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缥缈·阎浮卷 > 第六章 般若

第六章 般若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白姬站在天风之中,若有所思地望着随风飘落的合欢花。

    元曜挠头,道:“白姬,小生觉得这些狐狸之间的关系好复杂……胡辰真的是苏姑娘杀死的吗?”

    白姬淡淡地道:“不知道。”

    “白姬,你刚才说管狐不是活着的狐狸,是什么意思呢?”

    白姬皱眉,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开口了。

    “管狐不是活着的狐狸,而是一种东瀛鬼术炼成的狐魂,它听从主人差遣,为主人做事。制造管狐,跟制造婴骨笛(见《缥缈·提灯卷》第二折)差不多,做法非常残忍。先抓一只活生生的狐狸,把它的身体埋在土里,脑袋留在外面,不断地毒打它,不给它吃东西。为了加深管狐的怨念,在狐狸饥饿得奄奄一息时,放上美味的食物在它面前,让它看得见,却吃不着。七天之后,当狐狸快要支撑不住,怨恨达到顶点时,割开它的喉咙,让它血液流尽,痛苦而死。狐狸一死,马上用封魂咒将它的魂魄封印在容器里,作法七七四十九日,彻底驯化狐魂。狐魂驯化完成,可以被术士役使时,就将狐魂放入一根竹管里。这就是管狐了。”

    元曜忍不住流泪,道:“原来,管狐经受了那么残酷的对待,阿飘姑娘好可怜……那些制造管狐的术士毫无人性,太可恶了!”

    白姬道:“正因为经受过残酷的命运,管狐一直充满了怨恨,会反噬主人。阿飘姑娘没有主人,想来她是反噬成功,逃离了。管狐善忘,没有主人的管狐会渐渐忘记生前经受的一切,自我治愈心灵,以为自己是一只活着的狐狸。”

    元曜擦干眼泪,道:“善于忘记,也是一种好事。”

    白姬肃色道:“管狐善忘,所以阿飘姑娘所说的一切,我不敢相信。轩之,这件事情越来越扑朔迷离了。”

    一阵山风吹过,山林深处的狐谷腾起一片如烟似纱的白雾。

    元曜望着观星台下,道:“啊,起雾了。”

    弦月初上,狐宴在一座名叫“花月殿”的大殿里举行。花月殿位于狐谷的西北方,离摘星楼不远,四周古树参天,绿藤成荫。

    夜色凉如水,花月殿以金丝楠木为梁,水晶玉璧为墙,穹顶上悬着一颗巨大的明月珠,仿如一轮明月,熠熠生光。地上铺着一方一方的蓝田暖玉,云白光洁,凿玉为莲,朵朵刻成九瓣莲花的模样。

    歌台之上,悬挂着一帘一帘半透明的鲛绡八宝罗帐。一阵夜风吹来,鲛绡随风飘动,让人如坠云山幻海。鲛绡帐中,几名褐衣乐师手持乐器,在演奏着空灵曼妙的音乐。

    老狐王强撑着身体,斜倚在首位,一众狐狸们皆按座次列席。桌案上摆满了美酒佳肴,所用的器皿十分华贵,入目皆是碧玉觞、金足樽、翡翠盘、琥珀碗、象牙筷……

    白姬坐在老狐王旁边,元曜坐在白姬旁边,离奴的位置空着。栗、十三郎、涂山川、长印、苏媚儿等人也陪坐在下首,阿空因为眼睛受伤了,没有来参加宴会。

    元曜席地跪坐,摸了摸蓝田暖玉的地板,触手温润,滑腻如脂。这座大殿里少说也铺了一千多块蓝田暖玉,他不由得在心中暗叹,大明宫都没有花月殿奢华,怪不得千妖百鬼都说九尾狐一族富甲一方。

    一个仆人快步无声地上来,躬身对老狐王道:“禀狐王,找遍了狐谷,也没看见猫大仙。”

    老狐王生气,颤巍巍地道:“继续找!哪能把贵客弄丢了?!”

    白姬抱歉地对老狐王笑道:“离奴不懂规矩,喜欢乱跑,给您添麻烦了。反正,它来这儿也是淘气,就不必花力气找它了。”

    老狐王颤声道:“如今狐谷多事,险象环生,不找到终归不放心……”

    白姬笑道:“离奴一向机灵,不会出什么事。如果真出事了,也是它的命。”

    老狐王见白姬这么说,也就不再纠结找离奴的事了,只叫仆人们继续去找,找到了请它来宴会。

    元曜却有些不放心,因为离奴从下午离开观星台就没了踪迹,不见猫影。

    老狐王勉力举起金足樽,对白姬道:“山野鄙陋,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招待您,仅以此樽般若酒敬奉,聊表谢意。”

    白姬端起碧玉觞,笑道:“老狐王太客气了。这般若酒可是三界珍酿,聚千古醇酎之气,融山川地气之精华,想必是您压箱底的珍物。”

    元曜一听,急忙端起面前的碧玉觞,但见碧色之中玉露晶莹,闻之清香透骨,饮入口中,通体舒泰,灵智顿开。

    元曜无意中朝一众狐狸的桌案望去,却见他们的酒樽里并不是般若酒,而是别的佳酿。看来,这般若酒确实珍贵,老狐王只拿来招待客人,其它狐狸都没有份。之前胡十三郎亲自去悬崖酒窖,莫不就是奉命去取这般若酒?

    老狐王喝了一口般若酒,道:“白姬好眼力!这酒还是我刚当上狐王那一年从昆仑王母瑶池拿到,封藏入酒窖的。这一晃都几千年了。当时,我还年少气盛,不知天高地厚,为这几坛酒大闹昆仑,打伤了镇守昆仑北门的开明兽,最后中了西王母一箭,险些没命。也是西王母心胸宽广,有容狐之量,不仅没有杀我,还把我盗的般若酒都送给了我。这般若酒一共三坛,我封藏入酒窖最底下,一直没舍得拿出来喝,如今这把老骨头也快挺不住了,只剩一口气吊着,索性趁着招待您拿出一坛来喝了,权作垂暮之年回味一下盛年时的意气风发吧。”

    白姬轻轻抿一口酒,笑道:“老狐王依旧是盛年,还得带着狐子狐孙们千秋百代呢。”

    老狐王很受用这话,笑得眉不见眼,但还是摆着手道:“不行了,不中用了,一把老骨头了。”

    白姬又跟老狐王寒暄了几句,才说到了正事。

    “狐谷里发生的事情,老狐王还有什么要告诉我吗?”

    老狐王扫视了一眼正在吃喝说笑的众狐狸,叹了一口气,道:“狐族合当有此一劫,却因为狐会作东的缘故,都算在我纯狐氏的头上。不瞒白姬,这次人与狐的争端杀伐,血染翠华山,狐族损失惨重,我无颜面对其它狐族。一切都是那群道士居心叵测,他们打听得知狐会之事,早有取狐骨的预谋。”

    白姬一怔,道:“老狐王这话里有话,难道胡辰不是第一个被取骨之狐?”

    老狐王神色哀伤,道:“辰儿并不是第一个。早在他回来之前,终南山里就有两只被取骨的狐妖,它们都是得道的千年之狐。那些道士早有预谋啊!辰儿带回那江城观的狌狌,我就隐隐不安,可它是辰儿的朋友,我也不好撵客,后来就闹出了那等惨祸。现在想来,那狌狌怕不是道士们派来挑起争端的卧底。”

    白姬道:“看来,老狐王是深信这次狐祸皆是道士所为了。既然孙上天已经是笼中之鸟,您为什么不杀了他报仇雪恨呢?”

    老狐王连连摇手,道:“逞血气之勇,不如谋定而后动。即使杀了这狌狌,辰儿和死去的狐也活不回来。杀这狌狌,除了泄恨,又有何用?这世间最无用的就是情绪了。这狌狌在道士之中辈分很高,也颇受爱戴。将他抓在手里,那些道士终有几分投鼠忌器,不敢鱼死网破。而且,退一万步来说,万一狐族大败到亡族的地步,拿这狌狌的命还能换一两只狐的活路。”

    说着,老狐王望了正在吃一碟玉露团的胡十三郎一眼,眼中充满了慈爱。

    白姬叹道:“还是老狐王深谋远虑,思虑周全。”

    老狐王叹了一口气,忧愁地道:“唉,坐在这狐王的位置上,就是操心的命。”

    白姬宽慰了老狐王几句,才道:“我想去见一见孙上天。”

    老狐王道:“那狌狌被关押在南边的水牢里,不如让人把他押来……”

    白姬扫了一眼栗和苏媚儿,道:“不必麻烦,还是我去水牢走一趟吧。”

    老狐王道:“也好,我让十三郎替您带路?”

    “有劳了。”

    老狐王低声让侍立在左边的随从传话给胡十三郎,胡十三郎急忙放下正在喝的八宝银耳羹,起身走向白姬。

    白姬一口饮尽般若酒,笑眯眯地对元曜道:“轩之,一起去吧。”

    元曜今天只吃了早饭,赶了一下午路,十分饥饿。他本来正在埋头吃一碗玉皇王母饭,听见白姬叫他,只好放下饭碗,拿了一个葫芦鸡的鸡腿,啃着跟白姬出去了。

    白姬、元曜、胡十三郎一走,老狐王支撑不住了,交代栗招待众人,就退去休息了。一众狐狸继续在宴会上吃喝玩乐,场面热闹。

    一个藏青色的身影趁着众人不注意,悄悄溜出了宴会,离开了花月殿。

    月牙如梳,风移影动。

    白姬、元曜、胡十三郎走在去水牢的路上。

    突然,胡十三郎捂住肚子,道:“不好了,某得先去茅厕一趟。白姬、元公子,你们先沿着这条路慢慢走,某一会儿过来追你们。”

    说完,小狐狸就急急忙忙跑了。

    白姬、元曜只好踏着月色慢慢走。

    元曜一边啃着鸡腿,一边道:“白姬,你就不能吃饱了饭,再去找那孙上天吗?”

    白姬道:“我心中十分不安,没有胃口。总觉得,这件事情还没完。水龙结界一直在松动,看来道士们也按奈不住,想要闯进来。事不宜迟,早一点搞清楚,早一些安心。”

    两人刚走了没几步,一个藏青色的身影匆匆而来,喊道:“白姬大人请留步——”

    白姬、元曜回头。

    那人是一个年轻男子,身穿一袭藏青色圆领丝袍,戴着同色软脚幞头。他面如冠玉,唇似涂朱,倒也十分清秀俊俏,只是眼神始终闪闪烁烁,带着一丝狡诈。

    元曜觉得这男子有些眼熟,似乎刚才在宴会上见过,但又没什么印象。

    白姬笑道:“你是胡家几郎君来着?”

    男子行了一礼,道:“晚辈乃是胡家八郎,名唤胡癸。”

    白姬笑道:“原来是八郎呀,你匆匆而来,有什么事吗?”

    胡癸露出一丝忧色,道:“白姬大人,有一件事情在晚辈心中梗了很久,恐引起灾祸,不能对人言。如今,您来狐谷主持大局,晚辈一定要把这件事告诉您!”

    白姬挑眉,道:“什么事情?”

    胡癸一横心,咬牙道:“二哥是父亲大人杀的!”

    “啪嗒——”元曜惊得鸡腿掉在了地上。

    白姬皱眉,道:“你敢这样说,想必是知道什么。”

    胡癸苦笑道:“没有谁,比晚辈知道得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