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6章 面目皆非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中原烽火将起,厉兵秣马,百姓惶恐,但在西北之地,却是一片歌舞升平,欢乐祥和。
原本荒芜几近废弃的河西两关,曾经是盗贼流寇的巢穴,自从汉军驻扎之后,又一次恢复了昔日的繁荣。
关头之上,整齐雄伟的士兵,迎风招展的大汉旗帜,不但没有让过往的客商百姓紧张畏惧,反而从老远看到便感觉到踏实亲切:
两关境内,凡旌旗所示之处,尽受大汉庇护,无分外族贵贱。
河西两关,自然便是大汉与西域交界的枢纽之地——玉门关和阳关。
武帝时期,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列四郡、据两关”,河西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也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和商路要道,两关均设置都尉管理军务,玉门关为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而阳关则是南道关隘,均为兵家必争之
地。
如今的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外客往来,自从开通西域商路以来,已然恢复昔日繁荣景象。
这一日的玉门关张灯结彩,彩旗飘扬,士兵百姓载歌载舞,一个个精神焕发,喜笑颜开,让新入关的商队莫名其妙,纷纷四处打听情况。
其实消息早已在两日前便传来,麒麟王来到西凉之后,即将巡视两关关隘,能够看一眼久负盛名,又为这荒芜废弃之地带来生机的麒麟王,是每个百姓的荣耀。
此时的刘封正站在这座闻名遐迩的黄土关隘之上,身旁陪同的有西域都护府都督郭淮、长史程武和阳关都尉王凌等重要文武及一众河西名流。
站在关城之上,望着漠漠平林,那里有驼队正在缓缓而行,关城内外人声鼎沸,货架地摊琳琅满目,卖艺杂耍比比皆是,恍惚有一种在长安西市的错觉。
听着郭淮几人的介绍,刘封负手立于城楼最高处,心中感慨万千,他怎么也想不到,一千多年之后的漫漫黄沙之地,在这个时代竟是一大片绿洲盆地。
在兰州上学期间,他曾和同学慕名去过河西走廊,特地去参观玉门关和阳关遗迹,这两座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让后人总是充满了仰慕和向往。
当时的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的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的戈壁滩狭长地带中,四周到处都是砂石黄土,一片空旷荒芜景象。
登上古关,举目远眺,远处沼泽遍布,沟壑纵横,能看到长城蜿蜒,烽燧兀立,植树造林的胡杨树挺拔而立,抵御着漫天风沙。
而阳关,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名,虽然它因为《阳关三叠》而更富文艺气息,却只剩下一块后人立下的岩石碑作为纪念,关隘早已埋没在黄沙之下。
遗迹只残存部分房屋、农田、渠道等,当时正好一场大风刮来,大家躲避车中,当大风过后,这些遗址只剩下沟壑纵横,正如人们心中那般凄凉悲惋,寂寥荒芜。
大漠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让人心驰神往,百感交集,只觉得天阔地远,人生苍茫,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但眼前这一大片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绿地,虽然到了秋天蒙上一层金黄之色,但绝不是他以前看到的那副荒凉景象,简直是面目皆非。
放眼望去,只见泉水湖泊随处可见,红柳白杨,芦苇摇曳,随处可见绿洲盆地,竟比后世的内蒙古大草原还要丰茂。
历史变迁,岁月流逝,后世人对自然的破坏,在这两处亲眼所见的对比之下,让刘封的感触尤甚。
仅仅只是两关之地变化便如此之大,可想而知大工业时代的地球,是怎样的千疮百孔?
这一刻,刘封心中涌起无限思绪,人类的进步,如果是以自然的退化为代价,那千年后的文明,真的是文明么?
“岁月是把杀猪刀啊!”心潮起伏,刘封不禁慨然长叹,这句话何尝是对人,对物事又何尝不是如此?
“什么?殿下要杀猪刀作甚?”一旁的程武伸长了脖子,竖着耳朵诧异地看着刘封。
“咳咳,不不不,不必要!”刘封干咳一声,白了一眼程武,踩了踩城墙问道:“这城墙黄土新旧不一,想必是又增筑了吧?”
“正是!”程武不好追问,答道:“故城是以黄土混合熟米浆、麦草秸秆碎叶修筑,外围又增加了三尺厚的黄胶土夯筑,更能防风雨侵蚀。”
“黄胶土?”刘封微微皱眉,他知道西凉之地石块不多,建筑大多都是黄土和土坯构成,但黄胶土却是第一次听。程武答道:“哦,这是郭都督所发现的,郭都督巡察各县之时,看到几处民房历经数十年依然坚固,故而询问当地土人,方知黄胶土比之青砖更为坚固柔韧,便下令在两关
外围增筑三尺,加固城池。”
“很好!”刘封满意点头,郭淮可是三国后期的名将,能征惯战,看来在布防方面的能力也不弱。
脚下的玉门关与后世留存的遗迹相差无多,关城呈方形,俗称小方盘城,四周城垣各有角楼作为了望台。
城墙高三丈余,只开了西、北两道门,城堡中有东西走向的一条大车道,是整座关隘的唯一通道,其余各处都修建箭楼、堡垒等防御工事。
关下的欢呼声越来越多,许多人都仰着脖子看着昂然而立的刘封,举手呼唤,甚至还有几队人簇拥在一起就在关门前的空地上载歌载舞,尽兴表演起来。
刘封颔首示意,指着蜿蜒向南的城墙,“这长城想必便是通往阳关的,共有多少里?”
程武答道:“关城共有一百四十八里,每隔十余里便设有烽火台,烽燧墩台修建于山丘之上,远近百里尽收眼底,一旦发现敌情,便可及时支援。”
烽火台是古代传递军事情报的重要工具,狼烟燃起,便意味着战争来临,这些烽燧在广阔的大漠之上,作用尤为明显。
“殿下,有人求见!”正当他和程武讨论两关军事的时候,却见郭淮带着七八个穿着儒衫,一脸清高的文士走过来。
中原烽火将起,厉兵秣马,百姓惶恐,但在西北之地,却是一片歌舞升平,欢乐祥和。
原本荒芜几近废弃的河西两关,曾经是盗贼流寇的巢穴,自从汉军驻扎之后,又一次恢复了昔日的繁荣。
关头之上,整齐雄伟的士兵,迎风招展的大汉旗帜,不但没有让过往的客商百姓紧张畏惧,反而从老远看到便感觉到踏实亲切:
两关境内,凡旌旗所示之处,尽受大汉庇护,无分外族贵贱。
河西两关,自然便是大汉与西域交界的枢纽之地——玉门关和阳关。
武帝时期,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列四郡、据两关”,河西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也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和商路要道,两关均设置都尉管理军务,玉门关为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而阳关则是南道关隘,均为兵家必争之
地。
如今的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外客往来,自从开通西域商路以来,已然恢复昔日繁荣景象。
这一日的玉门关张灯结彩,彩旗飘扬,士兵百姓载歌载舞,一个个精神焕发,喜笑颜开,让新入关的商队莫名其妙,纷纷四处打听情况。
其实消息早已在两日前便传来,麒麟王来到西凉之后,即将巡视两关关隘,能够看一眼久负盛名,又为这荒芜废弃之地带来生机的麒麟王,是每个百姓的荣耀。
此时的刘封正站在这座闻名遐迩的黄土关隘之上,身旁陪同的有西域都护府都督郭淮、长史程武和阳关都尉王凌等重要文武及一众河西名流。
站在关城之上,望着漠漠平林,那里有驼队正在缓缓而行,关城内外人声鼎沸,货架地摊琳琅满目,卖艺杂耍比比皆是,恍惚有一种在长安西市的错觉。
听着郭淮几人的介绍,刘封负手立于城楼最高处,心中感慨万千,他怎么也想不到,一千多年之后的漫漫黄沙之地,在这个时代竟是一大片绿洲盆地。
在兰州上学期间,他曾和同学慕名去过河西走廊,特地去参观玉门关和阳关遗迹,这两座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让后人总是充满了仰慕和向往。
当时的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的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的戈壁滩狭长地带中,四周到处都是砂石黄土,一片空旷荒芜景象。
登上古关,举目远眺,远处沼泽遍布,沟壑纵横,能看到长城蜿蜒,烽燧兀立,植树造林的胡杨树挺拔而立,抵御着漫天风沙。
而阳关,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名,虽然它因为《阳关三叠》而更富文艺气息,却只剩下一块后人立下的岩石碑作为纪念,关隘早已埋没在黄沙之下。
遗迹只残存部分房屋、农田、渠道等,当时正好一场大风刮来,大家躲避车中,当大风过后,这些遗址只剩下沟壑纵横,正如人们心中那般凄凉悲惋,寂寥荒芜。
大漠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让人心驰神往,百感交集,只觉得天阔地远,人生苍茫,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但眼前这一大片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绿地,虽然到了秋天蒙上一层金黄之色,但绝不是他以前看到的那副荒凉景象,简直是面目皆非。
放眼望去,只见泉水湖泊随处可见,红柳白杨,芦苇摇曳,随处可见绿洲盆地,竟比后世的内蒙古大草原还要丰茂。
历史变迁,岁月流逝,后世人对自然的破坏,在这两处亲眼所见的对比之下,让刘封的感触尤甚。
仅仅只是两关之地变化便如此之大,可想而知大工业时代的地球,是怎样的千疮百孔?
这一刻,刘封心中涌起无限思绪,人类的进步,如果是以自然的退化为代价,那千年后的文明,真的是文明么?
“岁月是把杀猪刀啊!”心潮起伏,刘封不禁慨然长叹,这句话何尝是对人,对物事又何尝不是如此?
“什么?殿下要杀猪刀作甚?”一旁的程武伸长了脖子,竖着耳朵诧异地看着刘封。
“咳咳,不不不,不必要!”刘封干咳一声,白了一眼程武,踩了踩城墙问道:“这城墙黄土新旧不一,想必是又增筑了吧?”
“正是!”程武不好追问,答道:“故城是以黄土混合熟米浆、麦草秸秆碎叶修筑,外围又增加了三尺厚的黄胶土夯筑,更能防风雨侵蚀。”
“黄胶土?”刘封微微皱眉,他知道西凉之地石块不多,建筑大多都是黄土和土坯构成,但黄胶土却是第一次听。程武答道:“哦,这是郭都督所发现的,郭都督巡察各县之时,看到几处民房历经数十年依然坚固,故而询问当地土人,方知黄胶土比之青砖更为坚固柔韧,便下令在两关
外围增筑三尺,加固城池。”
“很好!”刘封满意点头,郭淮可是三国后期的名将,能征惯战,看来在布防方面的能力也不弱。
脚下的玉门关与后世留存的遗迹相差无多,关城呈方形,俗称小方盘城,四周城垣各有角楼作为了望台。
城墙高三丈余,只开了西、北两道门,城堡中有东西走向的一条大车道,是整座关隘的唯一通道,其余各处都修建箭楼、堡垒等防御工事。
关下的欢呼声越来越多,许多人都仰着脖子看着昂然而立的刘封,举手呼唤,甚至还有几队人簇拥在一起就在关门前的空地上载歌载舞,尽兴表演起来。
刘封颔首示意,指着蜿蜒向南的城墙,“这长城想必便是通往阳关的,共有多少里?”
程武答道:“关城共有一百四十八里,每隔十余里便设有烽火台,烽燧墩台修建于山丘之上,远近百里尽收眼底,一旦发现敌情,便可及时支援。”
烽火台是古代传递军事情报的重要工具,狼烟燃起,便意味着战争来临,这些烽燧在广阔的大漠之上,作用尤为明显。
“殿下,有人求见!”正当他和程武讨论两关军事的时候,却见郭淮带着七八个穿着儒衫,一脸清高的文士走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