康熙摇了摇头:“朕知道又有何用?”
天下人不知,百姓不知,日子过得不好,则生民怨,起乱子。
也亏得年初布置了一番,因朝廷雷声巨大的推行,各地方官员诚惶诚恐照着做,在无灾时安排好了充分的防灾措施,无论是药草、粮种、还是粮食储备,都比前一年高出三成。听了小吏通报防灾指南的百姓家中加固房屋,但凡是在这一年中有好好按照手册做预防工作的,遇灾之时抗灾能力都坚韧不少。
寒潮不可避免,现在朝廷所能做的,唯有下达各项政令将灾难损失降低到最小。
江苏巡抚丁思孔,待在巡抚位上四年没能挪过位置,因帮助于成龙查案而得罪京城朝廷权贵,升迁之事遥遥无期。
年末雪灾,江苏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也是这丁思孔,在年初官府推行下来防灾救灾指南时,严肃地将其当做头等大事来做,一步一步,皆按照朝廷要求,甚至做得更多,他不仅派遣小吏们张贴布告,朗读其内容,还出钱招当地读书人抄录起来,传达给各乡里,要求百姓们将这些知识牢记在心。
以丁思孔在江苏“青天大老爷”的良好名声做担保,百姓们如实照着做。
丁思孔与于成龙写信中提到:
这防灾减灾,是年初时朝廷下达命令推行下来的,令底层百姓们都学得、知晓的知识,有了这些知识,应对灾难时心下就安定,知道该怎么做了。民智的开化教育重要之处就在于此。所以我在地方上兴建学堂,招底层百姓进行启蒙教育,驱除蒙昧,这事做得正确。若我的治下能够人人都识字,人人都懂一些知识,也许结果会更好。
百姓识字明事理,丁思孔的说法有些过于理想了,若真如此做,恐怕不为朝廷所接受。
沉浮官场一生的于成龙隐晦地劝说了丁思孔:我朝自先祖以来,就奉行愚民之策,民智未开,方能好治理,这事儿你我皆要心中有数,嘴上不能说出来,但心要如同明镜一样知道上头在忌讳什么,这样才能安稳地在官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地,才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抱负。
丁思孔这官场新人,有几分于成龙年轻时的影子,能力绝佳,还认死理。
这究竟是不知变通,还是因为年轻,没有见识到黑暗一面,心中对光明,对朝廷仍然抱着美好的期望与幻想呢?
丁思孔反驳了于成龙,听懂了他隐晦的提醒,却不赞同,并且还上奏了一份奏书,递交给上级,请求送往京城。
奏书讲的自是劝说朝廷开化民智一事。
丁思孔:微臣以为,百姓懂字,明白事理,只会令地方官治理时更加轻松,政令推行下去时可以解释清楚、大家都弄得明白,如此百姓们就愿意配合,政令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去完成。
在他的心目中,底层百姓是多么的淳朴又美好,他们有勤劳的双手,有朴实的内心,而他们的诉求,只有吃饱穿暖,谁若是能让他们吃饱穿暖,媳妇孩子热炕头,谁就是他们的青天大老爷。
开化民智不会令这些朴实的百姓改变自己的本性,他们也不会好端端地去造反,就如同这一回的防灾救灾指南,正是因为推行了下去,百姓与官府之间多一份理解,江苏虽然受灾最为严重,却也是最团结、凝聚的地方。
丁思孔还在上奏中提到了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官民矛盾。
官民矛盾,是造成百姓造反,威胁社会稳定的最重要因素。
大清的官员在百姓的心目中,往往是高不可攀的,百姓不理解政令会带来什么,只知道自己的日子越来越苦,天灾人祸的降临令他们的日子雪上加霜,于是心怀怨愤。
缓解官民矛盾,仅仅依靠地方官德行高还不够,还需要开启民智以令官民之间可进行沟通,依靠律法,可以使地方官做到公私分明。
丁思孔的上奏,在一片成熟雪灾的奏折中尤其醒目。
谁都知道江苏是最严重的受灾地方,可江苏按察使金镇在监督江苏布政使巡抚丁思孔时,上奏夸奖了江苏对灾情“应对得度”,甚至用了“江苏百姓凝集一心,共抗灾情”,“众志成城,令臣心生动容。”等句式。
有了这样一份优秀的治理例子在前,丁思孔的奏折有了“实践”的说服力。
也正是因为对江苏灾情的重视,这份奏折先是到了内阁手中,又送到了康熙手中。
内阁学士们不会因为丁思孔所提意见不合适而压着奏折不上报,是生是死,一切皆在于丁思孔,与他们何干?
胤礽也瞅见了这份奏折,康熙见他关心江苏灾情,心里冒出了个念头:若是保成见到这奏折,怕是赞成丁思孔所写的。
然开启民智四个字,说得容易,所带来的后果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道清的?
丁思孔建学堂,开蒙学那只是小打小闹,还能做为政绩来上报,再多的就不能有了。
康熙没有犹豫,而是将那封奏折,递给了胤礽看。
胤礽眼睛一亮:“这是丁思孔治理江苏成功的心得啊!难得他愿意将心得分享给大家,值得借鉴。”
康熙眉头一跳:“你很赞成丁思孔说的开启民智之事?”
胤礽点了点头,如康熙所料地大力称赞了丁思孔:“待在紫禁城中看雪,那雪洁白又美丽,唯有手中沉甸甸的奏折,在诉说着紫禁城这一方安逸天地外的民间疾苦。防灾减灾指南,其实就是开启民智的一种,丁思孔的意思,也不知让百姓们去学那些之乎者也,其根本目地,在于增强百姓的‘生存能力’,如此可应对天灾人祸,就如这一次的雪灾,没有一个人说年初时推行防灾减灾指南不好。”
“汗阿玛,丁大人说得也不完全正确,他的想法确实有些理想化,但是他却将它们运用到了实践中,证明这是可行的。”
胤礽总是会说一些比较新颖的词汇,康熙琢磨那些字句的意思,倒也能听个明白,偶尔还能记住一些胤礽的话。
“你又要说那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胤礽瞥了一眼偷笑的小美,点了点头。
每当胤礽用新词的时候,小美都会是想笑又憋着的样子,比如他的用词“理想化”、“生存能力”,这些不都是小美教的,也不知道它在笑什么。
“儿臣觉得,丁思孔的治理经验很值得借鉴,开启民智的事儿,也可以交给文部来做,比如这一次雪灾,朝廷花大力气去防灾,治灾,光做怎么够呢?得说给天下百姓知道,这就是丁大人所说的缓解官民矛盾,加深沟通。”
胤礽还指出了几个人名,尽是在平日里给康熙上奏拍马屁,不言实事的官员人名。
帝王批阅奏折,看到这类奏折心情好的时候会拜读一下,大部分时候则是批个已阅就得了,几个文采斐然,善于用各种言语夸他的臣子,那名字都眼熟的很。
他一听胤礽提起这几人,右眼皮就突突跳了两下。
“你提他们干什么?现在是治灾的时候。”灾情期间就不必要这群马屁精上奏来夸他了吧?
“平时他们可以变着花儿来夸汗阿玛,可见他们的文采功底特别好,现在文部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来投稿帮忙搞宣传。”
“夸一夸朝廷的防灾救灾指南,夸夸大家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立几个好的地方官榜样,再为雪灾以后的重建做做动员,最主要的是,要夸夸老百姓们自己以勤劳的双手去对抗天灾,灾难是无情的,但是人有情。夸百姓很有用的,增加的参与感,认同感。”
康熙:“……”
“汗阿玛,宣传可以增加理解,缓解民怨,天灾无情,没人会把它怪到您的头上。地方官天高地远在外,若蒙蔽汗阿玛,除去按察使监督以外,在以往唯有靠汗阿玛巡视方能体察民情。现在增加宣传,让百姓们都知道您下达的救灾政令,哪一位地方官在这事儿上偷懒不就一目了然了?文部成立至今,最大的作用就在于此了。”
总之,在胤礽眼中,没有一个朝廷官员是无能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潜力的毛驴,即使是几个马屁精,那也能在特殊时期派上用处。
雪灾带来的影响, 除去冻死人以外,还有交通不通、冬苗损失、房屋倒塌等,今年的雪灾发展在江苏、太湖等地的尤其严重, 湖中结成的冰造成船只不通, 地方官府当即下令封湖, 禁止船只通行。
靠湖吃湖的百姓,则靠朝廷救济粮撑过这段时间的艰辛。
胤礽跟在康熙身边,接收到最多的就是各地雪情、灾情的上奏。
康熙道:“朕尤记得年初时, 保成担忧连日大雪造成灾害, 与仙兽一同将那防灾减灾书归纳成册, 刊印数发于地方, 大雪不停, 朕心亦忧,下令各地方官、各地方驻军潜心学习。”
还顺着保成的意思, 下令令百姓也跟着学,要求地方官派小吏张贴布告, 朗读防灾救灾手册。
“如此前前后后折腾了一通,结果雪停了,也还好雪停了。以年初时的储粮情况, 及防灾减灾的准备情况而言,损失必不会小到哪里去。”
这防灾减灾,防患于未然, 今日用不到,未来总会用到,折腾一番好歹将该布置的布置下去了,也不算是白白浪费的。
“朕继位以来,所遇上大大小小的灾情数不胜数, 难道真是朕这皇帝当的失德,令老天都责罚吗?”
帝王在御前自嘲,而应召前来的官员不敢轻易搭话。
胤礽见气氛有些凝固,无形的压抑感觉,令处理政务的御书房中都冷上了好几度,开口道:“汗阿玛明知道地理知识与天文知识,怎么又怪起老天爷和自己来了。”
这话也就只有太子能说得出口,也唯有致力于推行防灾救灾指南的他,在这个时候开口最能宽慰到康熙。
康熙摇了摇头:“朕知道又有何用?”
天下人不知,百姓不知,日子过得不好,则生民怨,起乱子。
也亏得年初布置了一番,因朝廷雷声巨大的推行,各地方官员诚惶诚恐照着做,在无灾时安排好了充分的防灾措施,无论是药草、粮种、还是粮食储备,都比前一年高出三成。听了小吏通报防灾指南的百姓家中加固房屋,但凡是在这一年中有好好按照手册做预防工作的,遇灾之时抗灾能力都坚韧不少。
寒潮不可避免,现在朝廷所能做的,唯有下达各项政令将灾难损失降低到最小。
江苏巡抚丁思孔,待在巡抚位上四年没能挪过位置,因帮助于成龙查案而得罪京城朝廷权贵,升迁之事遥遥无期。
年末雪灾,江苏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也是这丁思孔,在年初官府推行下来防灾救灾指南时,严肃地将其当做头等大事来做,一步一步,皆按照朝廷要求,甚至做得更多,他不仅派遣小吏们张贴布告,朗读其内容,还出钱招当地读书人抄录起来,传达给各乡里,要求百姓们将这些知识牢记在心。
以丁思孔在江苏“青天大老爷”的良好名声做担保,百姓们如实照着做。
丁思孔与于成龙写信中提到:
这防灾减灾,是年初时朝廷下达命令推行下来的,令底层百姓们都学得、知晓的知识,有了这些知识,应对灾难时心下就安定,知道该怎么做了。民智的开化教育重要之处就在于此。所以我在地方上兴建学堂,招底层百姓进行启蒙教育,驱除蒙昧,这事做得正确。若我的治下能够人人都识字,人人都懂一些知识,也许结果会更好。
百姓识字明事理,丁思孔的说法有些过于理想了,若真如此做,恐怕不为朝廷所接受。
沉浮官场一生的于成龙隐晦地劝说了丁思孔:我朝自先祖以来,就奉行愚民之策,民智未开,方能好治理,这事儿你我皆要心中有数,嘴上不能说出来,但心要如同明镜一样知道上头在忌讳什么,这样才能安稳地在官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地,才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抱负。
丁思孔这官场新人,有几分于成龙年轻时的影子,能力绝佳,还认死理。
这究竟是不知变通,还是因为年轻,没有见识到黑暗一面,心中对光明,对朝廷仍然抱着美好的期望与幻想呢?
丁思孔反驳了于成龙,听懂了他隐晦的提醒,却不赞同,并且还上奏了一份奏书,递交给上级,请求送往京城。
奏书讲的自是劝说朝廷开化民智一事。
丁思孔:微臣以为,百姓懂字,明白事理,只会令地方官治理时更加轻松,政令推行下去时可以解释清楚、大家都弄得明白,如此百姓们就愿意配合,政令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去完成。
在他的心目中,底层百姓是多么的淳朴又美好,他们有勤劳的双手,有朴实的内心,而他们的诉求,只有吃饱穿暖,谁若是能让他们吃饱穿暖,媳妇孩子热炕头,谁就是他们的青天大老爷。
开化民智不会令这些朴实的百姓改变自己的本性,他们也不会好端端地去造反,就如同这一回的防灾救灾指南,正是因为推行了下去,百姓与官府之间多一份理解,江苏虽然受灾最为严重,却也是最团结、凝聚的地方。
丁思孔还在上奏中提到了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官民矛盾。
官民矛盾,是造成百姓造反,威胁社会稳定的最重要因素。
大清的官员在百姓的心目中,往往是高不可攀的,百姓不理解政令会带来什么,只知道自己的日子越来越苦,天灾人祸的降临令他们的日子雪上加霜,于是心怀怨愤。
缓解官民矛盾,仅仅依靠地方官德行高还不够,还需要开启民智以令官民之间可进行沟通,依靠律法,可以使地方官做到公私分明。
丁思孔的上奏,在一片成熟雪灾的奏折中尤其醒目。
谁都知道江苏是最严重的受灾地方,可江苏按察使金镇在监督江苏布政使巡抚丁思孔时,上奏夸奖了江苏对灾情“应对得度”,甚至用了“江苏百姓凝集一心,共抗灾情”,“众志成城,令臣心生动容。”等句式。
有了这样一份优秀的治理例子在前,丁思孔的奏折有了“实践”的说服力。
也正是因为对江苏灾情的重视,这份奏折先是到了内阁手中,又送到了康熙手中。
内阁学士们不会因为丁思孔所提意见不合适而压着奏折不上报,是生是死,一切皆在于丁思孔,与他们何干?
胤礽也瞅见了这份奏折,康熙见他关心江苏灾情,心里冒出了个念头:若是保成见到这奏折,怕是赞成丁思孔所写的。
然开启民智四个字,说得容易,所带来的后果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道清的?
丁思孔建学堂,开蒙学那只是小打小闹,还能做为政绩来上报,再多的就不能有了。
康熙没有犹豫,而是将那封奏折,递给了胤礽看。
胤礽眼睛一亮:“这是丁思孔治理江苏成功的心得啊!难得他愿意将心得分享给大家,值得借鉴。”
康熙眉头一跳:“你很赞成丁思孔说的开启民智之事?”
胤礽点了点头,如康熙所料地大力称赞了丁思孔:“待在紫禁城中看雪,那雪洁白又美丽,唯有手中沉甸甸的奏折,在诉说着紫禁城这一方安逸天地外的民间疾苦。防灾减灾指南,其实就是开启民智的一种,丁思孔的意思,也不知让百姓们去学那些之乎者也,其根本目地,在于增强百姓的‘生存能力’,如此可应对天灾人祸,就如这一次的雪灾,没有一个人说年初时推行防灾减灾指南不好。”
“汗阿玛,丁大人说得也不完全正确,他的想法确实有些理想化,但是他却将它们运用到了实践中,证明这是可行的。”
胤礽总是会说一些比较新颖的词汇,康熙琢磨那些字句的意思,倒也能听个明白,偶尔还能记住一些胤礽的话。
“你又要说那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胤礽瞥了一眼偷笑的小美,点了点头。
每当胤礽用新词的时候,小美都会是想笑又憋着的样子,比如他的用词“理想化”、“生存能力”,这些不都是小美教的,也不知道它在笑什么。
“儿臣觉得,丁思孔的治理经验很值得借鉴,开启民智的事儿,也可以交给文部来做,比如这一次雪灾,朝廷花大力气去防灾,治灾,光做怎么够呢?得说给天下百姓知道,这就是丁大人所说的缓解官民矛盾,加深沟通。”
胤礽还指出了几个人名,尽是在平日里给康熙上奏拍马屁,不言实事的官员人名。
帝王批阅奏折,看到这类奏折心情好的时候会拜读一下,大部分时候则是批个已阅就得了,几个文采斐然,善于用各种言语夸他的臣子,那名字都眼熟的很。
他一听胤礽提起这几人,右眼皮就突突跳了两下。
“你提他们干什么?现在是治灾的时候。”灾情期间就不必要这群马屁精上奏来夸他了吧?
“平时他们可以变着花儿来夸汗阿玛,可见他们的文采功底特别好,现在文部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来投稿帮忙搞宣传。”
“夸一夸朝廷的防灾救灾指南,夸夸大家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立几个好的地方官榜样,再为雪灾以后的重建做做动员,最主要的是,要夸夸老百姓们自己以勤劳的双手去对抗天灾,灾难是无情的,但是人有情。夸百姓很有用的,增加的参与感,认同感。”
康熙:“……”
“汗阿玛,宣传可以增加理解,缓解民怨,天灾无情,没人会把它怪到您的头上。地方官天高地远在外,若蒙蔽汗阿玛,除去按察使监督以外,在以往唯有靠汗阿玛巡视方能体察民情。现在增加宣传,让百姓们都知道您下达的救灾政令,哪一位地方官在这事儿上偷懒不就一目了然了?文部成立至今,最大的作用就在于此了。”
总之,在胤礽眼中,没有一个朝廷官员是无能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潜力的毛驴,即使是几个马屁精,那也能在特殊时期派上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