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后方发展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5.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把杜预等人搞定之后,刘封才松了一口气,集合选拔的将士往凉州出发,他不知道的是,杜预等人后来听到荀方讲述他在书房的反映之时,着实让这三个年轻人耸然动容。
整个凉州和雍州的发展,以天水、金城、槐里、上圭、陈仓、长安等地为重点之地,都设置有民屯和军屯组织,各有农夫三千到五千人不等,其中上圭和长安为主要军屯基地。
同时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这方面的收入第一年全部用于屯田,第二年开始才用来充实军备,陈仓和郿城一带的煤矿也发现了好几处,这对冶炼技术有极大的提高,兵器装备更加精良。同时将在益州主持兴修水利的诸葛均调到陈仓,以渭水和泾河为主要水利通道,开渠引水,打通凉州和雍州之间的水路,近三年的时间,陈仓至长安一片平坦之地,开拓良田三千余顷,陈仓已经成为西部
的仓廪。
凉州的主要兵力集中在武威和金城,共有精兵八万,预备役五万,加上五万西凉铁骑,不但将羌人震慑得服服帖帖,就连西域的大宛、月氏、楼兰等国都遣使来进贡,并且声明断了与魏国的外交。
而在长安,由魏延统领的长安守军则达到了二十五万之多,其中十万骑兵有三万是匈奴突骑兵,可以和西凉铁骑相媲美的骑兵精锐,而魏延训练的步兵也丝毫不弱,精锐可以和陈到的白毦兵一较高低。
益州已经成为蜀汉的大后方,每个季度都会有钱粮和征召的新兵送到汉中、长安和江陵三个地方,为前线战争提供储备。三年一度的文武大比还在进行,自从魏国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之后,刘封结合后代的科举制对大汉的选拔重新做了部署,将科举制的部分建议命人写信告知诸葛亮,让他指定出一套更客观、系统、健全的
人才选拔机制。
汉代的察举制由地方郡守或者此事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选才之权集中在皇帝、中央和地方高官之手。
这就是汉代士族众多的原因,汝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导致平民寒士的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汉末更是任人唯亲,由权门势家把持察举,弊病百出,察举制度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九品中正制在这时代并不是这个叫法,只是刘封自己知道而已,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也是对曹操唯才是举用人政策的继承。
中正是由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一般是二品官员,而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这直接导致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刘封很清楚到了西晋时期,在评定品级时,这些中正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这个巨大的弊端,是刘封不想看到的,科举制正好能够弥补这个缺憾,也能让更多的寒门弟子有出头的机会,是将现行的文武大比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和考核,有了文武大比做铺垫,科举制的提出,诸葛亮
等人都大为赞同。
当然刘封只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给了他们思路,至于具体如何操作,自有蒋琬、费祎等人讨论制定,细节的东西他完全不想参与。穿越到三国乱世转眼已经快过去十年,局势还处于三足鼎立,刘封深知打仗除了钱粮之外,人口更是重中之重,便想到了后世伟人的一个政策,鼓励发展人口,只要生一个小孩,不论男女,都不住五十旦
粮食,同时免除第一年的赋税。之所以这么晚才提出发展人口和科举制度,是因为汉代时期,读书人还少之又少,这几年才在刘封和诸葛亮的主持之下兴办学庠,有了这些大量的读书人培养出来,才有施行科举制的可能,要不然斗大的
字不识一个,还何谈考试?兴修水利、发展屯田、西域商道、人口教育等等,刘封只是按照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自有诸葛亮会安排合适的人去实施,现在正是人才匮乏的时候,荀顗、杜预、裴秀等人的到来,简直是雪中送
炭,尤其是还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刘封怎能不下点血本留住他们?
等这三人稳定下来之后,他才开始实施自己的下一步计划,将目光瞄向了魏国的大后方,上郡和西河郡。
诸葛亮和关羽联手取下柴桑、庐陵两郡,急需良将把守,诸葛亮还要回去主持朝政,不能长留在荆州,刘封便把姜维派到柴桑去了。
让他帮助诸葛亮的同时,也能多跟着学些本事,有姜维在柴桑,加上李严等人,应该能够挡住吴军的攻击。
而且现在的诸葛亮比历史上已经多活了好几年,谁知道会不会哪天真的病逝了,姜维学了半吊子本事,那可就亏大了。
两人在长安道别之后,刘封以巡查之名带着赵广等人来到陈仓,赵云突袭上庸的消息也传来,众人都很高兴,徐晃一死,不知道会派谁来镇守南阳。
听说赵云受伤,赵广很是担忧,不过有赵统追随左右,赵广倒也没有太着急,执意跟着刘封出征。
上庸丢失,对魏国整个战略部署来讲其实并无大碍,上庸在眼前的局势来讲算不得要地,有新野和宛城相互牵制,就算蜀军想要北进,也十分艰难。
这一战最让人热议的,反而不是赵云和徐晃的惊天一战,而是公孙胜一怒射杀徐晃的连弩。
一箭之怒,八矢齐出,刺穿大将铠甲,击碎护心镜,那是何等的威力?
从此之后,大家对蜀军的连弩又有了新的评估,而且一次性发射这么多箭矢,威力着实惊人。
刘封慨然叹道:“这可真是天意啊!”记得徐晃在历史上也是在攻打上庸的时候,不知道被谁给一箭射死,命运竟然如此相似。
把杜预等人搞定之后,刘封才松了一口气,集合选拔的将士往凉州出发,他不知道的是,杜预等人后来听到荀方讲述他在书房的反映之时,着实让这三个年轻人耸然动容。
整个凉州和雍州的发展,以天水、金城、槐里、上圭、陈仓、长安等地为重点之地,都设置有民屯和军屯组织,各有农夫三千到五千人不等,其中上圭和长安为主要军屯基地。
同时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这方面的收入第一年全部用于屯田,第二年开始才用来充实军备,陈仓和郿城一带的煤矿也发现了好几处,这对冶炼技术有极大的提高,兵器装备更加精良。同时将在益州主持兴修水利的诸葛均调到陈仓,以渭水和泾河为主要水利通道,开渠引水,打通凉州和雍州之间的水路,近三年的时间,陈仓至长安一片平坦之地,开拓良田三千余顷,陈仓已经成为西部
的仓廪。
凉州的主要兵力集中在武威和金城,共有精兵八万,预备役五万,加上五万西凉铁骑,不但将羌人震慑得服服帖帖,就连西域的大宛、月氏、楼兰等国都遣使来进贡,并且声明断了与魏国的外交。
而在长安,由魏延统领的长安守军则达到了二十五万之多,其中十万骑兵有三万是匈奴突骑兵,可以和西凉铁骑相媲美的骑兵精锐,而魏延训练的步兵也丝毫不弱,精锐可以和陈到的白毦兵一较高低。
益州已经成为蜀汉的大后方,每个季度都会有钱粮和征召的新兵送到汉中、长安和江陵三个地方,为前线战争提供储备。三年一度的文武大比还在进行,自从魏国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之后,刘封结合后代的科举制对大汉的选拔重新做了部署,将科举制的部分建议命人写信告知诸葛亮,让他指定出一套更客观、系统、健全的
人才选拔机制。
汉代的察举制由地方郡守或者此事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选才之权集中在皇帝、中央和地方高官之手。
这就是汉代士族众多的原因,汝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导致平民寒士的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汉末更是任人唯亲,由权门势家把持察举,弊病百出,察举制度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九品中正制在这时代并不是这个叫法,只是刘封自己知道而已,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也是对曹操唯才是举用人政策的继承。
中正是由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一般是二品官员,而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这直接导致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刘封很清楚到了西晋时期,在评定品级时,这些中正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这个巨大的弊端,是刘封不想看到的,科举制正好能够弥补这个缺憾,也能让更多的寒门弟子有出头的机会,是将现行的文武大比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和考核,有了文武大比做铺垫,科举制的提出,诸葛亮
等人都大为赞同。
当然刘封只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给了他们思路,至于具体如何操作,自有蒋琬、费祎等人讨论制定,细节的东西他完全不想参与。穿越到三国乱世转眼已经快过去十年,局势还处于三足鼎立,刘封深知打仗除了钱粮之外,人口更是重中之重,便想到了后世伟人的一个政策,鼓励发展人口,只要生一个小孩,不论男女,都不住五十旦
粮食,同时免除第一年的赋税。之所以这么晚才提出发展人口和科举制度,是因为汉代时期,读书人还少之又少,这几年才在刘封和诸葛亮的主持之下兴办学庠,有了这些大量的读书人培养出来,才有施行科举制的可能,要不然斗大的
字不识一个,还何谈考试?兴修水利、发展屯田、西域商道、人口教育等等,刘封只是按照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自有诸葛亮会安排合适的人去实施,现在正是人才匮乏的时候,荀顗、杜预、裴秀等人的到来,简直是雪中送
炭,尤其是还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刘封怎能不下点血本留住他们?
等这三人稳定下来之后,他才开始实施自己的下一步计划,将目光瞄向了魏国的大后方,上郡和西河郡。
诸葛亮和关羽联手取下柴桑、庐陵两郡,急需良将把守,诸葛亮还要回去主持朝政,不能长留在荆州,刘封便把姜维派到柴桑去了。
让他帮助诸葛亮的同时,也能多跟着学些本事,有姜维在柴桑,加上李严等人,应该能够挡住吴军的攻击。
而且现在的诸葛亮比历史上已经多活了好几年,谁知道会不会哪天真的病逝了,姜维学了半吊子本事,那可就亏大了。
两人在长安道别之后,刘封以巡查之名带着赵广等人来到陈仓,赵云突袭上庸的消息也传来,众人都很高兴,徐晃一死,不知道会派谁来镇守南阳。
听说赵云受伤,赵广很是担忧,不过有赵统追随左右,赵广倒也没有太着急,执意跟着刘封出征。
上庸丢失,对魏国整个战略部署来讲其实并无大碍,上庸在眼前的局势来讲算不得要地,有新野和宛城相互牵制,就算蜀军想要北进,也十分艰难。
这一战最让人热议的,反而不是赵云和徐晃的惊天一战,而是公孙胜一怒射杀徐晃的连弩。
一箭之怒,八矢齐出,刺穿大将铠甲,击碎护心镜,那是何等的威力?
从此之后,大家对蜀军的连弩又有了新的评估,而且一次性发射这么多箭矢,威力着实惊人。
刘封慨然叹道:“这可真是天意啊!”记得徐晃在历史上也是在攻打上庸的时候,不知道被谁给一箭射死,命运竟然如此相似。