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说清楚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眨眼年关将近,邵树德的情绪有些焦躁了起来。
他感觉这一年什么事情都没做。
当然这是他的错觉。
从东向西数,纪州靺鞨人的叛乱被平定,鹘岩城争端通过外交途径得以解决,辽东整体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
都说王朝初期统计户口比较简单,经常搞。但辽东道弄起来阻力颇大,若非渤海世家大族被分化拉拢了一批,估计还要更加困难。
截止去年的数据,辽东道除七圣州之外,尚有12州、66县,计有17万2500余户、838000余口。这个数据应该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因为这是编户了不少靺鞨部落后的人口数据,真实数字显然不止这么多。
但即便如此,也非常可观了。邵树德就想知道,在他死去之前,辽东十二州的编户人口一定会突破百万,后世到底哪个子孙敢轻易舍弃?逼脸都不要了吗?
因为府兵安置的工作稳步推行,之前清塞军最后一批人也安置到了穆州(暂缺部曲),枢密院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府兵整编。
这次劝说的对象是保宁军。该部尚有一万一千人左右,长期征战之中损失颇大。到了这个地步,他们也疲了,于是大体同意被整编为府兵。
经过协商,总计九千人被分散安置到龙泉府(六千)、鄚州(两千)、蒙州(一千),剩下的两千人除部分愿意解甲归田外,其余分散到辽东道各州充当州兵——事实上他们也可以去湖南、黔中、五管、福建等地当州兵,但绝大部分人宁愿去寒冷干燥的辽东,也不愿意去炎热潮湿的南方。
保宁军,就这样消失了。
军使李存贤前往淮海道,接替刚刚亡故的何絪的班,担任州军都指挥使。
副使李嗣肱调任蒙州刺史,兼州军指挥使,取代渤海旧官。
都虞候李承约在打猎时坠马而死。
都游奕使袁建丰担任理州刺史,兼州军指挥使,同样是取代渤海旧官。
至此,河东投降时,义兄留下的兵马被整编为万胜黄头、大同、天成、保宁、清塞、可岚六军,而今皆不见矣。晋军不多的余尽,多集中在广捷军内,这支两万三千人的部队里有三分之二的官兵是晋军出身。
最后的晋系兵马了,能保持多久,也是个问题。
辽东道全部十九州,在建极十二年底的今天,除了编户齐民产生的叛乱外,大体稳定了下来,下一步就是长期的开发与同化了。
辽东道以西,燕山一带的镇兵屯驻各堡戍,控扼交通要道,户部也派人在此设卡收税,一切都走上了正轨。
燕山以北,奚王去诸已经病逝,长子苏支继承大位。三泉、御夷镇、仙游宫、永安宫一字排开,是燕山北麓及大鲜卑山西侧的外围屏障。
他们存在,敌人就很难向东进入七圣州,以及向南进入幽州,这对河北、辽东长久保持安宁状态至关重要——说白了,他们就是战略缓冲区。
西北方向的进展也非常顺利。
诸军轮番北上,打得鞑靼人或降或走,通往黑城子的大门已经完全敞开。
到了建极十三年,肯定会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彻底拿下黑城子,甚至向西推进一段距离,往碛西方向进兵。
这次还是以禁军马兵为主,刚刚在丰州统一思想的蕃兵为辅,尽量不动用丰、胜二州的府兵。
府兵不是自耕农民,也不是卫所兵。他们的一次性安置成本很高,但维持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且维持战斗力不坠的时间很长,是一种非常良好的边疆低成本解决方案。
前提是你不要过多透支他们的本源。只要不破产,且土地没被大量分割,他们的战斗力就有保障。几年远征一次,其实还可以忍受,在家门口作战,那更加可以接受了,长期远征,你就会得到一支士气不振、破产逃亡的府兵——前唐已经给我们打了样。
目光投向南方。
最后一个割据势力也被扫平了。置道设州,官员大举南下,而今已经半年,局势渐渐稳定了下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南方其实没什么可以多说的。当地军民造反的意愿不强,这从前唐安史之乱后就能看得出来——南方多观察使区,北方多节度使区。
唯一的战争威胁就是大长和国了。
邵树德其实给过他们机会,且至今仍在等待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但这事吧,好像他自己都不太信了。不然的话,大军就不会慢慢往西南方向转移了。
至于河南、河北、河东,虽然为征讨淮南的战争花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未来江宁府的建设也需要他们出一份力,但整体依然处于休养生息的节奏中。
河北偶有小乱,也是因为部分百姓不愿向外迁移引起的,且很快被平定。
河南人口密集的汴、宋、曹等州,向外移民的动作一直没断过,且几乎没起什么乱子。
河北、河南的鲜明对比,其实也间接反应了两地的民气。
再有二三十年的话,差不多就会慢慢趋同了。
所以,仔细想想,建极十二年虽然看似很平澹,但这个国家的内里在慢慢发生着深刻而坚定的变化。
从建极元年开始,每一年都是有意义的。
每成功渡过一年,都在给这个新生政权的基石添砖加瓦,直到它再也无法动摇。
世界,其实一直是这么运转的,没什么特别之处,不需要你爆发什么英雄之气,更无须你搞什么荡气回肠,贵在——
持之以恒,持之以恒,还是持之以恒!
******
邵树德躺在软塌之上,睁大眼睛。
宫人将一幅幅画送到他面前举起来,让他可以从容欣赏。
“不知不觉间,唔……”邵树德咽下一粒葡萄干,继续说道:“朕居然做了那么多事。这些画好啊,彰显着朕的无上伟业。纵千载之后,也会有人记得朕这么一号人物。找人多临摹一些,朕要分发给臣子。三都国子监、四都留守府,也要悬挂一些组图。”
“是。”宫官苏氏让人记下。
邵树德继续看着组画。
高氏红着眼睛在一旁煮茶。她昨天收到了丈夫大諲撰的休书,哭了好久。
邵树德趴在她背上,物理安慰着。
当休书被泪水浸泡完毕后,高氏哭哭啼啼地说她没人要了,邵树德回应的是一泄如注。
这是近期质量最高的一次放松,足够他回味好久了。
“第二件事……”看完组画后,邵树德继续瘫痪在软塌上,道:“着礼部准备册文,册封秦王承节为皇太子。”
“是。”苏氏平静地应下。
建国已逾十年,大夏终于有太子了,真的不容易。苏氏想起太子妃生下的是一个女儿,微微有些缺憾,但圣人还是册封了,态度非常明显。
能生女儿,自然也能生儿子。虽然太子看起来子嗣艰难,但他才二十多岁,还有机会。
当然,换正常时候,圣人未必会这么痛快地册封,怎么也得等太子有了儿子后才会考虑。但看如今的情况,圣人显然不愿意多等了,他似乎有很多事要做,极大可能会离京。
苏氏在宫里听到个传闻,皇后不愿意继续监国了,显然这是在给圣人施加压力——皇后什么都可以不在乎,但她非常在乎儿子们。
“从马直军士整编为东宫左右卫军。”邵树德继续吩咐道。
北宋以前,东宫自成一个小朝廷,体系完备,各级官员都有,甚至就连直属于东宫的军队都有——历朝历代规模不一,但都有。
北宋开始,东宫的军事力量被剥夺,太子威望、权势大减。明清两朝,太子更是成为皇帝可以随意揉捏的可怜虫,伴随而来的则是大臣地位的直线下降,官场用语“大人”这种矮化人格的称呼大行其道,以及皇帝越过宰相,直领六部,中央集权的无限加强。
唐末还没发展到这一地步。
太子邵承节之前有一支亲军从马直,有数千人。后来大部分分散进了胜捷军,以便掌控这支部队。从马直只保留了两三百人作为骨干,这几年又慢慢扩充,恢复到了三千员额——人员主要来自降兵精锐、蕃部精壮、各新兵院训练中的佼佼者。
邵树德对此持默许态度。
此番册封太子,本想学北宋剥夺掉邵承节的兵权,想了想后,只能长叹一声:这事做不得,如果他还想让皇位顺利继承的话。
当然,这三千人他也没放在眼里。
虽说徐温、张颢两百人能做大事,但那是因为淮南军队不作为,就连杨府番直军士都是他们的人。
大夏显然不是这种情况,他现在还稳得住,太子的威望没法和他比。
再者,太子左右卫军三千人真的都是太子自己人吗?从马直最初可是在夏、梁争霸时期于河南建立的,他们严格来说都是邵树德的人,太子的一举一动,逃不过他的眼睛。二郎如果聪明的话,就该在从马直外重新建立一支私人武装,但这又是邵树德所不允许的。
既要千方百计扶持太子,提升他的威望,让他掌握更多的权力和军队,以便能在当前这种社会风气下顺利继位,同时又要防着他。其间的平衡,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把握住的。
邵树德有时候都很羡慕明清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又没法完成这种体制改革,因为文武朝官、地方将吏乃至豪强大族的价值观,都不支持你这么做。
帝王的伟力在于集众,当所有人都反对某件事的时候,你最好不要去挑战。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价值观和风气。在汉魏、南北朝的时候,像隋唐这种程度的集权都是不被世人所认可的,当时哪个皇帝敢这么做,世家大族不介意换个代言人——事实上,那几百年换皇帝还真不是很难,因为皇帝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持。
只有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不断消磨,隋唐天子才能进一步收拢权力,但要想转变成明清的体制,条件还不成熟。
必须要让社会更加原子化,让有能力制约皇权的集体彻底消失,以小门小户的贫寒读书人取而代之,才能让天子彻底说一不二,再没人敢聒噪。
当然,世上没有两全其美,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像明清这样集权也是有副作用的,那就是社会力量一盘散沙。当外敌入侵,官方机构瘫痪时,很难组织得起来——能组织他们的,只能是官府,或者是官方支持的私人。
唐夏之交的这会,社会还没走到这一步。世家大族经隋唐两代打压和藩镇割据的祸害,比起南北朝那会,经济实力锐减,部曲私兵也没了,已经没什么能力换皇帝,成为了依附皇权存在的符号,但他们还对皇权有相当的制约作用。
有些事情,顺其自然吧,邵树德不想过多人为干涉,他也没这个能力把所有人的脑袋都打开,灌输进去一种新的思想,告诉他们这才是对的——太龙傲天了,思想可比生产力还难改变。
“让赵王、韩王、齐王来见朕。”想了想后,邵树德又说道。
这三个儿子已经分别从沙州、龙泉府、海州回来了。
差事干得还可以,中规中矩。没太多惊喜,但也不能说差。
这也是邵树德最开始的预期。他们从小经历了严格、优质的教育,本身也是中人或中上之资,没理由把事情搞砸。
最关键的是,他们站在老父亲收拾出的这个平台上面。
好的平台,可以让中等之资的人,干出上等资质的人才能做出的成就。
大夏这个平台还不错,三个儿子各自的成就也还看得过眼,如今即将册封太子,有些事该对他们说清楚了。
一眨眼年关将近,邵树德的情绪有些焦躁了起来。
他感觉这一年什么事情都没做。
当然这是他的错觉。
从东向西数,纪州靺鞨人的叛乱被平定,鹘岩城争端通过外交途径得以解决,辽东整体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
都说王朝初期统计户口比较简单,经常搞。但辽东道弄起来阻力颇大,若非渤海世家大族被分化拉拢了一批,估计还要更加困难。
截止去年的数据,辽东道除七圣州之外,尚有12州、66县,计有17万2500余户、838000余口。这个数据应该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因为这是编户了不少靺鞨部落后的人口数据,真实数字显然不止这么多。
但即便如此,也非常可观了。邵树德就想知道,在他死去之前,辽东十二州的编户人口一定会突破百万,后世到底哪个子孙敢轻易舍弃?逼脸都不要了吗?
因为府兵安置的工作稳步推行,之前清塞军最后一批人也安置到了穆州(暂缺部曲),枢密院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府兵整编。
这次劝说的对象是保宁军。该部尚有一万一千人左右,长期征战之中损失颇大。到了这个地步,他们也疲了,于是大体同意被整编为府兵。
经过协商,总计九千人被分散安置到龙泉府(六千)、鄚州(两千)、蒙州(一千),剩下的两千人除部分愿意解甲归田外,其余分散到辽东道各州充当州兵——事实上他们也可以去湖南、黔中、五管、福建等地当州兵,但绝大部分人宁愿去寒冷干燥的辽东,也不愿意去炎热潮湿的南方。
保宁军,就这样消失了。
军使李存贤前往淮海道,接替刚刚亡故的何絪的班,担任州军都指挥使。
副使李嗣肱调任蒙州刺史,兼州军指挥使,取代渤海旧官。
都虞候李承约在打猎时坠马而死。
都游奕使袁建丰担任理州刺史,兼州军指挥使,同样是取代渤海旧官。
至此,河东投降时,义兄留下的兵马被整编为万胜黄头、大同、天成、保宁、清塞、可岚六军,而今皆不见矣。晋军不多的余尽,多集中在广捷军内,这支两万三千人的部队里有三分之二的官兵是晋军出身。
最后的晋系兵马了,能保持多久,也是个问题。
辽东道全部十九州,在建极十二年底的今天,除了编户齐民产生的叛乱外,大体稳定了下来,下一步就是长期的开发与同化了。
辽东道以西,燕山一带的镇兵屯驻各堡戍,控扼交通要道,户部也派人在此设卡收税,一切都走上了正轨。
燕山以北,奚王去诸已经病逝,长子苏支继承大位。三泉、御夷镇、仙游宫、永安宫一字排开,是燕山北麓及大鲜卑山西侧的外围屏障。
他们存在,敌人就很难向东进入七圣州,以及向南进入幽州,这对河北、辽东长久保持安宁状态至关重要——说白了,他们就是战略缓冲区。
西北方向的进展也非常顺利。
诸军轮番北上,打得鞑靼人或降或走,通往黑城子的大门已经完全敞开。
到了建极十三年,肯定会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彻底拿下黑城子,甚至向西推进一段距离,往碛西方向进兵。
这次还是以禁军马兵为主,刚刚在丰州统一思想的蕃兵为辅,尽量不动用丰、胜二州的府兵。
府兵不是自耕农民,也不是卫所兵。他们的一次性安置成本很高,但维持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且维持战斗力不坠的时间很长,是一种非常良好的边疆低成本解决方案。
前提是你不要过多透支他们的本源。只要不破产,且土地没被大量分割,他们的战斗力就有保障。几年远征一次,其实还可以忍受,在家门口作战,那更加可以接受了,长期远征,你就会得到一支士气不振、破产逃亡的府兵——前唐已经给我们打了样。
目光投向南方。
最后一个割据势力也被扫平了。置道设州,官员大举南下,而今已经半年,局势渐渐稳定了下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南方其实没什么可以多说的。当地军民造反的意愿不强,这从前唐安史之乱后就能看得出来——南方多观察使区,北方多节度使区。
唯一的战争威胁就是大长和国了。
邵树德其实给过他们机会,且至今仍在等待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但这事吧,好像他自己都不太信了。不然的话,大军就不会慢慢往西南方向转移了。
至于河南、河北、河东,虽然为征讨淮南的战争花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未来江宁府的建设也需要他们出一份力,但整体依然处于休养生息的节奏中。
河北偶有小乱,也是因为部分百姓不愿向外迁移引起的,且很快被平定。
河南人口密集的汴、宋、曹等州,向外移民的动作一直没断过,且几乎没起什么乱子。
河北、河南的鲜明对比,其实也间接反应了两地的民气。
再有二三十年的话,差不多就会慢慢趋同了。
所以,仔细想想,建极十二年虽然看似很平澹,但这个国家的内里在慢慢发生着深刻而坚定的变化。
从建极元年开始,每一年都是有意义的。
每成功渡过一年,都在给这个新生政权的基石添砖加瓦,直到它再也无法动摇。
世界,其实一直是这么运转的,没什么特别之处,不需要你爆发什么英雄之气,更无须你搞什么荡气回肠,贵在——
持之以恒,持之以恒,还是持之以恒!
******
邵树德躺在软塌之上,睁大眼睛。
宫人将一幅幅画送到他面前举起来,让他可以从容欣赏。
“不知不觉间,唔……”邵树德咽下一粒葡萄干,继续说道:“朕居然做了那么多事。这些画好啊,彰显着朕的无上伟业。纵千载之后,也会有人记得朕这么一号人物。找人多临摹一些,朕要分发给臣子。三都国子监、四都留守府,也要悬挂一些组图。”
“是。”宫官苏氏让人记下。
邵树德继续看着组画。
高氏红着眼睛在一旁煮茶。她昨天收到了丈夫大諲撰的休书,哭了好久。
邵树德趴在她背上,物理安慰着。
当休书被泪水浸泡完毕后,高氏哭哭啼啼地说她没人要了,邵树德回应的是一泄如注。
这是近期质量最高的一次放松,足够他回味好久了。
“第二件事……”看完组画后,邵树德继续瘫痪在软塌上,道:“着礼部准备册文,册封秦王承节为皇太子。”
“是。”苏氏平静地应下。
建国已逾十年,大夏终于有太子了,真的不容易。苏氏想起太子妃生下的是一个女儿,微微有些缺憾,但圣人还是册封了,态度非常明显。
能生女儿,自然也能生儿子。虽然太子看起来子嗣艰难,但他才二十多岁,还有机会。
当然,换正常时候,圣人未必会这么痛快地册封,怎么也得等太子有了儿子后才会考虑。但看如今的情况,圣人显然不愿意多等了,他似乎有很多事要做,极大可能会离京。
苏氏在宫里听到个传闻,皇后不愿意继续监国了,显然这是在给圣人施加压力——皇后什么都可以不在乎,但她非常在乎儿子们。
“从马直军士整编为东宫左右卫军。”邵树德继续吩咐道。
北宋以前,东宫自成一个小朝廷,体系完备,各级官员都有,甚至就连直属于东宫的军队都有——历朝历代规模不一,但都有。
北宋开始,东宫的军事力量被剥夺,太子威望、权势大减。明清两朝,太子更是成为皇帝可以随意揉捏的可怜虫,伴随而来的则是大臣地位的直线下降,官场用语“大人”这种矮化人格的称呼大行其道,以及皇帝越过宰相,直领六部,中央集权的无限加强。
唐末还没发展到这一地步。
太子邵承节之前有一支亲军从马直,有数千人。后来大部分分散进了胜捷军,以便掌控这支部队。从马直只保留了两三百人作为骨干,这几年又慢慢扩充,恢复到了三千员额——人员主要来自降兵精锐、蕃部精壮、各新兵院训练中的佼佼者。
邵树德对此持默许态度。
此番册封太子,本想学北宋剥夺掉邵承节的兵权,想了想后,只能长叹一声:这事做不得,如果他还想让皇位顺利继承的话。
当然,这三千人他也没放在眼里。
虽说徐温、张颢两百人能做大事,但那是因为淮南军队不作为,就连杨府番直军士都是他们的人。
大夏显然不是这种情况,他现在还稳得住,太子的威望没法和他比。
再者,太子左右卫军三千人真的都是太子自己人吗?从马直最初可是在夏、梁争霸时期于河南建立的,他们严格来说都是邵树德的人,太子的一举一动,逃不过他的眼睛。二郎如果聪明的话,就该在从马直外重新建立一支私人武装,但这又是邵树德所不允许的。
既要千方百计扶持太子,提升他的威望,让他掌握更多的权力和军队,以便能在当前这种社会风气下顺利继位,同时又要防着他。其间的平衡,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把握住的。
邵树德有时候都很羡慕明清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又没法完成这种体制改革,因为文武朝官、地方将吏乃至豪强大族的价值观,都不支持你这么做。
帝王的伟力在于集众,当所有人都反对某件事的时候,你最好不要去挑战。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价值观和风气。在汉魏、南北朝的时候,像隋唐这种程度的集权都是不被世人所认可的,当时哪个皇帝敢这么做,世家大族不介意换个代言人——事实上,那几百年换皇帝还真不是很难,因为皇帝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持。
只有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不断消磨,隋唐天子才能进一步收拢权力,但要想转变成明清的体制,条件还不成熟。
必须要让社会更加原子化,让有能力制约皇权的集体彻底消失,以小门小户的贫寒读书人取而代之,才能让天子彻底说一不二,再没人敢聒噪。
当然,世上没有两全其美,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像明清这样集权也是有副作用的,那就是社会力量一盘散沙。当外敌入侵,官方机构瘫痪时,很难组织得起来——能组织他们的,只能是官府,或者是官方支持的私人。
唐夏之交的这会,社会还没走到这一步。世家大族经隋唐两代打压和藩镇割据的祸害,比起南北朝那会,经济实力锐减,部曲私兵也没了,已经没什么能力换皇帝,成为了依附皇权存在的符号,但他们还对皇权有相当的制约作用。
有些事情,顺其自然吧,邵树德不想过多人为干涉,他也没这个能力把所有人的脑袋都打开,灌输进去一种新的思想,告诉他们这才是对的——太龙傲天了,思想可比生产力还难改变。
“让赵王、韩王、齐王来见朕。”想了想后,邵树德又说道。
这三个儿子已经分别从沙州、龙泉府、海州回来了。
差事干得还可以,中规中矩。没太多惊喜,但也不能说差。
这也是邵树德最开始的预期。他们从小经历了严格、优质的教育,本身也是中人或中上之资,没理由把事情搞砸。
最关键的是,他们站在老父亲收拾出的这个平台上面。
好的平台,可以让中等之资的人,干出上等资质的人才能做出的成就。
大夏这个平台还不错,三个儿子各自的成就也还看得过眼,如今即将册封太子,有些事该对他们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