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 举士官须考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至于地方上的官制构成,张狂暂时维持了原有的“州-郡-县-乡-里”制度,只是在地方官的权柄设置上,做出了若干修改,以便于分权,免得地方官手中权力过于膨胀。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在张狂的设计中,当天下太平下来以后,每个州配备刺史一人,都尉一人。刺史负责监督民政和人事,都尉负责统领一支州中的常备军。而每个郡中,除了太守之外,还要配上中尉一人,以负责郡中的军事。
这样的话,太守的兵权就被分走了,有利于避免某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官职架构大致完成以后,张狂又必须面对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官职的俸禄和地位。
说实话,汉朝的那套百石、千石的俸禄地位模式,张狂觉得用起来颇不习惯。哪怕穿越到了汉朝这么多年,张狂依然认为,后世流行的九品官位模式,明显优于汉朝的官位叫法。
所以,张狂提前历史十多年,搞出了一个“九品官阶制”。由正一品到从九品,这样十八个官阶,可比汉朝含混不清的二千石,比二千石,中二千石什么的要简洁易记多了。而层级分明的官阶,让人们可以轻松的确定哪一级官更大些。
提出了“九品官阶制”以后,张狂本来想直接将尚书令确定为文官正一品,大将军确定为武官正一品。不过,在程昱、董昭的共同劝说下,正一品到从二品这四个官阶被特地空出来,用于安置一些虚衔高官,比如太傅啊,太师啊,太尉啊什么的。
那些高品级官位。都是给人退休之后的荣誉头衔,不是管正事的。至于管正事的官位,则被安到正三品开始算起。这样一来,也算是给在职的官吏们一份想念。有了不断向上攀爬的目标。
而且。出于对臣下揽权的忌惮,又结合所了解的各朝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张狂特地降低了尚书令和尚书史的官阶,定尚书令为正四品,尚书史为从四品。相反的,接受尚书令直接领导的六部尚书郎。却得到了正三品的官位。
这种“以小驭大”的制度,可是汉室几百年积累下来的政治经验,张狂并不打算就此丢弃。
御史台的地位虽然被张狂特意提高,但品级倒不好太高。御史大夫也就是从四品,下辖的侍御史们,更是只有正六品到从七品之间。较低的品级,有利于选拔年轻的人才进入御史台。位卑而权重。才方便张狂和他的子孙操纵御史台,以控制朝廷的弹劾大权。
至于武官行列,大将军被定为正三品,上将军被定为从三品。其余四镇将军为正四品。四征将军从四品,中郎将有正五品和从五品两种,而校尉被定为正六品。虽然品级看似不高,可张狂特别规定,正六品以上的军职,需要赵公亲自过问。这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军队与赵公的统属关系。
相较之下,地方官的品级还算是不错的。其中,郡守从四品到从五品不等,是官位最高的。都尉为正六品,与校尉同级。县令则有从六品到从七品不等。反而是州刺史,依然被严格的限定为从六品,以较低的官位来压制官位更高的郡守。
当然,这些制度都是草创阶段,未来必然会随着实际的需要,而不断的发生变化。而且,若是与官员的选拔制度变革来比较的话,“九品官阶制”和“六部”什么的,都只能算是末节。
被张狂确定的新选拔制度,由三部分组成。一为荫补,二为纳粟,三为科举。
“荫补”的意思,便是某人在朝中得官,而且地位颇高,或者立下了不好直接升官的功劳,于是被张狂给他的子孙赐下可以直接出仕的资格。
按照董昭的设计,所有正五品以上的高官,可以让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通过难度不大的基本能力考试之后,得到一个无需进行科举,直接出仕的资格。官位越高,此人荫补的儿子数目便越多。若是儿子没有荫补资格多,甚至还允许将出仕资格扩大到亲族当中。
当然,这些荫补官进入官场以后,依然需要从底层的从九品做起。不过在有人大力提携的情形下,只要有中人之姿,他们的前途一般都不会太差。
“纳粟”的本质,其实便是交钱买官。这是张狂当初为了缓解自己与冀州地方豪强的关系,所定下的一个入仕手段。赵公国建立后,考虑到朝廷对钱粮的实际需求,纳粟这种方法依然得以保留。
按照缴纳的钱财多少,豪强们可以买到从九品到正七品的不同官位。当然,这些官位都是虚职,只是在身份上对买官者有所帮助。真正的出仕为吏资格,需要另外交钱。并且,还有着严格的数量限制,同样也需要经过基本的能力考试。
纳粟官的出仕起点,与荫补一样为从九品。不过,纳粟得到的官位,由于在官场上缺少臂助,需要极强的能力或者运气,才有可能得到高升,步入高官的行列。因此,对很多豪强来说,也许直接纳一个高品级的官位虚职,会比进入官场打拼要更好些。
以上两种得官的途径,都属于官场的补充。而最后一种“科举”制度,才是张狂制定的主要官吏来源。
张狂定下的科举制度,与后世的八股制科举截然不同。
按照规定,科举考试每两年由赵公国朝廷举办一次,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由每个县中自行组织;第二个级别,由每个州中自行组织;第三个级别,则需要在都城完成。
为此,张狂不得不在每个州中又添置了一个正六品的学官。至于考试资格的获得,所有年龄在十六到三十岁之间的无罪平民,在获得了一名至少正九品吏员的推举之后,都有资格参加科举的报名。
第一个级别的考试,称为县试,其目的是进行初选,将那些条件太差的家伙删掉。所以这个级别的考试,其实比较宽松。按照张狂的计划,这个级别的淘汰率,将由参加人数决定。参加考试的人多了,就多淘汰一些;参加的人少了,就少淘汰一些。
第二个级别的考试,称为郡试,算是比较正式的科举考试了。通过了郡试的考生,便得到了从九品的小吏入仕资格。因此,郡试的难度不会太低,也不会太高。毕竟,这只是为州郡选拔基层吏员。
至于第三个级别的考试,称为国试,乃是最终极的科举考试了。不过,这次考试并不是直接在未出仕的士人当中进行。想要参加“国试”,须得有实际的基层从政经验。
按照张狂的规定,在通过了郡试的考生当中,只要担任了三年以上吏员,并获得过一次“中上”的考评结果,便可以获得前往国都进行国试的资格。这些考生若是能够通过国试,接下来便可以获得直接升为正八品的资格。而其中成绩最好的前二十人,更是一个大跳跃,成为从七品官吏,并且未来的升迁将得到优先考虑。
当然,国试没有通过的考生,不会有什么损失,完全可以回郡中继续担任原本的吏员职位,也算是一个出路。只是这样按部就班的升迁,极难成为高官罢了。
而且,张狂不会将考试成绩最好的人,一出仕就摆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这也是为了避免如同历史上很多科举新官那样,上任后缺少办事能力,结果被手下的掾吏耍的团团转,最后不得不请一大堆的“师爷”之类的幕僚来帮他们当官。
张狂一直认为,只有具备足够的基层做事经验,才有资格担任一地的主官。那些以为读了几本死书,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腐儒,可不受张狂的欢迎。
至于科举的考察内容,张狂坚持了之前数年的尝试,要求考生文武兼备。骑马、射箭等军事项目,都被包括在三个级别的考察范围内。
而且,为了增加评价的直观度,张狂还引入了后世的百分制考试标准。这样一来,他觉得算是可以让科举考试,不至于沦为后世明清时期,光靠作一篇文章来决定名次的情形。
取士得官的大纲决定下来以后,接下来张狂又需要对那些必须的官位进行填充。这件事情,可就越发的让人头痛了。如何将适合的人摆放到适合的位置,还要理清楚手下对官位的要求,尽量避免因此导致的怨气,可是很考察张狂的用人功底。
这番折腾下来,张狂承认,简直比制定机构的框架还要烦人。此外,张狂还要准备赵公的上任仪式,为了避免在正式举行上任仪式时出乱子,他必须事先悄悄的彩排几次。这些额外的事情,让本来就感到事务繁多的张狂,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情。
好在一切都终究有尽头。到了安定六年或者说是光正元年【198年】的十一月,张狂就任赵公的准备已经基本就绪,只等选定的吉时一到,便可以正式立国,就任赵公一职了。
至于地方上的官制构成,张狂暂时维持了原有的“州-郡-县-乡-里”制度,只是在地方官的权柄设置上,做出了若干修改,以便于分权,免得地方官手中权力过于膨胀。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在张狂的设计中,当天下太平下来以后,每个州配备刺史一人,都尉一人。刺史负责监督民政和人事,都尉负责统领一支州中的常备军。而每个郡中,除了太守之外,还要配上中尉一人,以负责郡中的军事。
这样的话,太守的兵权就被分走了,有利于避免某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官职架构大致完成以后,张狂又必须面对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官职的俸禄和地位。
说实话,汉朝的那套百石、千石的俸禄地位模式,张狂觉得用起来颇不习惯。哪怕穿越到了汉朝这么多年,张狂依然认为,后世流行的九品官位模式,明显优于汉朝的官位叫法。
所以,张狂提前历史十多年,搞出了一个“九品官阶制”。由正一品到从九品,这样十八个官阶,可比汉朝含混不清的二千石,比二千石,中二千石什么的要简洁易记多了。而层级分明的官阶,让人们可以轻松的确定哪一级官更大些。
提出了“九品官阶制”以后,张狂本来想直接将尚书令确定为文官正一品,大将军确定为武官正一品。不过,在程昱、董昭的共同劝说下,正一品到从二品这四个官阶被特地空出来,用于安置一些虚衔高官,比如太傅啊,太师啊,太尉啊什么的。
那些高品级官位。都是给人退休之后的荣誉头衔,不是管正事的。至于管正事的官位,则被安到正三品开始算起。这样一来,也算是给在职的官吏们一份想念。有了不断向上攀爬的目标。
而且。出于对臣下揽权的忌惮,又结合所了解的各朝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张狂特地降低了尚书令和尚书史的官阶,定尚书令为正四品,尚书史为从四品。相反的,接受尚书令直接领导的六部尚书郎。却得到了正三品的官位。
这种“以小驭大”的制度,可是汉室几百年积累下来的政治经验,张狂并不打算就此丢弃。
御史台的地位虽然被张狂特意提高,但品级倒不好太高。御史大夫也就是从四品,下辖的侍御史们,更是只有正六品到从七品之间。较低的品级,有利于选拔年轻的人才进入御史台。位卑而权重。才方便张狂和他的子孙操纵御史台,以控制朝廷的弹劾大权。
至于武官行列,大将军被定为正三品,上将军被定为从三品。其余四镇将军为正四品。四征将军从四品,中郎将有正五品和从五品两种,而校尉被定为正六品。虽然品级看似不高,可张狂特别规定,正六品以上的军职,需要赵公亲自过问。这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军队与赵公的统属关系。
相较之下,地方官的品级还算是不错的。其中,郡守从四品到从五品不等,是官位最高的。都尉为正六品,与校尉同级。县令则有从六品到从七品不等。反而是州刺史,依然被严格的限定为从六品,以较低的官位来压制官位更高的郡守。
当然,这些制度都是草创阶段,未来必然会随着实际的需要,而不断的发生变化。而且,若是与官员的选拔制度变革来比较的话,“九品官阶制”和“六部”什么的,都只能算是末节。
被张狂确定的新选拔制度,由三部分组成。一为荫补,二为纳粟,三为科举。
“荫补”的意思,便是某人在朝中得官,而且地位颇高,或者立下了不好直接升官的功劳,于是被张狂给他的子孙赐下可以直接出仕的资格。
按照董昭的设计,所有正五品以上的高官,可以让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通过难度不大的基本能力考试之后,得到一个无需进行科举,直接出仕的资格。官位越高,此人荫补的儿子数目便越多。若是儿子没有荫补资格多,甚至还允许将出仕资格扩大到亲族当中。
当然,这些荫补官进入官场以后,依然需要从底层的从九品做起。不过在有人大力提携的情形下,只要有中人之姿,他们的前途一般都不会太差。
“纳粟”的本质,其实便是交钱买官。这是张狂当初为了缓解自己与冀州地方豪强的关系,所定下的一个入仕手段。赵公国建立后,考虑到朝廷对钱粮的实际需求,纳粟这种方法依然得以保留。
按照缴纳的钱财多少,豪强们可以买到从九品到正七品的不同官位。当然,这些官位都是虚职,只是在身份上对买官者有所帮助。真正的出仕为吏资格,需要另外交钱。并且,还有着严格的数量限制,同样也需要经过基本的能力考试。
纳粟官的出仕起点,与荫补一样为从九品。不过,纳粟得到的官位,由于在官场上缺少臂助,需要极强的能力或者运气,才有可能得到高升,步入高官的行列。因此,对很多豪强来说,也许直接纳一个高品级的官位虚职,会比进入官场打拼要更好些。
以上两种得官的途径,都属于官场的补充。而最后一种“科举”制度,才是张狂制定的主要官吏来源。
张狂定下的科举制度,与后世的八股制科举截然不同。
按照规定,科举考试每两年由赵公国朝廷举办一次,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由每个县中自行组织;第二个级别,由每个州中自行组织;第三个级别,则需要在都城完成。
为此,张狂不得不在每个州中又添置了一个正六品的学官。至于考试资格的获得,所有年龄在十六到三十岁之间的无罪平民,在获得了一名至少正九品吏员的推举之后,都有资格参加科举的报名。
第一个级别的考试,称为县试,其目的是进行初选,将那些条件太差的家伙删掉。所以这个级别的考试,其实比较宽松。按照张狂的计划,这个级别的淘汰率,将由参加人数决定。参加考试的人多了,就多淘汰一些;参加的人少了,就少淘汰一些。
第二个级别的考试,称为郡试,算是比较正式的科举考试了。通过了郡试的考生,便得到了从九品的小吏入仕资格。因此,郡试的难度不会太低,也不会太高。毕竟,这只是为州郡选拔基层吏员。
至于第三个级别的考试,称为国试,乃是最终极的科举考试了。不过,这次考试并不是直接在未出仕的士人当中进行。想要参加“国试”,须得有实际的基层从政经验。
按照张狂的规定,在通过了郡试的考生当中,只要担任了三年以上吏员,并获得过一次“中上”的考评结果,便可以获得前往国都进行国试的资格。这些考生若是能够通过国试,接下来便可以获得直接升为正八品的资格。而其中成绩最好的前二十人,更是一个大跳跃,成为从七品官吏,并且未来的升迁将得到优先考虑。
当然,国试没有通过的考生,不会有什么损失,完全可以回郡中继续担任原本的吏员职位,也算是一个出路。只是这样按部就班的升迁,极难成为高官罢了。
而且,张狂不会将考试成绩最好的人,一出仕就摆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这也是为了避免如同历史上很多科举新官那样,上任后缺少办事能力,结果被手下的掾吏耍的团团转,最后不得不请一大堆的“师爷”之类的幕僚来帮他们当官。
张狂一直认为,只有具备足够的基层做事经验,才有资格担任一地的主官。那些以为读了几本死书,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腐儒,可不受张狂的欢迎。
至于科举的考察内容,张狂坚持了之前数年的尝试,要求考生文武兼备。骑马、射箭等军事项目,都被包括在三个级别的考察范围内。
而且,为了增加评价的直观度,张狂还引入了后世的百分制考试标准。这样一来,他觉得算是可以让科举考试,不至于沦为后世明清时期,光靠作一篇文章来决定名次的情形。
取士得官的大纲决定下来以后,接下来张狂又需要对那些必须的官位进行填充。这件事情,可就越发的让人头痛了。如何将适合的人摆放到适合的位置,还要理清楚手下对官位的要求,尽量避免因此导致的怨气,可是很考察张狂的用人功底。
这番折腾下来,张狂承认,简直比制定机构的框架还要烦人。此外,张狂还要准备赵公的上任仪式,为了避免在正式举行上任仪式时出乱子,他必须事先悄悄的彩排几次。这些额外的事情,让本来就感到事务繁多的张狂,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情。
好在一切都终究有尽头。到了安定六年或者说是光正元年【198年】的十一月,张狂就任赵公的准备已经基本就绪,只等选定的吉时一到,便可以正式立国,就任赵公一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