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章 万民书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932章 万民书
与范井一同前去的自然还有大理寺卿时凌,他却是有些颓废的,范井却发现时大人不太爱管事,却也是向着苏氏姐弟,这让他想起不少岭南时的事,或许也是那个时候结下的善缘吧。
御书房内,范井带着钱讲向凤帝禀报岭南的事,凤帝听到陵县已经临时修复了堤坝,与当时阮文善所说一字不差。
不由得凤帝对苏义又是心软了,此案漏处居多,如此有才之士,吃了这一次苦,留在京城为官,想来这些朝臣也无话可说了吧。
凤帝看向眼前这个不起眼的举子,年纪虽说已经三十多岁,却是对苏义忠心耿耿,苏义上任陵县并没有多久的时间,却是折服了这些地方官员,实属难得。
凤帝看了案卷,看到案卷中提到陵县百姓被逼躲在山上的寺庙中,是苏侧妃私下里送去的粮食,凤帝脸色便是变了。
凤帝抬头看向钱讲,语气严肃的问道:“你所说的苏侧妃运粮去陵县一事,此事可当真?”
钱讲从来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能面圣,如今跟在范大人身边,虽说壮了点胆儿,却也是紧张的很,眼下凤帝亲自问他,他下意识的又跪下了,连忙说道:“回禀皇上,草民愿以钱氏一族来作保,此事绝无半句虚言,同时此次草民也带来了陵县的万民书,陵县百姓皆能做证。”
范井一听到万民书,立即看向钱讲,凤帝也是有些意外,苏义不过上任一年罢了,居然能得到万民书,如此得民心呢。
于是钱讲从怀里拿出万民书交给了刘公公,刘公公将万民书呈给皇上,皇上看到万民书后,对苏义一案再无任何疑虑,也是时候放了苏义留任京城了,于是交代范井与时凌可以结案,同时凤帝吩咐刘英传旨,贬江陵知州刘解为陵县知县,任期为两期,必须将陵县的堤坝修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水灾。
同时凤帝又下旨,苏知县此次救灾有功,留京任用为七品中书舍人。
虽说官阶上看似没有升,实则却成了皇上的近臣,平素行使制诰、诏令、敕旨等事,同时还可以陪伴在皇上身边,能帮忙整理奏折等诸事。
凤帝在苏义初中状元时,便想到将此人任中书舍人一职,着实很对他的味口,而且苏氏姐弟皆很聪明,只可惜朝臣大多反对,如今却正是时候了。
至于苏侧妃在江南江北一带操控粮价一事儿,范井已经派人去查了,想来也过不了几日便能查个明白。
于是皇上念苏侧妃曾在陵县帮过忙的份上,敕她与逍遥王能自由出入王府,尤其这个小儿子,太子去平定巴蜀了,小儿子自然还得管着京师营,关于这东京的兵营,凤帝皆是很小心,除了两个儿子能插手,其他人皆不能染指。
不过为了惩罚逍遥王的擅作主张,凤帝罚逍遥王一年俸禄,至于孔家,非份外事插手公堂审案,皇上也同样给以惩诫,孔凡坤委派去平江府打理江阴军,任期为一年。
当孔凡坤接到旨意时,心里头不是滋味儿,倒是好了苏家姐弟,为此苏义居然还留在了京城为中书舍人,以后常伴君侧,那可是大有前途。
孔凡坤自是不想去平江府的,他想留在京城,不然待他一年后再回来,孔家不是大势已去,孔家如今原本是如日中天之势,京城不少权贵世家都来巴接,没成想他就要离开,父亲又去别院休养,如今孔家只有弟弟立门户了。
消息在整个京城传开,皇上圣旨中的苏义官至中书舍人,常伴君侧,先前苏义为新科状元时,不少反对的世家,这一次在朝堂上再无反驳的理由。
皇上都说了,他在陵县任期为一年,便得到了万民书,阮大人带去的两位工部官员皆是说他治水有功,可惜当时傅大人弹劾,孔大人说阮大人本就在保昌郡任职,倒有说辞。
如今拿着这万民书,还有那天牢里陵县地方官员以及苏义身边的钱师爷皆能做证,与阮大人所说没有出处,苏义案板上钉钉的事,再无朝臣非议,正好苏义借着这个风头,他升为中书舍人留京任职,一时间也寻不到破绽,便是孔家人也无法开口反驳。
孔凡坤外放为官一事也是让不少京城权贵对于孔家有一种观望的态度,胜极必衰,物极必反的道理,恐怕孔家人还是不懂呢,燕北来的新贵这几年在京城里横行的时代恐怕是要过去了。
这些权贵世家再没有傅震宇起头,也成不了大事儿,孔凡坤去平江府上任,走的那日,不少交好的朝臣还是去送行了,只是皇后娘娘却是没有来,却派了身边的太监给孔凡坤送信一封。
孔凡坤心里正埋怨着这个妹妹之时,便看到这封信,他在马车中展信一看,随后脸色一黑,咬了咬牙。
只见那信里头说道:“大哥,三司会审是皇上最为看重,苏义之案,从头到尾皇上便是相信于他,若不是弟弟与傅家连合打压阮家,皇上看在我孔家与阮家的面子上才决定将苏义打入天牢。”
“如今孔家不再是以前的孔家,我为一国之后,也不只是孔家之女,大哥得看清形势,待侄女儿从寺里回来,我便让她与我儿成婚,大哥,这是我为孔家做得最后一件事,以后孔家不得再嚣张,大哥好好上任平江府,至于弟弟,我也必告诫之。”
孔氏话不多,却是清清白白的向孔凡坤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然而孔凡坤并不是这么想的,孔家女便是孔家女,嫁入皇家,仍旧是孔家之女,妹妹别想撇清。
这一趟他且在平江府韬光养晦,来日入京,孔家仍旧与当年一样。
马车远去,那些送行的朝臣各自相视一眼,先前的恭敬没有了,而后三两个聚一起走了,背地里有人感叹道:“这一次连皇后娘娘都没有为国舅求情,看来孔家已不如当年,咱们也得顺势而为。”
第932章 万民书
与范井一同前去的自然还有大理寺卿时凌,他却是有些颓废的,范井却发现时大人不太爱管事,却也是向着苏氏姐弟,这让他想起不少岭南时的事,或许也是那个时候结下的善缘吧。
御书房内,范井带着钱讲向凤帝禀报岭南的事,凤帝听到陵县已经临时修复了堤坝,与当时阮文善所说一字不差。
不由得凤帝对苏义又是心软了,此案漏处居多,如此有才之士,吃了这一次苦,留在京城为官,想来这些朝臣也无话可说了吧。
凤帝看向眼前这个不起眼的举子,年纪虽说已经三十多岁,却是对苏义忠心耿耿,苏义上任陵县并没有多久的时间,却是折服了这些地方官员,实属难得。
凤帝看了案卷,看到案卷中提到陵县百姓被逼躲在山上的寺庙中,是苏侧妃私下里送去的粮食,凤帝脸色便是变了。
凤帝抬头看向钱讲,语气严肃的问道:“你所说的苏侧妃运粮去陵县一事,此事可当真?”
钱讲从来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能面圣,如今跟在范大人身边,虽说壮了点胆儿,却也是紧张的很,眼下凤帝亲自问他,他下意识的又跪下了,连忙说道:“回禀皇上,草民愿以钱氏一族来作保,此事绝无半句虚言,同时此次草民也带来了陵县的万民书,陵县百姓皆能做证。”
范井一听到万民书,立即看向钱讲,凤帝也是有些意外,苏义不过上任一年罢了,居然能得到万民书,如此得民心呢。
于是钱讲从怀里拿出万民书交给了刘公公,刘公公将万民书呈给皇上,皇上看到万民书后,对苏义一案再无任何疑虑,也是时候放了苏义留任京城了,于是交代范井与时凌可以结案,同时凤帝吩咐刘英传旨,贬江陵知州刘解为陵县知县,任期为两期,必须将陵县的堤坝修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水灾。
同时凤帝又下旨,苏知县此次救灾有功,留京任用为七品中书舍人。
虽说官阶上看似没有升,实则却成了皇上的近臣,平素行使制诰、诏令、敕旨等事,同时还可以陪伴在皇上身边,能帮忙整理奏折等诸事。
凤帝在苏义初中状元时,便想到将此人任中书舍人一职,着实很对他的味口,而且苏氏姐弟皆很聪明,只可惜朝臣大多反对,如今却正是时候了。
至于苏侧妃在江南江北一带操控粮价一事儿,范井已经派人去查了,想来也过不了几日便能查个明白。
于是皇上念苏侧妃曾在陵县帮过忙的份上,敕她与逍遥王能自由出入王府,尤其这个小儿子,太子去平定巴蜀了,小儿子自然还得管着京师营,关于这东京的兵营,凤帝皆是很小心,除了两个儿子能插手,其他人皆不能染指。
不过为了惩罚逍遥王的擅作主张,凤帝罚逍遥王一年俸禄,至于孔家,非份外事插手公堂审案,皇上也同样给以惩诫,孔凡坤委派去平江府打理江阴军,任期为一年。
当孔凡坤接到旨意时,心里头不是滋味儿,倒是好了苏家姐弟,为此苏义居然还留在了京城为中书舍人,以后常伴君侧,那可是大有前途。
孔凡坤自是不想去平江府的,他想留在京城,不然待他一年后再回来,孔家不是大势已去,孔家如今原本是如日中天之势,京城不少权贵世家都来巴接,没成想他就要离开,父亲又去别院休养,如今孔家只有弟弟立门户了。
消息在整个京城传开,皇上圣旨中的苏义官至中书舍人,常伴君侧,先前苏义为新科状元时,不少反对的世家,这一次在朝堂上再无反驳的理由。
皇上都说了,他在陵县任期为一年,便得到了万民书,阮大人带去的两位工部官员皆是说他治水有功,可惜当时傅大人弹劾,孔大人说阮大人本就在保昌郡任职,倒有说辞。
如今拿着这万民书,还有那天牢里陵县地方官员以及苏义身边的钱师爷皆能做证,与阮大人所说没有出处,苏义案板上钉钉的事,再无朝臣非议,正好苏义借着这个风头,他升为中书舍人留京任职,一时间也寻不到破绽,便是孔家人也无法开口反驳。
孔凡坤外放为官一事也是让不少京城权贵对于孔家有一种观望的态度,胜极必衰,物极必反的道理,恐怕孔家人还是不懂呢,燕北来的新贵这几年在京城里横行的时代恐怕是要过去了。
这些权贵世家再没有傅震宇起头,也成不了大事儿,孔凡坤去平江府上任,走的那日,不少交好的朝臣还是去送行了,只是皇后娘娘却是没有来,却派了身边的太监给孔凡坤送信一封。
孔凡坤心里正埋怨着这个妹妹之时,便看到这封信,他在马车中展信一看,随后脸色一黑,咬了咬牙。
只见那信里头说道:“大哥,三司会审是皇上最为看重,苏义之案,从头到尾皇上便是相信于他,若不是弟弟与傅家连合打压阮家,皇上看在我孔家与阮家的面子上才决定将苏义打入天牢。”
“如今孔家不再是以前的孔家,我为一国之后,也不只是孔家之女,大哥得看清形势,待侄女儿从寺里回来,我便让她与我儿成婚,大哥,这是我为孔家做得最后一件事,以后孔家不得再嚣张,大哥好好上任平江府,至于弟弟,我也必告诫之。”
孔氏话不多,却是清清白白的向孔凡坤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然而孔凡坤并不是这么想的,孔家女便是孔家女,嫁入皇家,仍旧是孔家之女,妹妹别想撇清。
这一趟他且在平江府韬光养晦,来日入京,孔家仍旧与当年一样。
马车远去,那些送行的朝臣各自相视一眼,先前的恭敬没有了,而后三两个聚一起走了,背地里有人感叹道:“这一次连皇后娘娘都没有为国舅求情,看来孔家已不如当年,咱们也得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