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5章 大宋税法该怎么改?(今晚依旧一更,8月9号补……)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寇季有信心在大宋商律和税律完善以后,使大宋的商税成倍数翻滚,所以他才敢在赵祯面前打包票说,稳赚不赔。
大宋是封建王朝中少有的商业发达的王朝。
大宋也是封建王朝中,少有的扶持商业的王朝。
像是大宋的瓷器和丝绸等出口业,就是大宋重点扶持的商业。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宋拥有着较好的商业生存土壤。
在大宋现有的商业中,所能产生的税收达千万贯。
等以后大宋商业规模不断扩大,不断延伸,不断向四周开始扩张以后,所产生的税收会更多。
所以,赵祯现在投资那点钱不算什么。
赵祯其实不懂商业,甚至大宋绝大多数官员都不懂商业。
别看他们各自府上都有庞大的生意。
那是他们家里人在经营,又或者是族人在经营,他们要么醉心政务,要么醉心于结交其他官员,根本没心思,也没那个想法去做生意。
所以他们不了解生意。
再加上商人社会地位低,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就更不愿意去了解。
他们宁愿多看一本书,也不愿意在商业上多看一眼。
也正是因为如此,能传授赵祯商业经验和生意经的,只有寇季。
赵祯也只能从寇季口中了解一些商业经验和生意经。
所幸,大宋的商业虽然繁荣,可跟后世没办法相比。
大宋这种相对原始的商业,寇季勉强玩得转。
所以能传授给赵祯一些有用的经验。
赵祯听到了寇季直言稳赚不赔,忍不住问道:“若是咱们为了扑卖回收税的权力,必然得出高价,才能让那些地方上的豪门大户望而却步。
连他们都觉得会赔钱的事情,咱们怎么赚?”
寇季笑着将大宋收税的标准,以及收税的方式给赵祯讲了一番。
然后又将大宋所能产生的税额,预估了一个大致的数字报给了赵祯。
讲完一切以后,寇季笑问道:“既然我大宋每年能产生的商税税额多达千万贯,我们就算是为了收税权投出去八九百万贯,那也有得赚。”
赵祯听完了寇季一席话,脸色有些不太好看。
朝廷每年所征的商税仅仅在六百万贯左右,可大宋每年能产生的商税税额在千万贯往上。
那还是以前大宋地盘小的时候。
如今大宋地盘大了,开设的边市多了,货物多,做生意的人也多了。
可商税并没有看到什么显著的增长。
反倒是丁口税(也就是农税)在直线攀升。
按道理说,大宋的商税也应该出现一定的增长才对。
可赵祯通过户部的文书,并没有看到商税有显著的增长。
也就是说,朝廷每年有几百万贯,乃至上千万贯,被人吞了。
而且已经吞了几十年了。
那可都是朝廷的钱,他的钱。
他脸色怎么可能好看。
寇季见赵祯脸色难看,就猜倒了赵祯的心思,他笑着道:“朝廷商税一直没有超过千万贯,主要就是朝廷将商税收税权扑卖了出去。
虽然朝廷省去了一定的麻烦,但是一部分的利益被那些豪门大户给得去了。
此外,那些豪门大户在掌控了商税收税权以后,就能对自家的生意加以照顾。
像是过税,他们就不用缴纳。
他们所居的地方的住税,他们也只需要缴纳一次。
甚至有些人干脆就不缴纳商税。
只要他们借着商税收税权,给自己出具交税的文书就行。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如此大的税额空缺。”
赵祯听完此话,咬牙道:“在我大宋拿下了辽地以后,朕以为我大宋已经到了盛世。可如今细细了解以后,才知道,我大宋依然是千疮百孔。
我大宋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君臣去做。”
说完这话,赵祯盯着寇季道:“商税的事情,朕不太懂。朕只知道,商税收税权,交给那些豪门大户,让他们巧立名目增加各种苛捐杂税,对百姓不利。
所以才有心整改商律和商税。
如今四哥提到,商税和商律中存在着漏洞,才给了那些人偷税漏税的可乘之机。
使得我大宋每一岁要损失数百万,乃至上千万贯的钱财。
四哥可有补救之法。”
寇季点头笑道:“自然有……以前不是时候,所以没跟官家多解释此事。原本想着等入朝以后动商税和商律的时候再跟官家解释此事。
如今出现了变故,那臣就先跟官家把此事讲明白。
此事要解决也不难,只要官家将收税的权力拿回来。
我们便可以对商律和商税做出调整。
比如商税中的过税和住税,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合一,只征买卖税一项,也就是二十税一。
只要民间商人做买卖,我们就可以征税。
买卖一次,征一次。
其他的我们不去管它。
我们只盯着买卖足以。
因为我们若是细分过税和住税的话,就要派出两批人手去做此事。
相对的麻烦也就多了,中间的空子也就多了。”
赵祯皱眉道:“可是只征买卖税的话,中间可以钻的空子也很多。我们的人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人家做生意,而人家做假账的话,我们也很难察觉。
此外,他们若是以物易物的形式做买卖的话,也能避开买卖税。
还有赠予等多种方式,都能避开买卖税。”
赵祯对生意场上的事情不是很了解,但是对钻空子的事情却十分精通。
毕竟,朝堂上都是人精,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钻空子。
因此,不论是他下诏书,还是下发其他的文书,都务必要做到不出漏洞,让人有机可乘。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寇季提出了只征收买卖税的时候,赵祯立马发现了其中可钻的漏洞。
虽然是过税和住税需要的人手多,也容易被钻空子。
但其中过税钻空子的风险,要比买卖税低。
毕竟过税是有硬性标准的,只要朝廷收回了收税权,那只要是商人做买卖,都避不开它,都必须得交。
虽说会出现少交的情况,但是总比不交要强。
只收买卖税的话,商人们很有可能钻空子,什么也不交。
寇季听到了赵祯的担忧,笑着道:“其实没有什么完善的律法,所有的律法都是在人们发现漏洞的情况下,渐渐的补全的。
就像是官家你刚才说的那些漏洞,我们完全可以制定相应的律法对其加以约束。
比如以物易物。
买卖双方,即便是以物易物,也有账册记录在案。
他们愿意以物易物,我们依照市价给他们定价,再向他们征税就行了啊。”
赵祯沉声道:“寻常百姓以物易物,可是不会有账册的。”
寇季眉头一挑,盯着赵祯笑着道:“民间以物易物的百姓,几乎都是贫寒人家。官家难道还想在他们身上征商税不成?”
赵祯一愣,抿着嘴不说话。
寇季笑着道:“朝廷征商税,过税千文取二十,住税千文取三十。也就是说,低于千文的买卖,朝廷从没有征收过商税。
由此可见,朝廷从没有在贫寒百姓身上征收过商税。
我们也可以用千文起征。”
赵祯听完了寇季的解释,思量了起来。
寇季继续道:“臣知道官家最关心的还是做假账的问题。做假账的问题,其实很难根治,也很难避免。毕竟民间做假账的方式层出不穷。
我们根本拿不出一套完全能防止做假账的收税办法。
所以我们可以推行税票。”
“税票?”
赵祯一脸疑惑的盯着寇季。
寇季点头笑道:“不错,税票。十贯及十贯以下的,我们都可以印刷成定额税票,发给商户。
税票上盖上地方税务司的印玺。
钱财可以直接存入一字交子铺。
十贯以上的,可以在买卖完成以后,到当地税务司出具税票。
地方税务司需要出具的税票,没有面额。
用票由朝廷印发,数额由税务司的人填写。
用印也是税务司。
税务司的人,除了日常收税在,还需要不定时出去监察商户是否交税。
每个月查一次税票,每一季核一次季税务和税票。
在监察过程中若是发现商户没有交税,可以对其做出罚款、封铺、抄没其家财等惩罚。
此外,每隔半年,可以核查一次买卖双方的交易账目,和一字交子铺的存取记录。
三方账目核对,看看是不是存在着偷税漏税。”
赵祯愣愣的张着嘴,盯着寇季,他就像是听了一番天书一般,眼中充满了迷茫。
寇季说的每一句话他都懂,连起来他也懂,可其中的优势和弊端他却十分懵懂。
寇季见此,笑着道:“官家现在不用细思,臣回头会写一封奏疏递进宫。
臣到时候会在奏疏上详细的陈述此事。
官家到时候看完了奏疏就明白了。”
赵祯缓缓点了点头,在没看到具体的奏疏前,在没有搞懂寇季话里所有的意思前,他不发表任何见解。
他只是简单的问了一句,“此举能杜绝商人们做假账?”
寇季笑道:“不敢说完全杜绝,但是能杜绝很大一部分。”
赵祯追问道:“具体多少?”
寇季思量了一下道:“市面上我们能看到的生意,能杜绝七八成。
市面外的就不好说了。”
赵祯张了张嘴,有点想问市面外的为何不好说,但仔细考虑了一下,还是没有开口。
他感叹了一句,“能杜绝市面上七八成就不错了。”
寇季笑着点了点头。
赵祯又问,“我们拿回了商税收税权以后,就可以开始吗?”
寇季摇头笑道:“不行,必须等到县学和府学设立以后。”
赵祯一愣,盯着寇季道:“四哥是怕此政令施行以后,底下大多数人不识字,在商税上被人哄骗?”
寇季点头,“那些个豪门大户,其实我们可以不在意。可那些小门小户的,我们还是要维护一二。
避免他们不识字,请人帮忙交税的时候被人哄骗。
如今朝廷已经推行蒙学好几年了。
蒙童们几乎都识了字,正在学习简单的文章。
再过一两年,等蒙童们长的大一些,自然能为家里人分忧。
到时候我们就不需要担心一些小门小户的商人被人哄骗了。”
赵祯点着头,感慨道:“蒙学是我们要做的一切的根基。”
寇季补充道:“蒙学就是我大宋一切的根基。
等蒙学彻底深入人心,那官家就不愁人用了。
也不用再担心皇权不下乡了。
到时候官家只需要多派遣一些人手去下发邸报,朝廷的每一项政令,都可以一字不漏的传达给百姓。
那些个豪门大户和地方衙门,就休想再欺上瞒下了。
也休想再拿百姓们要挟朝廷。”
豪门大户之所以在地方称王称霸,就是因为他们家里大部分人识字。
朝廷的所以政令,都需要通过他们之口,传给百姓。
而他们在向百姓们宣扬朝廷政令的时候,总是将一些对他们有益的告诉百姓。
对他们无益的,他们只字不提。
也正是因为如此,朝廷的政令即便是为百姓好,百姓也不知道。
甚至有些对百姓好的政令,经过了他们的曲解,变成了压榨百姓的政令。
百姓们不知真意,在他们糊弄下,跟朝廷做起了对。
甚至帮着他们一起暴力反抗朝廷。
所以,蒙学是皇权下乡,是朝廷真正掌控地方,为百姓谋福的根基。
赵祯听完了寇季的话,脸上多了一些振奋,“等朕将其他各地的商税收税权拿回来以后。
朕就让各地州、府,准备设立县学和府学。”
寇季闻言,哭笑不得的道:“官家不必如此焦急。文制革新中的每一道政令,都需要时间。
我们也有的是时间。”
赵祯立马道:“朕容不下那些蛀虫多活一天!”
寇季苦笑着摇了摇头,没有再多言。
反正朝廷收回商税收税权,不是三两日就能完成的。
即便是通过暗中扑卖的方式,最少也得一年。
要推行寇季所说的商法和商税,也不是三五日就可以的。
光是税务司有暗转明,就需要解决很多麻烦。
因为有例可寻。
史书上记载,北宋末期,朝廷就施行过在地方设立多个税务司,将商税收税权彻底国有的政令。
但各地税务司设立以后,遭到了豪门大户,以及许多官员反对,最终还是被裁撤了。
可见朝廷要推行税务司的话,必然会受到阻碍。
而且阻力很大。
当然了,无论是豪门大户,还是官员们,寇季都不在意。
寇季真正在意的还是税务司本身。
税务司初建,必然是困难重重,不仅要用尽办法帮朝廷收税,还要跟豪门大户和官员们斗智斗勇。
最重要的是上下都得扛得住压力。
若是扛不住压力,被人一吓唬,被人一针对,就会土崩瓦解。
所以税务司的设立,必须徐徐图之,也必须精心挑选税务司的各级官员。
赵祯看到寇季一个劲的苦笑着摇头,就知道自己是心急了。
“我们需要做的太多了,不急一点的话,朕怕做不完……”
赵祯长叹了一声。
他虽是帝王,但在传承方面,跟民间的百姓没有太大区别。
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将能做的做完,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安定、繁荣、昌盛的江山。
让后世子孙不需要经历他所经历过的磨难。
让赵宋江山可以传承得更长久一些。
寇季听到了赵祯的长叹,笑而不语。
因为他很清楚,江山社稷上面的事情,永远也没有做完的时候。
因为你每做完一件事,便会有心的事情发生。
如此反复,永无尽头。
赵祯和他只能做一些相对不那么容易改变的大事,为大宋江山搭起一个可以相对的传久一点的框架,使其传下去。
框架里的好多内容,都需要子孙后辈去完善、去更替。
想要一口气搭起架子,填满里面所需的一切,让子孙后辈沿用千年,根本不可能。
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在设立祖制的时候,其首要的想法就是他们订立的规矩,可以使他们打下的江山无休止的传承下去。
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仅仅只是一个想法。
他们订立的祖制,不仅没有使他们的江山千万年的传承下去。
甚至在很多时候,他们订立的祖制,都是阻碍他们江山顺利传下去的障碍。
比如多个朝代推行的革新,遇到了反对的人。
反对的人手里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祖制。
所以一成不变的律法和规矩,不仅不能成为一个国家逐渐强大的根基,反而是一个国家逐渐衰弱的祸根。
也正是因为如此,律法、规矩,唯有一边用,一边完善,才能是一个国家持续的强盛下去。
“官家,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该花时间的时候,我们还是得花时间。若是急于求成,很有能办不成事,还得浪费时间。”
寇季笑着劝诫了赵祯一声。
赵祯苦笑了一声,“朕就是心急……”
寇季继续笑道:“官家若是心急的话,现在就可以挑选人手,为之后设立税务司做准备。
官身,现在给不了。
但是官家可以先用他们做事。
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赐予他们官身,让他们由暗转明。”
赵祯思量了一下,看向寇季道:“各地税务司的人手倒是好挑选,可主持总税务的人,朕一时半会儿挑不出合适的。
朝堂上的官员,九成九都是豪门大户。
即便是出身于小门小户,入了朝,任了高位以后,也逐渐变成了豪门大户。
我们设立税务司,主要针对的就是那些豪门大户。
此事若是交给朝堂上的人去做的话,难保他们不会泄露风声,让我们准备好的一切毁于一旦。
所以朕需要找一个出身低微的,却又敢做事、能做事的。”
寇季略作思量,道:“臣为官家推举两人。可供给官家挑选。”
赵祯闻言,立马追问道:“何人?”
寇季直言道:“陕西府知府范仲淹,古蒙府知府张方平。”
赵祯听到此二人的名字,先是一愣,随后哭笑不得的指着寇季道:“四哥你居然诓骗朕,你看似推举了两人,可实际上只有一个人而已。”
寇季笑而不语。
赵祯感慨道:“陕西府知府范仲淹、古蒙府知府张方平,二人出身确实贫寒。”
范仲淹幼时,生父亡故,其母孤苦无依,不得不带着范仲淹改嫁。
范仲淹是由养父养大的。
长大成人以后,其母告诉了范仲淹他的身世。
范仲淹得知了身世以后,伤心不已,含泪辞别了母亲,赶到了应天求学,师从戚同文。
寒窗苦读数年。
张方平虽然父母双全,但是家境却十分贫寒,贫寒买不起书,大多时候都是借阅别人的书籍。
一般通读一遍,便能记住里面的内容。
他就是这么零零散散的捡书读,考取了茂才异等,从而出仕。
他们二人虽然是一府之尊,但是背后却没有牵扯到太多的豪门大户。
他们二人各有抱负,都想为国为民做一些大事,并且名垂青史。
所以他们二人中间任何一个人去主持税务司,应该都不会透露风声给豪门大户。
只不过,张方平刚刚出任古蒙府知府勉强一载,勉强熟悉了古蒙府的一切政务和百姓。
如今古蒙府百废待兴,张方平根本走不开。
所以寇季能选的,就只有范仲淹一人。
范仲淹在陕西府的任期已满。
他在任职陕西府期间,借着赵祯和寇季一系列的资源倾斜,让陕西府的百姓脱离了贫穷状态。
陕西府内经常流通的铁钱,如今已经被废止。
如今陕西府内流通的就是朝廷铸造的新的天圣钱和交子。
陕西府的一切,已经跟其他相对比较富庶的府,没太大区别。
当然了,范仲淹不可能彻底扫清陕西府内的所有贫穷百姓。
他只是扫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迁移到了大理和辽地。
但无论如何。
范仲淹治理陕西府,都是有功的。
吏部连着三年,给了范仲淹上评。
依照朝廷的升官标准,连着三年上评,那就是能臣、功臣,朝廷理应升迁。
眼下六部中没有空缺。
政事堂内倒是有空缺,但是范仲淹的资历和功劳还是差了点。
所以入了不政事堂。
而出任税务司主官的话,却刚刚好。
这也是为何赵祯在听完了寇季的话以后,说寇季明明推举了两个人,但能选的只有一个人的缘故。
寇季有信心在大宋商律和税律完善以后,使大宋的商税成倍数翻滚,所以他才敢在赵祯面前打包票说,稳赚不赔。
大宋是封建王朝中少有的商业发达的王朝。
大宋也是封建王朝中,少有的扶持商业的王朝。
像是大宋的瓷器和丝绸等出口业,就是大宋重点扶持的商业。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宋拥有着较好的商业生存土壤。
在大宋现有的商业中,所能产生的税收达千万贯。
等以后大宋商业规模不断扩大,不断延伸,不断向四周开始扩张以后,所产生的税收会更多。
所以,赵祯现在投资那点钱不算什么。
赵祯其实不懂商业,甚至大宋绝大多数官员都不懂商业。
别看他们各自府上都有庞大的生意。
那是他们家里人在经营,又或者是族人在经营,他们要么醉心政务,要么醉心于结交其他官员,根本没心思,也没那个想法去做生意。
所以他们不了解生意。
再加上商人社会地位低,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就更不愿意去了解。
他们宁愿多看一本书,也不愿意在商业上多看一眼。
也正是因为如此,能传授赵祯商业经验和生意经的,只有寇季。
赵祯也只能从寇季口中了解一些商业经验和生意经。
所幸,大宋的商业虽然繁荣,可跟后世没办法相比。
大宋这种相对原始的商业,寇季勉强玩得转。
所以能传授给赵祯一些有用的经验。
赵祯听到了寇季直言稳赚不赔,忍不住问道:“若是咱们为了扑卖回收税的权力,必然得出高价,才能让那些地方上的豪门大户望而却步。
连他们都觉得会赔钱的事情,咱们怎么赚?”
寇季笑着将大宋收税的标准,以及收税的方式给赵祯讲了一番。
然后又将大宋所能产生的税额,预估了一个大致的数字报给了赵祯。
讲完一切以后,寇季笑问道:“既然我大宋每年能产生的商税税额多达千万贯,我们就算是为了收税权投出去八九百万贯,那也有得赚。”
赵祯听完了寇季一席话,脸色有些不太好看。
朝廷每年所征的商税仅仅在六百万贯左右,可大宋每年能产生的商税税额在千万贯往上。
那还是以前大宋地盘小的时候。
如今大宋地盘大了,开设的边市多了,货物多,做生意的人也多了。
可商税并没有看到什么显著的增长。
反倒是丁口税(也就是农税)在直线攀升。
按道理说,大宋的商税也应该出现一定的增长才对。
可赵祯通过户部的文书,并没有看到商税有显著的增长。
也就是说,朝廷每年有几百万贯,乃至上千万贯,被人吞了。
而且已经吞了几十年了。
那可都是朝廷的钱,他的钱。
他脸色怎么可能好看。
寇季见赵祯脸色难看,就猜倒了赵祯的心思,他笑着道:“朝廷商税一直没有超过千万贯,主要就是朝廷将商税收税权扑卖了出去。
虽然朝廷省去了一定的麻烦,但是一部分的利益被那些豪门大户给得去了。
此外,那些豪门大户在掌控了商税收税权以后,就能对自家的生意加以照顾。
像是过税,他们就不用缴纳。
他们所居的地方的住税,他们也只需要缴纳一次。
甚至有些人干脆就不缴纳商税。
只要他们借着商税收税权,给自己出具交税的文书就行。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如此大的税额空缺。”
赵祯听完此话,咬牙道:“在我大宋拿下了辽地以后,朕以为我大宋已经到了盛世。可如今细细了解以后,才知道,我大宋依然是千疮百孔。
我大宋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君臣去做。”
说完这话,赵祯盯着寇季道:“商税的事情,朕不太懂。朕只知道,商税收税权,交给那些豪门大户,让他们巧立名目增加各种苛捐杂税,对百姓不利。
所以才有心整改商律和商税。
如今四哥提到,商税和商律中存在着漏洞,才给了那些人偷税漏税的可乘之机。
使得我大宋每一岁要损失数百万,乃至上千万贯的钱财。
四哥可有补救之法。”
寇季点头笑道:“自然有……以前不是时候,所以没跟官家多解释此事。原本想着等入朝以后动商税和商律的时候再跟官家解释此事。
如今出现了变故,那臣就先跟官家把此事讲明白。
此事要解决也不难,只要官家将收税的权力拿回来。
我们便可以对商律和商税做出调整。
比如商税中的过税和住税,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合一,只征买卖税一项,也就是二十税一。
只要民间商人做买卖,我们就可以征税。
买卖一次,征一次。
其他的我们不去管它。
我们只盯着买卖足以。
因为我们若是细分过税和住税的话,就要派出两批人手去做此事。
相对的麻烦也就多了,中间的空子也就多了。”
赵祯皱眉道:“可是只征买卖税的话,中间可以钻的空子也很多。我们的人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人家做生意,而人家做假账的话,我们也很难察觉。
此外,他们若是以物易物的形式做买卖的话,也能避开买卖税。
还有赠予等多种方式,都能避开买卖税。”
赵祯对生意场上的事情不是很了解,但是对钻空子的事情却十分精通。
毕竟,朝堂上都是人精,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钻空子。
因此,不论是他下诏书,还是下发其他的文书,都务必要做到不出漏洞,让人有机可乘。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寇季提出了只征收买卖税的时候,赵祯立马发现了其中可钻的漏洞。
虽然是过税和住税需要的人手多,也容易被钻空子。
但其中过税钻空子的风险,要比买卖税低。
毕竟过税是有硬性标准的,只要朝廷收回了收税权,那只要是商人做买卖,都避不开它,都必须得交。
虽说会出现少交的情况,但是总比不交要强。
只收买卖税的话,商人们很有可能钻空子,什么也不交。
寇季听到了赵祯的担忧,笑着道:“其实没有什么完善的律法,所有的律法都是在人们发现漏洞的情况下,渐渐的补全的。
就像是官家你刚才说的那些漏洞,我们完全可以制定相应的律法对其加以约束。
比如以物易物。
买卖双方,即便是以物易物,也有账册记录在案。
他们愿意以物易物,我们依照市价给他们定价,再向他们征税就行了啊。”
赵祯沉声道:“寻常百姓以物易物,可是不会有账册的。”
寇季眉头一挑,盯着赵祯笑着道:“民间以物易物的百姓,几乎都是贫寒人家。官家难道还想在他们身上征商税不成?”
赵祯一愣,抿着嘴不说话。
寇季笑着道:“朝廷征商税,过税千文取二十,住税千文取三十。也就是说,低于千文的买卖,朝廷从没有征收过商税。
由此可见,朝廷从没有在贫寒百姓身上征收过商税。
我们也可以用千文起征。”
赵祯听完了寇季的解释,思量了起来。
寇季继续道:“臣知道官家最关心的还是做假账的问题。做假账的问题,其实很难根治,也很难避免。毕竟民间做假账的方式层出不穷。
我们根本拿不出一套完全能防止做假账的收税办法。
所以我们可以推行税票。”
“税票?”
赵祯一脸疑惑的盯着寇季。
寇季点头笑道:“不错,税票。十贯及十贯以下的,我们都可以印刷成定额税票,发给商户。
税票上盖上地方税务司的印玺。
钱财可以直接存入一字交子铺。
十贯以上的,可以在买卖完成以后,到当地税务司出具税票。
地方税务司需要出具的税票,没有面额。
用票由朝廷印发,数额由税务司的人填写。
用印也是税务司。
税务司的人,除了日常收税在,还需要不定时出去监察商户是否交税。
每个月查一次税票,每一季核一次季税务和税票。
在监察过程中若是发现商户没有交税,可以对其做出罚款、封铺、抄没其家财等惩罚。
此外,每隔半年,可以核查一次买卖双方的交易账目,和一字交子铺的存取记录。
三方账目核对,看看是不是存在着偷税漏税。”
赵祯愣愣的张着嘴,盯着寇季,他就像是听了一番天书一般,眼中充满了迷茫。
寇季说的每一句话他都懂,连起来他也懂,可其中的优势和弊端他却十分懵懂。
寇季见此,笑着道:“官家现在不用细思,臣回头会写一封奏疏递进宫。
臣到时候会在奏疏上详细的陈述此事。
官家到时候看完了奏疏就明白了。”
赵祯缓缓点了点头,在没看到具体的奏疏前,在没有搞懂寇季话里所有的意思前,他不发表任何见解。
他只是简单的问了一句,“此举能杜绝商人们做假账?”
寇季笑道:“不敢说完全杜绝,但是能杜绝很大一部分。”
赵祯追问道:“具体多少?”
寇季思量了一下道:“市面上我们能看到的生意,能杜绝七八成。
市面外的就不好说了。”
赵祯张了张嘴,有点想问市面外的为何不好说,但仔细考虑了一下,还是没有开口。
他感叹了一句,“能杜绝市面上七八成就不错了。”
寇季笑着点了点头。
赵祯又问,“我们拿回了商税收税权以后,就可以开始吗?”
寇季摇头笑道:“不行,必须等到县学和府学设立以后。”
赵祯一愣,盯着寇季道:“四哥是怕此政令施行以后,底下大多数人不识字,在商税上被人哄骗?”
寇季点头,“那些个豪门大户,其实我们可以不在意。可那些小门小户的,我们还是要维护一二。
避免他们不识字,请人帮忙交税的时候被人哄骗。
如今朝廷已经推行蒙学好几年了。
蒙童们几乎都识了字,正在学习简单的文章。
再过一两年,等蒙童们长的大一些,自然能为家里人分忧。
到时候我们就不需要担心一些小门小户的商人被人哄骗了。”
赵祯点着头,感慨道:“蒙学是我们要做的一切的根基。”
寇季补充道:“蒙学就是我大宋一切的根基。
等蒙学彻底深入人心,那官家就不愁人用了。
也不用再担心皇权不下乡了。
到时候官家只需要多派遣一些人手去下发邸报,朝廷的每一项政令,都可以一字不漏的传达给百姓。
那些个豪门大户和地方衙门,就休想再欺上瞒下了。
也休想再拿百姓们要挟朝廷。”
豪门大户之所以在地方称王称霸,就是因为他们家里大部分人识字。
朝廷的所以政令,都需要通过他们之口,传给百姓。
而他们在向百姓们宣扬朝廷政令的时候,总是将一些对他们有益的告诉百姓。
对他们无益的,他们只字不提。
也正是因为如此,朝廷的政令即便是为百姓好,百姓也不知道。
甚至有些对百姓好的政令,经过了他们的曲解,变成了压榨百姓的政令。
百姓们不知真意,在他们糊弄下,跟朝廷做起了对。
甚至帮着他们一起暴力反抗朝廷。
所以,蒙学是皇权下乡,是朝廷真正掌控地方,为百姓谋福的根基。
赵祯听完了寇季的话,脸上多了一些振奋,“等朕将其他各地的商税收税权拿回来以后。
朕就让各地州、府,准备设立县学和府学。”
寇季闻言,哭笑不得的道:“官家不必如此焦急。文制革新中的每一道政令,都需要时间。
我们也有的是时间。”
赵祯立马道:“朕容不下那些蛀虫多活一天!”
寇季苦笑着摇了摇头,没有再多言。
反正朝廷收回商税收税权,不是三两日就能完成的。
即便是通过暗中扑卖的方式,最少也得一年。
要推行寇季所说的商法和商税,也不是三五日就可以的。
光是税务司有暗转明,就需要解决很多麻烦。
因为有例可寻。
史书上记载,北宋末期,朝廷就施行过在地方设立多个税务司,将商税收税权彻底国有的政令。
但各地税务司设立以后,遭到了豪门大户,以及许多官员反对,最终还是被裁撤了。
可见朝廷要推行税务司的话,必然会受到阻碍。
而且阻力很大。
当然了,无论是豪门大户,还是官员们,寇季都不在意。
寇季真正在意的还是税务司本身。
税务司初建,必然是困难重重,不仅要用尽办法帮朝廷收税,还要跟豪门大户和官员们斗智斗勇。
最重要的是上下都得扛得住压力。
若是扛不住压力,被人一吓唬,被人一针对,就会土崩瓦解。
所以税务司的设立,必须徐徐图之,也必须精心挑选税务司的各级官员。
赵祯看到寇季一个劲的苦笑着摇头,就知道自己是心急了。
“我们需要做的太多了,不急一点的话,朕怕做不完……”
赵祯长叹了一声。
他虽是帝王,但在传承方面,跟民间的百姓没有太大区别。
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将能做的做完,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安定、繁荣、昌盛的江山。
让后世子孙不需要经历他所经历过的磨难。
让赵宋江山可以传承得更长久一些。
寇季听到了赵祯的长叹,笑而不语。
因为他很清楚,江山社稷上面的事情,永远也没有做完的时候。
因为你每做完一件事,便会有心的事情发生。
如此反复,永无尽头。
赵祯和他只能做一些相对不那么容易改变的大事,为大宋江山搭起一个可以相对的传久一点的框架,使其传下去。
框架里的好多内容,都需要子孙后辈去完善、去更替。
想要一口气搭起架子,填满里面所需的一切,让子孙后辈沿用千年,根本不可能。
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在设立祖制的时候,其首要的想法就是他们订立的规矩,可以使他们打下的江山无休止的传承下去。
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仅仅只是一个想法。
他们订立的祖制,不仅没有使他们的江山千万年的传承下去。
甚至在很多时候,他们订立的祖制,都是阻碍他们江山顺利传下去的障碍。
比如多个朝代推行的革新,遇到了反对的人。
反对的人手里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祖制。
所以一成不变的律法和规矩,不仅不能成为一个国家逐渐强大的根基,反而是一个国家逐渐衰弱的祸根。
也正是因为如此,律法、规矩,唯有一边用,一边完善,才能是一个国家持续的强盛下去。
“官家,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该花时间的时候,我们还是得花时间。若是急于求成,很有能办不成事,还得浪费时间。”
寇季笑着劝诫了赵祯一声。
赵祯苦笑了一声,“朕就是心急……”
寇季继续笑道:“官家若是心急的话,现在就可以挑选人手,为之后设立税务司做准备。
官身,现在给不了。
但是官家可以先用他们做事。
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赐予他们官身,让他们由暗转明。”
赵祯思量了一下,看向寇季道:“各地税务司的人手倒是好挑选,可主持总税务的人,朕一时半会儿挑不出合适的。
朝堂上的官员,九成九都是豪门大户。
即便是出身于小门小户,入了朝,任了高位以后,也逐渐变成了豪门大户。
我们设立税务司,主要针对的就是那些豪门大户。
此事若是交给朝堂上的人去做的话,难保他们不会泄露风声,让我们准备好的一切毁于一旦。
所以朕需要找一个出身低微的,却又敢做事、能做事的。”
寇季略作思量,道:“臣为官家推举两人。可供给官家挑选。”
赵祯闻言,立马追问道:“何人?”
寇季直言道:“陕西府知府范仲淹,古蒙府知府张方平。”
赵祯听到此二人的名字,先是一愣,随后哭笑不得的指着寇季道:“四哥你居然诓骗朕,你看似推举了两人,可实际上只有一个人而已。”
寇季笑而不语。
赵祯感慨道:“陕西府知府范仲淹、古蒙府知府张方平,二人出身确实贫寒。”
范仲淹幼时,生父亡故,其母孤苦无依,不得不带着范仲淹改嫁。
范仲淹是由养父养大的。
长大成人以后,其母告诉了范仲淹他的身世。
范仲淹得知了身世以后,伤心不已,含泪辞别了母亲,赶到了应天求学,师从戚同文。
寒窗苦读数年。
张方平虽然父母双全,但是家境却十分贫寒,贫寒买不起书,大多时候都是借阅别人的书籍。
一般通读一遍,便能记住里面的内容。
他就是这么零零散散的捡书读,考取了茂才异等,从而出仕。
他们二人虽然是一府之尊,但是背后却没有牵扯到太多的豪门大户。
他们二人各有抱负,都想为国为民做一些大事,并且名垂青史。
所以他们二人中间任何一个人去主持税务司,应该都不会透露风声给豪门大户。
只不过,张方平刚刚出任古蒙府知府勉强一载,勉强熟悉了古蒙府的一切政务和百姓。
如今古蒙府百废待兴,张方平根本走不开。
所以寇季能选的,就只有范仲淹一人。
范仲淹在陕西府的任期已满。
他在任职陕西府期间,借着赵祯和寇季一系列的资源倾斜,让陕西府的百姓脱离了贫穷状态。
陕西府内经常流通的铁钱,如今已经被废止。
如今陕西府内流通的就是朝廷铸造的新的天圣钱和交子。
陕西府的一切,已经跟其他相对比较富庶的府,没太大区别。
当然了,范仲淹不可能彻底扫清陕西府内的所有贫穷百姓。
他只是扫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迁移到了大理和辽地。
但无论如何。
范仲淹治理陕西府,都是有功的。
吏部连着三年,给了范仲淹上评。
依照朝廷的升官标准,连着三年上评,那就是能臣、功臣,朝廷理应升迁。
眼下六部中没有空缺。
政事堂内倒是有空缺,但是范仲淹的资历和功劳还是差了点。
所以入了不政事堂。
而出任税务司主官的话,却刚刚好。
这也是为何赵祯在听完了寇季的话以后,说寇季明明推举了两个人,但能选的只有一个人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